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银行卡:《博客天下》独家解读“拉登遗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8:54
独家解读“拉登遗嘱”

2011-05-12 09:21:57

归档在 特别报道 | 浏览 42065 次 | 评论 15 条

【编者按】:在拉登死讯传出的第二天,科威特一家报纸对外界宣布获得了一份其在2001年12月写的遗嘱,并且附上了扫描图片,共有4页。

 


    1.这份遗嘱是真的吗?
    关于这份遗嘱的真实性,以及科威特这家报社又是何时、如何得到这份遗嘱的呢?事实上,迄今为止都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该遗嘱的真实性。此前,沙特等国的媒体也曾宣称获得本·拉登(以下简称拉登)的遗嘱,之后都被认定是伪造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这份遗嘱2001年的时候就在黎巴嫩首度见报,虽然最近一份美国参议院的报告曾引述其中内容,但美国情报消息人士仍怀疑其真实性。有分析担心,遗嘱一旦被确认,其中具有煽动性质的言语将可能会被恐怖组织利用,而展开新一轮的恐怖暴力袭击。
    遗嘱中,拉登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加入基地组织,也禁止妻子们再嫁。

 


(图 本·拉登和他的儿子)

 

 不过这和事实似乎有着冲突,拉登的儿子奥马尔在2009年接受采访时说,父亲曾明白告知,愿意他接手,成为“基地”组织的领导,同时拉登还希望自己的儿女们成为“人体炸弹”。奥马尔还表示,拉登另一个儿子萨阿德是拉登从事恐怖活动的心腹。当然,不能排除这是奥马尔一心想成为“基地”一号人物所发表的“妄言”。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情报员麦克.薛尔认为,拉登在其文字中从来不带有绝望的情绪,而这份文件却恰恰体现了绝望之情。
    不过,国际政治暴力暨恐怖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古纳拉特南(D.Gunaratnan)却坚信这份遗嘱是真的。根据他多年的经验,遗嘱的签名的确出自拉登之手。同时,“基地”组织二号成员扎瓦赫里也在2001年12月的时候出书,因此,如果这份遗嘱属实,那么就能证明,当时美军对阿富汗的轰炸已经使得拉登和扎瓦赫里认为他俩可能会遇袭身亡。


    2.拉登能预测到今日的背叛?
    在遗嘱的最后我们可以发现,拉登几次提到了“出卖和背叛”,还明确指出,自己“迟早会死于亲信的背叛”。而10年前拉登的预言却在如今成为了事实。据一名美国官员透露,美国特种部队是在拉登最为信任的信使身上得到线索从而最终找到拉登的藏身之处。这位名叫谢赫·阿布·艾哈迈德的基地组织成员在去年的一个电话中,不知不觉地让美国情报人员获得了查明拉登藏身之处的线索。
拉登为什么能预测到自己的死亡是源自背叛呢?
    “基地”组织的联络网结构非常缜密,甚至连组织内部的高级指挥官都不知道最高领导拉登的藏身之处。但是如果拉登想向外界传递信息,就必须找人将信息带出去,而这必须是他最为信任的人物。拉登能屡屡逃脱美国情报机构的追踪,依靠的也是这种秘密的通讯方式。
    拉登在遗嘱中提到“我们的士兵、包括很多信教徒却已经向敌人投降了,至于其他人,则在还没有遇到敌人的时候就将白旗高高举起”。可见他明白,就算是自己最为信任的信使,在美军的严刑逼供下,也会高举白旗。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通过信使与外界联系的通讯方式能够帮助拉登逃脱美军的监控,也能置他于死地。拉登早就明白,一旦自己的信使网被截获,美军得到其准确的藏匿之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那时候,死亡之日对拉登来说也就不远了。


    3. 为何不愿子女加入“基地”组织?
    一代恐怖主义大亨,在遗嘱中却要求自己的儿女们不要加入自己倾尽心血所经营的组织,这又是为何?是他在立遗嘱的时候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显然不是。据被捕的“基地”组织成员透露,拉登一生遭遇多次暗杀、绑架、袭击,曾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一切,练就了他异常勇敢的性格。在他选择了这条路后,便做好了随时可能死亡的准备,并把自己的存活看作真主的赏赐。
    但是在与美国政府十余年的较量中,拉登显然也尝到了整天东躲西藏的滋味。由于他个人有着极其强大的意念支撑,因此能平静地接纳这样的生活。但,拉登也是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作为人父的他,显然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此外,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份遗嘱中,拉登用了较大的篇幅去讲述他以及圣战组织活动的正义性,而对妻儿的嘱咐则篇幅较短。
    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出发,拉登遗嘱的前面大部分都是可以省略的。其实,伊斯兰教的极端分子在立遗嘱之时,申述其事业的公正性恰恰是最为要紧的一块。在他们看来,只有生前的事业是公正的,死后才能陪伴在真主的身边,得到真主的祝福。而这,也是他们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至于家人,只能在宗教之后,位列其次。
    唯一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拉登在遗嘱中只是要求子女们不要加入“基地”组织,要求妻子们不要再婚,却没有告诉他们在自己死后应该前往哪儿藏身,难道是拉登对妻儿们的安全状况有着足够的信心?


    4. 遗嘱没有说明财产分配?
    通常的遗嘱,尤其是一个大家庭之主,必定会涉及财产分配,因为它在无形中能维持这个家庭的稳定。但是为什么在拉登这位“一代恐怖大亨”的遗嘱中,却没有对他的财产进行分配呢?
    拉登的财产究竟有多少,估计全世界除了他自己,谁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拉登是一名很有经营头脑的商人,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拉登的财产就已经达到了千万美元,而正是有强大的财力支持,他才能在白沙瓦建立了“支持者之家”,还在阿富汗边境的柏克蒂亚建立了16个游击队训练营地,开始了他的“圣战”道路。中央情报局估计,在“9·11”之前,基地组织每年大概花费30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
    人们认为拉登在苏丹拥有资产,包括一家伊斯兰银行和一家进出口公司,以及农产品出口公司等。但2004年美国“9·11”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显示,这些生意并没有使拉登获得巨额利润,而且在拉登1996年离开苏丹时,苏丹政府好像已经没收了他的财产。
    有分析认为,“9·11”事件之后,基地组织的活动经费基本来自于个人的捐款,由于拉登来自一个富裕而有影响力的家族,他被看作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因此他有能力得到资助,发动恐怖袭击。也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拉登之所以在遗嘱中没有说明财产分配,可能是因为其已经没有了强大的个人资金后盾了。


    5. 拉登真的死于2011年5月1日吗?
    遗嘱的落款时间为2001年12月14日,当时美军正在全力追捕拉登,并且猛烈轰炸阿富汗东部托波拉山区,并派遣地面部队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拉登之所以要写下这份遗书,势必是因为情形已经相当之危急。
    事实上,从2001年12月开始,拉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有着其声音和图像的各种视频影音带,而每份曝光的影音带都没有确实可信的发布时间。因此不能排除拉登其实早在2001年就已经被击毙的可能。巴基斯坦前总理穆沙拉夫在2001年年底就表示,拉登已死于美军一次对其可能藏匿之处的轰炸中。而至于那些影音带,也许只是基地组织分子在拉登生前的某些会议现场所录制的。

 

附:“拉登遗嘱”(部分原文翻译)

    赞美伟大的真主,愿真主和我们一起。在真主的指导下,我们的行动将不会误入歧途。我们真心的祈祷:“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希望我们死后能够追随万能的真主。”
    万能的真主,如果死亡降临在我们头上,这份遗嘱就会留给家人。万能的真主为我作证,家人的悲伤就是我的悲伤,家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


    将欺凌弱势群体的美国赶出我们的国家,是我和我们所有圣战者的目标。我们的国家不愿看见血腥,我们的国家不愿看见悲剧。但是,我们的民族中有很多人害怕死亡,当十字军和犹太人还在屠杀我们子民的时候,在我们的士兵已经向敌人投降的时候,塔利班成员却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斗争,鲜有叛逆者。但是其他人,则在还没有遇到敌人的时候就将白旗高高举起。今天,我以及建立阿富汗的塔利班圣战兄弟们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但是,我们的民族却表现出了胆怯。阿富汗北方联盟政府与美国勾结,向美国、英国以及西方异教徒提供有关我们的情报,取消塔利班政府所设立的基本法,禁止戴面纱和蓄须,强迫我们改变自己的习俗,向异教徒靠拢。一些伊斯兰教学者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逐渐开始误导我们的穆斯林。很多穆斯林为了追求教义来到了阿富汗,但是阿富汗的一些学者们却将教义篡改,以满足基督教徒和犹太人。真主教导我们说:“你永远无法满足犹太人或者基督教徒,除非你顺从他们的教义。”
    “9·11”事件是我们针对美国发起的第三起大型事件。第一起是针对驻黎巴嫩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袭击事件,第二件则是美国驻内罗毕大使馆被炸,选择内罗毕大使馆的原因,则是美国31000名侵略者选择从那儿进入我们的兄弟国家索马里,并展开侵略战争。就算当时我们不行动,这些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异教徒们在数十年后也必将遭到报应。


    青年们,奉献出你们的生命,重拾起我们的教义,远离那些无知的民族……
    伊斯兰教学者们,如今的你们对伊斯兰教可谓知之甚少,今后在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会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
    妇女们,你们从圣战者的学校出来,要保持自己的良好传统,做一个传统信教的好母亲。
    我的妻子们,愿真主报答你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条布满荆棘和陷阱的道路,却依然选择陪伴在我身边,跟随着我。我死后,不要选择再婚,因为我们的孩子需要你们悉心的照料。
    我的孩子们,请原谅我,自从我选择了圣战,我就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在你们身旁,我选择的这条道路充满着危险、苦难、出卖和背叛,而我也迟早会死于亲信的背叛。你们要信奉真主,不要加入“基地”组织,不要加入我们的抗战阵线。
    圣战者们,请加入到对犹太人和十字军侵略者的战斗中!
      

你们的兄弟 阿布·阿卜杜拉·乌萨马·本·穆罕默德·本·拉登
200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