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威杀虫气雾剂对蟑螂:纪念抗震30周年:震后唐山的48个日夜终生难忘 燕赵都市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04:29
《借花献佛》之三:

纪念抗震30周年:震后唐山的48个日夜终生难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l l:09

  官天一,山东高密人,新华社高级记者。196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1969年3月到新华社摄影部任摄影记者,1971年始任专职体育摄影记者。

  1986年,官天一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摄影记者,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次年被评聘为高级记者,1996年获全国新闻摄影最高奖金眼奖,1996年获体育摄影最高奖五环金像奖,2002年获中国体育摄影贡献奖。著有《体育摄影》、《瞬间捕捉))等。官天一是国内惟一连续参加5届奥运会的摄影记者,还采访了其他重大赛事,发表了大量体育新闻照片。从许海峰震惊世界的一枪到王军霞身披五星红旗笑傲亚特兰大;从中国女排夺冠到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跻身世界三强。

  阳春三月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了官天一位于石景山新华社家属区的房子。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都快30年了”在唐山的那48个日日夜夜,真是终生难忘!”官老师深深吸了一口烟,慢慢吐出来,一团烟雾立刻围绕在他面前,沉默了几秒钟,他皱起眉头。

  几次险些翻车

  “1976年7月28日夜,确实是特别闷热”。官老师回忆道,那时,他和家人还住在新华社军事博物馆附近的家属楼。地震时,北京也有强烈震感,房屋一阵摇晃之后,并没有太大损坏,“大概凌晨5点,领导在人群中喊我,决定派我到灾区采访”,那时,官天一已是专职体育摄影记者。紧急任务,来不及多想,官天一匆忙赶到单位。一辆奔驰采访车早已等候在新华社,很快就载着他和同事,向北京东面飞奔而去。

  7月28日中午,他们奔赴唐山,“当时已不知道走的什么路线了”。本来上午异常闷热,午后突然下起倾盆大雨,车子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走着,“天色阴暗,根本看不清路面”,几次险些翻车。

“地震把路都震断了”,他们冒雨前进,当车驶到玉田县时,路面的裂缝多起来,“一米多宽的大裂缝,都不知有多深,雨水哗哗地流进去。”老司机眼疾手快,紧急避险,三人得以死里逃生。到丰润后,能明显感觉到路旁的建筑损坏越来越严重,路边的伤员也多起来。

  下午5点多,吉普车总算驶入市内。这时,天色已完全阴暗下来,大雨滂沱,丝毫没有停的意思。进入市区,大家被震惊了。“路两边基本上看不到房子了。”车开到一片空地,到处是雨水,三个人就躲在车里坐了一宿。官天一只穿着半袖白衬衫,车门处还在渗雨水,他怀里紧紧抱着照相机。

  7月29日早晨,雨停了,官天一拿出相机,开始战斗。

  当天,大批解放军开始陆续进入前来救援。大地震造成整个城市的瘫痪,没水没电,劫后余生的人们,顾不上吃饭睡觉,不停地搜救素不相识的人。

  解放军小战士,很多还不到20岁,他们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在乱石堆中,救出伤者。

  官天一开始到处采访,拍摄下解放军抢救伤员的照片,还有唐山市民团结自救的场面,很多场景都是官天一流着眼泪拍下的。

  解放军一直在不分昼夜地搜救幸存者,抢救伤员。一些小战士用双手扒,用肩膀抗,很多人双手都没了指甲,不停流着鲜血,但是他们全然不顾这些。

  当时,余震不停,那些半倒塌的楼板,随时可能掉下来伤人,战士们就小心翼翼行动,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救人。

  3天吃了一顿饭

  地震发生后,新华社先后派来30多位记者,坚持在一线采访。29日一天,官天一和两位同事都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的,他们忘记了饥饿。因为震后唐山没有条件冲洗照片,他们回到北京总部。

  30日,在新华社办公室,官天一2天2夜来总算看到食物,同事们围拢过来打听情况,“当时,我一直是两眼直直地看着一处,默默流着眼泪,心里不知什么滋味!”

  官天一抽空回了趟家,去唐山时穿的白衬衫,回来时已是油黑了。他看到妻儿和周围邻居一样,用塑料搭了个棚子,下面支上床就算是家了。他抓紧拿些衣物离开家门,继续奔赴唐山。

  也就在这天,新华社刊发了第一篇唐山大地震的报道,配发了官天一拍摄的唐山人民顽强自救的照片。

  在唐山的48天里,官天一多次回家,但每次都只能待几个小时,见一下家人就走。汇报完灾情,尽快冲洗照片,争取第一时间完成任务。

  一天,官天一出去采访,司机看到他不停发抖,一摸额头,很烫,司机急忙将他送到指挥部。经过检查,官天一患上了大叶性肺炎,高烧40多度。

  那时,他已来唐山一个多月,那种艰苦条件下,他强壮的身体也有些吃不消。领导得知后,将他安排到沈阳军区野战医院在唐山的医生进行抢救。所幸抢救的及时,没生命危险,经过一段时间他康复出院。

  之后,他没有请假回北京,而是继续战斗,活跃在灾区灾后的重建战场上,他记录下了唐山第三陶瓷厂、唐钢等企业的职工热火朝天搞生产的场景。

 “先去救刘叔叔”

  采访中,官天一的同事刘锡鉴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感人故事。

  刘锡鉴是新华社常驻阿尔巴尼亚记者,大地震前回国,之后又赶到唐山老家探望父母,遭遇了那场灾难。一阵摇晃之后,刘锡鉴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过来后发现,自己已被埋在废墟中了,只有头勉强能动弹。

 “救人啊……”他不停地呼救,喊父母亲,但两位老人都没有回应。同时,他也能听到周围到处是呼救声,还有疼痛难忍的哀嚎声,仿佛置身地狱一般。

  周围的尘土开始流下来,不一会就将他的面部覆盖。由于身体无法挪动,死神正在一步步逼近。

 “爸爸,你在哪里?”这时,邻居家小男孩从废墟中爬出来,他的父亲刚才也在呼救,“赶快去救你刘叔叔,刚才他还在呼救,现在怎么没声音了。”邻居大哥忍着疼痛,叮嘱儿子先去看看刘锡鉴。小男孩哭着爬进废墟中,看到刘锡鉴正在拼命摇头挣扎。小男孩赶紧用手除去刘叔叔脸上的尘土,让他露出鼻子和脸,当时,刘锡鉴的脸已被憋得铁青。见刘叔叔能正常呼吸,他才赶忙回去看父亲,并找来邻居,一会儿,大家就合力救出了刘锡鉴。好在刘锡鉴只有腿受了点轻伤,很快恢复,但地震夺去了他父母亲的生命。

重聚凤凰城

 “唐山的变化可真大啊!”2005年10月16日,官天一和12位参加过唐山地震摄影报道的朋友,再次聚首凤凰城,大家感慨。

  自唐山地震后,官天一在1991年曾作为体育摄影记者,到唐山采访过全国城运会,但由于当时日程安排紧张,他没有在唐山市区内逛逛看看。面对着唐山的飞速发展,官天一感慨良深。

 “这些照片最能表现唐山的魅力”,在纪念唐山抗震29周年之际,这13位唐山的老朋友,打算用镜头再现唐山29年来的巨大变化。

  作为当年的记录者,从2004年12月开始,他们就开始寻找曾来唐山拍摄大地震的朋友。虽然29年后,记录者们的生活工作发生变迁,当年的资料能不能找到,但是,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目前,他们已联系到数十位当年的记录者,准备了数百张珍贵的照片。“我们要为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筹备唐山大型图片展’做些事情!”

  30年,光阴荏苒,他们的双鬓早已泛起白霜,但他们对唐山的那份热爱却是愈加深沉。

  留言板:如果您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幸存者、记录者;如果您参与了救援或曾得到救助……有故事的人,请您拿起笔讲述亲身经历,拿出您珍藏的图片,让我们与读者一起分享那尘封已久的记忆。

    本报记者:刘洪彬、杨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