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毒草:诗词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0:23
 诗词常识——资料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1楼

关于诗的平仄 
诗词名词浅释 


【古风】 

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谓其内容"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体诗】 

亦称"古诗"、"古风"。诗体名,和近体诗相对。产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四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 

诗体名。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起于汉代。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一说东方朔已有"六言",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有古体近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 

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当起于汉代民间歌谣。旧说则谓始于《柏梁台诗》,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到了唐代,大为发展。有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同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言诗】 

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无一定标准,最短仅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乐府】 

本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西汉,惠帝时已有"乐府令"。至武帝始建立乐府,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  
【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之试帖诗,因诗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冠以"赋得"二字。同样也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实用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联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相联成篇。传始于汉武帝时《柏梁台诗》(疑系后人伪作)。初无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韵、两句一韵乃至两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集句】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O执孀钤绲募洌鹘迪痰摹镀呔贰?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排律】 

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韵者。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应制诗】 

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试帖诗】 

诗体名。也称"赋得体"。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清代限制尤严。 

【古绝】 

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入律古风】 

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参考【节奏】 

【谋篇】 

谋篇指诗词的结构章法而言。对于诗,前人总结的经验很多,但归结起来一般不出“起”、“承”、“转”、“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原来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上去入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四声】 

即语调的平上去入,合称四声。 

【平起与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平声,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为仄声。这是近体诗平仄句式的构成之一种。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1

  • 2007-6-22 10:10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2楼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2007-6-22 10:11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3楼

【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构成近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如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具体请参照【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2007-6-22 10:12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4楼

句脚仄起平收】 

这是近体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仄声收,下句押平声韵。 

【对句与邻句】 

律诗每一联为两句,同一联的上句与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与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律联】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粘对】 

即是指在平仄上,邻句相对,对句相粘。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失对与失粘】 

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但这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叫作拗句。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 

【三平调】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三平调有两种情况: 
1、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就犯了三平调。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工对】 

对仗的两句词性要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借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流水对】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诗韵】 

指作诗所押的韵或所依据的韵书。隋时陆法言著《切韵》,共分206韵部,分部太细,不便押韵。唐初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并称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诗韵。唐代实际所用的韵部,和平水韵所编大致相同。 
【叶韵】 

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韵部】 

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唱和】 

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次序,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依韵】 

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用韵】 

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次韵】 

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 

【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通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换韵】 
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窄韵】 

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分韵】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做"分韵",一称"赋韵"。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分题】 

旧时作诗方式之一。若干人相聚,分找题目以赋诗,称分题,亦称探题。大抵以各物为题,共赋一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古人分题,或各赋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题得物也。"分题有时分韵,但不限制。 
【进退格】 

亦称"进退韵"。诗韵术语。邻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辘轳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魏庆之《诗人玉屑》引《缃素杂记》说,唐代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曰进退。"进退格是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寒"、"删"或"鱼"、"虞"等,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 
【辘轳格】 

亦称"辘轳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律诗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故称。 
【葫芦格】 

亦称"葫芦韵"。诗韵术语。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故称。


  • 2007-6-22 10:12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5楼

字句锤炼 

 
【炼字】 




学习对偶,即为作诗之预备,然面对偶虽工,假如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例,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之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功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两字,下笔之时,烦要加意推敲,兹举数例于后. 


【五言炼第二字】 
海暗三山雨 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五言炼第三字】 
山势雄三辅 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潮平两岸闲,风正一帆顺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节奏】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洽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节奏若然轻灵流动,则全诗风采飞扬. 


【五言】 

一四句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二三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三二句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四一句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三顿折句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 

一六句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二五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三四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四三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五二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三顿折句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点眼】 


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尽失,所以学诗即知炼字造句之后,必须知点眼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经揣摩.五言诗点眼在第三字,七言诗点眼在第五字。 


【五言】 
点实字眼: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点动字眼:如日气含残烟,云阴送晚雷 
【七言】 
点实字眼:如东岩月在僧初定,南浦花残客未回 
点动字眼:如莺传旧语娇春日,花整晨妆对晓风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五言律诗只有以上四种类型,又可分为两大类,Aa为仄起式,Bb为平起式。这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1)仄起式 
甲 首句不入韵 以杜甫《春望》为例。 
仄仄平平仄 国破山河在,a 
× × 
平平仄仄平 城春草木深。B 
 × 
一二句之间上下平仄相对,这叫“对”,好理解。 那第三句该用哪种句型呢?不能乱来,须用b型句。 



平平平仄仄 感时花溅泪,b 
× × 
仄仄仄平平 恨别鸟惊心。A 
 × 
第三句开头两字的平仄必须和第二句的开头一致,但整个句型又不能相同,因此只能用b型句,这就叫“粘”。 


有对,句型才能整齐统一;有粘,又于统一中见出错落变化之美。这样,四句组成一个小单元,以下四句变化同上,又是一个小单元,整首律诗便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吟读时长短相间,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 

仄仄平平仄 烽火连三月,a 
× × 
平平仄仄平 家书抵万金。B 
 × 
平平平仄仄 白头搔更短,b 
× × 
仄仄仄平平 浑欲不胜簪。A 
× 
事实上,只要记下四种句型,再记下一联之内必须对(B对a A对b);两联之间(2和3,4和5 ,6和7句之间)必须粘,大的框架就可掌握。细节要慢慢来!多化功夫!(待续) 

注:×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 2007-6-22 10:13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6楼

《学诗百法》 
第三纲 字句 
学诗百法之十六 研究炼字法 
学习对偶,即为做诗之预备。然对偶虽工,苟不知炼字之法,则易犯涣散之病,全句精彩无由可见。前人所以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及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髭等说,可见炼字之难,实为学诗者最切要之工夫。不论五言七言,或一句中炼一字,或一句中炼二字,下笔之时须要加意推敲。兹试略举各例句于后。 
五言炼第二字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言炼第三字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五言炼第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燕知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寒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七言炼第七字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三故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 
七言炼第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侯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湖添水际消残暑/江送潮头涌漫波 



学诗百法之十七 研究造句法 
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诗。句之妥恰与否,诗之工拙判焉。故欲学作诗,必先学造句。造句之法,不仅属对工整炼字稳妥而已,必使全句轻灵流动绝不板滞方佳。至于唐人诗句,各有胜处,苟非勤于习诵,断不能模仿其万一。兹将五言七言之种种句法略举于下: 
五言上一下四字句 
犬迎曾宿客/鸭护落巢儿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绿奔川内水/红落过墙花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五言上二下三字句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五言上三下二字句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夜郎溪日暖/白帝峡风寒 
五言上四下一字句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薜罗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 
五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一二)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七言上一下六字句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山动将崩未崩石/松浮欲尽不尽云 
七言上二下五字句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七言上三下四字句 
梦儿亭古传名谢/交妓楼新道姓苏 渔人网集寒潭下/估客舟随夜照来 
七言上四下三字句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七言上五下二字句 
青山只解磨今古/流水何曾洗是非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七言一句三顿折句(二二三)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含风翠壁孤云纳/昔日丹枫万木稠 

学诗百法之十八 研究点眼法 
作诗点眼,犹之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睛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睛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五言诗之点眼在第三字,七言诗之点眼在第五字。举例如下: 
五言点实字眼 
山店云迎客/江村犬吠船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言点动字眼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杨柳梳烟碧/茶□架雪香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七言点实字眼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 风传鼓角霜侵战/云卷笙歌月上楼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东岩月在僧初定/南浦花残客未回


  • 2007-6-22 10:14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7楼

七言点动字眼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整晨妆对晓风 

学诗百法之十九 指示正格法 
五言律绝与七言律绝均有平起仄起及押韵不押韵之别,前已详言之矣。然其中又有三法,一曰反,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系仄仄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系平平起是也。一曰粘,如上句系平平起而下句亦平平起,上句系仄仄起而下句亦仄仄起是也。一曰应,如五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七言首句押韵者,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末句之平仄与首句相同是也。凡合乎此等平仄者,皆谓之正格。兹将唐诗三百首中选录五言律绝七言律绝各二首于下: 
(哈哈,老夫子说话何其含混,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在下试着做个补充:律诗八句,每两句合称一联,分别称作额联……记不清楚了。绝句四句,当然只有两联了。每联的两句当反,如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等。两联相邻的句当粘,如第二和第三句,第四和第五句等。 
对于首句着韵的律绝,首尾两句当应。对于律诗,其实一、四、八句皆当应。补充一句,律诗的二三联当对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寻芳歇,王孙自可留。(五律之合于平起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五律之合于仄起者) 
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五绝之合于平起者)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五绝之合于仄起者)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七律之合于平起者)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律之合于仄起者)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七绝之合于平起者) 
贾生 李商隐 
喧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月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七绝之合于仄起者) 

学诗百法之二十 指示拗句法 
昔人谈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所谓不论者,盖言五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地五字平仄可以通用,非可任意为之而不必讲究也。今人误作不拘之解,则为害匪浅。而不知五言律绝中之第一字或可用,而第三字万不能通用,七言律绝中之第一第三字或可通用,其第五字则万不能通用。且如五言律绝中之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一字亦不能通用,又如七言律绝中之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即第三字亦不能通用。此等不论平仄之句,谓之拗句。前人非学到功深神而明之者,断不出此。兹试将唐诗中拗句之最奇特者,选录一首如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诗百法之二一 指示变体法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反是者即谓之变体。变体之诗出于作者一时之差误,不可认为定格。兹特选录唐诗中七律七绝之变体各一首,俾初学做诗者不致轻蹈此病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之变体也。 
赠别 王维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上诗第三句之平仄与第二句应粘而反,是为七绝中之变体也。


  • 2007-6-22 10:15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8楼

诗词津梁 

一 读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前言》中不是说作诗词有两大难吗?多读、熟读、精读诗词是打开这两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它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情意来源于生活。斗争经历、生活经历丰富的老同志,宜于入诗词的情意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定会触发"铁马金戈"的回忆,如正逢上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时,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克服小难----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有的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写诗词还须有创作的欲望。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恩格斯也说:"愤怒出诗人"。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老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的。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 2007-6-22 10:15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9楼

我们不要小看读诗词的意义,它对充实离退休生活大有裨益。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像含橄榄似的,越含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这种活动尤其适合于"随心所欲"的老年人。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老年人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除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万(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前者的作品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后者"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录》)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 2007-6-22 10:16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10楼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益。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这四句诗里用了两个典故:"布帆无恙"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成语。《晋书.顾恺之传》载:顾恺之为荆州剌史殷仲堪幕僚时,曾请假东还,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路遇大风,恺之写信给仲堪,在报告困顿情况后,接着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鲈鱼脍":《晋书.张翰传》载:吴人张翰在京城洛阳做官,因政局混乱,借口秋风起了,想念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的美味,说"人生要过得适意,怎能远离故乡,来求功名富贵呢?"就辞职回家了。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太尉,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据《说苑》载: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度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我们老干部,尤其是军队中的老干部,大多是青少年时入伍,革命战争年代读书机会很少。现在年纪大了,看大部头古籍,往往精力承受不了,而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益得彰。学习书画的离退休人员,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 2007-6-22 10:17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11楼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203页)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苏轼题画的诗多而且好,七绝如《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五古如《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七古如《韩干马十四匹》等,都是题画的名篇,学画的同志不妨读一读。 
 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西汉枚乘的赋《七发》,就是以"要言妙道"作精神治疗的故事。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还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据科研机构研究证明:咏诗不但有助于增加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咏诗的感情变化,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敏感度提高,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更加旺盛,同时还能增加体内酶和乙酰胆碱等活性物的分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节到最佳状态。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笔者十多年前,医院第一次给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心理上颇有负担。病中读诗词和汉、唐散文以排遣,当读到柳宗元《敌戒》中:"惩病克寿,矜壮暴死。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时,感到戴上帽子是好事,可能"惩病克寿",而免"矜壮暴死",负担也就消除了。当时写了一首感时七律:"岁暮宵长梦入迟,冬残日短客来稀。丹丸对症药为酒,诗赋怡情书访医。身置桃源窥晋魏,魂悬寥廓瞩参箕。柳公《敌戒》传千古,我觉于今亦切时。" 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背诗词也是老年人延缓记忆力衰退的一项好办法。据科研机构测试,多数老龄人记忆力并非注定要衰退的,只要经常锻炼,是可以保持和青年人同样的记忆力的,至少可以延缓衰退的进程。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


  • 2007-6-22 10:18
  • 回复
  • 琴韵春晓
  • 179位粉丝

12楼

诗词津梁 

二 怎样读诗词 

 老同志开始读古典诗词,首先可能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么读?因为大家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斗争经历、原来的诗词功底差别很大,解答这两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里只就多数初学的同志的情况谈点意见。 

读什么? 

 学诗词不像学数学,必须先学算术、代数……再学微积分。不一定按风骚、汉赋、乐府、魏晋古诗、唐诗、宋词……的顺序学。正像学书法,大多是从临唐碑开始的,而不是按甲骨文、钟鼎文、汉碑、晋帖这样的顺序学的一样。学诗也应从读唐诗开始。前面曾提到,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名家蜂起,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代都已做完,后人作诗全未能跳出唐人的如来佛掌心。鲁迅这话不等于说后人就没有好诗了,而是指:"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彀率,治器之就规矩焉。"(康熙《全唐诗序》)现代人不论是把读诗作为艺术欣赏,还是通过读诗来学写诗,一般应从读唐诗开始。 
 读唐诗,又有两个问题:一是留传下来的唐诗五万余首,量这么大,啃不完,怎么办?二是对唐诗发展的总体过程及各流派、各名家不了解,好像看电视,不知道各"频道"的节目及其内容,难于挑"频道",怎么办? 
 读诗不论时间上、经济上都要讲究节约。开始,不要读《全唐诗》之类帙卷浩繁的大部头。可以读《唐诗三百首》这样的选本。选本有两类,一类是古本,清朝编篡的就有很多种,这类读本,注释是文言,又没有新式标点符号,初学的人读起来比较困难,还是选读今本好。今本可能不下十种,选那种?相对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出版质量要高些;新出版的、尤其是再版的,经过增删重订,要比以前出版的完备些。读完《唐诗三百首》,还是起步,进一步读什么呢?那就看你爱好哪一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你爱好哪一家或几家,就多读精读他们的作品。像李、杜、白等都留下数以千计的诗篇,量大,可以先读他们的诗选;作品少的,如李贺只活到二十七岁,留下诗歌只233篇,数量不大,如果你喜爱他的作品,可以读他的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收集了196位诗人的1105篇诗作,也可以从中选择你所喜爱的作品。可惜该书对典故、古语注释过于简单,而对某些篇章的赏析又过于絮繁,忽视了启发读者自己去驰骋想象。 
 词的数量虽然没有诗那么大,但是从花间派词人到清朝词人作品也是以万计的,可以先读选本,也按选《唐诗三百首》版本的原则来挑选好的版本。初学者大多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此书本着"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原则,录两宋名家词三百首,注释简明扼要。读完后,再去读你所喜爱的作者的全集或选集。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收上起唐代、下至清末337位词人829首词。读了《宋词选》之后,也不妨从此书中选读你所喜爱的作品,或去读你所喜爱的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全集或选集。 
 读了唐诗、宋词,如果还行有余力,可以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来读。这部书,从风骚到近代苏曼殊、柳亚子的作品都选编进去了。199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诗歌通典》,收录上自先秦原始歌谣,下迄五四运动历代诗歌4318篇,作者1045人,注释简明扼要,还附文白对照。这些选集,你可以通读,也可以选读。学诗,除读唐诗外,还应兼读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的诗,清人龚自珍的作品也值得一读;学词,除宋词外,还可选读晚唐温庭筠、南唐冯延巳、李煜、元人萨都拉等人的传世之作,若你喜爱清丽婉约的,不妨读读清人纳兰性德的词。 
 爱看电视的,总是先要看看《中国电视报》,了解一下哪个频道有什么自己喜爱的节目及其内容概要。读诗词之前,最好先浏览一下《中国文学史》的有关部分。读唐诗可以看看游国恩、王起、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册有关部分;读宋词可以看看第三册有关部分。这样你对唐诗或宋词发展的整体过程,各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个大体了解,以后读诗词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并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帮助。没有学过诗词的同志,读《中国文学史》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书中所例举的作品,没有注释,看不懂,怎么办?你可以暂时"不求甚解",跳过去,等到正式读诗词时,再去弄明白,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预备起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