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路:人在旅途·用信念支持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4:39

人在旅途·用信念支持人生

信念是有关社会和人生的基本信条或者说奋斗目标,称之为理想与信念。信念支持着人生。不可想象,人不能够没有信念而活着。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拆散由信念粘合在一起的团体。共同的信念铸成的铜墙铁壁,可以抵挡各种打南击和侵袭;共同的信念结成的长链,可以攀上峻山险峰。当然,信念也有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之分。青少年一代应以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自己的信念,认真刻苦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信念变为现实。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念。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是革命前辈方志敏的信念;“以利益为主的阵营老是会动摇的,但以信念为主的是分化不了的。”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对信念的理解。 你的信念应当成为你的甲胄,它驱使你勇往直前,不遇难而退。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一个人如果有了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  

方志敏烈士被捕后,敌人用高官厚引诱他,用严刑拷打折磨他,但他毫不动摇。他说:“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了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却愿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住在猪窝狗巢似的住所!不希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点钟的劳苦!不希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屈辱、痛苦,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练我的意志!”

王若飞同志在狱中每天坚持练操,一个上了年纪的难友不解地问:“你打官司时,骂国民党,骂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豁出一条命,真够条好汉;可是坐在牢里,还天天练操,又好像很爱护自己的身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若飞笑答:“我不怕死,是因为敌人要损害我们的真理,我们必须拼命保护我们的真理;我爱护身体,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都能更有力地护卫我们的真理,我生为真理而生,死为真理而死,除真理,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革命先烈杨靖宇同志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他率领部队与日冠作战,在被包围数月、粮尽弹绝的情况下,凭借着无产阶级的浩然正气、坚定信仰,为着“完成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英勇奋斗,壮烈牺牲。日寇为了了解他何能够这样顽强,曾残酷地解剖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肠、胃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

人的生命历程中,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对既定目标坚定的信念,就等于行尸走肉,日子只能浑浑噩噩地过,终其一生,活的没有一点意义。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毫无疑问,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是广大青年尤其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崇尚利益原则,对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冲击;市场经济崇尚多元主体,崇尚选择性、自主性、独立性,这对党员必须坚持组织性、纪律性形成一定的冲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思潮和文化力量相互激荡,在学习借鉴各国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党员的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腐朽的东西乘机而入,对我们党的健康肌体产生了一定的腐蚀作用。使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导致一些党员思想腐化堕落。个别领导干部放松世界观的改造,价值观念错位,贪图享乐,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居高不下的腐败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落马高官多、大案要案多、窝案串案多,特别是买官卖官的现象极大地败坏了党风政风,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有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而信神鬼风水之类的封建迷信,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当然,我们国家也主张信仰自由,只要你不是共产党员,你就可以信奉任何宗教(邪教除外)宗教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可它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相悖,它的劝人行善积德、做好事儿不做坏事的信条和我国的主流思想有重合的地方。因此,作为普通百姓,或修道或作僧,也应该是正当的人生选择。但是,如果披着宗教外衣去做非法的事,像李一那样装神弄鬼,愚弄良善,聚敛钱财的非法之徒,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惩处。信念是人生大厦的支柱,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有所成就。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整体看法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他们的理想信念也不尽相同。只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国家,你是宗教徒,你坚持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有所贡献,活出美丽幸福的人生。关键是对自己信念的坚持和实践,为自己理想的实现做怎样的奋斗和拼搏。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观念,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使人类在认识宇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他的新学识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因此受到教会势力的反对,宣布他的学说是“邪说”,他的书是“禁书”,他本人为“疯子”。在如此重压下,哥白尼还是坚持真理、毕生不悔。他的《天体运行》一书,以他给教皇的一封信开头,他在信中说:“假使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而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一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不但不预备答复他们,而且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表达了哥白尼坚持真理、向宗教挑战的决心。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1600),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思想家。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他说:“太阳周围,有六颗行星围绕它运转……太阳并非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心有无数和绕着自己的太阳运转的地球……”这些思想与天主教义截然相反,所以死亡常常笼罩着他。布鲁诺只得到处流亡。21世纪后,布鲁诺终于被黑暗的宗教裁判所送上刑场遭受火刑。在广场中央,布鲁诺被缚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他的脸色是苍白的,眼睛凝望着遥远的天空。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誓死不屈的“殉道者”吐出了最后的誓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女画家琼西因患肺炎,危在旦夕,用医生的话说:“他的病只有十分之一的恢复希望,这一分希望就是他想活下去的念头。”已是深秋的时分了,琼西开始数窗外一棵老极了的长青藤上的叶片。她确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的时候,自己就该去了。可是,藤条上剩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却任凭风吹雨打,总也肯脱落。琼西因此受到了鼓舞,病势一天天好起来,最后,她终于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在医生的治疗下,身体奇迹般地痊愈了。

琼西靠要活下去的信念战胜了病魔,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琼西的信念不是伟大的事业,不是什么崇高的理想,也不是那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是对生命的渴望。他的信念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许微不足道,可对于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具有起死回生的意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用这个例子诠释“用信念支持人生”这个命题也许更有意义。201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