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月传说1:全国总人口约为13.7亿 增长呈低生育、老龄化特征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9:41

  第六次人口普查重要数据公布 增长呈低生育、老龄化特征

  在广东省佛山市传统元宵习俗“行通济”活动中,6个半小时内,走过通济桥的人数高达56万(2011年2月17日摄)。新华社发

  昨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规模约为13.7亿,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地区约13.4亿。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陆地区人口十年仅增加7390万人。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我国人口增长已由“高、低、高”过渡为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三低”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少儿人口比重缩小。

  四大积极变化

  1.年均增长率降0.5%,过快势头有效遏制

  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23162123人(港澳台人口数均为地区相关部门提供的2010年底人口数据)。2010年11月1日标准时点上,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73899804人,年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马建堂表示。

  这次人口普查,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马建堂分析,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受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影响。

  2.居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提高

  十年来,我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全国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马建堂分析。

  3.城乡人口非常接近,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

  2010年全国常住城镇的人口和乡村的人口已经非常接近,城镇人口为66557530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

  马建堂指出,2010年同2000年相比,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十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4.流动人口十年增八成,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人户分离状况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重点。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多达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长82.89%。

  马建堂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而人口迁移数据也反映出我国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当前,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常住人口占比重在下降。这说明,更多的人口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发展条件,实现了双赢。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马建堂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