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炼的圣者58动漫:读书笔记——不害怕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18:07

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或者不知道该向谁救助时,我们反而可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成长、发现、甚至成功。在中文里,转折意味着机遇。

据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情感:爱和恐惧。然而,荒谬的是,对许多人而言,爱令人恐惧,而习以为常的恐惧却使人感到安全。我们学会了依赖恐惧,学会了把恐惧当作安全之所;我们认为恐惧是自然明智的情感,恐惧能保护我们。

恐惧不仅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且会削弱我们的信心和健康。恐惧使我们误入歧途,沦为那些意欲以各种方法控制或伤害我们之人的猎物。目前,美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疾患是自怨自艾,而该病的罪魁祸首就是恐惧以及对自己本性的否认。

无论何时,如果某个消息会产生恐惧,应立即拒绝。即便你认为消息是真的,也不要相信它。因为,当你受制于恐惧的时候,便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等到恐惧消失之后,再判断该消息的真实性。

对许多人来说,生活的一部分就是逃避恐惧。但是,他们不应该盲目地跟随恐惧指引的歧途,不能愚昧地听信恐惧无所顾忌的信口雌黄,他们必须选择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必须停下脚步,真正明白自己面对的只不过是个欺软怕硬、头脑简单的家伙。

看清恐惧外强中干的本来面目,想象着自己逃避恐惧的狼狈相。现在,别再逃避,转身直面恐惧。眼下你需要做的就是这个:停下来,转过身。欺软怕硬之徒的力量都是从你身上,从你的恐惧、逃跑和痛苦中夺来的。

我们大部分人深受恐惧的折磨,成为恐惧的受害者,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根本不曾考虑自己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些巨大的潜能——自由、勇敢、强壮、创新、快乐、爱心、追求梦想、分享梦想、享受完满的生活,然而,这些潜能我们却极少触及。

尽管恐惧假装关心的最佳利益,但其实它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它想方设法引诱你,最终将会置你于万劫不复之地。现在,仔细想想恐惧是如何一步步把你引入陷阱的吧。它给了你什么虚假的礼物?它给你许诺的又是什么样的空头支票,却永远无法兑现?

只要你后退一步,转身直面恐惧,这个恃强凌弱的家伙必然会心虚胆怯,乖乖地逃走,因为它知道自己已经被揭去了伪装,露出了欺软怕硬的本性。

顺便说一句,你应该现在就做。恐惧欺骗我们的另一种伎俩就是不停地说,我们可以以后再做,我们有的是时间。但事实是,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就是最佳时机,这是消除恐惧的最佳良药。如果我们现在就着手去做需要做的事,恐惧便没有机会膨胀扩张了。

若要进一步摆脱恐惧的束缚,我们就要从各个方面看清它的真面目,特别要注意它说的谎言。恐惧是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如果我们相信它的谎言,它就会无情地夺去我们的时间、希望和生命力量。为了获得恐惧承诺的虚幻的幸福,我们却付出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

你相信恐惧,恐惧便会无限膨胀。恐惧需要你相信它灌输给你的故事、观点、看法、灾难性期待、各色的幻觉以及催眠式的暗示。恐惧需要你把它所说的任何事都当作是真实的、危险的、危及生命的。恐惧一旦博得了你的信任,便会扭曲你的心智,让你的机体陷入瘫痪状态。

恐惧的鬼把戏,真理当场就能揭穿。只需一丁点的光明就能驱走黑暗,即便瞬间即逝的真相也会满足我们永无休止的渴望。恐惧引起的所有痛苦、破坏、损失和疾病均能轻易地解脱,只要我们看清事情的真相,恐惧就无法再侵扰我们。

当恐惧出现的时候,你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恐惧毫无意义。恐惧并不意味着你做了什么错事,你会受到伤害,或者你走错了路(这些话更像是恐惧欺骗你的谎言)。恐惧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性感觉,就像胃灼热一样。如果你吃了无法完全消化的东西,就会产生胃灼热。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大多数时候恐惧真的毫无意义。它拿并不存在的危险吓唬我们,勾起我们灾难性期待,甚至不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危险。我们正在学着放弃的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恐惧。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始终明白,恐惧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把恐惧当作一股能量波:把恐惧当作一阵来去自如的风。你只需看着它,感觉它。它究竟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你身体的哪一部分感觉到了恐惧?你注意到它的活动了吗?你能让它变大缩小吗?你愿意让它变大缩小吗?

恐惧可能在告诉你些什么。如果是这样,仔细听,但不要把它的话当真。你可以谢谢它把这些话与你分享,然后任由它随风逝去。有时候,恐惧只是需要得到承认、被人感觉或者聆听,仅此而已。然后,它便会释然离去。当你感谢恐惧与你分享的时候,它可能会挥挥手,悄然而逝。

有时候,恐惧可能会凝聚成一副图像。那么,你就认真地看这幅图,看它对你是否有任何意义。让图像自己慢慢展开,尽览无余,然后,你应该感谢图像的显现。此时,恐惧也已改变了模样,你便能看清它的本来面目——飞扬的轻尘,或是轻拂的微风——柔弱无力毫无意义转瞬即逝。

你并没有试图逃避恐惧,没有压制或者抑制恐惧,但也没有任由恐惧在你心里扎根。你是在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观察恐惧、关注恐惧。当你感谢恐惧现身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恐惧,只是你正在体验的一种感觉。你永远比恐惧略胜一筹。试试这种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不要让恐惧阻止你的活动。如果你有话要说,不妨说出来,不要管心里的感受如何。在开口之前,深吸一口气,将恐惧呼出来,想象着它已经蒸发不见,挥手与之道别,祝福它一路走好。

你可采纳这些建议中的任何一个或者全部采纳,抑或寻找适合你自己的独特方法。恐惧只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觉,我们越反抗它,越相信它,它的力量就会越强。如果我们不把恐惧当回事,它自然便会悄然而去。

这些练习你做得越多,就会越相信原本的自己,你也就会变得越强大,而恐惧则会越怯懦。不久之后,恐惧甚至无法在你心中掀起任何涟漪,至多只是浮现个影子,稍纵即逝。

恐惧不仅是一种感觉,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从根本上说,以恐惧为中心的生活意味着束缚、压抑、压迫、限制、惩罚、愧疚、背信弃义、伪善以及充满戒备之心,害怕受伤。

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往往会对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即便正兴高采烈时也会黯然伤神。他们总是期待着坏事、错事或者危险的事。有些人常常担心会遭到责备、袭击或羞辱,还有些人则不停地指责别人,诅咒生活、上帝、命运和霉运。

有些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则变成了背信弃义之徒。他们认为没有理由要做正直的人,也不会相信任何人,他们本身就不值得信任。对这些人而言,生活已经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脆片,任何事都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一切终将是徒劳无益。

还有些人认为自己遭到了抢劫,被剥夺了某些东西,或者认为自己总是处于最底层,是垫底的。即便生活富足,他们也视而不见,无法享受。然而,实际上充当强盗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恐惧,恐惧就在他们眼皮底下抢走了他们的理智、善良、满足和充盈。

有些人则过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古板僵化的生活。这些人害怕失去任何东西,不愿承认变化。他们要求任何事情都要墨守成规,或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愿望或需求进行。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源于恐惧,而且也会加剧恐惧。这些人终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以恐惧为中心的生活必然会结出嫉妒的恶果。这类人嫉妒别人的成功,极易贬低、责难或排斥他人。他们拒绝幸福,拒绝发现生活中美好的、有益的事物。

所谓灾难性期待指的是某种可怕之事即将发生的想法或期待。有时候,某些人会把遇到的一点小问题扩大化,想象成灾难的前兆。有些人的脑海里老是想着灾难,庆幸自己还活在世上,博得别人的关心,貌似与病魔作斗争,这样一来,他们甚至会从中获得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某些人产生灾难性期待的时候,即便事情并未发生(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发生),他们也会对各种可能性感到心惊胆战。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都受这些可能性的控制,往往紧闭心扉,断绝与他人的交往。这些人越依赖灾难性期待,就越相信它们,而恐惧感就会越强。

当不好的事情,或者类似的灾难真正出现的时候,恐惧将使他们无法看清形势,自然也就无法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你有意识地的预料各种后果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所有后果都是你凭空想出来的。这些预期并非真的事实,而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明白,恐惧产生的诱因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期待和幻想。但是,此时此刻,你有能力解决任何问题。

遭遇恐惧就像被毒蛇咬到了一样,它的毒液进入我们体内,使我们内心麻痹,手足无措。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消除恐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旦恐惧消除了,我们就会恢复神智,自然便会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消除恐惧的做法有助于避免许多消极事件,否则局面可能会无法收拾。如果坏事已成事实,通过消除我们自身的恐惧,事情便会逐渐平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相反,如果我们心里老是想着某件事,盼着它发生,就可能将小事扩大化,甚至会引火烧身。

 停下来: 回想一下你被恐惧控制,觉得无助的时候。还记得当时的恐惧是如何消失的吗?是什么让恐惧消失的?用了多长时间?

恐惧的振动频率能与某种人、某种事或者某种情况产生共鸣。一个人如果怕狗,狗就会感觉到他的想法,便会狂吠不止或者猛扑上去。然而,一个人如果喜欢狗,狗也会感觉到,便会友善相待。我们从内心深处可以识别某个人发出的振动频率。

武林高手往往艺高人胆大,敢于孤身一人在危机四伏的地方行走。他们发射出的力量和勇气的振动频率足以吓退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因为周围的人能够凭借直觉感受到他们的气势。

我们的国家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都生活在恐怖主义、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遭受袭击的恐惧之中。恐惧越猖獗,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只要我们停下来,振奋精神,消除恐惧,很快就能获得平和的心境,恢复聪明才智,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事实是,爱的力量远远大于恐惧。即使爱的一滴水就能溶解任何的恐惧,消除任何的痛楚。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没有爱,我们就无法生存。然而,我们却如此吝啬,不愿敞开心扉,不愿施与爱。这种吝啬、这种束缚其实是控制我们的恐惧在作祟。

因此,当我们学会消除恐惧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在得到爱的抚慰。消除恐惧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学习爱的同时也是在消除恐惧。这恐怕是你所能做的最简单、最实用、最紧迫、最快乐的行为了。

回忆一下你的生命忽然充满爱的时刻,可能是爱某个人、孩子、动物、日落、自己,或者是看到美的一刹那,也可能是你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善待,忘掉别人的侮辱,或者突然决定让自己冒风险,也可能是忘掉个人利益,投身于更有意义的生活。重温爱的美妙感受,不断回想。

这些爱的时刻随时都在出现,但我们却没有驻足去留意它们。我们没有注意它们,没有接受它们,没有享受它们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我们全神贯注于恐惧,以为爱的时刻似乎无关紧要。但是,它们并非无关紧要,它们经常出现,需要我们关注。无论我们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增长强大。

你想关注什么——爱,还是恐惧?你希望自己生活中什么的分量更重?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你总能控制自己关注的对象,你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一个爱的时刻,然后再关注另一个。记下来它对你的影响以及对其他人的影响。

好事发生的时候写下来,有助于你适时驻足,品味幸福。我们往往会忽视美妙的成功时刻,反而专注于那些错误的、消极的或者有待完成之事。

 现在,你正在为所有正确的事情倾注时间和精力。好好玩味吧,别忘了感恩。记住,我们关注什么,它就会越强大。你越重视积极难忘的事情,它在你生活中的分量就会越重。

《圣经》上说:“你们要尝尝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这句话是在直面恐惧,当面嘲笑恐惧,是对恐惧的反驳,是至理名言。对于那些终日生活在恐惧中的人来说,生活毫无美妙可言。然而,一旦恐惧烟消云散,我们便会重新体验生活的甜美和滋养。

如果有人告诉了你一件可怕的消息,如果你的灾难性期待开始增强,不妨告诉自己:尝尝生活的滋味,便知道它是美善。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认真思考。当恐惧消失之后,你便能更冷静更清醒更理智地对待获得的任何信息。如果需要你采取什么措施的话,你的内心会告诉你如何去做。

 如果你什么都不坚持,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当深陷绝望的人向别人求助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关注”,通过对方的关注,他们才能在痛苦之余感到生活还有意义。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以面具示人,就会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我们也会与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别人失去联系,听不懂别人真正说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局限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中,所说的每句话都将只是空洞的敷衍。人们会听你说话,但不会相信你的话,他们对你的信任将会荡然无存。

假如我们能够跳出游戏,忘记角色,摘掉面具,那么虚假的自我便会不堪一击,恐惧也将不复存在,而真正的关注之心和爱心便会应运而生。只有这样才能治愈伤痛,才能带给我们持久的平和心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玩一种相同的游戏——“让我们假装”。这个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特别是人际沟通产生了严重影响。我们会说,让我们假装你没有说那些话而我也没有听见你说;让我们假装一切都没关系。我帮你掩饰,你帮我隐瞒。

虚假的伪装却夺走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如果有访客敲响我们的家门,大多数时候却没人在家。生活在一个难以找到真正愿意聆听、回应和关心之人的世界中,将是多么令人心惊胆战啊。

真正能治愈我们内心的恐惧、孤独和绝望的灵丹妙药就是:找到一个真正在家的人,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在家。

所有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带着快乐,满怀好奇,充满力量,渴望生活。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有独有的曲调要唱,有特别的知识要学习,有特殊的挑战要面对,有独特的天赋要展示。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都怀着惊异的目光,他们无需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 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逐渐长大,与外界的交往逐渐增多,但是他们内心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却渐渐淡化了。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不再把世界当作安全、依靠和充实之所,而是认为它处处与其作对,要想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必须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殊死搏斗。

如果要在这个世界安全地生活,他们必须赢得别人的爱和认同,必须变成另一个人,一个合时宜的、会取悦别人的人。实际上,许多人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恐惧就根源于这种观念,它让我们逐渐远离原本的完整性和智慧。

失去了童年时代真实自然的自己,我们开始对现在的自己感到羞愧,产生罪恶感和愧疚感。我们必须掩饰,必须隐藏,必须从那个安全的、富饶的、本来属于我们的地方放逐。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似乎不知不觉违背了生活的某些基本规律,却弄不清究竟是什么。

我们总是对自己妄加评论,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已经迷失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真实的状态和精神以及赖以生存的根基已经离我们而去,生活变成了充满危险和痛苦的挣扎。恐惧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使我们觉得自己无法面对挑战,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天生的、真正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真实的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赤裸,我们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己,但这样的生活令我们终日心惊胆战,害怕被人看透,被人揭穿。

我们生活在痛苦之中,担心别人会发现我们的真正面目,发现我们差强人意或者弄虚作假。其实这种恐惧才是导致大部分恐惧的根本原因之一。

这种害怕被人看穿,遭人拒绝的恐惧在恋人之间和工作场所表现得最明显,因为此时的我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表现得好,合时宜,能够满足别人对我们的要求。

这种害怕被人看穿,遭人拒绝的恐惧在恋人之间和工作场所表现得最明显,因为此时的我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希望表现得好,合时宜,能够满足别人对我们的要求。

为了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听从了蛇的引诱,接受了恐惧的诱导,听信了它的谎言,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

虚假生活的压力、憎恨和绝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没人能一直坚持承受。最终,它会导致惊恐、反叛行为、疾病、愤怒以及各种形式的反抗。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真实地生活,我们才能获得必须的基本的力量和智慧。

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无论事态如何发展,只要我们拥有自己,便拥有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固有能力。只要我们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等待我们的将是无穷的才能和智慧。

关于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经有个故事,说他提着灯笼在大街上寻找真实的人。这位哲学家极有可能很难找到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显然,即便在古代,人们也非常渴望发现真实的人,但可能性却极小。这个故事生动地表现了恐惧对我们的控制,它在我们身上编织的网多么结实。

由于害怕自己,我们也害怕责备遭拒嘲笑和羞辱。适应潮流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若自己与众不同,便会麻烦缠身。而许多人确定自身价值的方式便是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如此一来,他们实际上是从他人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物体和陌生人。

如果我们活的是虚假的自己,就往往会把别人的反应、别人的话当作事实,反而忽略了自身真实的感受。我们认为别人的想法是对的,却怀疑自己的感觉和反应。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逐渐失去真实的、有意义的东西,成为恐惧袭击的目标。

恐惧告诫我们要融入别人的现实,否则我们就会感到羞愧遭到抛弃。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脱离别人的生活,承认自己是谁,与自己保持密切联系,做真正的自己。越是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越来越顽强,越来越鲜活,越来越有价值,而恐惧则对我们越来越束手无策。

虚假的自己终日紧张兮兮、戒备森严、疑神疑鬼,总是担心被人揭穿。它内心空虚、傲慢自大、妄自菲薄。从本质上看,虚假的自己破坏性极强;它尖酸刻薄、牵强做作、控制欲强,喜欢发号施令;它无法区分什么是对我们毫无作用的,什么是真实重要的。

虚假的自己贪得无厌,往往作出错误的决定,拒绝面对事实。除此之外,它还需要别人大量的赞许来麻痹自己,才能勉强度日。

无论抹了多少粉化了多少妆,做了多少整形手术,戴了多少首饰,穿了多么时髦的衣服,开了多么名贵的车,虚假的自己从心底里仍旧觉得自己丑陋不堪,痛恨自己,也仇恨别人。它心里十分清楚,自己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因此它最关心的是如何自保,如何阻止真实的自己破茧而出

对于这种同伴,我们为何还要留恋不放呢? 但我们就是不愿放手。我们紧紧抓住虚假的自己,把它看得比性命还要珍贵。虚假的自己使我们承受焦虑、无助和困惑的折磨,迫使我们放弃一段感情;它逼迫我们寻求别人的认同,亲近那些认同我们的人,躲避跟我们说实话的人。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无所谓,我们都不在乎。实际上,虚假的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由别人操纵的木偶。 无论是恐惧还是恐惧衍生出来的虚假的自己,它们在恋爱阶段表现得特别活跃。对为数不少的恋人来说,初识的头几个月是最为甜蜜的时光,因为他们不仅幻想着对方的迷人之处,同时也验证着对方的幻想,向另一半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

他们实际上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隐藏了真正的自己。当然,这种状态至多只能延续几个月时间。通常情况下,交往六到九个月以后,恋人们其他的本性逐渐开始显现,于是许多人会说,“我也不知道原来的爱情跑到了哪儿”或者“我爱你,但是已经没有了谈恋爱的感觉。”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爱情跑了,而是那个虚假的、幻想中的自己逐渐开始幻灭。虚假的注定无法长久存在,当这个人的其他本性开始显现的时候,原本以为的那种爱情通常会烟消云散。

你根本不曾爱过她,你爱的只是自己对她的幻想。只有当你彻底了解她,并且依然爱她的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爱她。”查尔斯和弗朗辛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两个幻想中的自我产生的沉醉和迷恋。一个幻想爱上了另一个幻想,但双方都害怕被对方发现真实的自己。

 有趣的是,人们之所以害怕遇见某个人,陷入爱河,建立恋爱关系,大部分都因为有着相同的顾虑。他们害怕对方发现真实的他们时会感到失望,害怕无力留住恋人,害怕双方会彼此厌倦,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会为了爱情变成另外一个人。

无论得到多少认可,虚假的自我从来不会真正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它得到的认可越多,要求的就越多。而且,虚假的自我也从来不会付出真爱。它至多可以制造幻想、迷恋、痴迷、认可,但它终究只是虚假的自我,因而不懂得真正的爱情

一旦真爱的力量破茧而出,我们便会立即重新获得真正的自己。

如果我们过的只是虚假的自己,一个别人需要的虚幻的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变得狭隘,危机四伏。这种虚假的生活基础可能会从我们的伪装下面揭露出来,拽出来。没有牢固的根基,我们便失去了随心所欲地处理问题的平衡性、稳定性以及接近自然智慧的灵性。

这些面具可能不会轻易就摘掉。有些人对自己的面具已经习以为常,几乎分不清哪是面具,哪是真实的自己。尽管面具无时无刻不在囚禁着我们,但我们却宁死也不愿去掉伪装,甚至有些身患重疾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看起来怎么样,会不会给别人留下糟糕的印象。

恐惧告诉我们的另一个谎言是:面具就是安全和美丽,而面具背后掩盖的则是恐惧和丑陋。当然,这并不是真的。我们固执地牢牢抓住自己的面具和扮演的角色,仿佛一个落水之人抓住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如果有人质疑或者侮辱我们的面具,面具后面的恐惧就会勃然大怒。

我们戴上面具去见别人的面具,然后怀疑自己为什么不能爱,为什么觉得如此孤独?我们都迫切需要真正互相了解,能够去爱,然而,我们所戴面具的一言一行却只有一个目的——掩饰和隐藏。

面具能彼此相爱吗?面具知道如何交流吗?你愿意放弃多少面具?你愿意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多少新鲜空气?你知道面具阻隔的是什么吗?尽管我们都渴望爱,然而,难道爱却恰恰是我们最大的恐惧吗?

要想体验爱和自然的人际关系,要想摆脱恐惧,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逐步摘下经常戴的面具。许多人发现摘下面具本身就能令他们欣喜若狂,这是一种爱的行为,是一种接受真实自己的行为。你不仅会感受自由,而且会高兴地发现,压力很快就会烟消云散。

《楞伽经》里有一句精彩的箴言,“无需觅真实,只需忘虚幻,真实自到来。”

我们拒绝活出真正的自己,拒绝承认真正的自己。我们作出伤害自己的决定,坚持闭目塞听,从不主动要求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有大把时间静待事情改变,但事实是——我们没有。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心之所指、让自己快乐的事”呢?有多少人已经麻痹了自己,将快乐拒之门外?要想专注于别人的倾诉,真正关心别人,我们首先必须要学会如何专注于自身,如何真正关心自己。

如今,社会上有许多康复群体。许多人正在试图改掉某些不良嗜好,比如酗酒、吸毒、虐待、性瘾、饮食紊乱及其他各种上瘾症。有没有恢复自己的项目呢?一旦找回了自我,平衡便会重新建立,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如要消除恐惧,我们首先必须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接下来的步骤便易如反掌。首先,我们要停下来,拒绝恐惧的控制,直面恐惧。然后再循序渐进地采取接下来的步骤,真正的自己自然而然便会恢复。不妨试试看。

要想知道我们是谁,必须首先知道自己不是谁,知道我们生活中什么是虚假的,什么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令自己讨厌,什么对自己有害,什么与真正的自己背道而驰。我们必须承认并且确认自己不能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许多人年复一年地挣扎着要让自己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符合自己应该表现的形象。家里人最喜欢将这些形象和要求强加于家人身上,这样做的同样还有“恋爱”中的人。

只要你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总是有可以接受你,愿意跟你相伴在一起的人。如果总觉得自己的伴侣要求是没人可以接受的,那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人性的丰富多彩也不够了解。

我们受到的训练就是让我们相信过这样的生活是明智之举,它使我们安全,我们无需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这是恐惧对我们的训练,它教导我们要虚伪地生活,要我们待在安全地带,说乖巧话,做漂亮事。我们应该作出合乎规范的答案,熟练地展现乖巧的笑容,竭尽全力保持小船稳定。

然而,小船已经开始摇摆了,只不过我们接受的训练让我们忽略这一事实罢了。然后,小船忽然间倾覆,而我们却不会游泳。清醒吧,你正在失去的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不仅那个年轻学生杀死了自己,我们每天也在以各式各样的方法不经意间扼杀自己。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告诉我们:“进行自信训练,便会获得新的力量。——我请求大家改掉不良习惯。我一定要做自己,不能再为了你而分裂自己。我相信一个道理:深刻的才是神圣的。因此,我要做任何心之所指、让我快乐的事。”

让我们接受《楞伽经》的忠告,抛开虚假之物,开始寻找自己的旅程吧。当然,开始旅途的前提条件是要知道哪些是虚假之物,这因人而异。放弃一件虚假之物,另一件可能会随之而去。你无需同时抛弃所有虚假的东西,应该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向里循序渐进,最终到达内核。

囚禁我们的牢房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我们想象中的自己。

花一些时间,看看对你来说什么是自然、简单、快乐的事,什么能真正带给你生活的激情和满足。把它们写下来。

我们通常并不注意这些,往往一味为了适应虚假的形象而忽略自己的感受。现在,停止这一切的时候到了。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看清虚假的本来面目,然后对它说“不”。

如果你不能说“不”,就不能说“是”. 这是句至理名言,是一剂良药,需要深刻体会。没有这句话,我们就不可能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的恐惧大都源于我们不能说“不”。

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对什么说“不”。如果在所有方面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就会感到自责或愧疚。这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应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否则便会产生挫败感,觉得自己不对劲。

他们担心如果对别人说“不”会遭到对方的排斥,或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任何事,在任何地方都能如鱼得水,对任何要求都能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样做分散了他们的力量,迷惑了头脑。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无法鼓起勇气做真正的自己。

我说的不是由于抵制生气或者倔强而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不,我说的是另一种不。它来自于了解并接受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它来自于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个“不”是自尊的表现,是对我们自身的承认。我们无需掩饰歪曲或者拒绝真相,我们不必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八面玲珑

如果因为你说了“不”别人就排斥你,随他们去吧。如果你不会说“不”,实际上就是在拒绝真实的自己。

如果不能说“不”,你就不能说“是”,那么你的“是”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肯定答复,它只是个机械的、脱口而出的答复。它的根源是责任和要求,以及被人接受的渴望,这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是”。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无条件地清清楚楚地说“是”,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

伟大的中川宋淵禅师曾经这样说,如果我们想发现房间的美,往往会往里面搬很多漂亮东西:家具、绘画、地毯、装饰。然而,要想发现房间真正的美,最好把所有东西都搬出去。空房间才能展示原本的美。

 当我们把所有东西都搬出房间,实际上是在对我们不想要的东西说“不”。我们将所有装饰搬出房间是为了恢复它原本的面目。

你每天戴的都是什么面具?你希望别人怎么看你?你最怕别人看到你的什么?你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一天摘掉一个面具。每天腾出那么一小会儿时间做你自己。无论你担心自己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天花点时间试着喜欢它(挣扎和愤怒只会徒增自己的痛苦,让它愈加顽固)。

欢迎自己的不足之处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善意地对待它,给它些空间生存,允许它轻柔地表达自己,让自己看到真相,说出真相。

什么让你觉得最快乐,最有成就感?(快速回答,写下第一个映入脑海的事情。)不必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在生活中给快乐的事多少空间?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每天都将那些让你快乐,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即便开始时每天只有几分钟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同。

你需要说而未说的是什么?你要跟谁说?你真正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愿意主动要求吗?你希望得到的答复是“是”和“不”吗?这非常重要,你应该给别人说“是”或者“不”的权利,不要把对方的答复当成是对你本人的看法。

 以温和友善的方式,大声说出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责备、憎恨或者攻击别人,只是代表着你要为自己的感受、需求及想要表达的东西负责,态度坚决,不卑不亢。

 你愿意维护自己的利益吗?你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吗?你会了解、欣赏并确认自己的经历吗?每天都抽出些时间与自己独处,发现内心的想法。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多多散步,到海边去,流连于公园,静静地坐在靠垫上,一动不动,舒缓地呼吸,品味每一次呼吸。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生活中有些事需要说“不”,但是你却忍受了数年,都是哪些事?好好想想,然后一次一个,对其说“不”。每次只针对一件事,体味自己的感受。说不的时候不要带着愤怒或仇恨之情,你之所以说“不”,只是因为你有权拒绝不适合自己的事物。这是发现并活出真正自己的唯一方法

你能真正地、发自肺腑地、毫无保留、毫不怀疑、斩钉截铁地对什么说“是”?列出来,认识它们,然后逐个地说“是,是,是”,体会一下完全接受和承认,以及坦诚地说“是”所产生的美妙感受。

 你对不适合的事说的“不”越多,就越有能力说“是”。随着恐惧和犹疑的离去,你能说“是”的东西必将迅猛增长。

 你有权主宰自己的生活和世界:你的生命是赋予你和整个世界的珍贵礼物。任何人、任何想法、任何感情都无权主宰你,只有你才有最终的权利选择前进的方向。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告诉我们:“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时候,不仅河流本身变了,你也不再是原来的你:你的体温和情绪变了,踏入河流的时间也不同了;此外,发生变化的还有你的细胞、思想、感情和理解力。过去的事情已经影响了你的一切。

然而,有些人却没有看到变化过程的美妙和奇异,相反,他们觉得变化十分可怕,想方设法要阻止它、抵制它、对抗它。他们在脑子里和心里用古板的观念、想法和期望筑起大坝,企图将水流和生命逆转如初。

 这些人其实并不明白,如果不是不断进行的变化过程,凡事万物都不会生长发展;我们对自己以及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无法加深;不能分辨幼稚的迷恋与真正的爱情的区别;吸气之后无法呼气。

然而,恐惧却图谋不轨。它告诉我们,变化是危险的。我们的安全感源自于固守过去,固守熟悉的东西,固守孩提时代学到的知识,固守家人相信的观念。恐惧还告诉我们,老路子是正确的,而新方法无论看起来有多好,其实都是错误的。

归根结底,恐惧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长大。哲学家齐克果说,我们大多数人长到15岁就不再长了。这句话千真万确:我们的年龄可能增加了,但其他方面却裹足不前,没有培养更进一步的质疑能力、灵活性和开拓性。相反,我们往往拘泥于老方法,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

我们总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事都会也应该一成不变。我们对这种观念深信不疑,因此,当我们喜爱的人离开的时候,当美妙的感情淡漠的时候,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当他人的行为出乎意料的时候,当孩子们长大离家的时候,或者我们的运气时好时坏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惊诧不已

当这一切发生时(按照自然规律这是必然现象)我们甚至会感到自己遭到了侮辱或者背叛。有些人觉得自己是变化的受害者,似乎变化本身证明了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们未能让所有的一切完整,未能将事情保存原样,未能实现某些期待,而这些期待实际上并未考虑变化的必然性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种叫作“强迫性复现症”的心理学现象。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症,患者忍不住一遍遍地复现过去的事情或关系,而这些事情或关系要么给他们造成过痛苦和创伤,要么是他们从未真正明白或接受的事情或关系。

患者时常机械地、无意识地被迫想起相同的关系或情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希望自己康复。我们希望事情这次会与从前不同,但结果却往往相反。事情本事不可能产生相异的结果,因为在复现相同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在重复相同的反应。一切都一如往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穆拉.纳斯鲁丁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极好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一个人面前放着一碗极酸的泡菜,他一个接一个地尝,每咬一个,都会酸得直咧嘴。一位朋友经过,看到了这一幕,便问他:“你为什么一个接一个地吃这些泡菜呢?”这个人答道:“因为我想吃到那个甜的泡菜。”

此人与我们所有人一样,不去尝试其他东西,不去找另一个碗,不去找另外一种食物,却反而一遍一遍地重复同样的事情,绝望地希望着痛苦和难以承受的东西会忽然间变成甜的。他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强迫性复现症的魔爪,变成了恐惧的囚徒。

当恐惧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出现一些机械的无法停止的千篇一律的动作,不敢离开这碗酸泡菜,甚至不敢想象某些甜的美味的滋养的东西会在其他地方等着我们。恐惧阻止我们尝试新的机会,阻止超越某些特定的行为。这样的生活使我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任由恐惧肆意控制。

许多人拒绝放手,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改变不是失去。改变就是改变,仅此而已。改变是必然的、自然的、健康的、必要的、真实的。

人们没有意识到改变可以带来新的生机和成长,而把它当作一个坏蛋,一个夺去他们所拥有的东西和所爱之人的坏蛋。他们还不明白一个道理:属于他们的,谁也夺不走;不属于他们的,无论怎么抓,最后终将失去。

东方有种观念,叫作“因果报应”。它指的是,由于我们今生前世创造的因果报应,我们才会为了某种目的遇到某个人。因果报应的基础是因果关系,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举动形成了各种原因,或早或晚,这些因由的结果都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

某个时刻,因果报应便会瓜熟蒂落,我们因而会体验一个新经历,其形式可能是一段新感情,一份新工作,一场疾病或者一次经验教训。这种经历是为了帮助我们成长、学习,抵消我们原来的某种因果报应。有时候,这种降临的结果是痛苦的,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长。

生活自有其来来去去、相见分手的固有规律。一旦我们接触过了,相见过了,分享过了,那么在内心深处总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永远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我们已经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放手经历的一切,我们才能学习、成长得更快;痛苦和挣扎也会更少,也才不会为未来制造更多的消极结果或者因果报应。

按照因果报应的观点,恐惧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恐惧警告我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社会、民族或宗教群体中,要时时刻刻小心其他群体。于是,因果报应就像“强迫性复现症”一样,不断地一次次重复。我们把那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当成危险分子,不能相信他们,要将他们拒之千里。

无论我们知不知道,当我们给他人带来痛苦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了恐惧膨胀的机会。在内心深处,我们期待遭到报复,或者千方百计地惩罚自己。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清楚恐惧是如何狡诈地将一个可能是充满希望、快乐满足的生命变成了一个自我封闭、充满恐惧的生命。当我们开始了解自己恐惧的严重程度的时候,不仅能开始同情自己(和别人),同时也已开始寻找逃避的途径。

为什么人们难以自然而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差异和变化,顺应潮流,坦然放手呢?我们的生活如果被恐惧支配,就会对不喜欢的东西,威胁我们或者令人沮丧的东西充满戒备之心。我们会躲避它、拒绝它,竭力将其拒之门外 一旦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会紧紧抓住,深深地依恋它,把它当作生命的至宝。如此一来,我们宝贵的生命就将一半的经历拒之门外,而对另一半死抓不放。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就会完全依赖外部条件和他人来获得幸福感。

由于人和条件都在不断变化,我们永远都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也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我们往往拒绝那些可能是意义重大的、美妙的东西,却迷恋那些自认为伟大、实际上却是消极的东西。

如果我们开始放手,开始敞开双手,敞开思想和心扉,就会扭转这个千年不变的固定模式。我们将意识到,个人的好恶并非衡量事物的标准,不能以此为生命的基础。我们之所以不喜欢某物,通常是因为不了解它。另外,我们摒弃的也许是真正有益的东西。

注意:你追求的、渴望的、想要抓住不放的是什么?你经常躲避、拒绝、隐瞒和逃避的是什么?你知道由此而带来的巨大损失吗?你知道它耗费了你多少时间、思想和精力吗?这种生活状态给你带来了舒适、安全或幸福了吗?不要欺骗自己,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有一点:诚实。

在我们学会消除恐惧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务必要下定决心,不再清楚地区分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单纯地追求一件东西而拒绝另一件。相反,我们必须逐渐学会向生命中的一切敞开怀抱和心扉。

道元是位伟大的禅师,他年轻时曾前往中国学禅。经过多年的潜心学习,他历尽千辛万苦重返日本。回到日本的时候,许多耳闻其事迹的人都前来拜访,希望知道他在中国有何收获。当他们问道元这些年在寺院里究竟学到了什么时,道元禅师说:“我带回来的只有空空如也的双手。”

只有双手空空如也,不抓任何东西,人们才会灵活自如,才会乐于奉献。他们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可以向他人敞开怀抱,给与他人,同时也能接受礼物。道元张开的双手乐于接受生活的全部,并不依恋自己喜欢的而拒绝其他的。他非常愿意亲身经历所有的生活体验。

让自己的双手空空如也。你紧抓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暂时张开双手,坦然放手?你能否不再紧抓渴望的东西,不再拒绝自己讨厌的东西?想象一下自己张开双手,放手某些东西;想象一下张开那双可能会握紧拳头准备与生活搏斗的手。停止挣扎,不再拒绝,坦然接受吧。

在内心深处,我们并没有给生活多少空间。相反我们以各种方式评价它、谴责它、拒绝它、抛弃它、伤害它。恐惧以伤害生命为乐,这就是它存在的主要任务。不要让恐惧得逞,制造伤害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产生好结果。

我们必须把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去寻求另外的兴趣。当心中萌生伤害或者拒绝的念头时,你要明白,这种想法不属于你,它属于恐惧,你无需听任恐惧的疯狂之举。

学会应该对什么说不是对付恐惧最有效的药物。最紧要的是对有害的依恋说不。练习一下张开双手,敞开思想和胸怀,这样便能重新获得灵活性、自发性和真正的安全感。

拒绝僵化。一旦张开曾经紧握的拳头,伸出双手,你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美妙的人、经历和内心的自由都会来到我们的生活中。

他看到了生命的短暂,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只逗留片刻,终要离去。这个事实并未使他伤心,反而使他得到解脱,可以平静安详地生活。他并不依恋于某一种特定的结果,而是顺其自然;他也不按照自己的特殊需要而抓住或者歪曲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无法去爱

实际上,禅师只要放弃依恋和固守,他就已经能够完全奉献自己。这位禅师对生活的发展并没有特别的计划,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自己的重要价值、理应得到的荣誉和名声也没有特定的想法。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永远不受威胁的真正的安全之所。

他唯一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明白拥有平和心境的基本原则,并且切实遵守。我们同样也可以按照这些原则,每天实践。

亚历克斯开始逃离恐惧,生活也因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周围的人对他更好了,各种活动也变得更加容易了,而他也开始对生活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很多时候,他的确觉得心胸开阔,心情舒畅。然而,忽然之间,亚历克斯又把自己冻结了。

他说,事情简单得让人害怕,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让人心惊胆战,他想再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过一段日子。于是,他暂时陷入了那种貌似安全的逃避之中。尽管如此,他已经尝试了不同的滋味,因此,他的这种逃避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已经知道了摆脱恐惧的方法。

为什么逃离恐惧本身会让人害怕呢?原因在于:假如放手恐惧,有些人不知道什么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早已相信了一个弥天大谎——恐惧可以让他们安全舒适。因此,如果他们越害怕,就对危险越警觉;事情越稳定,生活就越安全。

我们越害怕,就越看不清事态的发展,也无法看清彼此,或者真正倾听他人。我们脑海中萦绕的只有那些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恐惧冻结了我们正常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僵硬,往往感觉生不如死。

死人僵硬不动,而活人却灵活自然,能够适应各种条件,能够自由地付出、接受,能够坦然地放手。恐惧引诱我们牢牢地抓住一切。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产生恐惧的正是我们的固执,攥得越紧,手里的东西就会碎得越厉害。

我们拒绝放手,实际上是在与宇宙的一种力量抗争,即变化的力量。当然,最终获胜的必将是这种强大的宇宙力量。谁也不能阻挡潮涨潮落,谁也不能阻挡太阳朝升暮沉,哪个人愿意这样虚度光阴呢?然而,许多人偏偏要与事情、人们、信仰、思想、需求的变化抗争.

所有这些都是不请自来,最终都要悄然而去的。我们抱怨自己,谩骂他人,谴责上帝,发誓永不再爱,不再关心任何事。毫无疑问,这种状态正是恐惧煽风点火制造的疯狂行为。 恐惧对疯狂情有独钟。它不仅鼓动疯狂,实际上就是疯狂本身在千方百计地试图扰乱我们的正常思维。

然而,只要我们看透它的本质,只要我们把疯狂当作疯狂,神智便会恢复。疯狂的生活方式非常危险,拒绝面对现实十分愚蠢。不过,人们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同样可以理解,T. S. 艾略特对这种情况的描述极为贴切:“人们不能承受过多的现实。”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恐惧已经渗入了我们的骨髓,使我们无法体味现实。但是,真正能带我们驱走恐惧、逃出牢笼的只有现实。尽管恐惧对现实编造了无数谎言,但现实的确有益无害。

停下来,想想生活的美好,它是如何给予你、支持你、滋养你的?停下来扪心自问,你有没有感谢过这一切?你有没有给予、支持、滋养过生活?对于生活馈赠的礼物,你是坦然接受还是断然拒绝?

除了“强迫性复现症”之外,人们通常易患另一种疾病,我称之为“拒绝生活强迫症”。我们往往以各种方法拒绝生活,却反而抱怨生活拒绝了我们。

就目前而言,“拒绝生活强迫症”的直接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愿面对现实。一旦转变这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将会充分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许多人之所以拒绝现实,主要是因为害怕变化,他们担心自己体味到的美妙的东西会转瞬即逝。不过,尽管一种体验会消失,但立即会有另一种体验等着你。只要你不忙着把它与曾经的或者即将到来的体验进行对比,每一种体验都将美妙无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我们来到世间,活上一遭,溘然而去。尽管这可能引起恐惧和悲伤,但同样可以成为我们快乐简单生活的理由,也可以让每一天都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看清生活中真正重要的、珍贵的东西。

面对并接受生命短暂这个事实可以让我们享受生命的每时每刻,珍惜每次际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我们的决心,不允许我们宝贵的生命之旅被恐惧充斥。

“如果真正意识到相伴的人某天会离开人世,谁能不和善呢?”

恐惧却不愿让我们看到这个事实,它让我们戒备短暂的生活,告诉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将会永远如此。恐惧提供各种方法试图让我们永葆青春,假装时间永远停滞不前。然而,生活的短暂性却无法防备,它是生命最基本的事实。一旦我们明白这一点并坦然接受,一切都将开始改变。

我们害怕短暂,企图通过依恋和执著来躲避这种恐惧,试图让一切都显得固若金汤,似乎生活本身便有赖于此。我们的生活本身似乎完全依赖人际关系、金钱、地位和成就,因此举止言行处处体现着这种观念。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生活依赖的是其他东西。当我们发现生活的真正根基之时,就会完全摆脱恐惧的控制;如果我们觉得生活依靠的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恐惧便会完全占据上风。

你抓得最紧的是什么?它妨碍了你什么?你愿不愿意稍稍松开双手让它离开?今天,就请你稍稍松开双手,明天再松开一点。

你是如何区分个人好恶的?你追求的是什么?拒绝的是什么?这样做你失去的是什么?今天,请你转变一下。别再追求喜欢的东西,也别再拒绝讨厌的东西。无论发生了什么,只需坦然面对,淡淡地说一句:“是吗?”

看看你的依恋和执著是如何制造恐惧的。请你下定决心:今天一整天都不强求任何事情,而是顺其自然。来临之时,欣然接受;离开之时,坦然放手。如此一来,你的感受将会与此前不同,而世界对你的回应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别再拒绝变化.你是不是总想让事情一成不变?这种一成不变的状态持续了多久?事情是不是最终仍旧发生了变化?你过去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你为此谴责过自己或别人吗?你有没有试着改变这种状态?现在,你能否让凡事都顺其自然?

你有没有迫切地想按照自己的时间和方式改变某件事?如果这样,你实际上是把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强加于这件事本身。你能不能任事情顺其自然,不再插手,让变化按照其自身的方法、时间和节奏发生?即便你万分不情愿,变化也仍旧会按照自己的时间和节奏发生,插手又有何用?

我们之所以插手是因为想要其他东西,想让自己感到安全。但是,能带来安全感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远离恐惧。当你不再推三阻四,不再试图改变生活的时候,内心深处的恐惧便会逐渐消失,安全感自然会逐渐增强。你不妨试试看。

承认生命的短暂吧,与之和平共处。花些时间观察那些自然而然发生的变化,拥抱这些美妙的变化,看看它们如何带来新的经历。接受你自己以及所爱之人的变化。对于你本来可能会拒绝的事物,同样花些时间注意它们的变化,你现在还会拒绝它们吗?

练习一下如何享受变化,欢迎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注意到脑海中闪现出对改变的灾难性期待,需要做的就是注意它、拒绝它,对它说“不”,然后放手。专注于生命赐予你的所有。你应该明白,那些期待只不过是恐惧这个跳梁小丑在蠢蠢欲动罢了。

生活中发生意料之外或者令人震惊的事情时,许多人都无法承受。我们对变化猝不及防,从而受制于恐惧,似乎整个世界都危机四伏、缺乏理性。我们不知道下一只鞋子什么时候会落下来砸在自己头上,不知道能真正相信谁,哪里才是安全之所。

 

我们不仅失去了依靠别人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再确信发生的一切,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容易遁入幻想世界,似乎幻想可以带来慰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幻想只能切断我们与现实、与可行的解决方法及平和心境之间的联系

 

许多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幻想和空幻世界中,却并未意识到,因为这是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一旦出现棘手的问题,强烈的愿望受到打击,恋情危在旦夕,或者感到无助受到伤害时,幻想就会作为处理困境的方式,像庄稼地里的杂草一样冒出来,而很多时候甚至很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通常,在我们的幻想世界中,我们往往会大获全胜。幻想就像毒品一样,可以暂时抚慰我们的创伤,保持短暂的冷静,让我们误以为一切正常。另一方面,幻想也可能强化我们对自己的消极看法,扭曲真正的自己,掩盖业已取得的成就。

尽管幻想起初会从某种程度上缓解压力,但从本质上讲,它们与恐惧乃一丘之貉。幻想让我们逃避现实,使我们的精力浪费在痴心妄想上,却未能真正面对或者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问题本身以及背后隐藏的恐惧却往往有增无减。由于无人问津,它们便肆无忌惮地进一步发展恶化。

我们极少意识到幻想的存在。它们往往不知不觉地侵入我们的大脑中,一遍遍地重现,直至跟我们熟稔得像老朋友一般。许多人精神高度紧张,往往将幻想误认为现实,并未停下脚步仔细看看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

终日生活在幻想中,以为一切正常,自己深受器重,却并未觉察到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迹象和信息。最终,当残酷的现实忽然间大张旗鼓地出现,当某个人突然被解雇,或者恋人要分手时,他们便会大惊失色六神无主。因为根本不知道会发生这种事,也从未打算真正听到或看到事情的发展

回想一下你陷入幻想世界的经历,看看你在这上面浪费了多少时间。将你主要的幻想以及背后的推动力写下来。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幻想的存在,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当即阻止幻想进一步发展。

幻想可以转移我们对现实问题的注意力,从而使我们闭目塞听。眼前无论是什么,我们都熟视无睹,看到的只是自己脑海中的幻想;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都置若罔闻,听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对其他内容肆意歪曲。

我们的观念和幻想就像一个过滤器,通过的是我们想听的信息,而过滤掉的则是那些不喜欢或者与自身愿望相悖的内容。

 当一段感情忽然结束的时候,许多人对曾经的恋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无数次告诉你我的感受,可你却从没听进去。是你自己把我拒之门外的。”

 你拒之门外的是什么?每一天,现实都会带来很多信息、迹象和机会,它也会带来惊喜的礼物,等待有人接受。你准备好接受了吗?抑或你正沉溺于幻想世界,想象着会发生什么,应该发生什么,或者这个世界会如何待你?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拒绝面对现实只会让你更易受伤、更加迷茫、更加危险。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了解事态的发展,我们就无法采取必要的措施。由于问题得不到处理,潜伏的恐惧感便会日益加重。

 若要消除恐惧,最重要的是提高辨别力,明白现实带给你的是什么,避免陷入幻想或者迷失在幻梦之中。只要你能真正看清现实,自然便会找到应对之法。

疲倦的时候小憩的时候喝咖啡的时候,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幻想?它能带给你快乐吗?或者它是对恐惧的幻想?了解自己经常出现的幻想,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处理解决,自己渴望或者害怕什么。一旦发现需要处理的问题并切实解决,对应的幻想便会消失.

 把生活中隐藏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写出来。只要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白纸黑字写在纸上,对它们的恐惧便会减弱。如果我们单纯地压制、掩饰自己的需求、欲望、恐惧和问题,恐惧并不会离开,而是变得越来越强大。

 受制于幻想和梦想的时候,强迫性思维便会应运而生。患有强迫症的人缺乏安全感,惶恐不安,甚至处于失控状态。他们会对某件事反复考虑,试图弄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以便从内心深处接受目前承受的痛苦,或者确保未来安全无虞。

这些人不愿承认自己已经失控,反而借助某些重复的行为和做法来制造出一种稳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然而,他们却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些重复性行为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快,这些行为就会变成强迫性行为,夺走此人的自由。

 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几乎没有自由、自愿或者快乐可言。此外,这种所谓的安全感并不能持久,基于人为的、不真实的安全感十分脆弱。一旦某个老做法没有进行,或者某个行为没有完成,危机感便会重新出现,人们就会感觉安全再次受到威胁,重新陷入失控状态。

 强迫性的重复思维、行为和幻想并没有积极地帮我们收集事实,看清事实,却似乎在保护我们免受痛苦,它们似乎提供了一种获得平衡或者重获自我价值感的方法。不仅强迫症患者如此,泛言之,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

所有人都想通过各种幻想、老习惯、老做法和不愿放手这种自动的思维方式达到控制恐惧的目的。尽管这些幻想、观念、习惯和强迫性行为看似能够给人慰藉,但实际上背后指使它们的正是恐惧,同时它们也在为恐惧推波助澜。

 说来奇怪,其实治疗幻想和强迫性思维依赖症的良药非常简单,那就是:只管去做——采取行动。站起来,走出去,融入生活,只管去做些事情。无论你感觉如何,只管迈出第一步,才能有第二步。

在这个过程中,恐惧会竭力阻止你,让你再等等,再考虑考虑,掩饰一会儿,做好准备,推迟片刻,确保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之后再行动。当然,事实是:条件永远不会完全具备,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恐惧对你说你还没准备好,警告你要小心谨慎,否则会摔跟斗,当众出丑。

 对恐惧说:摔跟斗,犯错误,当众出丑又怎样?没关系的。跟活死人的生活相比,这根本算不得什么。谁能为所有事都做好准备?如果我们非要等到时机成熟,将会永远囚禁于幻想之中,什么事都做不成。

找一件你拿不准要不要做的事,现在就开始付诸行动。停下手边的其他事,别再三思,只管去做。一旦开始行动,接下来的步骤便会简单许多,我们也会逐渐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只要采取行动,我们便会从中发现、了解、挖掘自己巨大的潜力。我们了解了自己选择的结果,便可以进行新的选择。成功和失败有何不同?如果终日害怕失败,便会完全处于恐惧的魔爪之中。一位大师曾经这样说:“生活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

还有一剂药也很有效。错误本身无可厚非,它们是我们的朋友。不跌倒就无法站起来,小孩子如果总是害怕摔倒就永远学不会走路。跌倒了再爬起来其实非常正常。同样,采取行动,从中学习,强健肌肉,继续前进也极其正常。如果总是害怕失败或者犯错,我们就永远无法进步。

犯错也是件好事,说明我们已经开始与恐惧抗争,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战胜了恐惧。你要明白:只要你做了战胜恐惧的事,只要你反抗了这个恃强凌弱的家伙,只要你敢于冒险,直面恐惧,并采取行动,你就是胜者。行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削弱了恐惧对我们的控制。

 如果跌倒了一百次,这就意味着我们胜利了一百次,直面恐惧一百次,经过了不屈不挠的努力,又勇敢地站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变得越来越坚强,同时也削弱了恐惧的力量。我们已经重新发现了真实的自己——绝对比恐惧更加强大。

 一个错误之所以是错误,纯粹是我们自己的判断。但实际上,那只是发生了某件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而已。为什么称之为错误呢?难道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生活的所有方面?谁又能做到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害怕犯错,认为自己无论何时都必须完美。这些想法其实是恐惧之言,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幻想中。对于这些愚蠢的谎言,我们应该置之不理。如果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也不必害怕,要坦然接受。

害怕犯错、永远追求正确的做法会把自己和别人一起逼疯。如果我们认为某人犯了错误,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拒之千里;或者,如果我们认为某人比自己更正确,就会觉得不平衡。无论我们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都只能证明一点:我们非常糟糕,一无是处。

以这种方式生活,我们就深深地陷入了海市蜃楼的怪圈。海市蜃楼不仅出现在沙漠里,同样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走在沙漠之中,我们会看到前面有一个虚幻的湖泊,看起来跟真的一样。但实际上,那泊湖水只是口渴造成的幻觉。

我们以为它是真的,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喝水;但是,跑得越近,湖泊就离得越远。湖水似乎只有咫尺之遥,于是我们在酷热的沙漠中愈加奋勇地奔跑,越来越渴,愈加渴望喝到湖水。然而,近在咫尺的这个海市蜃楼(任何海市蜃楼)永远都无法缓解我们的口渴。

渴望完美、永远正确、永不犯错也仅仅是个海市蜃楼。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让我们几近疯狂,却从未让我们得到智慧,体味完满。

只有看清海市蜃楼的本来面目,明白它并不存在,只是我们的幻觉,才能打破那种可怕的恶性模式。追求完美、担心犯错的观念也是一样的道理。生活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生活就是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持续过程。

重要的是,要敢于全身心地投入,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尽量关注现实,去看,去听,去感觉,然后作出回应。首先,你要全力以赴地采取行动,剩下的就不单纯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因为你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

当我们说“只管去做”的时候,意思是说,不要关注行为的后果,忘掉结果,关注行为本身。为了做而做,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送给别人礼物的时候,不要暗自希望对方感谢你、回赠给你礼物或者恩惠。如果这样的话,就不是“只管去做”了,而是另有企图。

怀着某种企图做事往往会造成一种失衡状态,因为我们的一半注意力都集中在回报上面。如果没有得到任何

约会时,不要心不在焉,脑海里想着自己有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说话是否得体,他觉得你漂不漂亮,或他是否会再打电话给你。你应该做的就是去赴约,真的在那儿,把所有精力集中在这个人身上,认真倾听,适时回答。享受这段时光,多多了解这个人,但不要抱有任何期待。

期待会诱发对失望的恐惧。为了得到预期的结果,我们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不知不觉就被分裂成了两半,其中一半无时无刻不在审视另一半的表现,判断我们是否得到了想要的结果。此时,我们就显得心不在焉、六神无主。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把别人当作了一件满足自己需求的物体。当然,我们也可能成为自己的物体,随意摆布。如此看来,我们变得垂头丧气还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吗?我们甚至可能会连自己都害怕。 如果生活在期待的世界中,我们根本不可能时刻了解真正需要或正在发生的事。了解事情的发展,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激动啊!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未如此,相反,我们任由幻想和内心渴望的摆布。停下来:专注于你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以及真正发生的事情。别再关注你的内心世界,全神贯注于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不妨认真聆听你听到的,观察你看到的,感受轻拂面庞的微风,注意身体的感觉和姿势。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

若你跟别人在一起,就要真的在那,不要有任何期待。让每一刻都自然而然,不要填补短暂的沉默,不要预料对方要说什么,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如果某种感受油然而生,你只需感受它,不要追求或者逃避任何事。展现真实的自己,不要希图从别人或者你花费的时间中求得任何回报。

如果过分关注行为的结果,就会出现焦虑、恐惧和惶恐情绪。反之,如果只是将自己完全置于行为本身,享受它,全力去做,必然会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恐惧也将销声匿迹。

此刻的你全心全意、心无旁骛,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控制别人或者自己。这种全神贯注、全心全意的行为被称为内观的生活,或者随时恭候的生活,是治疗任何恐惧的灵丹妙药。

幻想也能让我们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因此我们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感。有些幻想会让我们觉得生活有了目标,然而,如果这些只是幻想,这种感觉迟早都会消退。一旦兴奋感消失,我们可能会比原来更加消沉。在幻想世界中,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真正的目标以及脚踏实地的生活方式。

“鱼无水则亡。水是鱼的生命,空气是鸟的生命。”——道元禅师.什么是你的生命?给你提供饮食和营养的是什么?如果找到了答案,你将会在这个世界上如鱼得水,不会轻易受制于恐惧。

我们大半生时间都在玩各种玩具,甚至我们的孩子、朋友、爱人和家人都可以成为一种玩具,能带给我们快乐,使我们不至于无所事事,让我们分散注意力,帮助我们摆脱无聊,打发时间。当然,幻想和海市蜃楼同样也是玩具,而且是最精美方便的玩具。

无论何时,只要打声招呼,幻想和海市蜃楼便会立即出现,带给我们暂时的快乐,分散注意力;而且似乎能使我们摆脱无聊、孤独和沮丧。

尽可能多地保持一无所有的状态,它其实是一个宝藏,各种新机会都将由此而生。真正的东西源于一无所有,而非其他。

列出来你喜欢玩的玩具。哪些你最舍不得?现在,放弃其中一个玩具几天时间,看看感觉如何。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也许你不再长时间看电视,你怎么看待腾出来的这几个小时?这段时间用什么填补?你是怎么利用这段时间的?它对你有何影响?耐心一些,只管去做,让结果自然出现。

在放弃玩具的过程中,不要对自己有任何期待,让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显现。如此一来,你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力量,焦虑也在不知不觉间逐渐消散。你并没有控制结果,你只是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好奇地静观事态自然发展,耐心地等待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事情。

“允许”是个奇妙的字眼,它与恐惧水火不容。当我们允许真实滋养的事情自然显现的时候,就不再插手生命,不再对其他的人或事或者我们自己指手画脚。我们不再强求什么结果,也不再干涉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如果需要作出选择或者决定,我们不再手足无措,而是允许它自然显现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我们将会获得无穷的慰藉和能量。通常,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歪曲自己和他人,推推搡搡,要求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为了解决面对的问题而逼迫所有人;但是,这些所谓的问题绝大部分却并非真正的问题,它们只是玩玩具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问题刚一出现苗头,我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把它揪出来,让它变成真的,然后便开始考虑、计划、制定战略、折磨自己,直至最终把自己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监狱。

如果我们允许答案自然显现,就能摆脱这个过程。我们默默听命于一个更大的智慧,一种解释生命秘密的新方法。我们允许水涨水落,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方向、一种生命力、一种向导时刻都知道什么才是对的。

当我们不再挣扎、不再紧张、不再强求、不再谋划的时候,便会彻底放松,允许这种智慧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这种智慧源泉知道对我们来说什么是真实的,好的,它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们。然而,我们却还没有允许它自然显现,而练习允许这一良药来消除恐惧的最佳时机就是现在

你允许某种简单的事情发生,比如,允许朝阳在清晨升起,允许夕阳在傍晚落山。现在,允许某件稍难一点的事情发生,比如,允许你的伴侣畅所欲言,允许自己感觉疲惫,允许孩子一遍遍地要他想要的东西。不要责备他们,不要说“不”,只需允许。

练习的目的在于体验允许的感觉。大多数人往往与发生的一切作斗争,我们奋力回击,意欲控制,试图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生活。现在,我们要彻底扭转这个过程,学习如何允许。同意自己允许。你允许的越多,就会变得越和善冷静快乐安全,而身边的人也会受到你的感染。试试看。

允许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允许得越多,自己的直觉就会显现得越多。只要我们了解掌握了自己的直觉,就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东西,同时也将切断恐惧产生的根源。

 若要了解自己的直觉,必须首先知道并倾听内心的声音。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而内在的声音便反映了我们性格的不同方面,它们表达了各种各样的幻想、梦想、需求、信念和期待。这些声音发出的信息往往互相矛盾,常常削弱我们的判断力,破坏我们的努力。

我们可能选择了一条道路,但是走到半路,内心的一个声音却让我们掉头往回走。我们刚启动一项新工程,忽然间另一个声音却让我们怀疑、担心。我们爱上了某个人,感到非常幸福,此时却有一个声音对此人横加指责。究竟哪个声音是真的?事实是什么?我们应该相信哪个声音?

因为绝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不知道自己得到的是相互矛盾的指令。我们只是按照一时的冲动,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实际上,这些冲动并非随意,而是对内心各种声音的直接回应。

尽管内心的许多声音可能会引发恐惧,但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倾听它,这一点至关重要。由于这些声音可能会产生威胁,所以我们往往选择充耳不闻,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潜意识中没有听到它们的话。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这些声音仍在跟我们说话,会对我们的行为和感受产生某种影响。

将这些声音拒之门外并非良策,这样做只能让我们听从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的某种指令,使我们头脑不清,失去选择力。反之,如果我们能认真倾听并判断出内心的声音,就可以重新联系现实,驾驭内在那些分散的力量。

当我们学会允许内在的声音畅所欲言的时候,当我们认真倾听它们的时候,不仅诸多的困扰和恐惧会自然消除;同时还会惊喜地发现,竟然有许多宝贵的信息在等着我们。仅仅是意识到这些不同声音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如果我们内心的一部分终日生活在沉寂中,无人倾听,不被接受,不为所知,就会产生混乱。反之,如果这一部分或者这个声音可以畅所欲言,如果我们真心接受它、倾听它、感激它,其中的大量能量便会得以释放,许多愧疚和困扰也将不复存在。

首先,不要说话,闭上眼睛,专注内心。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呼吸或只是一动不动。体验你正在感受的某种情绪或思考某个困扰你的问题,全身心地感受这种情绪或问题,体味内心和脑海中的感觉。只需感受,无需付诸语言不用解释。你需要做的只是专注于发生的事情,观察聆听允许。

 

现在,扪心自问:是谁在体验这些感受?令人吃惊的是,你会听到一个答复,但是每个人得到的答复方式却不尽相同你需要做的只是提高意识,接受以任何方式出现的答复。你越宽容,发现的就会越多。如果没有得到答复,也没关系,坦然接受好了。

不要对这些回应品头论足。无论得到什么答复,你只需说声“谢谢”。一旦你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评论或者索性拒绝,那个声音就会戛然而止,不再开口。你应该允许它畅所欲言,让它知道你感谢它与你分享的一切。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遇到了一个难题。虽然听到或者发现了什么,却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事实上,你根本无需知道,只要认真倾听。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还有没有另一部分,另一个声音,或者另外一种理解有话要说?

十有八九,还会有另外的一部分(或者几部分)以不同的方式应声而答。你的内心对这件事还有其他看法,对这种情况还有不同的回应。有时候你甚至会忽然发现某种智慧或支持。 允许内心的不同部分参与对话,允许他们相继登台。

问问各个部分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它们怎样在这件事上实现和谐?有时候会出现僵局或者矛盾。这时候,你应该再问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还有一部分,一个更加睿智、资历更老或者更有经验的部分知道如何处理,或者有什么可以补充?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那么一部分,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我们邀请这个部分参与其中,当其他部分畅所欲言,表达过自己的感受、需求、恐惧和欲望之后,这个资历更老、更加睿智的部分便会将讨论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找出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满足所有部分的需求。

这个资历更老、更加睿智的部分是个天生的协调者,它了解所有部分最真切的需要,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满足它们的需求,知道如何联合矛盾各方,将原本可能在争斗、沉默和恐惧中耗费的能量收为己有。 我们可以将这个睿智的部分称为直觉、永恒的智慧、内心的主人。问问它,看它想让你怎么称呼它。允许它掌控一切。直觉是通向远离恐惧生活的直接途径,它以我们真实的自己为基础,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我们要向哪个方向走。

 与自己内心对话这种练习方式效果非常明显。不过,真正进行起来可能有点困难,刚开始不要抱太大期望,只需循序渐进,接受出现的一切,一定要记得表示感谢。起初这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但很快就会变得十分自然。

对自己本身来说,我们就是别人。当我们向其提供自己的时间耳朵和心灵,当我们停下来聆听内心,关注内心世界的时候,内心深处原本感到失落、孤独、受人冷落的部分就会逐渐意识到有人在关心自己。多年之后,终于有人在那里倾听自己的倾诉了,而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如果某一部分向你要什么东西,而你也答应给它,就一定要做到。你要经常这样做,让它们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去,确保它可以依靠你。在你重复这个过程的时候,其实是在建立信任。你在学着信任自己,把一直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东西送给自己,而内在的自我无法判断其中的区别。

如果你像别人那样给它时间和关心的话,它就会感觉到自己被人爱、被人承认、被人关心和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完全控制了它们,帮助你战胜孤独感和失落感。这样一来,你内在的自我便不必虚构那些幻想、梦境和海市蜃楼了,它们可以实实在在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如果有人真的可以倚靠,我们就可以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必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放。请你务必明白这一点:你永远都可以选择在那里陪着自己,可以选择停下脚步、认真倾听。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原本觉得不被需要、不被倾听、不被关心的内在的自我就会逐渐强大。在你踏上无畏生活的旅途中,所有这些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与内在的声音对话:每天花些时间与内心的声音对话,跟它们见见面,欢迎它们,了解它们,最重要的是,允许它们畅所欲言。

练习允许: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坦然接受。如果不接受,你可能是在将现实拒之门外。你越允许真实的生活展现,就会越清楚地意识到真正呈现给你的是什么。只要允许事情发生,你就会做出自然、健康、富有建设性的回应。

每天都要练习认识现实。别再沉溺于梦想,把注意力放在真实发生的事情上面,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付诸笔端。将一页纸分成两栏,一侧写上发生的事情,另一侧对应写上希望发生的事。让自己多考虑现实发生的事情,每天花的时间逐渐增加。

这样做得越多,你就越有能力生活在现实中,把无用的幻想束之高阁。你甚至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喜欢现实发生的事情,同时也将了解现实的强大力量,明白它是在帮你成长;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现实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犯错的时候,你要立即承认,并且允许自己犯错。你应该明白,犯错本身并无不妥。你可以写出在某种情况下易犯的五种错误,然后从中选择一种,去有意识地犯错,看看会发生什么。当你对错误的恐惧消除之后,将会更清楚地看清现实、接受现实。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犯了错误,要勇于面对,还要为自己已经大胆采取行动而感到欣慰,因为现在你可以成长了。想想自己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其实错误并未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如果要进行改正,应该尽快,不要感到愧疚,这毫无必要。只需认识到你也是凡人,然后继续前进。

 人们逃避现实,沉溺于幻想世界的原因纷繁复杂,包括害怕做错、羞愧等等。但是,说某件事做错了只是人们自己给它贴上的标签。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任何错误,只有我们做的事情,以及相应的后果。

 如果我们从某个角度看待发生的事情,可能会认为它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可能会觉得自己失败了,进而剥夺了自己的能力。

为了成长、学习、探索、快乐,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与其停滞不前或者遁入幻想和海市蜃楼中,还不如跌倒了再爬起来。记住,每一次跌倒爬起,每一次冒险,你都是胜利者,因为你已经削弱了恐惧对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