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气垫免税店价格:佛教很强调觉悟,佛便是"大觉者",是大彻大悟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2:18

佛教很强调觉悟,佛便是"大觉者",是大彻大悟的人。
  觉悟并不是空洞的,是世间觉,是对世间种种现象、种种心念的觉悟,透彻了解,不为其所迷惑。所以古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离开世间种种现象、人的具体心念,去寻找觉悟、智慧,是根本没有的,就象兔不会长角一样。佛教区别顽空与真空,也就是说真实的觉悟不是脱离世间的死寂。反省自己自接触禅宗、学佛以来,虽明白这一义理,然于实际禅定、日常生活中,追求的仍是脱离世间的空寂。
  世间法种种,佛法便是让我们彻悟世间法的真象,从而以智慧应对一切,而不是逃避一切,成为无所用心的木石。
  从人心而言(心亦是世间法之一),不同人有不同的心理,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有不同民族心理,当这种心理处于不自觉状态时,西方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称这为"集体无意识",佛法同样要求我们有对"集体无意识"的觉悟。近日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从中即可看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觉悟。比如汉族人心目中普遍存在"排外情绪",受文化熏陶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于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障碍。先秦时以中原为本位,鄙视周边民族,蔑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清朝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存在于汉人心目中的"排满情绪",仍是导致多次社会运动的心理根源。这种情绪实际上是一种更大、更不易觉察的"我执"。
  余秋雨对传统文化的省察,对我们正确理解、运用觉悟很有启发。首先,觉悟是有内容的,是针对具体现象、具体心态的,觉悟表现为对现实人生、人心的关注、关爱。觉悟是一种超越,它对事物有更高角度的审视,但它并不脱离具体事物,也不逃避现实烦恼,而是在了解世间事物真象之后,不为事物、烦恼所左右,获得一种安心,并且以积极的态度、智慧的方法寻求对事情的解决。其次,觉悟是基于更深层、更强大的生命。觉悟实际上是离不开现实生命的,它不仅关注生命现象,而且觉悟的现实,也是基于对人内在、宇宙更深层次生命力、智慧的觉醒。换句话说,觉悟实际上是展发人内在本性更深层面的生命力。正如余秋雨对传统文化中"集体无意识"的觉醒,是基于一种更有生命力、更高层面、更有前途的文化视角一样,任何觉悟都是基于更深层面的生命,都是生命之升华。觉悟不是没有内容,没有生命的空寂。觉悟是不断的、无限的生命的升华,智慧的展发因而也是无限的。
  禅宗在指示人的本来面目时,既强调本来面目超越的一面,强调它"什么都不是",以区别于一切具体现象;又强调它"是一切"、"清楚明白",具有活泼的生命。觉悟即是以本来面目为基础,我们对觉悟、本来面目的把握,既应看到其超越世间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与世间生命本来一体的另一面。总而言之,觉悟离不开对世事的关注,是对自身有限心态(障碍)的突破,是基于内在更强大的生命力,是活泼泼的,觉悟不是保守、安于现状,而是通过自心的超越,进而引导世事朝合乎佛法方向的发展,是积极人生的前提。
  显然,此前我的思想、行为有误区,一是认为觉悟是基于空寂本性,心停留于无所有之空境,导致不关心世事、人心的态度,心无着落,没有了生命力;二是自己盲目超脱,不求进取,不能在与他人、时世的接触中,秉持佛法积极、升华的精神,展发本性之智慧、生命。我想这都是只见佛法超脱的一面,不见佛法升华、创造的另一面。我把以上体会写出来,希望也能对众多学佛人有所启发

甘露未干,微光初现,我便一人静静地坐在顶楼花园里,小酌一杯……茶,缓缓的,不着痕迹的,入喉化开,留下余韵,已成了我的习惯之一。一茶匙,放入壶中,静静地等它三十秒,再倒出,翠绿色的汤汁,轻轻流泄而下,在杯中形成一汤小池,再滴滴入喉,香气合着茶韵,犹如天作之合,美极了。
  如此伴露而饮的悠闲喝茶习惯如何起始的,我已不复记忆,约莫是从报纸得知茶有益健康之后的事了,据说它有抗氧化、防癌、除臭、降低胆固醇的效用,茶好绝妙,怎可不喝?不过,茶师可有叮嘱,饮量要少,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三杯是"驴",我谨记于心。陆游有诗云,"松根偃蹇支琴石,岩窦潺洗药泉",这种环境饮茶更有况味。饮者要少,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我更习惯常独饮,左手一杯,右手一杯的,交换饮着,况味十足。
  如果我未记错,唐朝饮茶风最盛,"寒夜客来茶当酒"便是那时候的流风,文人开始嗜茶,谢安、左思等人,似乎都爱品茗,色、香、味兼备才是好茶,很有禅的风格,论禅之风,也由是开启。
  宋代,基本上是茶发扬光大的年代,茶游戏应运而生,主要有《斗茶》与《茶百戏》两种。这与宋明理学的清谈有关,边说边谈,茶便成了圣品,很多文人都是品茗行家,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黄庭坚、蔡君谟……都有礼赞茶的诗句,其中君谟与东坡的斗茶便是一绝,司马光与东坡的墨茶之辨,也是佳话。
  文人与茶,茶与禅,禅与净心,环环扣着,一饮便上了瘾,落入文征明的《烹茶图》与沈周的《品茗图》之中了。茶,真的不止是茶,而是文化与生活品味,我大约已到了"一日不可无它,一日无它则病矣"的地步,倒非嗜喝成瘾,而是它给了我一个澄明的清晨。人文的味儿,彻悟的反思,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饮啜、荡涤、论客、茶所、洗茶之间,流转成夏日晨光的浪漫。
  日本的绿茶家波多野公介先生说道:"茶是需要慢条斯理,而且耐心等待,才可获得的东西,隽永香醇的茶香,也是由此而生的。"原来茶是禅,禅是茶,此刻再读"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便又多了一分的领略了

我独自漫步在落叶飘尽的秋林里,有如一片舒展的白云,无欲无求,无住无往,坦坦荡荡,自由自在,不惊动一丝阳光。

  这里是一片清净的禅境。树是有形的风,风是无形的树;没有故事,没有沧桑,所有生命中的纠纷、热恼与无奈,都化为一缕轻烟,悄然消逝在静寂的长空里。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给我以智慧的启迪,使我领会到一种超越自我、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泰然。

 每到秋天,我都要来到这片落叶飘尽的秋林里,散散步、散散心,寻找一种默契,体味一股禅意。

  静寂中,我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了无音尘。是觉者在向我昭示着极乐的奥秘,还是过客抒发着心中的感悟?抑或什么都不是,它只是风,随着季节的流转,自然而然地来,自然而然地去,犹如人的生生世世。

  独步秋林,心境合一。世界原本是如此安祥、如此美丽。伸出双臂,我是秋林,无边、无际;双手合十,秋林是我,和谐、统一。

  春来,捧一树绿叶;春去,还一身自在。不去追逐什么,也就没有了忧伤和苦恼。天地间,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

  安份守己、随缘行止。一年一度,秋林在大彻大悟中升高。

  秋林是一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能处世不惊不变、不迷不失。有了这种心态,即使身处险涛恶浪,亦如步入清净佛国,无人、无我、无是、无非。

  禅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走进它,你就会豁然开朗,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生命。

  一切都是虚幻,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秋林永远回荡着一个声音,那是六祖慧能法师亲切的教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只有在这时,我才明白净慧法师为什么一再教导我们要把生活当作修行,要把修行当作生活,要时刻生活在涅磐当中。

 

  佛是多么地慈悲,不仅自己证入幸福的涅磐,而且不惜奉献自己,倒驾慈航来救渡我们众生。想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

  虽然,我只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微尘,但我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禅悦洒出来供大家分享,愿这篇文章化作一座座秋林,带给你一丝清凉和安慰,愿这片心香伴随你和我,一步步踏平自性中的苦海,一步步走向生命的彼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