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灰色地带:开启中国航空喷气时代:歼5试制工作回忆(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4:06:25
转播到腾讯微博
 
歼5 资料图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工人们正在装配歼5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与苏联专家切磋技术问题。
日军侵占时期,这里曾经是日寇军用飞机临时检修厂;东北解放前夕,这里曾经是国民党在东北的空军基地。昭陵侧畔、皇族之脉的原北陵机场确实是一块兵家必争的宝地。
1949年仲夏,我从中央大学航空系毕业,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受到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的亲自接见,被安排在空军第十一修理厂从事技术工作。1951年11月,国营112厂(沈飞前身)正式成立后不久,在大规模建设沈阳飞机厂的热潮中,我踏上了这片渐入冰封的土地,也可以说是一座废墟之上。
国民党逃跑时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被他们破坏得较为严重。生产线被拆得七零八落,基本不能使用。试飞站只有两座简陋的机库,有一些破旧的军用机,也有部分散放的航空器材。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年轻的人民空军经受了锻炼与考验,航空工业在硝烟中成长壮大。为支援空军,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修理这些飞机,供空军训练飞行人员使用。
我初到工厂时,员工加起来不过500人左右,大家来自四面八方。新招聘来的工人都很年轻,大部分在十几岁。与我同一时期来的大学毕业生有100多人,包括交通大学、西南联大、中央大学航空系的,都是非常宝贵的人才。可以说国家对航空工业的起步是相当重视的。
当时三大问题困扰着我们,第一是工厂的基建与生产并行,生产准备条件严重不足。从厂房的建设、生产线的设计布局、各种工艺设备的投入等一系列生产准备工作,都需要我们亲力亲为。而且还要边建设边组织飞机修理工作。第二是工人技术生疏,亟须培训。陆续新招来的大部分年轻工人,不能直接到生产线上操作,要手把手地教。而大学毕业生也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都得从头学起。第三是大分部领导干部是地委级的干部,缺乏航空企业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当时生活条件很差,吃的是玉米面和橡子面做的窝头,住的是简陋的平房,冬天烤炉火,夏天常漏雨。但没听到谁讲过一句怨言,也没有人讨价还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尽快将自己的飞机制造出来。因为中国太穷,没有飞机才受人欺负,我们一定要出这口气。
建国初期我国航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苏联派来的修理列车和专家们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同时也惊叹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航空制造专业技术。从修理米格-15的零备件开始,我们逐渐过渡到修理部件、机翼和机舱罩等。工厂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65项重点工程之一,从1953年开始,仅用3年时间,就基本形成了拥有万名员工的飞机制造厂,迎来了建设新型飞机制造工厂的新时期。
就这样,这群大多数没有进过工厂的人,建造了工厂;没有见过飞机的人,要制造飞机了!
时势造英雄 英雄逢时势
1955年,56式(仿米格-17,后称歼5)飞机试制工作全面启动。总工程师是高方启,我任副总工艺师。尽管缺乏管理经验,但一切又那么有条不紊。我们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即便出现0.01mm的误差,哪怕任何一个铆钉出现问题,都能通过严格的工艺卡片找到失误所在和责任人,即使调离了本厂的人也要追查到底,直至故障排除,因此大家都非常严谨认真。
尽管是仿制,但我们时刻不忘自力更生。当时苏联给我们的图纸、工艺文件、零件、原材料还有飞机部件和整机作为参考,但它们却不都来自一家工厂,3000多条不协调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按专家的意见从头来,以图纸作依据,从图纸、样板到工艺装备全部协调一致,做成完整的一套,没有3年时间搞不下来。高方启总工程师找我商量,问我还有什么解决办法?我说有,那就得辛苦。他问谁辛苦?我说工人辛苦、干部辛苦。因为几十万个零件不是都有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个个击破。他说好,就这么办!样板与零件不协调就直接找图纸,制作新样板,再按新样板做模具;部件之间不协调,也去找图纸在现场核对,使之相符。不到一年半的时间,3000多个不协调的问题都一一击破得以解决了。
那是一个求知若渴、人才辈出的时代。在全国兴起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热潮的推动下,我们不休周末,更没有业余时间,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办公楼和宿舍深夜灯火通明,劲头很足。虽然我英文比较好,但俄文却是个空白,经常与外方专家接触,完全依赖翻译工作效率太低,所以只好从头学起。很多干部经常早5点出门,深夜才回家,还要看文件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所以熟睡的家人几乎看不到他们。高方启总工程师有时晚上十点多到技术办公室来,看到灯还没有熄,就替我们把灯关上,催大家回去休息。当他刚一离开,灯又亮了起来,大家继续投入工作。
时势造英雄,英雄逢时势。谁又是真正的英雄?那就是新中国的劳动者。技术工人队伍中有一名来自上海的劳模陈阿玉,后来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他精通钳、焊、钣金等多种技术,化解了很多生产和技术难题,被我们称作能工巧匠。有一次,机身与机翼两个螺纹孔对不上,无法实现装配,把大家难住了。我们把陈阿玉找来。他认真查看了一下,自制了两把铰刀,两个孔各留了充分的余量,用铰刀一铰,就轻松地对合上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
随着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攻克,我国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比计划提前了一年多冲上了万里云天!
龙腾东方 名动天下
1956年7月19日清晨,沈阳于洪机场,静谧中平添了一份不寻常的神秘与悸动。由于工厂跑道在扩建中,我国自行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牵引至此试飞。
这是一个载入中国航空史的重要时刻。曾在朝鲜战场上击落过两架敌机的主任试飞员吴克明从容登机,开足马力,驾驶着我们亲手试制的银色战鹰呼啸着直插云霄,轻盈舞动。成功了!300多名来自各方面的代表翘首仰望。人们高兴得蹦了起来。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鏖战,又承载了多少人的期盼啊! 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我国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战斗机》为题作了报道。9月10日,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亲临工厂观看飞行表演,并为我们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庆祝大会。自此,中国不能制造歼击机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1956年国庆节,厂领导熊焰和刘南生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我厂制造的4架56式飞机列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毛泽东主席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我们自己制造的飞机飞过去了。”
56式飞机的性能相当于当时美国的F-86。它的问世,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同时也带动了冶金、电子及材料、空气动力研究等相关工业技术进步,给百业待兴的新中国带来了蓬勃生机。飞机批量生产后,装备了人民空海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为捍卫祖国的领海和领空做出了贡献。英勇的人民空海军驾驶着我们生产的飞机,曾在我国边境上与敌方侦察机较量,显示了威风,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都感到很光荣。
通过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研制,我深深感到,再优秀的设计思路,都需要好的工艺技术与科学组织,否则就拿不出像样的产品。尽管当时我是副总工艺师,但工厂赋予了我很大的权力。我们组建了由生产长、总冶金师、总检验师、总特设师,还有设计科、工艺处共同组成的工作组,由我牵头任组长,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工作组来协调、拍板,由此可见当时工厂对工艺技术的重视。可惜在大跃进中,受“左”的思想影响,单纯追求数量,没有严格执行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以致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不遵循科学发展的教训是深刻的。
56式飞机的成功试制,使我们较为迅速地掌握了航空专业技术,顺利地实现了从修理到仿制的过渡,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在引进过程中创造性地消化吸收,为基础较为薄弱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成长壮大探索了一条捷径,也为我们后来实现自主创新、自行设计制造飞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罗时大 为原沈飞公司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