车身凹陷无损修复:丁祖诒与中国东方的哈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2:09
很少有人像丁祖诒这样,集成就、名望、困扰、围攻和诗情画意于一身,如投石般的搅动了社会平静的水面,产生涟漪重重,他注定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人物。25年前,丁祖诒踏进民办教育的处女地,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了不再平歇的拍岸巨浪,他执着倔强的品性让许多人由衷敬佩乃至崇拜,他特立独行的作为让许多人侧目而视,他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战士般的无所谓惧让大家惊悸又无可奈何。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名作家邓友梅说:丁祖诒是著名教育家这个并不惊人,惊人的是在他成为著名教育家之前,一步一艰辛地往前走,有什么苦自己咽在肚子里,这个精神是伟大的!

  但丁祖诒真正让世人注目的,是他的身体力行,他的奋力呐喊,这种呐喊让中国教育现状为之震颤,让中国民学为之崛起。让我们共赏这首红烛与抗争共舞、辉煌共呐喊齐飞的“呐喊”之歌 呐喊之“高尚教育”

  “不做学商”,将收入的学费全部流向学生而不是中饱私囊,是丁祖诒的办学灵魂。丁祖诒不但呐喊着“高尚教育”,而且身体力行着“高尚教育”。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教育工作者丁祖诒脱颖而出,白手起家地创建了一所4万名住校生规模的庞然大校并且久盛不衰,这所大校就是在中国民办大学领域里赫赫有名的西安翻译学院〔以下简称“西译”〕,这所大校的创始者被誉为引领中国的民办高教的教育家。

  十八年前,丁祖诒的亲朋好友纷纷传言“丁祖诒疯了”。原来,丁祖诒举债筹资2000万,要在离城28公里的终南山下购买三座国营企事业旧址,扭转民办院校靠租赁校舍为生寄人篱下的初级办学格局。 从此,“西译”率先拥有了70万平方米的自有校舍、校园用地3000亩,以其规模实力和品牌占领了民办高校的制高点。

  丁祖诒的口号是“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2010年的冬季冷得早,有个学生在校园网上说:丁爷爷,我们冷!丁祖诒当时就拿起电话通知后勤:明天开始提前放暖气。搞得后勤主管当夜就没有睡觉。

  “西译”图书馆馆长康万武说:在“西译”,只有买书最好批报,只要是买书、买数据库,一次几十万元地买,丁祖诒连问都不问,直接签字报销,所以,“西译” 图书馆从建设、设置和藏书量都是一流。

  2010年,丁祖诒投资1个亿开始建设最现代的“西译”科技大厦,2011年九月将全部投入使用,继2万平方米现代化图书馆之后未来的5年,100套最先进的实验室将陆续成为“西译”学子新的最爱。为学生花钱,丁祖诒不眨眼皮。

  更让笔者激动不已的是他对中国民学理念进行了崭新的诠释。

  早在1999年,丁祖诒就在北大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发布了《论中国民办大学的态势》并在诸多权威媒体上刊登。丁祖诒语出惊人地说:“民办教育的主力军是民办学校的广大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办学者。眼睛盯住几个办学者而歧视民办教育,实质上就是对广大民办学校学生教育权利的侵犯” 。

  2003年,中国的普通高校在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冲击下,一窝蜂地将教育部明令取缔并限期脱离母体的 “二级院校”乔装打扮欺上瞒下地延伸为合法的 “民办独立本科”。丁祖诒通过《经济日报内参》向中央上书,揭露了当时出现的大搞“假独立、假民办”的教育产业化实质,《法制日报》等多个媒体刊载了丁祖诒的“由二级学院延伸的民办独立本科亟待重新审视”的论文。

  丁祖诒大声疾呼,中国的高等教育呼唤高尚教育!    

  “丁氏理念”是“西译”教育成就的总导演,使“西译”模式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成为中国民办高教的样板,“丁氏理念”的潜移默化,今天已无疑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种导向。

  呐喊之“添把柴的第二希望工程”

  今天,我们回顾关于高考落榜生、关于“第二个希望工程”和由她放射出来的思想光华与实践成果,总感觉倾注着丁祖诒青春时的热血纵横和激奋呐喊。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西译”一次研讨会上调侃着说:我是1962年的落榜生,当时如果有丁院长和“西译”,我肯定背着馒头来上学,“西译”很好地化解了高考的残酷,让高考落榜生有学上,有书读,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啊!

  无独有偶,50年前的南京街头,一个青年悲痛欲绝,因为崇尚着真理,因反对原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所谓“右派言论”成为那个“时代”的落榜生,虽然当时的他已是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佼佼者,被看好是进入中国顶尖大学的苗子,高考时,他尽管拿到了全省高考的高分,似乎已经敲开了清华和北大的豪门,但“政审不合格”的一纸“通知书”如晴天霹雳,成为他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年轻时的丁祖诒,他为此几乎轻生,但终于转化成了南京紫金山下一声嘶心的呐喊:“今天我没能跨进大学的门槛,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学的讲台!”

  几经拼搏,丁祖诒终于在28年后登上了公办大学讲坛,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民办高教领域第一个荣登东方时空的东方之子,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第一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一个连任两届的省级政协常委。我们不知道丁祖诒的漫漫人生路有过多少酸甜苦辣,但我们却知道丁祖诒品味人生总很离奇,他毅然放弃了国办大学讲坛的优越,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民学荒凉的处女地。从此,有了“西译”的世纪星云和民办教育的风雨狂飙。

  在跨进大学门槛的佼佼者如凤毛麟角,落榜生却多如牛毛的20世纪80年代,丁祖诒把目光定位高考落榜生,不是丁祖诒心血来潮,而是他综观社会的理性思考。丁祖诒认为:救助贫困孩子上学是“希望工程”,让高考落榜生在民办大学进行深造,同样会成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落榜生同样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用丁祖诒通俗的讲法是:“高考落榜生犹如烧到七、八十度的水,再添一把柴,他们的人生就会升华”。为此,“西译”从办学初期就制定了“第二希望工程”方略,为大量高考落榜生开辟了新的学习园地,今天,已有 13万高考落榜生在“西译”的方舟里开启了新的人生起点,组成了社会鲜亮的人才大军。

  呐喊之“三个半瓶子醋”的复合型教育模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丁祖诒就创立“专业+第二专业方向+技能” 的复合型涉外人才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刚一问世,立即风靡中国几乎所有的民办大学,随后,中国公办大学也潜移默化地刮起了这一教育模式新旋风。

  丁祖诒起初提出“三个半瓶子醋”理念时“杀”声一片,那时几乎还没有什么人擂响“素质教育”的战鼓,四年学两个专业还叫什么高等教育?凭什么你丁祖诒就比别人胆子大,敢对教育模式动杀机!

  丁祖诒却说:凭什么民办教育要按照公办高教单专业的指挥棒转?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使学生缺乏工作技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就是要横下一条心,改变旧的教育模式,摈弃国办高校单一型专业培养格局,培养市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为此,他首创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或“专业+英语+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双专业涉外人才”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当时几乎怪异的的崭新教育体系,丁祖诒戏称为这种模式是“三个半瓶子醋”。但这种把专业深造与现代技能合二为一的高等学历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因为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多才多艺,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从此,“西译”的学生成为社会欢迎的“香饽饽”。一度,全国高校从民办到公办高校竟相仿效,不管千万种名目上的差异,但剥其华丽,本质还是丁祖诒的“三个半瓶子醋”。 “三个半瓶子醋” 理念让“西译”声名大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长舒乙说:“三个半瓶子醋”模式是创举。甚至丁祖诒应邀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中秋招待会》期间,贾庆林主席握住丁祖诒的手说:“我知道你们,你们办学办得很有名气。” 

  呐喊之挑战学历的“敢死队”

  8年前,丁祖诒再次叫板中国的高等教育,叫板大学文凭,独辟蹊径的打造“西译” 无学历专才。

  “无学历专才”的创新,整整比南方科技大学不要国家批准的学位之惊天之举整整早了8年,和南方科技大学一样,西译的不要国家学历同样让教育界和舆论界吓了一跳,“西译敢死队”让大学文凭成为尘封的历史,架设了培养人才的“立交桥”,开创了造就专才的新纪元

  什么叫无学历专才? 就是用最好的教学队伍、最好的教学设备把你打造成最好的英语专业人才, 但却不让你参加有可能拿到本科或学位的自考,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由学院自己颁发不属国家学历文凭教育系列的西译本科毕业证书。2002年,丁祖诒宣布:西安翻译学院要组织“敢死队”,封闭5年打造无学历专才。丁祖诒的目的,就是要在体制和观念上进行突破。丁祖诒给“敢死队”起了个艺术的名字——“西译”研修学院。研修学院一律不准讲汉语,连保安人员都不得讲汉语,这是丁祖诒特别安排的语言环境。封闭在一个小院落里,就这个小院落,却做出了大创举。从首届“专才”毕业,“敢死队员”就被抢录一空,香港理工大学捷足先登,从2007年第一届研修学院毕业生起,他们年复一年地从这里录取了近200多研究生,而且他们不追究学生有没有国家颁发的学历学位,看中的是真才实学,认准了“西译”这个品牌。随之而来的,有为联合国培养翻译的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等著名大学。与之同时,“西译”以研修院为排头兵在《CCTV“希望之星”全国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翻译形象大使大奖赛》和《全国精英口译翻译大赛》等全国四大英语赛事的22场次比赛中,先后夺得四项全国冠军、三项全国并列亚军、三项全国并列季军。陕西赛区和西北赛区所获冠、亚、季军更是枚不胜举,被国内高校誉为当今全国高校英语赛事中异军突起的“一匹黑马”。

  “西译” 无学历专才,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许多学子的求学梦想。

  呐喊之亲情校园是以生为本的标志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关爱,让贫困生有书读,叫孩子们读好书,这无疑是建设亲情校园的内涵。

  在心脏 “搭桥”手术四年后的今天,也只能算是大病初愈,但就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以七绝一首“屏息停博八千跳,借来七彩架心桥,安得增寿五十载,相伴后生到地老。” 抒发了他对教育和学子无尽的爱。他诗中的“后生”指的是“西译”在校的四万名学生。为此,有人以“安得增寿五十载”为题写了篇文章,叫《向天再借50年》。文章在“西译”疯传,许多学生看了文章都哭了,他们说:如果生命可以置换,我们愿将青春的生命献给“丁爷爷”。

  2011年三月初,桃红柳泛绿,丁祖诒拔掉吊针从医院“溜”回学院,带病给全校师生做了开学报告,丁祖诒说:你们年青,红血球很旺,打个比方说,你们血中的红细胞有一斤多,而我却只剩下4两多了,但是……丁祖诒突然提高了声调:“ 4两也沸腾!”

  丁祖诒话音未落,全校师生掌声长鸣。丁祖诒是天生的演讲家,佳话不断,轶事不绝。

  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在“西译”考察时,不时有学生见了丁祖诒就喊丁爷爷,王侠很激动,这是她未曾感受过的一种感动。王侠在陕西高校大会上说:丁院长实行全住校把几万学生放在眼皮底下管理,这是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每个大学校长能做到这一点,何愁不是和谐校园和亲情校园。

  丁祖诒说:社会给我的荣誉太多,我大多不太重视,但 “中国最具魅力的大学校长”和 “西安十大魅力先生”这两个“魅力”奖我最喜欢,因为在“西译”,院长有 “魅力”才能率领西译的千军万马奋勇向前!

  西安十大魅力先生评选时给予丁祖诒的当选理由如下:作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大旗,从丁祖诒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中国民办教育成长壮大的历程——虽一路坎坷但前景诱人。这注定使丁祖诒拥有了超人的气魄,他不断采用惊险一跳的方式迈过一道道坎,一路跳跃过来,丁祖诒造就了自己大智大勇的心志,练就了一身大刀阔斧的本领,这个民办教育家具有市场的嗅觉,军人的严谨,探险家的勇敢,不断超越现状的冲动。  下面,是我在“西译”采访学生时的几段原始记录,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丁祖诒的魅力和亲情校园建设的真谛:

  宁夏08级学生李雯:我高考差了20多分,当时就是想死的感觉,家里讨论结果是,去西安翻译学院读个“本”吧,我就来了,首先没想到自考生还有餐补,还有奖学金。过完春节返校时,一位名牌公办大学的研究生问我,火车站有人接你没,我说:我们“西译”校车接站,下了火车就算到家了,结果他好一阵感叹……

  去年我在假日酒店实习,我们学院每年有几百人去美国实习,我没捞着。但在假日酒店实习也感受好多,我站前台,“老外”来了就是我接待,别的学校实习生外语口语干不过我,所以挺“酷”的!去年春节晚会我们十几个男女生一起实现了在“西译”的另外一个愿望:每人买了个棒棒糖献给丁爷爷,目的就是拥抱下丁爷爷,结果拥抱的愿望都实现了,只可惜棒棒糖丁爷爷没收,还说你们可怜,留着自己解馋吧!

  呐喊之《创未来的东方哈佛》

  丁祖诒遭到非议最多的当数他提出的 “创未来的东方哈佛”。骂人者艺术地将“创未来的东方哈佛”的“创”字和“未来”用手术刀割去,然后开始质问:凭什么,你是中国的哈佛?于是呼,怎么骂都不过分!

  2002年,丁祖诒走上了北大英杰演播厅的讲坛,在给北大学生演讲中说到: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创未来的东方哈佛”, “创未来的东方哈佛”是中国人的志气!我想北大、清华更应该创东方哈佛,中国应当有自己的哈佛!说不准哪年你们北大也变成了私立,到时东方的哈佛也就不是西安翻译学院,而是你们北大了!

  可以看出,丁祖诒没有将雄心壮志、宏伟蓝图据为己有,他将蓝图抛向天际,看看哪块彩云敢于描绘中国教育的丽景。但也有人谈“哈”色变,看不到“哈佛”也是由最初的1名教师,4名学生那种由弱小发展壮大的事实,总认为中国的月亮永远是扁的,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有软肋,炎黄子孙中还有部分成员害有软骨病。他们不知道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将中国的私立学校办成了世界的“哈佛”,他们不能想象被人诬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怎敢有今天这样的强盛,他们没有梦想,甚至思想也相当贫瘠,但他们善于跳出来指东骂西……

  丁祖诒的不凡在于他的抗击打能力,认准的路,谁骂都没用,他不但把“创未来的东方哈佛”叫得震天响,还把“西译”办得分外红火,并象孔子周游列国那样四处游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焦点访谈》、《人民网》、《中国网》、《搜狐》、《网易》……铺天盖地的访谈和各大报刊连篇累牍的报道,让丁祖诒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喊到了全中国。

  总之,丁祖诒的声声呐喊,将创“中国未来的东方的哈佛”演绎得活灵活现,让“西译”的远大理想,根植于一种实践中产生的思想体系,将丁祖诒的各种治学理念和实践进行归纳,就出来一条明晰的线条——“丁氏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