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亓云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3:43

校园血案引发的思考

亓云祥

震惊世界的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血案已发生五天了,一个韩裔大学四年级生,竟然杀死了32名他的同学。此时此刻,我们首先要向无辜死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向其亲人表示深切的慰问。黎明之星,在欲升之际陨落,青春之花,在未开之时凋零,父母情何以堪?社会情何以堪?我们强烈谴责凶手冷血,毫无人性的行为。大学本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校园本是弦歌不缀的地方,凶手不管出于任何动机,在校园里滥杀无辜, 将学生变成靶子,把大学变成屠场,为千夫所指,人神共愤。这一惨案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思考。

思考一:

虽然美国全国民众还沉浸在弗吉尼亚校园枪案的沉痛之中,但人们在枪支管制方面的意见却存在很深的分歧。而这种分歧是由不同族裔﹑性别等因素造成的。
 妇女与少数族裔倾向加强枪管,他们认为枪是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并且担心成为受害者。而白人与男人则多持相反意见。
 同时,不同阵线的人群,对此看法也有分别。民主党与城市居民主张加紧枪管,而共和党与郊区居民则反对。

美国是唯一将私人备带武器明定为宪法权利的国家,民间拥有枪支2亿多支,几乎人手一枪。枪支泛滥,造成枪祸不断,殃及无辜生灵。据统计,1972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有80多人因枪杀案毙命,其中约有12名是儿童。凶手手里掌握的枪支,和允许枪支泛滥的社会势力更要承担责任。这些年来,每一次枪案发生时,人们都呼 吁要控制枪支,但各种限制枪支的举动不痛不痒。如果说,33条生命还不足与唤醒一些人的良知的话,试问还要死多少人才能呢?

思考二:

美国校园的枪击案缘何如此之多?惨剧在暴力文化中孕育。分析家认为,暴力内容充斥美国传媒是造成枪杀案层出不穷的一个深层的原因,其对青少年的危害尤甚。美国青少年从孩提时代就对暴力犯罪司空见惯,随着有线电视、电脑及影视录像带的普及,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凶杀打斗画面。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使青少年从小崇尚暴力,相信枪能解决一切问题。 因青少年求知欲旺盛而世界观尚未形成,所以极易不顾后果地简单模仿。凶手长期在美国社会,美国文化的不良成分肯定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印记。

思考三:
赵承熙的所作所为,使无辜者丧命,使父母心碎,使族裔蒙羞,不值得任何的同情。然而,我们不能回避的是,是什么促使赵承熙走上一条反社会的不归路?是什么使得一个原本默默无语的,害羞的亚裔学生变成了十恶不赦的杀人凶手?赵承熙从小性格孤僻,曾患孤独症,具有仇视社会和崇尚暴力的极端心理,并曾接受过精神疾病检查。赵承熙显然将这种孤僻的个性带到了大学。在弗州理工大学,他曾是打着问号的学生,同屋眼中的怪人。将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赵承熙没有一个朋友,跟他同居一室将近一年的同屋也称对其不甚了解。在课堂上,赵承熙总是坐在后排,戴着帽子、寡言少语。不少同学还记得,在英国文学课的第一堂课上,30多个学生轮流介绍自己,轮在赵承熙时,他却一言不发。
人们逐渐勾勒出了一个孤独、不合群,精神上倍受困扰的年轻人,事发前的种种不祥征兆也逐渐被人们一一挖掘出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副教授露兹达-罗伊她曾为赵承辉所在班级的学生教授英语写作课程,并要求学生 自由编写英语剧本。在阅读和批改这些剧本时,她发现赵承辉的剧本中充满了暴力和仇恨,多次出现杀戮和威胁的字眼。露兹达-罗伊称,在此后的教学和接触中, 她发现赵承辉是一个非常封闭和孤僻的学生,他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孤僻的学生。露兹达-罗伊建议赵承辉去心理诊所接受咨询,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露兹 -罗伊又用电子邮件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顾虑发给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管会,但同样没有引起任何的重视。早在2005年,弗州的一位法官就已宣布其有精神病,对自己和别人可能造成威胁。没有防患于未然;没有对一个性格极端孤僻的学生加以诱导,加以防范是这次血案的重要导火索。

思考四:

17日上午9时 美国《芝加哥太阳报》称,凶手是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24岁留学生,紧接着美国一些媒体和中国一些媒体,也随之报道凶手可能是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24岁留学生。

《芝加哥太阳报》之类的美国小报制造耸人听闻的消息是家常便饭,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美国主流大媒体并没有确认消息的时候,中国国内 的网站便铺天盖地说有可能是中国学生干的,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国际上一些反华小丑,钻地缝里都想找中国的不足。如果杀人凶手是中国留学生,那么很可能会掀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反华大合唱。尤其2008年我国将要举办奥运会,一些少数反华组织处心积虑的想破坏08年奥运会的如期召开。全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华人)为维护中国的荣誉,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自强不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一份力量来。

2007年4月24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