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将世青篇国语:足部按摩法可以有效治疗发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9:38

足部按摩法可以有效治疗发烧

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后跟的一半,按摩时会有一条斜向凹陷的沟。按摩方向是由膀胱反射区往脚后跟方向推。 2.膀胱:在双脚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底相交处,按摩时会有一粒肉球凸出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输尿管连接点斜向尿道方向推。 3.输尿管:位双脚脚底,膀胱点位置

  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后跟的一半,按摩时会有一条斜向凹陷的沟。按摩方向是由膀胱反射区往脚后跟方向推。

  2.膀胱:在双脚内侧约踝关节与脚底相交处,按摩时会有一粒肉球凸出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输尿管连接点斜向尿道方向推。

  3.输尿管:位双脚脚底,膀胱点位置往肾脏方向约45度的斜向,用手按摩时有一条斜沟的感觉。按摩方向是由肾脏连接点往膀胱斜向推按。

  4.肾脏:位双脚脚底约位脚底一半的上方,用手触摸时有一颗凸出肉球,它稍为有硬硬或者砂砂的感觉。按摩时由上斜下往输尿管方向推按。

  在中医针灸理论中,大椎穴为督脉之穴。督脉具有统率和督促全身阳经的作用,故督脉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被称为阳中之阳,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所以按摩大椎可贯通阴阳,强壮机体。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针灸、按摩大椎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低头时,摸到颈后突起最高的高骨,在这块高骨的下方就是大椎穴。按摩大椎适宜的手法有按法、揉法和搓摩法,都方便易行。

  中医按摩手法:

  手法一:开天门

  用两个大拇指从两眉之间到发际由下往上揉二十次;不用太使劲,中等力度就可以了,揉完之后皮肤稍微有点红。

  手法二:捋眉梢

  两个大拇指从两眉之间顺着眉毛揉到太阳穴揉二十次;

  手法三:揉太阳穴

  用大拇指摁住太阳穴,由太阳穴向耳朵方向,反复揉二十次;

  手法四:那风池

  用手拈后脖颈两个凹陷处,用力往上提,做二十次;

  手法五:揉大椎

  让孩子低头找到大椎,大椎就是低头后的最高点,做二十次;

  手法六:推天河水

  由腕横纹推至肘横纹,左右手各二十次;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快速退热。

  穴位及经脉:上星、印堂、鱼腰、太阳、风池、大椎、风门、斜方肌、头夹肌及带脉等。

  手法:揉、点按、推、拔、抖等。

  操作程序:

  (1)患者取坐位,面向术者。术者用拇指揉按上星穴和印堂穴约半分钟,接用双拇指由印堂横推至左右鱼腰穴3~4次,揉按鱼腰穴,再推向两侧太阳穴揉按约半分钟,然后经耳上推向颈后风池穴。

  (2)术者转向背后,双手中指或拇指揉按加点按风池穴半分钟后顺推头夹肌3~5次,提拔头夹肌中段3~5次。

  (3)用双手掌搓揉两侧斜方肌和背部肌肉半分钟,提拔斜方肌中段3~5次,然后用掌根或大鱼际揉大椎和双风门穴至发热感,点按大椎和风门穴。再用双拇指沿脊柱二旁从上到下推至腰部3次,提拔带脉。

  (4)用双手掌心贴双肩峰部,两用拇指分贴前面(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余四指分贴后面(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术者两手同时向下直推至腕部2次。然后术者转向正面,左手握住患者右腕,右手在患者腋窝中部提拔腋窝大筋。要达到患者手臂有麻痹感方才有效。再换右手进行。再用双手握住患者手指有节律的抖动手臂数下,而手法完毕。

  通过穴位及经脉按摩刺激,能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疏通经路,调和气血,达到快速退热的显著效果。

  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会穴,古籍早有泻大椎退热的记载,治疗时应逆时针揉按。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为风病治疗之要穴。带脉环身一周,有约束下行经脉的作用。

  故揉点大椎、风门,提拔斜方肌及带脉对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开窍退热,引邪出表之功效。

  此手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便于推广应用,但手法退热后必须相应药物调理才能巩固疗效。

  按摩治疗感冒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但以冬春季节较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恶风、发热、鼻塞、清涕、脉浮为特征。在证候表现上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并有挟湿、挟暑等兼证。在病情上亦有轻有重。轻者,一般通称伤风;其重者,称为时行感冒,有一定的传染性,可以引起广泛流行。感冒的发病机理是外邪袭表,伤及肺系,引起肺卫表证。因此,以宣肺解表为基本治疗原则。

  现代医学中的普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临床上可参照本病进行辩证施治。

  (病因病理)感冒的发生,是因感受外邪而发病。外邪之中以风邪为主,在气候反常,冷热失调,人体卫气不固之时,风邪乘虚侵入。因风为六淫之首,常挟肘气侵入而致病。因此感冒在临床上,又有风寒、风热、兼湿、挟暑之不同。

  外邪侵袭人体,与人之正气强弱有关。若生活起居失常,冷暖不调,或过度疲劳之后,正虚失于防御,则易为外邪所害。在禀赋样偏弱情况下,也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此外,肺有痰热,则风邪易乘,也可引起感冒。

  (辩证论治)感冒是病邪在表,临床上出现肺卫症状,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头痛,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或咽痛。重则见恶寒、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的即属于时行感冒。若无复感新邪,病程约在5到10天。治疗上当以宣肺解表为法。证侯属于风寒的,宜辛温解表;属风热的,宜辛凉解表;兼挟湿邪的,宜疏风胜湿;兼挟暑邪的,当清暑解表。至于体虚及老年体弱的病人,临证时根据证情,又当采取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手法治疗。

  1.风寒感冒

  主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声重,咳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外感风寒,邪气侵入皮毛。因寒为阴邪,其气凝闭,使卫外之阳被郁,故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甚则四肢酸痛;肺合皮毛,邪气内迫于肺,则使肺气不宣,故出现了咳嗽,痰清稀,鼻塞流清涕,语声重浊,喉痒等肺系症状。风寒在表,故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选穴风池、风门、肺俞、鱼际、外关、列缺、禾缪、迎香等穴。重用可采用搓擦风池解表法揉搓肺俞宣肺法与揉拨明堂开通法。

  若头痛重者,加用双手多指捏拿巅顶、两手多指分揉两颞部,以祛风止痛;咳嗽者用小鱼际搓上星、双拇指同取太渊、鱼际以温肺止咳;外感分发热者,可用双拇指分推额颞部。

  2.风热感冒

  住证发热,起初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为阳邪,风热袭表,皮毛疏泄失度,故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而热不解;风热上扰头部,故见头痛;风热犯肺,肺失肃降,故咳嗽,痰稠,咽喉肿痛;热易伤津,故口微渴;风热在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则辛温解表,清热肃肺。

  选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迎香等穴。可重用搓擦风池解表法,搓擦大椎清热法于揉拨下颌解毒法。

  头痛甚者,配用双手中指同拨两侧耳前动脉应手处,并用拇指向前下方快抹以疏风散热;咳嗽加用双拇指同按双云门,以清宣肺气;咽喉肿痛者,加用拇指按揉廉泉以解毒利咽;鼻衄者,加用双拇指同取少商,以清肺泻热,凉血止血。

  3.兼证

  (1)挟湿感冒挟湿,证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如裹,骨节疼痛,治疗可参考风寒感冒,辩证论治。

  (2)挟暑夏令感冒,多挟暑湿,证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腻,脉濡数。治疗可参考风热感冒辩证论治。

  感冒若能掌握一般治疗原则,及时处理,可以做到手到病除。若延误治疗,可使病情由轻转重。

  感冒常流行发生,应当加强预防。平时要讲究卫生,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气候变化时应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在感冒流行期间,外出要戴口罩,以免传染。

  (基本手法)

  1.搓擦风池解表法单拇指指腹或侧掌快速搓擦两风池穴。

  2.揉搓肺俞宣肺法双拇指分别按揉两风门、肺俞;侧掌或小鱼际肌搓以上两穴,以局部温热为宜;单拇指分别按压两侧鱼际、列缺、外关等穴。

  3.搓擦大椎清热法侧掌或小鱼际肌搓擦大椎穴2分钟;但拇指分别按压两侧曲池合谷。

  4.揉拨明堂开通法单手拇、食指揉拨鼻中膈与鼻骨交界处,在揉拨基础上左右晃拨;两手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鼻翼向外下轻扯抖动;两食指同时按两侧禾缪、迎香等穴。

  5.揉拨颌下解毒法两手多指揉拨下颌骨内侧肌群,拨动自内向外数次,以咽喉部有热感为度。

  第一节擦脸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

  (动作)1屈肘,五指并拢,中指贴鼻翼两侧,向上至前额,发际、两手掌心沿发际向外向下,至下颌还原至鼻翼量侧;2到8同动作1。最后一节的8还原成预备姿势。

  (要求)作2到4个八拍。

  第二节揉颈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

  (动作)1屈肘,五指并拢紧贴颈部两侧,沿颈部向后再向前搓擦;2到8同动作1。最后一节的8还原成预备姿势。

  (目的)手、面、颈是暴露的体表部位搓擦后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外邪不易侵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要求)搓擦时手掌尽量与搓擦部位紧贴,以有热感为宜,作2到4个八拍。

  第三节扩胸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

  (动作)1两臂胸前平屈,两手半握拳,,拳心向下,向后用力振臂;2、再振一

  次;3、两臂前平举,拳心向上,向侧后用力振臂;4、再振一次;5、6同动作1、2

  ;7、8同动作3、4,最后一节的8还原成预备姿势。

  (目的)扩胸运动锻炼胸部肌肉,调节呼吸,增加肺活量。

  (要求)扩胸运动后振时用力,弹回时放松,振动时两臂保持与肩平。

  (操作次数)作2到4个八拍。

  第四节按摩迎香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

  (动作)1、两手半握拳,食指按迎香穴,向外向内旋转,2到8同动作1。最后一节的8还原成预备姿势。

  (目的)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它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祖

  国医学常用于治疗鼻塞、流涕、喘息等症,按摩后可疏经活络,通鼻气。

  (要求)按摩迎香穴位准确,按揉时旋转幅度不宜太大,以有酸沉感为度。

  (操作次数)作2到4个八拍。

  第五节按摩风池

  (预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平分与肩同宽。

  (动作)1、屈肘,五指并拢,食、中、无名三指紧按分池穴向外向内旋转;2到8同动作1。最后一节的8左腿收回成立正姿势。

  (目的)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与阳维之会,按摩后可益气固表致密腠理闭汗孔,常用与治疗感冒、气管炎等病。

  (要求)按摩

  迎香穴时,要求穴位准确,按揉时旋转幅度不宜太大,以有酸沉感为

  度。

  (操作次数)作2到4个八拍。

  第六节捶打足三里

  (预备姿势)

  (动作)1、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与肩同宽,两臂经前至斜上举,掌心向前;2、上体前屈,手尖触地;3、再振一次;4、两手握拳,左拳捶打左腿足三里穴,右臂成斜下举;5、右手捶打右腿足三里穴,左臂成斜下举;6同作4,7同动作5,8还原成立正姿势。

  第二个八拍动作同第一个八拍动作,但出右腿,先捶右腿,第三个八拍同第一个八拍,第四个八拍同第二个八拍,最后一拍成立正姿势。

  (目的)足三里是强壮穴,属足阳阴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捶打后可以调理脾胃,强壮身体。

  (要求)捶打足三里穴要求穴位准确,捶打时前臂放松,动作自然。两个臂斜上举应抬头挺胸。

  按摩治疗发热

  发热不仅是指体温升高而言,也包括五心烦热等自觉症状。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以在许多疾病中出现。能够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如外感六淫之邪,均可导致发热。若脏腑虚损,气血亏耗,阴阳不足,或气郁、血瘀等,也能引起发。所以临床上常将发热症候区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本篇则只讨论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又说: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指出了虚热的病因病理。张仲景曾在《金匮要略》中用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的虚劳里急……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之证。后世医家李东垣提出了脾胃气虚而导致发热的理论,并指出治疗当用甘温药物以除热,创制了著名的甘温除热的治疗法则。朱丹溪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谓阴不足则内热生,主张滋阴清热,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内伤发热的机理。这些论述,概括了内伤发热的基本内容。内伤发热多因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或失调所引起,故多属虚证,但也偶有实证。内伤发热的特点,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时有起伏,以低热较为常见。治疗应根据内伤发热的病因病理,辨明虚实,分别治之。

  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低热、血液病、肿瘤以及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治。

  (病因病理)内伤发热,有虚实之分。由于脏腑机能衰弱,阴阳气血偏虚所引起的发热,多属虚热;但若因气郁化火,瘀血停滞,饮食积滞所导致的发热则多属实证。

  1.阴虚发热患者素体阴虚,或温病、热证经久不愈,伤津耗液,或因过用温燥药物,损伤阴液,阴亏则阳有余,阳性属热,故导致发热。此即《素问.逆调论》所指出的阴气少而阳气性,故热而烦满也。

  久病脾虚,生血不足,或心肝血虚,或产后亡血,或因手术后失血过多以及生血疾患,导致了血虚阴亏,阴血大虚,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浮越于外而发热。如《证治汇补》所说:一切吐血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

  2.气虚发热劳逸不均,劳累过度,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脾胃气虚,中焦之阳下陷,虚阳外越而发热。

  3.肝郁发热精神受到刺激,引起情志抑郁,肝失调达疏泄,气郁化火而引起发热。或者气郁导致血瘀,或者脉络损伤,瘀血停滞,以致气机不利,气血壅滞,郁而发热。

  此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伤食停滞,食滞化热,亦是内伤发热的原因之一。

  (辩证论治)内伤发热,多属虚热,以低热较常见,但也有表现为高热,或自觉五心烦热者。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热而不恶寒,或有周身怯冷,但能得衣被则减,其热时作时止,或发有运时,其手心热甚于手背热。

  如属虚证则常有头晕身倦,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状。治疗时应根据证情,或滋阴清热,或补益气血,或疏肝外郁,或活血化瘀,或消食导滞,均宜随证治之。

  1.阴虚发热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口燥咽干,两颧发红,手足心热甚,或心烦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阴虚生内热,故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两颧发红,口燥咽干;虚火逼津外泄,故入夜盗汗;阴虚心火偏亢,则心烦、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皆属阴。血属

  阴,血虚即阴虚,血虚也可发热。

  治则滋阴清热或养血清热。

  选穴百会、关元、手三里、足三里、印堂。可重用基本手法擦抹百会潜阳法,捏拿小腿滋阴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2.气虚发热

  主证发热以上午常见,热势或高或低,劳累后发热加重或复发,自汗,易患感冒,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四少便溏,舌质淡,脉虚大、无力。

  分析劳倦伤脾,脾气虚弱,气虚则发热;劳则气耗,故发热在劳累之后加重或复发;脾气虚,生化不足,则倦怠乏力;脾失健运,则食少便溏;中气虚故气短懒言;气虚不能卫外,表卫不固,故自汗,易患感冒。舌质淡,脉大无力,皆为气虚之象。

  治则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选穴脾俞、肾俞、中脘、粱门、关元、手三里、足三里、太白、公孙。可重用揉按背俞健脾法,推揉腹部益气法,掌揉关元壮阳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3.肝郁发热

  主证时觉身热,或午后低热,平时情绪急躁易怒,喜叹息,胸胁胀满,口苦,舌苔黄,脉弦数。

  分析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故身热或午后发热;肝郁不舒,故急燥易怒;叹息则肝气暂得舒展,故喜叹息;肝火上逆,则口苦。舌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

  治则疏肝理气,清热化瘀。

  选穴肝俞、章门、期门、率谷、太冲。可重用晃拨俞穴行气法,指拨两颞利胆法,推揉胸胁舒肝法,推拿腹部开郁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

  (基本手法)

  1.揉压背俞健脾法单掌分推背部膀胱顶内侧线;叠掌揉、双拇指交替按压以上路线;双拇指对揉对压背部俞穴(肝俞、脾俞、胃俞)。

  2.晃拨俞穴利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俞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捏拿小腿滋阴法两手小鱼际直于小腿后肌群二侧,自上而下对揉;两手多指交替捏拿或拿揉小腿后肌群。

  4.推揉胸胁舒肝法患者侧卧,医者两手掌从腋中线自上而下分推前胸与后背,叠掌缓揉以上部位;亦可双手多指自后向前循肋间隙交替推抚。

  5.推拿腹部开郁法医者两手掌顺时针轮状推脘腹;两掌自上而学左右分推腹部,两手多指左右推动上腹后作拿颤动作,两掌捧揉、振荡腹部,压放天枢或大横。

  6.推揉腹部益气法两手掌自右下腹交替推、颤至左上腹,两手多指揉拨肾区后;捧拢腹肌向上推颤;单手多指左右轻拨腹直肌,自下而上;叠掌上行揉左侧腹部胃经路线,掌根揉关元,拇指揉中脘,单指压颤膻中穴等;以上手法应反复操作约8分钟。

  7.掌揉关元壮阳法用单掌根顺时针环揉关元穴;单掌根按压关元,以上揉、按手法交替进行。

  8.压放肓俞活血法用双拇指或小鱼际分别压放肓俞穴,以热流向下传导为宜,可反复压放2到3次。

  便血发烧9.揉压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10.搓擦百会潜阳法单拇指腹自后向前快速擦抹百会穴500次,频率以120次/分为宜;用单拇指按揉百会穴。

  11.推抹额颞降火法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其侧,用双拇指自印堂交

  上推至发际下,再左右分抹至太阳穴,两拇指分别按揉两侧太阳,改用小鱼际肌向后平推至耳上过耳后,经风池,走颈侧至肩井,多指捏拿肩部肌肉结束。

  12.指拨两侧颞利胆法单手多指拿揉头顶两侧胆经路线,双手并拢四指同揉双太阳,两手中指同拨两侧颞前动脉。

  内伤发热,除以上四种类型以外,还有阳虚发热和食滞发热等型。阳虚发热,其证发热,体温虽高,但形寒畏冷,头面并不灼手,口渴不欲饮,头晕、身卷卧,腹中痛,四肢不温或者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浮大无根。可重用小鱼际搓命门、双拇指揉肾俞以温补肾阳。

  食质发热,证见午后微热,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气酸臭,呕恶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宜消积和胃,清热导滞,可在波形揉的基础上,作推、扒、拿、擅动作。

  各种不同类型的发热,可以互相转化,或彼此兼挟,如气郁发热,可逐渐伤阴耗液,转为阴虚发热;气血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可混合出现。气本属阳,气虚可导致阳虚,气虚发热常向阳虚发热发展等等。故临床上不应受分型的框框限制,要根据证情做交替分析,随证立法遣方,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内伤发热,一般病程较长,除积极治疗外,要劝告病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疾病,减轻思想负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劳逸结合,这对提高疗效,往往是不可忽视的。发热经按摩治疗后,热已消退,但仍需继续按摩一个阶段,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