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科大学分数线:百岁学长吴靖和清华大学同岁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1:16
《百岁学长吴靖和清华大学同岁》她和清华同岁
1928级百岁学长吴靖的如歌岁月
仇国平

  ▲ 1932年半身照   ▲ 采访当日拜寿合影,后排左起:项祖荃、章博华、吴靖、赵永皋、仇国平   ▲ 2011年4月11日,吴老看访谈提纲   ▲ 4人香山合影,1931年,左起:赵燕生,吴靖,赵四小姐,赵二小姐

  2011年4月11日,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陪同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市妇联原主席章博华和副会长项祖荃,去向百岁老学长吴靖祝寿。我们登上吴老居住近70年的小洋房二楼,只见她双手拄着助步支架从起居室步入客厅。她面容清癯,精神矍铄,气度不凡,一头银丝梳理得平帖整齐。

  吴老虽有些耳背,要凑到她耳边大声讲或写大字给她看,但思维清晰,反应敏捷,神态灵活。我们告诉她,上海校友已在4月3日隆重举行了母校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她双眼一亮,兴奋地笑着,边点头边声音洪亮地说:“今天是我一百岁生日,我和清华同岁!”

  1  清华第一届女生

  吴靖原名吴佩琳,1928年在天津一所美国教会学校念高一。这个活泼好强的女孩见到报纸称,她神往已久的清华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便拉着念高二的姐姐吴佩球同去报考。为了去掉名字的“女孩子气”,她特地改名为吴靖。她们没有高中毕业文凭,不符合报名条件。她并不气馁,拉着姐姐去天津市教育局说服他们开的同等学力证明,报上了名。同去赴考的还有2个亲戚,结果仅她一人考取。她的理科成绩并未及格,但国文和英语考得高分,故被录取入西洋文学系。清华这届共招收100多名新生,其中女生18名,17岁的吴靖年龄最小。当时校内有2座女生宿舍,她住古月堂。

  提到当年在清华园生活的最深印象,吴老兴致勃勃地说:“体育!”同学们不但学习勤勉刻苦,而且在马约翰教授指导下崇尚体育运动。学校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规定凡参加运动队5个项目者,奖给一件有清华标记的毛衣。中学时代就酷爱体育的吴靖,就因参加了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滑冰队,荣获此件特殊毛衣。她参加过北京市大学生联赛的跳高和100米比赛,虽未得名次,但很享受比赛竞技的过程。隆冬季节,在清华园或北海的冰封湖面上,可常见她飞燕般的矫健身影。绿茵场上,男生们踢足球、打棒球的欢腾声中,她总是兴高采烈的观众。

  2  反抗封建婚姻的新女性

  以前我们曾听上世纪30年代老学长谈及吴老当年抗婚的美闻,如今得以面问其详。

  吴靖出身名门。祖父吴调卿曾任汇丰银行天津分行买办,又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同乡好友。父亲经商。外祖父严筱舫早年在李鸿章手下历任驻沪筹饷襄办、督办和盐务帮办,上海宁波同乡会会长,商界领袖。

  当年大户人家能让闺秀去北京上大学,已属相当开明,而对儿女婚事,还须行“父母之命”。

  大三年级暑假,经亲友做媒,母亲硬要带吴靖去上海相亲,男方在日本学医。她虽不情愿,心中已有“白马王子”:英俊高大的赵燕生同学,清华足球队门将,棒球队主力;但迫于父母的高压,她勉强应承了订婚。从此母亲便把她关在家里待嫁,不让她回清华念书。眼看再一年就大学毕业,岂可让封建婚姻的樊笼剥夺恋爱自由、断送高等学业?吴靖奋起抗争,与母亲僵持了半年。

  赵燕生和好友“黄牛”(黄中孚)等同学伸出援手,帮她逃出了吴家大院。以前有文章写她“夜里翻墙头逃出”,此说不实。真实情况是:清晨4点多,“黄牛”爬树进入大院,给闺房里吴靖信号,她便悄悄下楼,开启大院的边门逃出,由“黄牛”带她上了等在附近的汽车直奔火车站,坐火车到北京。吴家在北京东城区有不少亲友,她便躲在西城区一个同学家里。

  吴靖出走时给家里留了封信,坦言要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到北京后,她还写信给那个留学生,声明订婚是被逼的,要求取消婚约。家里找不到她,登报要她回家,她不理睬。僵持数月,焦急的父母爱女心切,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让她继续学业。

  吴靖去清华申办复学时,已辍学1年,必须重新考试。她向校方反映,辍学系抗婚被关所致,赢得了同情,获准复学。但西洋文学系许多课程已难以插班续读,而经济系的课程可以插班,于是她转入经济系就读。她适应能力很强,后来写了有关税务的毕业论文获通过,于1933年毕业。

  吴老自豪地说,她为家里姐妹们作榜样,开了自由婚恋之路,她们后来都实现了按自主意愿恋爱婚嫁。

  3  赵四小姐的嫂子

  清华毕业当年,吴靖与赵燕生结婚。赵燕生是津浦铁路局局长赵庆华的儿子,赵四小姐(赵一荻)的六哥。吴靖便成了赵四小姐的六嫂。他们都是青少年时代的好友,每年暑期3个月在北戴河一起游泳,冬季一同滑冰。其中还有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朱启钤女儿朱媚筠,驻日公使陆宗舆女儿陆静嫣,财政部长李思浩女儿李兰云,张学良弟妹等。

  当年,赵四小姐因与张学良恋爱备受家庭指责,父亲甚至登报声明与她脱离关系。在社会舆论重压下,唯有大她2岁的吴靖聆听她的倾诉,给她同情、慰藉和支持。吴靖在清华期间,她常来校看望,与六哥和未来嫂子同去香山、西山等处郊游,有时则派车把俩人接去张府玩,晚上送回清华。生活上吴靖对赵四小姐有不少关照,经常陪她去外国医生诊所看牙病,为她参谋服饰打扮。吴靖在清华时雇的女佣吴妈,赵四小姐很赏识。吴靖毕业后,吴妈便去赵四家服务,后来还跟随去了台湾。1935年底,赵四小姐陪张学良出国游历归来,在上海小住。赵燕生、吴靖带着6个月大的二儿子专程来上海看望她。

  1940年,日本军方闻知赵燕生与赵四小姐、张学良的关系,要抓他,于是全家迁至上海法租界。丈夫燕生是热心人,任上海清华同学会专职总干事,忙于为校友服务。同学会由留美校友出资,设在现名虎丘路上一家美国银行的二楼。来自各方的校友常来这里歇脚,聚会,谈生意。同学会还提供求职帮助,中午供应美国俱乐部厨师做的西餐,每客1元。吴靖则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赵燕生于1979年去世后,赵四小姐约吴靖在夏威夷会面。阔别30载,姑嫂相见,畅叙别情,斯人已去,唏嘘不已。此后,吴靖每2年去夏威夷与赵四、张学良相聚,小住半年。谈起张学良,吴老说他喜欢吃原味鱼翅、海参,每每外出就餐,总要喝一盅35美元的鱼翅。

  4  家庭亲和乐融融

  吴靖深爱丈夫,深知夫妻恩爱之树长青,是家庭美满的核心基础。她和赵燕生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同进同出,形影不离,这在亲友同学圈里是出了名的。她50多岁时骨折,赵燕生对她嘘寒问暖、一日三餐、倒茶接尿,护理得十分周到,嫉羡得周围那些女邻居都称赞“赵师母前世哪能修得这样好的福气”。

  吴靖育有两个儿子,她钟爱孩子,呵护冷暖,悉心照顾。每逢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她便当作自己孩子一样,张罗着招待咖啡、点心,孩子们也把和蔼可亲的“赵家姆妈”当作自己的母亲。至今还有同学的家长念及“赵家姆妈”对孩子们的好。前几年还有当年的孩子从美国归来特地请她去红房子吃法式西餐。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清华同学会解散。夫妇俩决定从事教育工作。赵燕生在中学的初中部教语文、书法、手工课。吴靖则从弄堂小学教师做起,换过不少学校,教过地理、历史、语文、英语,后来到师范学校教语文。1960年到南洋模范中学教英语,直至1970年退休。她上英语课在当年颇具特色,用英语讲课,学生们英语功底扎实,不少人后来去美国发展得很好。

  后来两个儿子相继大学毕业。大儿子赵允年在广西柳州做外科医生,二儿子赵允皋在苏北盐城城市规划设计院做工程师。每逢寒暑假,是吴靖最开心的日子。夫妇俩一同去两个儿子处轮流小住,享受与儿孙欢聚的天伦之乐。

  体育永远是家里津津乐道的热点。每逢有好的球赛,夫妇俩会一起去观看。两个儿子也很喜欢踢足球、打排球。她还常常自豪地告诉来访亲友,赵燕生当年做清华门将时如何扑点球,博得满场喝彩。

  她擅长烹调,会烧一手好菜,热情好客。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如有客人来家,她会把冰箱里珍藏的糖果、巧克力拿出来,再煮上一壶咖啡招待。她的手很巧,能用当时十分有限的食材变出好几个色、香、味俱佳的好菜,令客人食欲大增。

  吴老青年时代就追求时尚,喜欢打扮。国外凡流行新的服饰款式,总会在她身上以适合当时国情的方式体现。即使“文革”时,也穿着大方得体,山青水绿。孩子们也穿得整整齐齐。她很会编织毛衣,常常“结了拆,拆了结”,翻新“行头”。90年代初,70多岁的她参加市政协举办的联谊活动,1米70的高挑身材,穿着自己设计定做的千鸟格套装连衣裙,人们啧啧称赞道:看背影,还像是20多岁的姑娘。

  5  长寿之道有特色

  问到吴老的长寿之道,她闭目沉思片刻,一字一顿地说:“生活规律,多吃蔬菜水果”。

  晨7点起床后早餐,麦片,1个鸡蛋,面包,黄油或芝士,果酱,水果;11点午餐,喜欢吃面食,馒头或面条;午餐后小睡1至1个半小时,能睡着;下午3点喝一杯牛奶,吃些小点心,她特地说明,牛奶是国家送的; 6点晚餐,量很少,还吃些水果;9点左右就寝。

  对于菜肴,她并无特别讲究或忌讳,爱吃绿叶菜,还喜欢吃生的姜丝和菜肴里的姜。如今人们,尤其老年人,忌食油脂类食物,但她仍然保持从小对黄油、芝士的爱好,喜欢喝带有黄色鸡油的浓鸡汤,也吃肥肉,顺其自然。

  青年时代的体育爱好,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吴老70岁时还骑自行车。后来又摔跤骨折,导致95岁时右侧股骨头坏死,须靠助步支架方能站立行走。现在她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会自己拄着助步支架在室内走上几圈。我们连连称道吴老的康健长寿,她拿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副总裁杨雪兰今年给她的春节贺卡,指着贺卡的照片上一位身着旗袍、脚穿高跟鞋在跳交际舞的女士,笑着告诉我们,这是她表姐、杨雪兰母亲、民国时期外交部长顾维钧的夫人,现在已经105岁了,“比我还棒!”

  她心胸开阔、淡定。历尽世事沧桑,十年浩劫,挺了过来。有关部门和南洋模范中学对她很关心,逢年过节来慰问她,老人家总是很高兴。家庭幸福,子孙满堂。大儿子赵允年后来去美国做外科医生,现已退休,一儿一女都在美国。二儿子赵允皋后来调回上海工作,与她同住,先后任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市建筑质量监督站高级工程师,退休后受聘于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任总工程师;有三个女儿,两个在美国,一个在上海。

  吴老肚量大,宽厚待人,与世无争。“文革”中被抄家后,小洋房住进了几户人家,她的住房变小了很多,厨房变成了合用。有邻居为了多占1平方米的使用面积,常与她媳妇发生争吵,她息事宁人,力劝媳妇让出了那块使用面积。

  吴老前几年还能看大号字书刊,后来眼力不济,就每天看电视,听不清播音看字幕,以她特有的方式关注着世界和国情,感受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谈到对母校的祝愿,吴老深情地说:“我们那时候,清华是老大。现在大学多了,教育发展了,清华要加油,祝母校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