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将军:1.小称,是指人民心里有杆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38:33

1.小称,是指人民心里有杆秤

【原文】管子曰:“身不善之患1,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2为,而民毋过命3。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向于家矣。故先王畏民。操4名从人,无不强也;操名去人,无不弱也。虽有天子诸侯,民皆操名而去之,则捐5其地而走矣。故先王畏民。在于身者孰为利?气与目为利。圣人得利而托焉,故民重而名遂。我亦托焉,圣人托可好,我托可恶,以来美名,又可得乎?我托可恶,爱且不能为我能也。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我且恶面而盛怨气焉,怨气见于面,恶言出于口,去恶充,以求美名,又可得乎?甚矣!百姓之恶人之有余忌也。是以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6之,虚者实之。”

【译文】管子说:“只怕自身行为不善,而不要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丹青在山间,民众知道并获取它;美珠在深渊,民众知道并获取它。因而我有错误的行为,而民众没有错误的教诲。民众的观察力是很明察的,不可能逃避它而去做不善的事。所以我有善行那么民众立刻就会赞誉我,我有错误那么民众立刻就会诋毁我。对民众的诋毁或赞誉,不必再回去询问家人。所以先王敬畏民众。掌握善名顺从人民,没有不强盛的;掌握善名离开人民,没有不衰弱的。虽然是天子诸侯,人民都掌握着名誉而离开他,那么人民都会舍弃土地而远走他乡。所以先王敬畏民众。人体身上什么最有利?气与眼睛最有利。圣人得到这两样有利的就依托它,所以得到人民敬重而名成功就。我也依托这两样有利的,圣人依托它行善,我依托它行恶,以求来美名,又怎么能得到呢?我依托它行恶,仁爱就不是我能做到的了。毛嫱、西施,是天下最美的女人,如果满脸怨气,就不能当做美好。我颜面丑恶而且充满怨气,怨气表现在脸上,恶言出自于口中,想去掉充实的恶名,以求来美名,又怎么可能呢?很多啊!百姓厌恶人是有很多猜忌的。因此长的要截短它,短的要接长它,满的要泄空它,虚的要充实它。”

【说明】小称,是指人民心里有杆秤,天子、诸侯君主的所作所为,人民都是会衡量的。所以,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担心的是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行为善良美好,别人立刻就会赞誉,自己的行为不好,别人也立刻就会诋毁。所以,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再美貌,如果满脸怨气,也不讨人喜欢。一个人再能干,如果行为方式不对,也不可能做成事情。

——————————————————

【注释】1.患:(huàn换)《管子·大匡》:“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说文》:“患,忧也。”这里用为担忧、忧虑、害怕之意。

2.过:(guò呙)《诗·卫风·考槃》:“独寐寤歌,永矢弗过。”《易·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荀子·乐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韩非子·十过》:“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微二人,寡人几过。”这里用为错误之意。

3.命:(mìng)《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书·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诗·大雅·抑》:“訏谟定命,远犹辰告。”《管子·幼官》:“常至命,尊贤授德则帝。”《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赵岐注:“命之,犹言受命教矣。”《礼记·大学》:“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荀子·大略》:“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韩非子·主道》:“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广韵·映韵》:“命,教也。”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4.操:(cāo糙)《管子·宙合》:“左操五音,右执五味。”《礼记·学记》:“不学操缦。”《礼记·曲礼》:“操右契。”《公羊传·庄公三十年》:“盖以操之为巳蹙矣。”《荀子·不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韩非子·解老》:“不得不化,故无常操。”《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说文》:“操,把持也。”这里用为掌握之意。

5.捐:(juān娟)《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捐殡。”《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捐阶。”《荀子·赋》:“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说文》:“捐,弃也。”按:“粪除秽污谓之捐。故寺人谓之中涓。以涓为之。”《汉书·食货志》:“而国无捐瘠者。”孟康曰:“捐,谓民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谓捐。”《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这里用为舍弃之意。

6.洫:(xù序)《管子·小称》尹知章注:“洫,虚也。长、满者,人所忌,故或断之,或虚之。”这里用为排泄、空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