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策划方案:药王茶的养生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29:00

1.孙思邈关于养生的理论

孙思邈推崇道家“天长,地久”的理念,把“以人为贵”作为养生的主导思想。他在《养性》篇中引用古语道:“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对于每一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健康、快乐、有为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对于行医者,孙思邈希望他们重视养生,积极治病救人,以延长人类寿命为己任。对于每一个人,希望高度重视养性,珍惜生命。

孙思邈认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他断然指出:“今退居之人,企望不死”是一种幻想,但求:“全其天年”,活一二百岁是可以的。他对人的寿限具有科学的判断能力,并坚定地认为人的寿限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调气,怡情,运动,功炼,预防及治疗中老年疾病等综合措施完成。

疾病会伤害人体元气,折损寿命。孙氏吸收祖国医学预防保健的优良传统,强调“物以健康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还讲“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怎么预防?他提出:“每日必经调气补泻,按摩引导为佳”。一旦有病,应及时诊治,“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便为重病,遂成不救。”

孙思邈认为,人们在日常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精神状态和观念欲望多个方面都要把握适度,得当者受益,不当者有损。特别强调情志活动要正常,防止情绪失控,影响到人的神经功能失调,阴阳紊乱,早衰致病。他对研习养生之术的人有很多要求,在个人素养上要精神内守,心安自得。他要求去“五难”,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难存心,虽讲经论道,呼吸太阳,却不能延年。

 

3.孙思邈生平履历及大事记

孙思邈(公元541年—68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药养生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道家。他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享年141岁,其中从事医药活动长达120年。他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养生铭》、《枕上记》、《福禄寿》等著作,集隋唐医药养生之大成,是后世临床医学、预防科学之宝典,为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及养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世尊称为“药王”。

我国道家重养生、医家重治病。孙思邈集道家与医药学家于一身,既研习草医草药、更重视养生之道,在养生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孙氏养生保健体系。他认为身体和心情是健康长寿的两个基本条件,在身体的调理方面,孙思邈认为“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即逝之后”。这反映出其积极的预防思想和有病早医的原则,在药物的选用中,讲求阴阳平和,长期坚持。他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有重要的启事和指导意义。

西魏文帝大统七年(公元541年)生于京兆府化县医护耕读之家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见落州总管独孤信,被誉为“圣童”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立志学医,于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开始独立行医

 

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年)隐居太白山

隐居期间: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治愈村民的蛟龙病(肠道寄生虫病)

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孙氏和高僧交往;为尼姑净明治疗霍乱;治疗北方出现的脚气病。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为孙氏授爵赏金,孙固辞,遂封“药王”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在梁州为汉王李元昌医治水肿

唐高祖永微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再次隐居太白山

隐居期间:在太白山采摘茶婆子泡茶,后来介绍给山民与草医用,后世称茶婆子为“药王茶”。

唐高宗永微三年(公元652年)唐高祖李治患“眼疾”(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青光眼)到太白山脚下的汤峪召请孙氏为其治病。

孙氏于本年撰成《备急千金要方》

 

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登泰山封禅,孙思邈随行

唐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千金翼方》

唐高宗永享元年(公元682年)逝世

 

4.药王茶揭开:药王孙思邈141岁高寿的秘密

孙思邈长寿之谜:药王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迄今为止,学术界仍有争议。有101岁、120岁、131岁、141岁、165岁、168岁等多种说法,普遍接受的观点是141岁。不管具体年龄是多少,但孙思邈是一个百岁老人,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这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唐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孙思邈是唐代的医药学家,著名道士。我国道家重养生、医家重治病。孙思邈既研习草医草药、更重视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方法和保健饮食是长寿两个重要因素。药王茶便是孙思邈在太白山发现后终身饮用的保健之品。

药王茶之神奇,在千年历史中也被诸多长期饮用而百岁高寿的实例无数次印证。陕西省及毗邻的四川等省的草医、山民在长期使用药王茶的过程中总结认为:药王茶功能之全面,效果之神奇,具祛病延年,益寿调养之功,无其他任何植物可出其右。其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安全无毒,可长期饮用的特点,如观音菩萨赐福给人间的甘露,也因此成为“观音茶”。堪称最佳保健品茗之冠。

从诸多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药王茶是一种不可多得、近乎全面的集治疗、保健、养生于一体的饮品,性甘味平,入心肝脾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太白药王茶所含的各种微量元素和总黄酮类成分,能有效解决心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稠以及糖尿病、胃肠道疾病等。而以上疾病恰恰是造成人类健康问题的主要杀手,也是导致中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饮用药王茶,消除相关疾病隐患,调理阴阳,理当健康长寿。据考证孙思邈的长寿之谜,除了其养生之道外,与终生饮用药王茶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难怪后世将此茶称为药王茶。

 

5、漫话养生

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这种期望虽然难以实现,但自古以来追求长寿者却大有人在。汉末[[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明确提出运用医药的办法进行养生的观点。华佗授其弟子的五禽戏是导引练形以养生的早期记载,华佗授其另一弟子的漆叶青黏散则是延年益寿方剂的早期记载,可知华佗在养生的研究上确有相当的造诣。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或精神调养,源于老庄之学,后来主要发展于佛、道两家,它与两家倡导修炼和清静无为的主张分不开,而这也正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儒家的气功,主张以无私无畏的浩然正气为根本,即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传习甚少。故气功亦以佛、道两家为主,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视为气功学术的经典作品。晋隋时期,矿物药养生达到顶点,服食五石散几乎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时髦,流传既广,遗祸亦烈,伤身殒命者比比,这从隋代《诸病源候论》有关记载中可以窥见;唐以后,衰而未绝,帝王豪门因之亡命者代有记述。房中术则在秦汉以前似乎较为开放,这从古时记述中及1973~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残存帛书中可以看出。宋以后,可能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影响,性及性生活的封建观念和压抑排斥性的看法日趋严重,谈房中术者不被采录,或视为禁书而遭封删,故流传后世者极少。辟谷养生术自创立至今也逾千载,代有流传,只因遵行不易,须与坐禅等功法相辅而行,一般人难于施行和接受,因而始终没有较大的发展,仅局限在佛教、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相反,饮食调摄养生法则因符合上下各个阶层尤其是上层社会的需要,故日渐发展,代代深入。四时调摄养生、环境养生等因其顺应自然、符合人愿,故而日积月累,研究渐趋深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养生学的研究日趋活跃,国外重点在于理论研究及实验,探索衰老的形成原因及机理,包括生物内在的决定因素与生物生存过程中的有害积累两个方面;中国则侧重于传统理论的整理及对抗衰老具体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