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帅 郑姝音:温暖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3:50
温暖的力量 ——2010感动北大人物·马清源 2011年01月10日10: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温暖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温暖的力量 ——2010感动北大人物·马清源 2011年01月10日10: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0感动北大人物·马清源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五位北大师生荣获“2010感动北大人物”称号

  2005年7月 他收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

  2005年9月 他被确诊罹患恶性骨肉瘤

  2009年1月 他进行了截肢手术

  2009年秋

  他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0年5月 他受到北京大学通令嘉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6月 他荣获“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


  一个寒冷冬日的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马清源同学。他背着书包,除了走路要借助一根小小的手杖之外,看上去跟校园中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他朴实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谈起自己时,他没有怨天尤人,平静谦逊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强和从容,让人难以想到他一直遭受着可怕病痛的折磨。

  马清源同学来自山东昌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人、老师、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勤奋朴实优秀的好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并多次获得县、市级三好学生称号,进入当地重点高中昌邑一中后,学习仍然一直出类拔萃。 虽然高中老师一直认为这个得到过物理竞赛二等奖、化学和生物都十分出色的学生是个学理科的好苗子,但马清源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平日里他喜欢看历史故事,家里的桌上、床上、地上放的都是历史类书籍。如同他从小就立志考进北大一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直是他人生的理想。2005年7月马清源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马上就要在他向往已久的美丽燕园翻开新的生活篇章。谈起5年前的那个7月,马清源对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留在脑海中的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喜悦和激动。然而,喜悦与激动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命运就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病魔无情人有情

  2005年9月29日,入学不足一个月的马清源被查出患有恶性骨肉瘤。骨肉瘤俗称“骨癌”,是骨生肉瘤中最恶性的一种,发病机理不明,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目前这种病尚无治愈的办法,其治疗以截肢和化疗为主,患者五年之内的治疗存活率一般为60%。这时的马清源刚刚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对未来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北大的学习生活,就不得不面临这样残酷的打击,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踏上了战胜病魔的征程。

  由于马清源在入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发病,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他面临的情况就是:要么保留学籍一年回家看病要么自费治病。马清源是山东昌邑县围子镇四甲村人,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共五口人仅靠一亩半责任田的收入度日。马清源的母亲在家照看庄稼,父亲在县城里的乡镇企业打工。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巨额治疗费用的,马清源一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周围的师长、同学、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考虑到马清源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学校特别报请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希望给予特殊照顾。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视,特批马清源转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学校预支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项目国家给予报销80%,学校报销15%。为了帮助马清源解决公费医疗以外的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所需的昂贵的自费药及生活问题,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马春英老师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了马清源的情况,先后为他争取了5000元的周虞康助学金、1800元的新长城助学金。学校的张彦副书记了解到马清源的情况后,从学生管理基金中特批3000元生活补助款。学生工作部也给予马清源2000元困难补助,由严敏杰副部长亲自送到医院。系里也给予了他500元人民币的困难补助和400美元的申京南助学金。

  为筹更多些的钱,给马清源治好病,帮助他站起来,2006年4月20日和21日,历史学系学生会在三角地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爱心募捐活动,仅仅两天,就筹集了53214.33元人民币和500韩币。在捐款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场面。一名男同学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把里面零零散散的所有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在父母的带领下专程来捐款,他也许并不知道今天他帮助的这个大哥哥是谁,但这份爱心却感动着现场所有的人。在捐款的队伍中,还有一位在附近签名售书的阿姨是由人推着走过来的,当同学把捐款箱举到她面前,她摸索着投入了100元人民币,这时,大家才发现她是一个盲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来北京大学访学的浙江大学EMBA班的十六名同学每人为他捐款1000元人民币,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为他留下了鼓励的话语。

  马清源入学时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医疗保险。但由于他的病是在入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确诊的,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马清源无法拿到三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理赔。学工部的陈炜老师先后多次努力与保险公司协调,系学工办也多次向他们报告马清源的病情及家庭生活状况,保险公司很受感动,破例承担了他公费医疗以外的自付部分的药费,还支付3000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和给予他2万元爱心捐款。历史学系还继续联系社会各方,积极努力为他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马清源的家乡山东省昌邑县“昌邑之窗”网站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向家乡人民发出了帮助他的呼吁。

  躺在病床上等待着进一步治疗的马清源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集体和他人的无私爱心。在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帮助下和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马清源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治疗。2005年11月26日,马清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右侧膝盖骨置换手术以及化疗;2006年10月,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手术切除了右肺五分之一的肺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总共十个疗程共计近40次的化疗。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残酷的命运依然没有停止,2008年8月,由于人工关节排异强烈,他又一次接受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刚开始适应情况还算不错,可好景不长,同样的排异反应再次出现。2009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第二天,马清源再次入院。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关节治疗,马清源右腿的血液循环状况持续恶化,他十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进行截肢手术。他不仅说服了父母,还安慰一直关心他的师长同学:“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改变”。 在磨难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慢慢成长,在关爱中,思想也不断由青涩走向成熟。

  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虽然马清源经历了可怕病魔的长期折磨,可他不仅没有消沉放弃,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思想变得较同龄人更为成熟,眼界更为开阔,学会更多地关注他人和社会,这在时下得年轻人中是极为难得的。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马清源在临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题为《追忆?感恩?奋进》的文章,文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场疾病,从身体方面来讲,自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场疾病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北大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到北大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时刻感受到这种温暖,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集体的力量在支撑,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到底的。”

  马清源忘不了校领导对他的关怀和鼓励。2010年5月31日,周校长亲自颁发了对马清源的通令嘉奖。他忘不了在办公楼,第一次握住了校长那温暖的手。校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接见他,亲切鼓励他养好身体、继续努力。他忘不了在生病住院期间,张彦副书记非常关心他,多次批给他困难补助,并到医院去看望他,鼓励他坚持治疗,早日重返校园。

  马清源忘不了学生工作部和资助中心的各位老师,是他们在医疗保险、奖助学金评定方面对他多方照顾,为他免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截肢手术后,由于大学生属于临时户口,是不能办理残疾证并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在院系和燕园街道办事处的不断沟通下,最终使他顺利的办理了残疾证,并享受了残疾人优惠政策。

  马清源忘不了历史系的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照顾他。每次见面,各位老师都嘘寒问暖、关心询问;甚至每次聚会活动系里都不忘派车接上行动不便的他;同样忘不了各位任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各位老师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给他帮助;还有系里教务老师也多次帮助他解决因住院而遗留的成绩问题。马清源深深感到历史系虽然小,但却从来不缺少温暖,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马清源忘不了系学工办老师。马清源住院时间长、次数多,她们在医院陪着马清源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每次住院手术,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鼓励马清源,送他进手术室,有时候在手术室外一等就是一整天,直到看到他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马清源充满感情地回忆到,“印象最深的是截肢手术那次,说实在的我很失落,保肢治疗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快过年了,也没打算告诉其他人具体手术时间,但马春英老师在手术前一天打电话询问得知了我的手术时间,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结果因为手术安排的问题,我一直到下午才进手术室,晚上六点多才出手术室,整整一天时间,她都和我父母在病房、在手术室门前等我出来,饭都没顾得上吃,后来听我母亲说,看样子当天马老师就感冒了。真的,我很感动,当时我山东老家里人都没能赶过来,系里老师却在医院整整待了一天,直到看到我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

  马清源忘不了他的班主任,忘不了他所在的两个班集体。马清源住院后他的同学们组织了给我的捐款活动,为使马清源在学习上不掉队,班上同学每一节课都作了录音并作详细的课堂笔记,每周都会有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帮他温习功课。在他生病之初,他的第一任班主任党宝海老师就不辞辛劳地带着他在北京有关医院之间奔波,帮助他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类问题,还自掏腰包为马清源的父母解决吃住问题。在马清源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首先送来一套《庄子》,鼓励他乐观向上、积极治疗,不畏眼前的挫折与困难,勇敢的追求人生的“逍遥”境界。

  每当马清源谈到这些,心中总是充满了感谢之情,也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病痛上,而是逐步跳出了小爱的圈子,懂得了什么是大爱无边,学会用感恩之心拥抱生活!马清源诚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我们从马清源的一言一行、一文一字都能体会出这个年轻人的信念与品格。他是用心在感受和铭记,并努力把自己汲取的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希望能够温暖和鼓励更多的人。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美丽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滋养下可以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不辍追求传递温暖

  正如马清源自己讲到的:“客观上讲,我在北大的确是个‘麻烦制造者’。几年间,不断的住院、手术,我常跟身边的同学开玩笑说,北大招了我这样的学生算是亏了,每年我交的学费还远远抵不上我报销的医疗费。但就是对我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学校从来没有任何的歧视,相反,不断的关心我、照顾我,始终作为我治疗的坚强后盾”。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面临身体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但马清源一直没有轻言放弃。他说,“一次的重大的疾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启迪,人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我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为他人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我们常谈到感恩,我觉得将温暖传递下去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在集体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传递爱心、奉献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由于治病占用了大量时间,马清源不得不选择降至2006级。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把每一次大手术都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有好几次都是一家人在医院里度过春节。住院期间,只要身体许可,努力克服化疗带来的痛苦,他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一些,他都会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当时,他的右膝关节切除后用骨水泥填充,无法弯曲、无法承重、不时疼痛,只能以双拐代步,其艰辛可想而知。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上课的身影,周围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尽管如此,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除去住院,无论境况有多困难、问题有多严重,即使在因为置换人工关节排异、溃破发炎需要每天换药的时候,他也没有一次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相反,马清源回到校园,从来不把自己当作病人,要求得到特殊的照顾。为了不给同学添麻烦,他总是提前赶到上课的教室。而且,他平时拄着拐杖上课,一般都坐到教室的后面,他能看得见老师但老师看不见他的位置。因为他觉得,“不要因为自己生病就在老师面前晃,好像在要求老师多照顾我似的。”复学之后,虽然名义上是从大二开始学习,但实际上大一的课程他也没有修,因此要想正常毕业,必须在三年的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面对重重困难,马清源没有退却,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新学习的机会,他深知相比其他同学,自己已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掉队。这就要求每学期的学分都必需保质保量。大二、大三两年,他每学期选课都达到25学分的上限,暑期学校也是每次必选。在这几年的学习中,他不仅课上提高听课效率,课下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平时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资源,努力充实自己。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手术--恢复--上课--再手术”的循环中,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马清源选择成为强者,他克服病痛的折磨,勇于坚持,逆难而上,永不言弃。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提高,成绩专业排名第二,还获得了安重根奖学金、星光国际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并在推荐保送攻读研究生的考核中,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

  马清源不仅在学业上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也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早在进入大学伊始,马清源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由于病情严重,直到大四才完成了党校课程的学习。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时,马清源说:“ 我的情况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系里以及同学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撑到今天,尤其是学校以及系党委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党的温暖和党员的人格力量。我以后能做的贡献可能没有其他健全的人多,但我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人”。2010年5月,马清源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他的入党发展会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许多鼓励和期望。北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印象非常深刻的发展会。”他认为,随着学习深入、生活经历的积淀,逐渐加深对党的理解,最终成功入党,这是马清源同学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的过程。同时,他提醒马清源同学不要背负过高的期望,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无愧为一名合格党员。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高毅相信马清源的人格魅力会在精神上神感召、凝聚身边的同学,从而建设一个优秀集体。学工部副部长查晶老师祝贺马清源同学入党,相信马清源同学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清源同学5年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历史学系阎步克老师指出,一般人在不幸残疾、发生意外后意志消沉,而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从不言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隔阂,人心寒冷,而马清源同学的家人,学校、历史学系的领导老师,周围的同学却在对马清源同学的关心照顾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阎步克老师还引用古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称赞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生活、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可贵品质。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马清源同学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磨难面前乐观坚强,不仅使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逐渐步向正规,更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2009年暑假,马清源安装了假肢,终于可以扔掉双拐,虽然时不时还需要一支小手杖,但他却已感到满足,因为毕竟是解放出双手来了。他觉得可以而且必须为历史系这个集体做一点事情。这一年里他一直积极参加系里的活动,装配假肢后不到一个月,就申请参加系里的迎新活动,系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让他负责登记体温、分发体温计这样一项较轻松的工作,面对这第一次参加系里工作的机会,马清源十分珍惜,他尽心尽责,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坚持到下午六点,认真仔细地完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马清源一直很感谢系里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正是从这次参加迎新开始,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随后,他又积极报名成为系里的一名学生助理,帮助系里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先后负责整理了系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参与编写系年鉴等一些文字工作。那个学期他还承担了何晋老师《历史文选》课的助教工作。后来,他还争取到了去中华书局短期实习的机会,每天清晨和傍晚要各花费一个小时在路上,虽然身体疲累,但精神上确非常充实。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他到中华书局实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帮助整理大量的积压档案。他将治疗和学习之外的一切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马清源显得谦虚、真诚、淡然。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与其他正常的同学相比,我很平常、普通,并不出众,我自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即使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与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没有身边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我能干什么呢?要报答的话,终我一生,也不可能报答的完,唯有今后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厚爱”。多么朴实的话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历了如此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总是展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也许是因为他承受的苦难太深,所以他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才显得感动人心。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马清源用微笑面对人生,不抱怨,不沉沦,用自己心中的阳光感染周围的同学。予人温暖,己亦温暖;予人以关怀,己亦得之关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是一种感动,更是一份力量。

  (撰稿:张琳;北大新闻中心供稿)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彦为马清源同学颁奖(照片来源:北大新闻中心)

  五位北大师生荣获“2010感动北大人物”称号

  2005年7月 他收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

  2005年9月 他被确诊罹患恶性骨肉瘤

  2009年1月 他进行了截肢手术

  2009年秋

  他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0年5月 他受到北京大学通令嘉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6月 他荣获“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


  一个寒冷冬日的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马清源同学。他背着书包,除了走路要借助一根小小的手杖之外,看上去跟校园中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他朴实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谈起自己时,他没有怨天尤人,平静谦逊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强和从容,让人难以想到他一直遭受着可怕病痛的折磨。

  马清源同学来自山东昌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人、老师、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勤奋朴实优秀的好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并多次获得县、市级三好学生称号,进入当地重点高中昌邑一中后,学习仍然一直出类拔萃。 虽然高中老师一直认为这个得到过物理竞赛二等奖、化学和生物都十分出色的学生是个学理科的好苗子,但马清源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平日里他喜欢看历史故事,家里的桌上、床上、地上放的都是历史类书籍。如同他从小就立志考进北大一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直是他人生的理想。2005年7月马清源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马上就要在他向往已久的美丽燕园翻开新的生活篇章。谈起5年前的那个7月,马清源对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留在脑海中的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喜悦和激动。然而,喜悦与激动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命运就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病魔无情人有情

  2005年9月29日,入学不足一个月的马清源被查出患有恶性骨肉瘤。骨肉瘤俗称“骨癌”,是骨生肉瘤中最恶性的一种,发病机理不明,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目前这种病尚无治愈的办法,其治疗以截肢和化疗为主,患者五年之内的治疗存活率一般为60%。这时的马清源刚刚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对未来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北大的学习生活,就不得不面临这样残酷的打击,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踏上了战胜病魔的征程。

  由于马清源在入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发病,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他面临的情况就是:要么保留学籍一年回家看病要么自费治病。马清源是山东昌邑县围子镇四甲村人,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共五口人仅靠一亩半责任田的收入度日。马清源的母亲在家照看庄稼,父亲在县城里的乡镇企业打工。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巨额治疗费用的,马清源一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周围的师长、同学、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考虑到马清源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学校特别报请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希望给予特殊照顾。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视,特批马清源转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学校预支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项目国家给予报销80%,学校报销15%。为了帮助马清源解决公费医疗以外的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所需的昂贵的自费药及生活问题,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马春英老师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了马清源的情况,先后为他争取了5000元的周虞康助学金、1800元的新长城助学金。学校的张彦副书记了解到马清源的情况后,从学生管理基金中特批3000元生活补助款。学生工作部也给予马清源2000元困难补助,由严敏杰副部长亲自送到医院。系里也给予了他500元人民币的困难补助和400美元的申京南助学金。

  为筹更多些的钱,给马清源治好病,帮助他站起来,2006年4月20日和21日,历史学系学生会在三角地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爱心募捐活动,仅仅两天,就筹集了53214.33元人民币和500韩币。在捐款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场面。一名男同学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把里面零零散散的所有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在父母的带领下专程来捐款,他也许并不知道今天他帮助的这个大哥哥是谁,但这份爱心却感动着现场所有的人。在捐款的队伍中,还有一位在附近签名售书的阿姨是由人推着走过来的,当同学把捐款箱举到她面前,她摸索着投入了100元人民币,这时,大家才发现她是一个盲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来北京大学访学的浙江大学EMBA班的十六名同学每人为他捐款1000元人民币,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为他留下了鼓励的话语。

  马清源入学时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医疗保险。但由于他的病是在入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确诊的,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马清源无法拿到三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理赔。学工部的陈炜老师先后多次努力与保险公司协调,系学工办也多次向他们报告马清源的病情及家庭生活状况,保险公司很受感动,破例承担了他公费医疗以外的自付部分的药费,还支付3000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和给予他2万元爱心捐款。历史学系还继续联系社会各方,积极努力为他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马清源的家乡山东省昌邑县“昌邑之窗”网站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向家乡人民发出了帮助他的呼吁。

  躺在病床上等待着进一步治疗的马清源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集体和他人的无私爱心。在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帮助下和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马清源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治疗。2005年11月26日,马清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右侧膝盖骨置换手术以及化疗;2006年10月,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手术切除了右肺五分之一的肺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总共十个疗程共计近40次的化疗。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残酷的命运依然没有停止,2008年8月,由于人工关节排异强烈,他又一次接受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刚开始适应情况还算不错,可好景不长,同样的排异反应再次出现。2009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第二天,马清源再次入院。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关节治疗,马清源右腿的血液循环状况持续恶化,他十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进行截肢手术。他不仅说服了父母,还安慰一直关心他的师长同学:“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改变”。 在磨难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慢慢成长,在关爱中,思想也不断由青涩走向成熟。

  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虽然马清源经历了可怕病魔的长期折磨,可他不仅没有消沉放弃,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思想变得较同龄人更为成熟,眼界更为开阔,学会更多地关注他人和社会,这在时下得年轻人中是极为难得的。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马清源在临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题为《追忆?感恩?奋进》的文章,文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场疾病,从身体方面来讲,自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场疾病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北大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到北大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时刻感受到这种温暖,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集体的力量在支撑,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到底的。”

  马清源忘不了校领导对他的关怀和鼓励。2010年5月31日,周校长亲自颁发了对马清源的通令嘉奖。他忘不了在办公楼,第一次握住了校长那温暖的手。校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接见他,亲切鼓励他养好身体、继续努力。他忘不了在生病住院期间,张彦副书记非常关心他,多次批给他困难补助,并到医院去看望他,鼓励他坚持治疗,早日重返校园。

  马清源忘不了学生工作部和资助中心的各位老师,是他们在医疗保险、奖助学金评定方面对他多方照顾,为他免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截肢手术后,由于大学生属于临时户口,是不能办理残疾证并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在院系和燕园街道办事处的不断沟通下,最终使他顺利的办理了残疾证,并享受了残疾人优惠政策。

  马清源忘不了历史系的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照顾他。每次见面,各位老师都嘘寒问暖、关心询问;甚至每次聚会活动系里都不忘派车接上行动不便的他;同样忘不了各位任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各位老师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给他帮助;还有系里教务老师也多次帮助他解决因住院而遗留的成绩问题。马清源深深感到历史系虽然小,但却从来不缺少温暖,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马清源忘不了系学工办老师。马清源住院时间长、次数多,她们在医院陪着马清源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每次住院手术,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鼓励马清源,送他进手术室,有时候在手术室外一等就是一整天,直到看到他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马清源充满感情地回忆到,“印象最深的是截肢手术那次,说实在的我很失落,保肢治疗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快过年了,也没打算告诉其他人具体手术时间,但马春英老师在手术前一天打电话询问得知了我的手术时间,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结果因为手术安排的问题,我一直到下午才进手术室,晚上六点多才出手术室,整整一天时间,她都和我父母在病房、在手术室门前等我出来,饭都没顾得上吃,后来听我母亲说,看样子当天马老师就感冒了。真的,我很感动,当时我山东老家里人都没能赶过来,系里老师却在医院整整待了一天,直到看到我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

  马清源忘不了他的班主任,忘不了他所在的两个班集体。马清源住院后他的同学们组织了给我的捐款活动,为使马清源在学习上不掉队,班上同学每一节课都作了录音并作详细的课堂笔记,每周都会有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帮他温习功课。在他生病之初,他的第一任班主任党宝海老师就不辞辛劳地带着他在北京有关医院之间奔波,帮助他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类问题,还自掏腰包为马清源的父母解决吃住问题。在马清源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首先送来一套《庄子》,鼓励他乐观向上、积极治疗,不畏眼前的挫折与困难,勇敢的追求人生的“逍遥”境界。

  每当马清源谈到这些,心中总是充满了感谢之情,也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病痛上,而是逐步跳出了小爱的圈子,懂得了什么是大爱无边,学会用感恩之心拥抱生活!马清源诚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我们从马清源的一言一行、一文一字都能体会出这个年轻人的信念与品格。他是用心在感受和铭记,并努力把自己汲取的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希望能够温暖和鼓励更多的人。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美丽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滋养下可以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不辍追求传递温暖

  正如马清源自己讲到的:“客观上讲,我在北大的确是个‘麻烦制造者’。几年间,不断的住院、手术,我常跟身边的同学开玩笑说,北大招了我这样的学生算是亏了,每年我交的学费还远远抵不上我报销的医疗费。但就是对我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学校从来没有任何的歧视,相反,不断的关心我、照顾我,始终作为我治疗的坚强后盾”。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面临身体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但马清源一直没有轻言放弃。他说,“一次的重大的疾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启迪,人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我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为他人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我们常谈到感恩,我觉得将温暖传递下去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在集体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传递爱心、奉献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由于治病占用了大量时间,马清源不得不选择降至2006级。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把每一次大手术都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有好几次都是一家人在医院里度过春节。住院期间,只要身体许可,努力克服化疗带来的痛苦,他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一些,他都会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当时,他的右膝关节切除后用骨水泥填充,无法弯曲、无法承重、不时疼痛,只能以双拐代步,其艰辛可想而知。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上课的身影,周围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尽管如此,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除去住院,无论境况有多困难、问题有多严重,即使在因为置换人工关节排异、溃破发炎需要每天换药的时候,他也没有一次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相反,马清源回到校园,从来不把自己当作病人,要求得到特殊的照顾。为了不给同学添麻烦,他总是提前赶到上课的教室。而且,他平时拄着拐杖上课,一般都坐到教室的后面,他能看得见老师但老师看不见他的位置。因为他觉得,“不要因为自己生病就在老师面前晃,好像在要求老师多照顾我似的。”复学之后,虽然名义上是从大二开始学习,但实际上大一的课程他也没有修,因此要想正常毕业,必须在三年的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面对重重困难,马清源没有退却,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新学习的机会,他深知相比其他同学,自己已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掉队。这就要求每学期的学分都必需保质保量。大二、大三两年,他每学期选课都达到25学分的上限,暑期学校也是每次必选。在这几年的学习中,他不仅课上提高听课效率,课下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平时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资源,努力充实自己。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手术--恢复--上课--再手术”的循环中,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马清源选择成为强者,他克服病痛的折磨,勇于坚持,逆难而上,永不言弃。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提高,成绩专业排名第二,还获得了安重根奖学金、星光国际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并在推荐保送攻读研究生的考核中,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

  马清源不仅在学业上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也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早在进入大学伊始,马清源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由于病情严重,直到大四才完成了党校课程的学习。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时,马清源说:“ 我的情况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系里以及同学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撑到今天,尤其是学校以及系党委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党的温暖和党员的人格力量。我以后能做的贡献可能没有其他健全的人多,但我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人”。2010年5月,马清源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他的入党发展会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许多鼓励和期望。北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印象非常深刻的发展会。”他认为,随着学习深入、生活经历的积淀,逐渐加深对党的理解,最终成功入党,这是马清源同学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的过程。同时,他提醒马清源同学不要背负过高的期望,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无愧为一名合格党员。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高毅相信马清源的人格魅力会在精神上神感召、凝聚身边的同学,从而建设一个优秀集体。学工部副部长查晶老师祝贺马清源同学入党,相信马清源同学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清源同学5年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历史学系阎步克老师指出,一般人在不幸残疾、发生意外后意志消沉,而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从不言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隔阂,人心寒冷,而马清源同学的家人,学校、历史学系的领导老师,周围的同学却在对马清源同学的关心照顾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阎步克老师还引用古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称赞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生活、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可贵品质。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马清源同学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磨难面前乐观坚强,不仅使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逐渐步向正规,更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2009年暑假,马清源安装了假肢,终于可以扔掉双拐,虽然时不时还需要一支小手杖,但他却已感到满足,因为毕竟是解放出双手来了。他觉得可以而且必须为历史系这个集体做一点事情。这一年里他一直积极参加系里的活动,装配假肢后不到一个月,就申请参加系里的迎新活动,系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让他负责登记体温、分发体温计这样一项较轻松的工作,面对这第一次参加系里工作的机会,马清源十分珍惜,他尽心尽责,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坚持到下午六点,认真仔细地完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马清源一直很感谢系里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正是从这次参加迎新开始,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随后,他又积极报名成为系里的一名学生助理,帮助系里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先后负责整理了系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参与编写系年鉴等一些文字工作。那个学期他还承担了何晋老师《历史文选》课的助教工作。后来,他还争取到了去中华书局短期实习的机会,每天清晨和傍晚要各花费一个小时在路上,虽然身体疲累,但精神上确非常充实。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他到中华书局实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帮助整理大量的积压档案。他将治疗和学习之外的一切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马清源显得谦虚、真诚、淡然。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与其他正常的同学相比,我很平常、普通,并不出众,我自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即使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与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没有身边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我能干什么呢?要报答的话,终我一生,也不可能报答的完,唯有今后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厚爱”。多么朴实的话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历了如此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总是展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也许是因为他承受的苦难太深,所以他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才显得感动人心。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马清源用微笑面对人生,不抱怨,不沉沦,用自己心中的阳光感染周围的同学。予人温暖,己亦温暖;予人以关怀,己亦得之关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是一种感动,更是一份力量。

  (撰稿:张琳;北大新闻中心供稿)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彦为马清源同学颁奖(照片来源:北大新闻中心)

  五位北大师生荣获“2010感动北大人物”称号

  2005年7月 他收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

  2005年9月 他被确诊罹患恶性骨肉瘤

  2009年1月 他进行了截肢手术

  2009年秋

  他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0年5月 他受到北京大学通令嘉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6月 他荣获“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


  一个寒冷冬日的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马清源同学。他背着书包,除了走路要借助一根小小的手杖之外,看上去跟校园中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他朴实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谈起自己时,他没有怨天尤人,平静谦逊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强和从容,让人难以想到他一直遭受着可怕病痛的折磨。

  马清源同学来自山东昌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人、老师、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勤奋朴实优秀的好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并多次获得县、市级三好学生称号,进入当地重点高中昌邑一中后,学习仍然一直出类拔萃。 虽然高中老师一直认为这个得到过物理竞赛二等奖、化学和生物都十分出色的学生是个学理科的好苗子,但马清源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平日里他喜欢看历史故事,家里的桌上、床上、地上放的都是历史类书籍。如同他从小就立志考进北大一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直是他人生的理想。2005年7月马清源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马上就要在他向往已久的美丽燕园翻开新的生活篇章。谈起5年前的那个7月,马清源对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留在脑海中的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喜悦和激动。然而,喜悦与激动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命运就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病魔无情人有情

  2005年9月29日,入学不足一个月的马清源被查出患有恶性骨肉瘤。骨肉瘤俗称“骨癌”,是骨生肉瘤中最恶性的一种,发病机理不明,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目前这种病尚无治愈的办法,其治疗以截肢和化疗为主,患者五年之内的治疗存活率一般为60%。这时的马清源刚刚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对未来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北大的学习生活,就不得不面临这样残酷的打击,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踏上了战胜病魔的征程。

  由于马清源在入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发病,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他面临的情况就是:要么保留学籍一年回家看病要么自费治病。马清源是山东昌邑县围子镇四甲村人,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共五口人仅靠一亩半责任田的收入度日。马清源的母亲在家照看庄稼,父亲在县城里的乡镇企业打工。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巨额治疗费用的,马清源一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周围的师长、同学、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考虑到马清源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学校特别报请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希望给予特殊照顾。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视,特批马清源转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学校预支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项目国家给予报销80%,学校报销15%。为了帮助马清源解决公费医疗以外的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所需的昂贵的自费药及生活问题,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马春英老师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了马清源的情况,先后为他争取了5000元的周虞康助学金、1800元的新长城助学金。学校的张彦副书记了解到马清源的情况后,从学生管理基金中特批3000元生活补助款。学生工作部也给予马清源2000元困难补助,由严敏杰副部长亲自送到医院。系里也给予了他500元人民币的困难补助和400美元的申京南助学金。

  为筹更多些的钱,给马清源治好病,帮助他站起来,2006年4月20日和21日,历史学系学生会在三角地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爱心募捐活动,仅仅两天,就筹集了53214.33元人民币和500韩币。在捐款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场面。一名男同学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把里面零零散散的所有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在父母的带领下专程来捐款,他也许并不知道今天他帮助的这个大哥哥是谁,但这份爱心却感动着现场所有的人。在捐款的队伍中,还有一位在附近签名售书的阿姨是由人推着走过来的,当同学把捐款箱举到她面前,她摸索着投入了100元人民币,这时,大家才发现她是一个盲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来北京大学访学的浙江大学EMBA班的十六名同学每人为他捐款1000元人民币,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为他留下了鼓励的话语。

  马清源入学时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医疗保险。但由于他的病是在入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确诊的,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马清源无法拿到三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理赔。学工部的陈炜老师先后多次努力与保险公司协调,系学工办也多次向他们报告马清源的病情及家庭生活状况,保险公司很受感动,破例承担了他公费医疗以外的自付部分的药费,还支付3000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和给予他2万元爱心捐款。历史学系还继续联系社会各方,积极努力为他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马清源的家乡山东省昌邑县“昌邑之窗”网站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向家乡人民发出了帮助他的呼吁。

  躺在病床上等待着进一步治疗的马清源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集体和他人的无私爱心。在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帮助下和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马清源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治疗。2005年11月26日,马清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右侧膝盖骨置换手术以及化疗;2006年10月,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手术切除了右肺五分之一的肺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总共十个疗程共计近40次的化疗。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残酷的命运依然没有停止,2008年8月,由于人工关节排异强烈,他又一次接受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刚开始适应情况还算不错,可好景不长,同样的排异反应再次出现。2009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第二天,马清源再次入院。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关节治疗,马清源右腿的血液循环状况持续恶化,他十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进行截肢手术。他不仅说服了父母,还安慰一直关心他的师长同学:“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改变”。 在磨难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慢慢成长,在关爱中,思想也不断由青涩走向成熟。

  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虽然马清源经历了可怕病魔的长期折磨,可他不仅没有消沉放弃,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思想变得较同龄人更为成熟,眼界更为开阔,学会更多地关注他人和社会,这在时下得年轻人中是极为难得的。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马清源在临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题为《追忆?感恩?奋进》的文章,文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场疾病,从身体方面来讲,自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场疾病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北大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到北大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时刻感受到这种温暖,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集体的力量在支撑,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到底的。”

  马清源忘不了校领导对他的关怀和鼓励。2010年5月31日,周校长亲自颁发了对马清源的通令嘉奖。他忘不了在办公楼,第一次握住了校长那温暖的手。校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接见他,亲切鼓励他养好身体、继续努力。他忘不了在生病住院期间,张彦副书记非常关心他,多次批给他困难补助,并到医院去看望他,鼓励他坚持治疗,早日重返校园。

  马清源忘不了学生工作部和资助中心的各位老师,是他们在医疗保险、奖助学金评定方面对他多方照顾,为他免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截肢手术后,由于大学生属于临时户口,是不能办理残疾证并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在院系和燕园街道办事处的不断沟通下,最终使他顺利的办理了残疾证,并享受了残疾人优惠政策。

  马清源忘不了历史系的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照顾他。每次见面,各位老师都嘘寒问暖、关心询问;甚至每次聚会活动系里都不忘派车接上行动不便的他;同样忘不了各位任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各位老师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给他帮助;还有系里教务老师也多次帮助他解决因住院而遗留的成绩问题。马清源深深感到历史系虽然小,但却从来不缺少温暖,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马清源忘不了系学工办老师。马清源住院时间长、次数多,她们在医院陪着马清源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每次住院手术,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鼓励马清源,送他进手术室,有时候在手术室外一等就是一整天,直到看到他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马清源充满感情地回忆到,“印象最深的是截肢手术那次,说实在的我很失落,保肢治疗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快过年了,也没打算告诉其他人具体手术时间,但马春英老师在手术前一天打电话询问得知了我的手术时间,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结果因为手术安排的问题,我一直到下午才进手术室,晚上六点多才出手术室,整整一天时间,她都和我父母在病房、在手术室门前等我出来,饭都没顾得上吃,后来听我母亲说,看样子当天马老师就感冒了。真的,我很感动,当时我山东老家里人都没能赶过来,系里老师却在医院整整待了一天,直到看到我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

  马清源忘不了他的班主任,忘不了他所在的两个班集体。马清源住院后他的同学们组织了给我的捐款活动,为使马清源在学习上不掉队,班上同学每一节课都作了录音并作详细的课堂笔记,每周都会有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帮他温习功课。在他生病之初,他的第一任班主任党宝海老师就不辞辛劳地带着他在北京有关医院之间奔波,帮助他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类问题,还自掏腰包为马清源的父母解决吃住问题。在马清源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首先送来一套《庄子》,鼓励他乐观向上、积极治疗,不畏眼前的挫折与困难,勇敢的追求人生的“逍遥”境界。

  每当马清源谈到这些,心中总是充满了感谢之情,也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病痛上,而是逐步跳出了小爱的圈子,懂得了什么是大爱无边,学会用感恩之心拥抱生活!马清源诚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我们从马清源的一言一行、一文一字都能体会出这个年轻人的信念与品格。他是用心在感受和铭记,并努力把自己汲取的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希望能够温暖和鼓励更多的人。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美丽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滋养下可以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不辍追求传递温暖

  正如马清源自己讲到的:“客观上讲,我在北大的确是个‘麻烦制造者’。几年间,不断的住院、手术,我常跟身边的同学开玩笑说,北大招了我这样的学生算是亏了,每年我交的学费还远远抵不上我报销的医疗费。但就是对我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学校从来没有任何的歧视,相反,不断的关心我、照顾我,始终作为我治疗的坚强后盾”。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面临身体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但马清源一直没有轻言放弃。他说,“一次的重大的疾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启迪,人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我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为他人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我们常谈到感恩,我觉得将温暖传递下去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在集体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传递爱心、奉献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由于治病占用了大量时间,马清源不得不选择降至2006级。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把每一次大手术都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有好几次都是一家人在医院里度过春节。住院期间,只要身体许可,努力克服化疗带来的痛苦,他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一些,他都会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当时,他的右膝关节切除后用骨水泥填充,无法弯曲、无法承重、不时疼痛,只能以双拐代步,其艰辛可想而知。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上课的身影,周围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尽管如此,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除去住院,无论境况有多困难、问题有多严重,即使在因为置换人工关节排异、溃破发炎需要每天换药的时候,他也没有一次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相反,马清源回到校园,从来不把自己当作病人,要求得到特殊的照顾。为了不给同学添麻烦,他总是提前赶到上课的教室。而且,他平时拄着拐杖上课,一般都坐到教室的后面,他能看得见老师但老师看不见他的位置。因为他觉得,“不要因为自己生病就在老师面前晃,好像在要求老师多照顾我似的。”复学之后,虽然名义上是从大二开始学习,但实际上大一的课程他也没有修,因此要想正常毕业,必须在三年的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面对重重困难,马清源没有退却,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新学习的机会,他深知相比其他同学,自己已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掉队。这就要求每学期的学分都必需保质保量。大二、大三两年,他每学期选课都达到25学分的上限,暑期学校也是每次必选。在这几年的学习中,他不仅课上提高听课效率,课下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平时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资源,努力充实自己。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手术--恢复--上课--再手术”的循环中,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马清源选择成为强者,他克服病痛的折磨,勇于坚持,逆难而上,永不言弃。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提高,成绩专业排名第二,还获得了安重根奖学金、星光国际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并在推荐保送攻读研究生的考核中,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

  马清源不仅在学业上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也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早在进入大学伊始,马清源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由于病情严重,直到大四才完成了党校课程的学习。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时,马清源说:“ 我的情况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系里以及同学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撑到今天,尤其是学校以及系党委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党的温暖和党员的人格力量。我以后能做的贡献可能没有其他健全的人多,但我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人”。2010年5月,马清源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他的入党发展会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许多鼓励和期望。北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印象非常深刻的发展会。”他认为,随着学习深入、生活经历的积淀,逐渐加深对党的理解,最终成功入党,这是马清源同学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的过程。同时,他提醒马清源同学不要背负过高的期望,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无愧为一名合格党员。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高毅相信马清源的人格魅力会在精神上神感召、凝聚身边的同学,从而建设一个优秀集体。学工部副部长查晶老师祝贺马清源同学入党,相信马清源同学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清源同学5年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历史学系阎步克老师指出,一般人在不幸残疾、发生意外后意志消沉,而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从不言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隔阂,人心寒冷,而马清源同学的家人,学校、历史学系的领导老师,周围的同学却在对马清源同学的关心照顾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阎步克老师还引用古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称赞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生活、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可贵品质。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马清源同学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磨难面前乐观坚强,不仅使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逐渐步向正规,更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2009年暑假,马清源安装了假肢,终于可以扔掉双拐,虽然时不时还需要一支小手杖,但他却已感到满足,因为毕竟是解放出双手来了。他觉得可以而且必须为历史系这个集体做一点事情。这一年里他一直积极参加系里的活动,装配假肢后不到一个月,就申请参加系里的迎新活动,系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让他负责登记体温、分发体温计这样一项较轻松的工作,面对这第一次参加系里工作的机会,马清源十分珍惜,他尽心尽责,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坚持到下午六点,认真仔细地完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马清源一直很感谢系里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正是从这次参加迎新开始,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随后,他又积极报名成为系里的一名学生助理,帮助系里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先后负责整理了系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参与编写系年鉴等一些文字工作。那个学期他还承担了何晋老师《历史文选》课的助教工作。后来,他还争取到了去中华书局短期实习的机会,每天清晨和傍晚要各花费一个小时在路上,虽然身体疲累,但精神上确非常充实。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他到中华书局实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帮助整理大量的积压档案。他将治疗和学习之外的一切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马清源显得谦虚、真诚、淡然。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与其他正常的同学相比,我很平常、普通,并不出众,我自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即使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与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没有身边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我能干什么呢?要报答的话,终我一生,也不可能报答的完,唯有今后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厚爱”。多么朴实的话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历了如此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总是展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也许是因为他承受的苦难太深,所以他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才显得感动人心。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马清源用微笑面对人生,不抱怨,不沉沦,用自己心中的阳光感染周围的同学。予人温暖,己亦温暖;予人以关怀,己亦得之关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是一种感动,更是一份力量。

  (撰稿:张琳;北大新闻中心供稿)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彦为马清源同学颁奖(照片来源:北大新闻中心)

  五位北大师生荣获“2010感动北大人物”称号

  2005年7月 他收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录取通知书

  2005年9月 他被确诊罹患恶性骨肉瘤

  2009年1月 他进行了截肢手术

  2009年秋

  他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资格

  2010年5月 他受到北京大学通令嘉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0年6月 他荣获“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


  一个寒冷冬日的午后,我第一次见到了马清源同学。他背着书包,除了走路要借助一根小小的手杖之外,看上去跟校园中的学生没什么两样。他朴实的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微笑,谈起自己时,他没有怨天尤人,平静谦逊的语气中透露着坚强和从容,让人难以想到他一直遭受着可怕病痛的折磨。

  马清源同学来自山东昌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家人、老师、同学的眼中是一个勤奋朴实优秀的好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并多次获得县、市级三好学生称号,进入当地重点高中昌邑一中后,学习仍然一直出类拔萃。 虽然高中老师一直认为这个得到过物理竞赛二等奖、化学和生物都十分出色的学生是个学理科的好苗子,但马清源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平日里他喜欢看历史故事,家里的桌上、床上、地上放的都是历史类书籍。如同他从小就立志考进北大一样,学习历史、学好历史一直是他人生的理想。2005年7月马清源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马上就要在他向往已久的美丽燕园翻开新的生活篇章。谈起5年前的那个7月,马清源对从邮递员手中接过北大录取通知书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留在脑海中的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喜悦和激动。然而,喜悦与激动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命运就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病魔无情人有情

  2005年9月29日,入学不足一个月的马清源被查出患有恶性骨肉瘤。骨肉瘤俗称“骨癌”,是骨生肉瘤中最恶性的一种,发病机理不明,患者多为10~25岁的少年或青年。目前这种病尚无治愈的办法,其治疗以截肢和化疗为主,患者五年之内的治疗存活率一般为60%。这时的马清源刚刚成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正对未来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他甚至还没来得及感受北大的学习生活,就不得不面临这样残酷的打击,拖着行动不便的腿,踏上了战胜病魔的征程。

  由于马清源在入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发病,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他面临的情况就是:要么保留学籍一年回家看病要么自费治病。马清源是山东昌邑县围子镇四甲村人,家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共五口人仅靠一亩半责任田的收入度日。马清源的母亲在家照看庄稼,父亲在县城里的乡镇企业打工。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是无论如何也负担不起巨额治疗费用的,马清源一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周围的师长、同学、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考虑到马清源的病情和家庭状况,学校特别报请北京市社会劳动保障局、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希望给予特殊照顾。北京市医疗保险事物管理中心也非常重视,特批马清源转到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学校预支的住院医疗费用中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内的项目国家给予报销80%,学校报销15%。为了帮助马清源解决公费医疗以外的癌症患者化疗过程中所需的昂贵的自费药及生活问题,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马春英老师及时向学校主管部门报告了马清源的情况,先后为他争取了5000元的周虞康助学金、1800元的新长城助学金。学校的张彦副书记了解到马清源的情况后,从学生管理基金中特批3000元生活补助款。学生工作部也给予马清源2000元困难补助,由严敏杰副部长亲自送到医院。系里也给予了他500元人民币的困难补助和400美元的申京南助学金。

  为筹更多些的钱,给马清源治好病,帮助他站起来,2006年4月20日和21日,历史学系学生会在三角地开展了面向全校师生的爱心募捐活动,仅仅两天,就筹集了53214.33元人民币和500韩币。在捐款期间,出现了许多感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场面。一名男同学特意带来了自己的存钱罐,把里面零零散散的所有钱全部投进了捐款箱。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在父母的带领下专程来捐款,他也许并不知道今天他帮助的这个大哥哥是谁,但这份爱心却感动着现场所有的人。在捐款的队伍中,还有一位在附近签名售书的阿姨是由人推着走过来的,当同学把捐款箱举到她面前,她摸索着投入了100元人民币,这时,大家才发现她是一个盲人,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来北京大学访学的浙江大学EMBA班的十六名同学每人为他捐款1000元人民币,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爱心却不肯留下姓名。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热心人为他留下了鼓励的话语。

  马清源入学时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医疗保险。但由于他的病是在入校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确诊的,按照保险条款的有关规定,马清源无法拿到三万元重大疾病保险理赔。学工部的陈炜老师先后多次努力与保险公司协调,系学工办也多次向他们报告马清源的病情及家庭生活状况,保险公司很受感动,破例承担了他公费医疗以外的自付部分的药费,还支付3000元重大疾病保险金和给予他2万元爱心捐款。历史学系还继续联系社会各方,积极努力为他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支持。马清源的家乡山东省昌邑县“昌邑之窗”网站得知他的情况后,也向家乡人民发出了帮助他的呼吁。

  躺在病床上等待着进一步治疗的马清源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学校、集体和他人的无私爱心。在学校及社会的多方帮助下和家人的鼓励和安慰下,马清源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治疗。2005年11月26日,马清源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右侧膝盖骨置换手术以及化疗;2006年10月,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手术切除了右肺五分之一的肺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总共十个疗程共计近40次的化疗。所受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残酷的命运依然没有停止,2008年8月,由于人工关节排异强烈,他又一次接受了膝关节置换手术,刚开始适应情况还算不错,可好景不长,同样的排异反应再次出现。2009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后第二天,马清源再次入院。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关节治疗,马清源右腿的血液循环状况持续恶化,他十分了解自己的病情,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进行截肢手术。他不仅说服了父母,还安慰一直关心他的师长同学:“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改变”。 在磨难中,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开始慢慢成长,在关爱中,思想也不断由青涩走向成熟。

  学会感恩拥抱生活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虽然马清源经历了可怕病魔的长期折磨,可他不仅没有消沉放弃,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思想变得较同龄人更为成熟,眼界更为开阔,学会更多地关注他人和社会,这在时下得年轻人中是极为难得的。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马清源在临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了一篇题为《追忆?感恩?奋进》的文章,文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场疾病,从身体方面来讲,自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场疾病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感受到了北大对学生的关爱,感受到北大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时刻感受到这种温暖,疾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集体的力量在支撑,再苦再难,我也会坚持到底的。”

  马清源忘不了校领导对他的关怀和鼓励。2010年5月31日,周校长亲自颁发了对马清源的通令嘉奖。他忘不了在办公楼,第一次握住了校长那温暖的手。校长在百忙之中专门接见他,亲切鼓励他养好身体、继续努力。他忘不了在生病住院期间,张彦副书记非常关心他,多次批给他困难补助,并到医院去看望他,鼓励他坚持治疗,早日重返校园。

  马清源忘不了学生工作部和资助中心的各位老师,是他们在医疗保险、奖助学金评定方面对他多方照顾,为他免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截肢手术后,由于大学生属于临时户口,是不能办理残疾证并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的,在院系和燕园街道办事处的不断沟通下,最终使他顺利的办理了残疾证,并享受了残疾人优惠政策。

  马清源忘不了历史系的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他、照顾他。每次见面,各位老师都嘘寒问暖、关心询问;甚至每次聚会活动系里都不忘派车接上行动不便的他;同样忘不了各位任课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各位老师在学习上不厌其烦地给他帮助;还有系里教务老师也多次帮助他解决因住院而遗留的成绩问题。马清源深深感到历史系虽然小,但却从来不缺少温暖,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马清源忘不了系学工办老师。马清源住院时间长、次数多,她们在医院陪着马清源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每次住院手术,她们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鼓励马清源,送他进手术室,有时候在手术室外一等就是一整天,直到看到他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马清源充满感情地回忆到,“印象最深的是截肢手术那次,说实在的我很失落,保肢治疗这么多年,最后还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快过年了,也没打算告诉其他人具体手术时间,但马春英老师在手术前一天打电话询问得知了我的手术时间,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结果因为手术安排的问题,我一直到下午才进手术室,晚上六点多才出手术室,整整一天时间,她都和我父母在病房、在手术室门前等我出来,饭都没顾得上吃,后来听我母亲说,看样子当天马老师就感冒了。真的,我很感动,当时我山东老家里人都没能赶过来,系里老师却在医院整整待了一天,直到看到我平安出手术室才离开”。

  马清源忘不了他的班主任,忘不了他所在的两个班集体。马清源住院后他的同学们组织了给我的捐款活动,为使马清源在学习上不掉队,班上同学每一节课都作了录音并作详细的课堂笔记,每周都会有同学去医院看望他,帮他温习功课。在他生病之初,他的第一任班主任党宝海老师就不辞辛劳地带着他在北京有关医院之间奔波,帮助他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类问题,还自掏腰包为马清源的父母解决吃住问题。在马清源生病住院的时候,他首先送来一套《庄子》,鼓励他乐观向上、积极治疗,不畏眼前的挫折与困难,勇敢的追求人生的“逍遥”境界。

  每当马清源谈到这些,心中总是充满了感谢之情,也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病痛上,而是逐步跳出了小爱的圈子,懂得了什么是大爱无边,学会用感恩之心拥抱生活!马清源诚然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当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对生活时时怀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则能使自己永远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我们从马清源的一言一行、一文一字都能体会出这个年轻人的信念与品格。他是用心在感受和铭记,并努力把自己汲取的温暖和力量传递出去,希望能够温暖和鼓励更多的人。这也是当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美丽的种子,在阳光雨露滋养下可以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不辍追求传递温暖

  正如马清源自己讲到的:“客观上讲,我在北大的确是个‘麻烦制造者’。几年间,不断的住院、手术,我常跟身边的同学开玩笑说,北大招了我这样的学生算是亏了,每年我交的学费还远远抵不上我报销的医疗费。但就是对我这样一个麻烦制造者,学校从来没有任何的歧视,相反,不断的关心我、照顾我,始终作为我治疗的坚强后盾”。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面临身体和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但马清源一直没有轻言放弃。他说,“一次的重大的疾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人生的启迪,人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感受到温暖的同时,我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为他人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我们常谈到感恩,我觉得将温暖传递下去是一种最好的感恩方式。在集体中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积极参加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传递爱心、奉献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由于治病占用了大量时间,马清源不得不选择降至2006级。为了不耽误学习,他把每一次大手术都尽量安排在寒暑假,有好几次都是一家人在医院里度过春节。住院期间,只要身体许可,努力克服化疗带来的痛苦,他抓紧每一点时间学习。只要身体稍微好转一些,他都会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当时,他的右膝关节切除后用骨水泥填充,无法弯曲、无法承重、不时疼痛,只能以双拐代步,其艰辛可想而知。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上课的身影,周围的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尽管如此,这几年的学习生活中,除去住院,无论境况有多困难、问题有多严重,即使在因为置换人工关节排异、溃破发炎需要每天换药的时候,他也没有一次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相反,马清源回到校园,从来不把自己当作病人,要求得到特殊的照顾。为了不给同学添麻烦,他总是提前赶到上课的教室。而且,他平时拄着拐杖上课,一般都坐到教室的后面,他能看得见老师但老师看不见他的位置。因为他觉得,“不要因为自己生病就在老师面前晃,好像在要求老师多照顾我似的。”复学之后,虽然名义上是从大二开始学习,但实际上大一的课程他也没有修,因此要想正常毕业,必须在三年的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面对重重困难,马清源没有退却,而是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重新学习的机会,他深知相比其他同学,自己已落下了太多的功课,唯有加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掉队。这就要求每学期的学分都必需保质保量。大二、大三两年,他每学期选课都达到25学分的上限,暑期学校也是每次必选。在这几年的学习中,他不仅课上提高听课效率,课下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平时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上资源,努力充实自己。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手术--恢复--上课--再手术”的循环中,在残酷的命运面前,马清源选择成为强者,他克服病痛的折磨,勇于坚持,逆难而上,永不言弃。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质的提高,成绩专业排名第二,还获得了安重根奖学金、星光国际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并在推荐保送攻读研究生的考核中,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

  马清源不仅在学业上奋发努力,在思想上也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早在进入大学伊始,马清源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由于病情严重,直到大四才完成了党校课程的学习。谈到自己的入党动机时,马清源说:“ 我的情况大家可能都知道,如果没有学校、系里以及同学们的帮助,我不可能撑到今天,尤其是学校以及系党委的老师们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我从他们身上看到党的温暖和党员的人格力量。我以后能做的贡献可能没有其他健全的人多,但我希望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人”。2010年5月,马清源终于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他的入党发展会上,参会的老师和同学都给予了他许多鼓励和期望。北大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迟行刚说:“这是我参加过的印象非常深刻的发展会。”他认为,随着学习深入、生活经历的积淀,逐渐加深对党的理解,最终成功入党,这是马清源同学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的过程。同时,他提醒马清源同学不要背负过高的期望,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做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无愧为一名合格党员。历史学系党委书记高毅相信马清源的人格魅力会在精神上神感召、凝聚身边的同学,从而建设一个优秀集体。学工部副部长查晶老师祝贺马清源同学入党,相信马清源同学坚强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能够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清源同学5年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历史学系阎步克老师指出,一般人在不幸残疾、发生意外后意志消沉,而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从不言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隔阂,人心寒冷,而马清源同学的家人,学校、历史学系的领导老师,周围的同学却在对马清源同学的关心照顾中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阎步克老师还引用古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称赞马清源同学乐观面对生活、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可贵品质。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古语有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马清源同学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磨难面前乐观坚强,不仅使自己的学业和生活逐渐步向正规,更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2009年暑假,马清源安装了假肢,终于可以扔掉双拐,虽然时不时还需要一支小手杖,但他却已感到满足,因为毕竟是解放出双手来了。他觉得可以而且必须为历史系这个集体做一点事情。这一年里他一直积极参加系里的活动,装配假肢后不到一个月,就申请参加系里的迎新活动,系里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让他负责登记体温、分发体温计这样一项较轻松的工作,面对这第一次参加系里工作的机会,马清源十分珍惜,他尽心尽责,从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坚持到下午六点,认真仔细地完成了自己的份内工作。马清源一直很感谢系里能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正是从这次参加迎新开始,他认识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很多,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随后,他又积极报名成为系里的一名学生助理,帮助系里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先后负责整理了系里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参与编写系年鉴等一些文字工作。那个学期他还承担了何晋老师《历史文选》课的助教工作。后来,他还争取到了去中华书局短期实习的机会,每天清晨和傍晚要各花费一个小时在路上,虽然身体疲累,但精神上确非常充实。作为历史专业学生,他到中华书局实习,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广博的学识,帮助整理大量的积压档案。他将治疗和学习之外的一切时间都献给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

  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马清源显得谦虚、真诚、淡然。他说,“我不认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与其他正常的同学相比,我很平常、普通,并不出众,我自觉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即使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是与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分不开的,没有身边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我能干什么呢?要报答的话,终我一生,也不可能报答的完,唯有今后更加努力,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厚爱”。多么朴实的话语!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经历了如此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总是展现出乐观坚强的一面。也许是因为他承受的苦难太深,所以他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才显得感动人心。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马清源用微笑面对人生,不抱怨,不沉沦,用自己心中的阳光感染周围的同学。予人温暖,己亦温暖;予人以关怀,己亦得之关怀。温暖,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温暖,是一种感动,更是一份力量。

  (撰稿:张琳;北大新闻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