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塔拉:神话故事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2:21
神话故事集

  
 

山 神


     世间万物都有神灵掌管,每座山当然也有“山神”掌管。梁孝元帝萧绎所著的《金楼子》一书就有一段关于“山神”的传说。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北征孤竹国,军队还没有走到卑耳溪这个地方,齐桓公就看见一个身长一尺、相貌与他人无异的人,裸露着右臂走在他的马前。桓公询问左右,可却没有一个人看见。桓公不禁叹息道:“我这次出征一定不顺利,要不怎么会看见这样的人?”其丞相管仲说道:“我听说有个山神叫‘俞儿’,身长一尺,但完全与真人一样。只有能够建立霸业的人,这个山神才会现身。‘俞儿’走在马前,是在当向导;裸露右臂,是说前面有水挡道,只有从右边才能过河。”

     不久,军队到了卑耳溪,果然有条叫赞水的河。齐桓公就命令军队从右边涉水而过,所有人等均顺利通过。过了河,齐桓公拜倒在管仲的马前说:“仲父真是圣人啊。” 管仲回答道:“圣人都能先知先觉,我只是在山神显灵后才知道,并不是什么圣人啊,只是平时善于学习罢了。”

     唐朝杜光庭在其《洞天福地记》中,记述了道家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其中一些洞天和福地就在名山大川中,而这些名山大川由不同的仙人掌管。他们应该就是山神吧。

 

  树 神

  
     万物皆有灵,每一种生物都有神在掌管,比如树就有树神。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树神显灵的故事。

     晋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卷十八记载,庐江龙舒县陆亭有一大树,高数十丈,常有黄鸟数千只聚集在树上。有一年,当地干旱,很长时间没有下雨,村中几位年长的人便祭树求雨。

     当天晚上,寡妇李宪忽见室内有一妇人对她说:“我是树神黄祖,能兴风雨。日间父老祈雨,我已求之于玉帝,明天中午将有大雨。”第二天,中午果然下了大雨。

     元代无名氏写的杂剧《降桑椹蔡顺奉母》,说蔡顺对母亲非常孝顺,其孝心得到了神的赞许。一天,病中的母亲想吃桑椹,但当时正是冬天,还下着大雪。但桑树之神却使桑树在冬天结桑椹。蔡顺的母亲吃了以后,病很快就好了。 

  

花 神


        万物皆有灵,每一种生物都有神在掌管,比如树有树神,花当然也有花神。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花神的故事。

     《神仙传》记载,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寺有杜鹃花,“高丈余,每春末,花烂漫”。有时可以见到三个女子,穿着艳丽的服装,一同在树下游览。人们相传她们是花神,因此格外珍惜鹤林寺的杜鹃花。当时的节度使周宝问道人殷七七:“鹤林之花,天下奇绝。尝闻能开非时花,此花可开否?”殷七七回答说可以。于是周宝希望在重阳节可以看到花开。

     殷七七在重阳节的头两天来到了鹤林寺。是夜,有一女子来见他,并说:“我受上命,来开此花。”第二天,花朵渐开,到了重阳节那一天,花盛开如春天。整个地方都震惊了。

     传说,花神当初是一花一神,以后逐渐有了总司百花的花神。明朝冯应京的《月令广义》记载:“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

     民间还传说仙人魏夫人的弟子花姑是花神。


夜 游 神


     夜游神,是民间信仰中的司夜之神。关于司夜之神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外南经》,说有神人十六位,彼此胳膊相连,为天帝司夜,他们是“小颊赤肩”。汉代的《淮南子·坠形训》说司夜之神在“西南方”,称他们“连臂大呼夜行”。不过,中原地区最初并没有“夜游神”的称谓。

     大概在元、明之际,“夜游神”的称谓由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据说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司夜之神称为“夜游神”。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古今小说》第三十一卷《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中曾描写了夜游神夜间巡查的情形。明代民间关于夜游神的传说很多。根据民间的描述,“夜游神”是一位公正、善良之神,他巡夜时常常将民间百姓的冤屈之事禀报给天帝,使正义得到伸张,恶人得到惩罚。《封神演义》中说,“夜游神”的名字叫乔坤。

     据说当时北京居民夜间一定要将洗涤用水倒光,因为怕“夜游神”用脏水饮马,给自己造业。

 

火 神


     民间认为,人间之火是由司火之神“火神”掌管的。早期的火神是祝融。《山海经》记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释说:“火神也。”《左传》也说:“火正曰祝融。”意思是火神是祝融。

     先秦时期的人们对火神充满了敬爱之情。《国语·郑语》记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汉代以后,人们对火神充满了畏惧,由崇拜转变为躲避其灾。火神的形像也发生了改变,许多地区都不太一样。

     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四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糜竺的人乘车回家,有一妇人请求搭车。在离家十多里的地方,妇人下了车,并对糜竺说:“我是天帝派来的,准备前去烧毁东海糜竺家。感谢你让我搭乘,所以提前相告。”糜竺听说后,急忙赶回家中,将财物搬到屋外。到了中午,糜竺家果然起火了。这个故事中的火神变成了女性。

     据说四川以农历四月八日为火神诞辰日。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上香祭拜火神,还要演戏以示庆祝。浙江杭州则以六月二十三日为火神诞辰日。在这一天,人们要进香祭拜火神。而广州民间传说认为火神是华光大帝,有三只眼,是专司人间火灾的。


门 神 钟 馗


     钟馗,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据说可以驱鬼逐邪。世人眼中的钟馗形象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丑”,不过他为人刚直,不惧邪祟。

     关于钟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根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记载,北宋皇宫中曾藏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钟馗像,其卷首“唐人题记”讲述了这幅画的来历。

     在唐开元年间,一次,唐玄宗从骊山刚回宫就病倒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 一天晚上,唐玄宗忽然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小鬼偷走了自己的玉笛以及杨贵妃的绣香囊,并绕殿而走。突然,身穿蓝袍、蓬发虬髯、面目可怖的大鬼抓住小鬼,并将其双目挖出,然后将其吃掉。玄宗惊问大鬼是何人,大鬼说:“臣钟馗氏,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说完,他化作一片红光飞驰而去。

     唐玄宗醒来后,病也减轻了。于是将画家吴道子召来,让他根据自己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图,并昭告天下。同时,有司奉旨,将吴道子《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都知道钟馗的神威。

     从此,钟馗捉鬼的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一到岁末,家家都在门上张贴此画,以驱鬼避邪,并逐渐取代了以往门神神荼、郁垒的地位。


黄 河 之 神 巨 灵


     民间传说认为黄河之神为巨灵,其最早见于东汉时期张衡的《西京赋》:“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

     晋时的《搜神记》卷一记载:“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擎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今观手迹于华岳上,指掌之形具在。脚迹在首阳山下,至今犹存。”从中可以看出,巨灵是一位可以开山造河的神仙。

     到了唐代,民间传说巨灵的名字是秦洪海。《法苑珠林》卷五十二记载,在今天陕西省户县北有一座山,当初未分开时,与太行山、王屋山、白鹿山连在一起,黄河水被阻碍在此。后来巨灵大人秦洪海担心水患,便将山从中间分开,河水顺利流过。


孟婆神和孟婆汤


     民间传说,人死后,鬼魂在冥府各殿受过刑罚后,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后被押到第十殿,准备转生。在转生前,要在由孟婆神掌管的醧忘台下被灌饮迷汤,以忘却前生。通往醧忘台的路叫黄泉路,走过黄泉路,经过忘川河上的奈何桥,就看见了三生石。然后喝下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重新进入迷中的红尘。

     根据《玉历钞传》记载,孟婆生于西汉时期,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专心念诵佛经。她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之事,只是一心一意的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直到她八十一岁,她依旧是处子之身。人称“孟婆阿奶”。后来,孟婆入山修行,并得道成仙。

     东汉时期,世间常有人可以知晓前世来生之事,时常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醧忘台,采取俗世药物,制成象酒但不是酒的“孟婆汤”,又称“迷魂汤”。“孟婆汤”分为甘、苦、辛、酸、咸五种味道。凡是预备转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其喝下。

     据说,从此后,转生后的人们再记不得前世之事了,也就更加迷于俗世中的名、利、情中。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解》的“孟婆汤”中,就有关于鬼魂被灌迷魂汤的描写。
 

水月观音的由来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南京),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其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鱼篮观音


    民间传说观音菩萨有很多化身,其中之一就是鱼篮观音,因为其手持鱼篮。故名。

     根据《法华持验经》中引《观世音菩萨传略》说,唐朝陕右人习俗好骑射,不知有三宝。元和十二年(817年),有位美丽的女子手提鱼篮卖鱼。众人争相向她求婚。卖鱼女子说,如果谁一夜能背诵《普门品经》,就嫁给他。第二天,有二十多个人可以背诵。卖鱼女子又说:如果谁一夜能背诵《金刚般若经》,就嫁给他。次日,有十人乐意背诵。卖鱼女子就又说:如果谁一夜能背诵《法华经》,就嫁给他。这次,只有一个姓马的人可以。

     于是,卖鱼的女子同意嫁给马姓之人。成婚那天,卖鱼女子称病,没有居住在新房,而是呆在别的房间。客人没有散尽,女子就死了。她的尸身被埋葬后数日,有一穿紫衣的和尚来到其被埋葬的地方,打开坟墓后,发现里边只有黄金锁子骨。和尚对众人说:“这是观音菩萨怜悯你们孽障深重,所以化身来点化、开导你们。“说完,和尚用锡杖挑起黄金锁子骨腾空而去。

     从此后,陕右人信佛的人越来越多了。

 

 施药观音的来历


     传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化身,施药观音是其中之一。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山东登州。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一种疫病正在迅速蔓延,许多人不治身亡。慈悲的观音菩萨见此情景,十分不忍,于是化作一个卖药的老翁来到百姓中间。看过几个病人后,菩萨明白了疫病的起因是人体正气亏损而被外邪侵袭,只有藿香可以治愈。

     菩萨遂到山中采集藿香,然后拿到集市上免费施舍。当地百姓虽然被疾病所困,但因为卖药的老翁是外地人,所以也不敢贸然使用。后来,一些贫苦之人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吃了老翁的药。没想到,病竟然好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前来求药。许多人的生命得救了。

     等到疫病完全消除,菩萨这才将法相显露给智林寺的优昙法师,并将治疗疫病的方法传给了他。优昙法师将菩萨显圣之事告诉了百姓,人们从心底里感激菩萨的救命之恩,于是捐款兴建了观音庙,并供奉观音像。所塑的观音像手里拿的不是杨柳净瓶,而是一棵药草,因此世人称之为“施药观音”,以表达当地人们不忘菩萨施药救命的恩德。

 

神女瑶姬的传说

     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小女儿,住在天上的瑶池宫里。她自幼跟三元仙君学道,有一身变化无穷的仙术。后来,她被封为云华夫人,专司教导仙童玉女之职。

     瑶姬喜欢游玩。一日,她来到巫山上空,不禁为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不料,有十二条蛟龙正在此兴风作浪,使当地云雨茫茫。瑶姬决心为人间除去恶龙。于是她手指蛟龙,施展法术。但闻惊雷滚滚,地动山摇。风平浪静后,十二条蛟龙已然化作了十二座大山。

     这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峡,壅塞了长江,四周汪洋一片。为了治理水患,人间司职治水的大禹赶到此地。然而,这里山势高,水势急,治水十分不容易。大禹日夜忧愁。

     瑶姬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所感动,便派侍女传授给他一些法术,同时,还派六位侍臣,施展仙术,疏导了三峡水道,让洪水畅通东海。大禹十分感谢神女瑶姬的帮助,就登上巫山,当面致谢。

     大禹上到巫山之顶,见到了在游龙、彩凤、白鹤等簇拥下的瑶姬。瑶姬说:“你治水有功,但还要懂得天地间事物变化的道理。”说完,又赠予大禹一部治水用的黄绫宝卷。大禹得了天书,拜谢而去。

     水患治理后,瑶姬继续留在巫山过她的神仙日子。她喜欢变幻成一座秀丽挺拔的山峰,长久的伫立在巫山上观看日出日落,欣赏这美景。她的侍从也化作了一座座山峰,静静的守卫在神女的身旁。

     至今,在今天四川巫山一带,还流传着由瑶姬幻化的神女峰的传说。当地百姓尊称瑶姬为“妙用真人”,还在飞凤峰山麓,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观(即神女庙)。山腰上的一块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书的授书台。



三面观音的来历


     传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化身,除了杨柳观音、施药观音、鱼篮观音外,还有三面观音等。三面观音是怎么来的呢?

     一天,观音菩萨化作村妇的模样,手拿一个锦匣,内中装一面青铜宝镜,在洛阳街头叫卖。

     街上有不少人上前询问宝镜的价格,菩萨说:“我的这面镜子是稀世珍宝,要卖一千两银子,少一文也不卖。”听菩萨这样说,有人就问宝镜珍贵在哪里。菩萨解释道:“这面宝镜,一能照见人心的善恶,二能照出过去的一切。就凭这两点就值一千两银子。”

     有一个人不相信,就问:“这样的宝物,能否让我来试一试?”菩萨说道:“当然可以,但是借我的镜子照一次,要付三文钱。”那个人马上掏出三文钱递给菩萨。菩萨取出宝镜,告诉他:“照宝镜时一定要聚精会神,不能胡思乱想,才能照出真形。”

     那个人点点头,对着镜子专注的照了起来。大约一袋烟的功夫,他果真从镜子中看见了一幅幅画面,都是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最后,他看见自己死后坠入畜生道,来生投胎为一条母狗。看完这一切,这个人非常惊骇。可是围观的那些人却什么也没有看见。

     观音菩萨从他手中取回镜子,问道:“三文钱照一次这镜子,值得吗?”那人吓的面如土色,连声说:“值得,值得。”周围的人听他这么一说,都纷纷要照镜子。先后共有三千人照了镜子。照过之后,大部分人或面露惊恐之色,或愁眉苦脸,只有一少部分人兴高采烈。

     转眼天已经黑了,菩萨对众人说:“这面宝镜,只卖一千两银子是不贵的。可惜大家都是俗眼,没有识货的人啊。”说罢,菩萨将宝镜放回匣子中,在众人面前现了法相。众人这才明白原来是观音菩萨来点化众人。只是在现场不同人的眼中,菩萨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法相:在恶人眼中,菩萨呈现出的是金神七煞相,十分可怕;在平常人眼中,菩萨呈现的是嗔怒之相,也令人胆战心惊;在善人眼中,菩萨呈现的才是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相。于是,大家商议用刚才他们每个人拿出来的而菩萨没有拿走的钱,在原地建造了一座寺庙,供奉观音菩萨像。只是这尊菩萨像有三面,正面是菩萨面,左面是大愤怒面,右面是含嗔面,手中则持着一面宝镜,世人称之为“三面观音”或者“游戏三昧观音”。

 

杨柳观音的来历

     传说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化身,杨柳观音就是其中之一。

     据说有一天,观音菩萨听说中州地区民风很不好,百姓愚昧无知,贪财好利。慈悲的菩萨决定前去度化那些愚人。

     乘着祥云的观音菩萨来到中州地区的太室山。当天夜里,她托梦给当地的百姓,说是明天观音菩萨要经过此地,点化有缘人,解救百姓的苦难。

     第二天,当地的百姓纷纷谈起了昨夜所作之梦,发现大家居然作的是同一个梦。于是,众人满怀希望等待观音菩萨的到来。人们每见到一个陌生人,都要上前询问,看是否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但是让大家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是观音菩萨。原来,观音菩萨化作了一个穷苦的老妇人,一路乞讨,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她。

     当时中州地区正值大旱,庄稼都枯萎了,百姓的粮食很紧张。化身为老妇人的观音菩萨乞讨了很多家,都没有要到一点吃的,她不禁叹息道:“干旱固然是天灾,可是也是人自作自受的结果啊。”正巧有一个叫刘世显的老人听到了菩萨的叹息,他心中一动,暗想:难道这老夫人就是观音菩萨不成?于是他上前问道:“老婆婆,你说的很有道理。你的意思是说,因为这里的人不肯一心向善,才遭到这样的天灾吧。如果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积德行善,改过自新,今年的天灾还可以救的了吗?”

     菩萨笑着说:“上天之心是最仁慈的,福善之心要比罚恶之心还胜三分。只要人们诚心悔过,上天是会看见的。”刘世显听了菩萨的点化,伏身拜道:“多谢观音菩萨点化。如今弟子茅塞顿开,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降下甘霖。弟子愿建寺庙供奉菩萨,并且劝说众人,皈依佛门。”

     观音菩萨说道:“难得你一片诚心替众人求情。明天午时三刻,我将显化真身,施法降下甘霖。请你告知当地百姓,到时候可以观看。”刘世显再三拜谢,菩萨却已悄然隐去。

     刘世显把遇见观音菩萨之事告诉了众人,大家听说那个讨饭的老妇人就是菩萨,都半信半疑,只等到次日午时三刻再看个究竟。

     第二天,将近晌午时分,太室山顶飘起一片白云,白云散去,观音菩萨显现了真身。只见菩萨丈六金身,头戴锦兜,身批袈裟,赤着双脚,手中捧着一只羊脂白玉净瓶,瓶中是甘霖和杨柳枝。众人见了,慌忙下拜,口中念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号。观音菩萨从净瓶中取出杨柳枝,蘸着甘霖,向农田中轻轻撒去,其法相也随之逐渐隐去。不一会儿,大雨倾盆,一直下了半个时辰才停住。

     从那以后,中州地区没有不相信佛法的。刘世显捐资在太室山上建了一座庙,内中供奉手捧杨柳净瓶的观音菩萨像。

     这次观音菩萨的显化,被称为“杨柳观音”。


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即“二大金刚”,是佛教的护法神,人们常常在汉地寺院的山门殿中见到二神的塑像,他们相貌雄伟,头戴宝冠,手执金刚杵,左边金刚怒颜张口,右边金刚忿颜闭唇。

     称“二大金刚”为哼哈二将开始于宋代。根据宋文人范成大《吴船录》记载,天下佛寺在山门殿两旁,塑有两金刚,俗称“哼哈二将”。在明代,哼哈二将被明确指为是郑伦与陈奇。

     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郑伦原来是商纣王的督粮上将,曾拜西昆仑上上的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以窍中二气,将鼻子一哼,响如钟声,还能喷出二道白光,吸人魂魄,置人于死地。周伐商时,郑伦常常以哼鼻战胜周军。后被周将擒获,转而成为周的将领。在一次战役中,郑伦被商将杀死。而陈奇也曾是商纣王的督粮官,受异人秘传,养成腹内一道黄气,张口一哈,黄气喷出,见之者魂魄俱散。在与周兵交战时,常常以哈气取胜。他后来被周将哪吒刺死。周灭商后,姜子牙封神,令郑伦、陈奇二人镇守佛寺山门,保护佛法。

     这就是哼哈二将的来历。


“月下老人”的来历

      人的命运从一出生就已经是天注定,甚至包括结婚对象,也根据前世的因缘冥冥中早已由专司此职的神仙安排妥当,只是现在的人不相信罢了。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主掌男女婚姻的神,称为“月下老人”或者“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根红色的绳子,将其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即便是相隔千里,也会成为夫妻。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千里姻缘一线牵”。

     唐朝李复言在其所著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就讲述了一个月下老人为人婚配的故事。

     唐代有一个叫韦固的人,一次来到宋城旅行,住宿在南店。他看见店门口有一位老人靠着行囊坐在地上,还将一本书翻来翻去,好象在找什么。韦固好奇的凑上前去,问老人在翻什么书。老人告诉他,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韦固又问老人行囊中所装何物,老人说是红色的绳子,是用来系夫妻双方的脚的。即便男女双方是仇人,或者相距很远,红绳一系,双方一定会成就一番姻缘的。

     韦固听了,自然是不相信,但是也想知道自己将来的姻缘情况。刚要问时,老人已经起身,带着书和行囊,向集市上走去。韦固相随而去。到了集市,迎面走来一个抱着三岁左右女童的盲妇。老人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孩便是你将来的妻子。”韦固很生气,便命家奴去杀掉那个小女孩。家奴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赶快跑走了。而当韦固要找老人算帐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踪影。

     转眼十四年过去了,韦固与相州刺史王泰的千金结了婚。婚后,韦固发现夫人的眉间有一道疤痕,一问才知是十四年前在宋城,当保姆抱着她在集市上走时被人无缘无故的刺了一刀。韦固非常惊讶,便将十四年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王泰和夫人。此时的他才相信:当年老人的话并没有错,人的姻缘果真是早已注定,而那位老人正是主掌婚姻的神仙。自此,韦固与夫人倍加珍惜这前世注定的婚姻,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来宋城的县宰听说了这件事,就将南店改称“定婚店”。

     明初刘总的《月下老定世间配偶》杂剧,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绝地天通”的传说


     上古时期,作为五帝之一的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传说一日她看见瑶光之星穿过月亮,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心有所感,后来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儿子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升天后,就由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即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天神重和黎把天和地之间的通道截断。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虽然天和地相距九万里,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沿着天梯一步一步登天,天上的神仙也可以由天梯下到人间。传说中的天梯一种是山,一种是特定的大树。山有昆仑山、肇山和登葆山,树乃是建木。这样,天上人间偶然也有往来,人和神之间还有着某种交流。

     但是后来有一个叫蚩尤的恶神来到人间,蛊惑苗民作乱,祸乱人间。黄帝为了使善良的百姓不受伤害,便和蚩尤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历时长久的战斗。在神仙九天玄女的帮助下,黄帝战胜了蚩尤。颛顼接受了蚩尤变乱的教训,觉的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来,弊多利少,于是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地了。

     重和黎遵命行事,一个把天托起来,尽力往上推;一个把地按住,努力朝下压。这样一来,本来相隔还不是特别远的天地,从此就相隔遥远了。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黎后来有一个儿子叫做噎,他协助父亲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顺序,以免错乱。后来,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神话中的时间之神。

     绝地天通之后,虽然天上的神还可以通过法力下凡,但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上天去了。 


三眼泉水的来历

     三国时期蜀国下辖的夷道县(在今天的湖北宜都县西北)有一座句将山,山上没有水源,住在山附近的居民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

     一天,山脚下的村子中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相貌丑陋、满身长疮的乞丐。他挨家乞讨,村民们都很厌恶他,只有一个穷女子不嫌弃他,给他饭吃。

     乞丐十分感谢穷女子,说道:“我非常感激你的善行,想要报答你,你有什么需要的吗?”女子回答道:“我不需要什么感谢的。况且我所需要的,不是你能给予的。”乞丐于是问她到底什么是其所需要的,女子说:“我只是希望在这座山上有水可以汲取。”

     乞丐听后,立即取出佩刀,在山脚下刺了三处。瞬间,这三个地方涌出了汩汩的泉水。随即乞丐消失了。女子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遇到了神仙。

     (资料来源:南朝宋盛弘《荆州记》) 


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眼光敏锐、看的远的人,常常用“千里眼”作比;形容一个可以听到很远声音的人,常常用“顺风耳”来称谓。事实上,在民间传说中,“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一对司职观察远方情况、探听消息的小神。

     “千里眼”和“顺风耳”最早出现在明朝小说《西游记》中,书中提到他们是玉皇大帝御前的小神,负责俯察远方之事。《封神演义》中提到二位是黄帝庙中的小神。清代,道教奉“千里眼”和“顺风耳”为护教之神,并将二位的形像塑在道观中。

     “千里眼”的形像通常是四肢裸露,散披着衣裤,右手持叉,左手搭凉棚作远视状;“顺风耳”的形像是面貌狰狞,四肢裸露,袒胸露腹,左手捏着一条蛇,右手握着方天画戟,侧耳作倾听状。

     看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千里眼”和“顺风耳”了。 
 

牛王的传说

  很多人都知道《西游记》中有一个曾经与孙悟空称兄道弟的牛魔王,本领也十分的高强。但是很多人也许还不晓得,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民间就开始祭祀牛神,就是牛的保护神。

  根据《列异传》记载,武都故道县(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有祭祀牛神的怒特祠。传说该牛神原来是一棵大梓树。秦文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但是树砍了又合。秦文公就派了四十人轮流砍伐,但还是砍不断。这些人只好离去。一个人因为脚伤暂时无法行走,就躺在树下休息。他突然听见有人在说话。

  一个问:“这样挨砍下去,你疲劳吗?”另一个回答说:“是够疲劳的。”一个又说:“秦公一定不会罢休的。”第二个回答道:“他能奈我何?”又问:“拿灰敷在你身上怎么办?”另一个沉默不语。躺在树下的人听到后,回去禀告了秦文公。秦文公就让砍树的人光着上身,边砍边用灰敷在树上。树断后,化成了一头牛,钻入了水中。秦文公于是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怒特祠,以祭祀牛神。后人认为这是“牛王庙”的开始。

  宋代,出现了将保护耕牛责任于一身的牛王的记载。宋何薳撰写的《春渚纪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梦中被人追到了一个悬着“牛王之宫”匾额的地方,看见了自己已经去世的姨母。姨母说:“我生前喜欢吃牛肉,因此多杀了不少牛,现在在这里受苦,最苦的是每天被迫吃一升铁蒺藜饭。”刚说完,就有牛首人拿着铁蒺藜饭走了进来。

  宋代以后,民间又奉冉伯牛为牛王。冉伯牛为春秋时孔子的门生,以其字“伯牛”而奉为牛王。

  民间风俗要在牛王生日这一天祭牛王。《新搜神记》记载,清代时,人们多在十月初一这天祭牛王。按照《大玉匣记》:牛王生辰在七月二十五日,今用十月初一者,以七月农方收获,故相沿改期,以便民也。  

  
                  

来自: http://hi.baidu.com/%D0%C2%D5%FD123/blog/item/fc060c64b9f7aa53eaf8f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