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编织小猴编织视频:以英雄的姿态前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7:22

以英雄的姿态前进

——济南军区某机步旅“杨根思连”创先争优纪事

本报记者 冯春梅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08日   01 版)

  “特级英雄”杨根思,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今年,是赫赫有名的“杨根思连”命名60周年。这个与英雄同行的连队,如今的风貌究竟如何?

  走进济南军区某机步旅营区,从气势夺人的杨根思雕塑,到奔腾冲击的装甲车战阵;从直穿云天的歌声吼声,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士兵,特别是记载了11次被中组部和总政治部表彰、7次被授予荣誉称号、17次被济南军区评为“标兵连队”、34次集体立功的荣誉室,无不清晰地证明着:

  这是一个举英雄旗帜、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的连队。在这里,依然传承着一支军队的血性。

  传  承

  又是清明节了,“杨根思连”赴野外驻训。负责留守的战士庞厚波手捧一束鲜花,代表全连敬献到杨根思雕像前。恰逢此景的旅政治部主任于子刚也和战士一道,向英雄的雕像庄重敬礼。

  对于“杨根思连”的官兵来说,英雄早就与自己融为一体。

  在九班战士刘军鹏的日记中,清晰地记着:入伍后观看的第一场电影是《杨根思》,读的第一本书是《杨根思故事》,照的第一张像是与英雄杨根思雕像的合影,参观的第一个场所是连队荣誉室……

  旅政委刘银生介绍说,连队有着学英雄、爱英雄、争当英雄的深厚氛围,官兵在潜移默化中经受着熏陶与洗礼。

  三营教导员熊华斌任“杨根思连”指导员期间,曾经“顶撞”了上级领导。为什么?在全营4×100米接力赛中,“杨根思连”官兵求胜心切,交接棒时提前了几秒,营领导讲评时批评说:“虽然‘杨根思连’得了第一,但连队训练作风不好。” 熊华斌当场就顶了一句:“‘杨根思连’的作风非常过硬!”

  话一出口,熊华斌就知道错了。事后,他主动找到营领导道歉。

  “杨根思连”的官兵们有一种情结:一听到别人说“杨根思连”不好,心里就堵得慌。如果说谁不像“杨根思连”的兵,更是令人伤心!

  战士张永业患有恐高症,400米障碍训练过云梯时直打怵,只能像螃蟹一样横着爬过去。班长反复耐心开导他,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心理上的恐惧。半年考核的时刻到了,他奋勇拼搏,过关越障,谁知爬上云梯障碍时,速度立即减了下来。

  连长见状大吼:“张永业,你冲不过云梯就不是‘杨根思连’的兵,‘杨根思连’没有孬种!”

  听到这句话,小张猛地一振,顿时感到血脉贲张,一股力量在胸中升腾,他大吼一声“拼了”!勇敢地跨越云梯后,他一路冲击,最终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为“杨根思连”争光,是每名官兵的自觉行动,谁也不能给英雄的连队抹黑。

  搏  击

  了解“杨根思连”的人都说,这个连队的60年,依靠着英雄一样的拼搏和牺牲精神,走出了一条闪亮的英雄之路。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这条路延伸到了祖国的西部。

  担任抢险救灾“尖刀连”任务的官兵们,抢到了进入银厂沟最深处的重任。一路上,当地老百姓纷纷往外面跑,连队官兵却是一个劲地往里冲。

  指导员范超幸带领12人的党员“敢死队”小心翼翼地爬过山体滑坡险段,又攀上坡度近90度的崖壁。在余震不断、山体垮塌的险境中,官兵们沿着被毁坏的盘山公路向大山深处冒死突击。

  “为了尽快搜救受困群众,我们爬着也要往前挪!”超负荷连续行军6个小时后,终于在12时25分抵达彭州市最北部的无人区燕子窝,并及时将灾情通过军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传回指挥部,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和大部队展开行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赢得了宝贵时间。

  随后,全连在黄金救援期内连续奋战25个小时,抢回了8条生命,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这年隆冬,中原大地北风呼啸,寒气逼人。上级在豫西山区拉开了军事演练的帷幕,“杨根思连”担任主攻连。要完成任务,他们必须趟过7条小河,翻越11座大山,而时间仅有12个小时。

  指导员张冰等12名党员、干部站在最前列,组成第一方阵,官兵人人奋勇向前,终于提前到达了指定地域。

  2005年5月,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率团到“杨根思连”参观。连队的精神面貌和威武作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临走时,基辛格博士挥笔写下了“希望我们两国之间永远不要兵戎相见”。

  2006年11月,美国国防大学准将班代表团来连队参观访问。目睹了官兵们的精彩训练,代表团团长桑尼沃德上将称赞说:“中国陆军世界第一!”

  学  习

  2002年,被广大官兵称为“一代战神”的某新型步战车列装后,部队训练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新技术、新知识、新要求,“杨根思连”党支部发出号召:用杨根思精神学习新技能,一定要熟练掌握新装备!

  过去曾是旅里“武状元”的“标兵班长”武胖,在半年时间内就掌握了新型步战车通信、驾驶、射击三大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撰写了《装甲机步班(组)战斗组织与实施》等十多篇教案和理论文章,成为一名能够参与编写“某型战车教程与规范”的士官。

  技术员刘军利用演习中掌握的知识,提炼自己的驾驶训练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听、二感、三稳”的行车要领和各种油液的快速检查方法,成了旅里闻名的“技术大拿”。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杨根思连”的官兵们迅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短短两年时间,全连官兵100%取得了二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年度训练成绩优良率达到了100%;3人获得军区“优秀士官人才奖”,15人被评为优等指挥员。

  新装备列编的第一年,该连就以全旅第一的成绩通过军区考核,顺利实现了单车形成战斗力的目标。2010年4月,在“全军机械化机步旅改制换装建设观摩研讨会”上,该连成功汇报了“装甲机步营岛上山地进攻战斗”等三个分队示范课目,为全军装甲机步分队训练趟出了新路子。

  “砺兵—2008”实兵演习中,“杨根思连”探索出的“信息主导控制、战车多路快进、机步胶着近战、坦克跟进掩护”等战法,更是取得骄人成绩!

  创  新

  要想战场打得赢,就得天天想创新!这是“杨根思连”党支部抓战斗力建设的一条重要思路。

  2006年9月,为检验改制换装后成建制形成战斗力情况,“杨根思连”所在旅被拉到豫南某大山深处进行实兵实装远程机动演习。战斗打响前,时任“杨根思连”连长吕亚洲提出了两种战法,因尚未经过实兵演练检验,大家有点犯难。

  “创新也是一场战斗,战斗本身需要创新!”一番争论后,大家一致同意,应当放手一试。于是,“出敌不意”的效果显现了。

  车载炮射击时经常会遇到“卡弹”。技术员于明彬和几名战士一起,找到了 “分解拨掉齿轮卸除卡弹”的路径,并在实践中获得验证。他们还总结编写了简便排弹口诀在全旅推广,使“卡弹”不再成为难题。

  2010年9月底,旅里承担总部赋予的课目演示任务,旅领导把一种新型火箭弹射击任务交给“杨根思连”,别说打实弹,官兵们连这种武器听都没听过。而且上级要求在短时间内准确命中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次试射,大家担心的事还是出现了:6名射手发出的炮弹不是打偏就是打近。演示迫在眉睫,指挥组的领导急了:“一发炮弹近万元啊,你们‘杨根思连’能不能找个打得准的来?”批评的话语像尖刀一样扎在官兵心头。

  “杨根思连”官兵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二字!连党支部带领官兵反复研究风力、温度对射击的影响,创新了射击方法,克服了这一难题。在课目演示中,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直奔目标,取得发发命中的好成绩。

  近年来,该连官兵还立足本职,积极进行技术小革新、小发明,先后研制出了便携履带式装弹板、快速装弹机等一批经济实用的革新成果。其中某新型轮式步战车野战条件下减震器快速安装与拆卸革新项目,还被上级科研部门评为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