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林城之旅:谈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8:11:15
第一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 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 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 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 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 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 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 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 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 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 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 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 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 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 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 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 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 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 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 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 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 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 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 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 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 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 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 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 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 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 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 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 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 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 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 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 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 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 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 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 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 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 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 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 行、谈吐举止等 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 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 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 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 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 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 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 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 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 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 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 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 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 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 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 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 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 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 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 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 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 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 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 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 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 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 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 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 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 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 躁,都 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 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 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 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 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 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 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 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 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 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 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 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 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 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 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 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 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 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 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 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 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 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 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 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 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 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 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 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 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 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 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 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 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 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 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 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 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 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 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 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 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 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二讲 我们如何做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我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
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特别是对如何做称职的家长尤为重视。我们在“家
庭教育的重要性”这一讲中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之师,所以家
长要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呢,很多学者都做过调查研究,在此
方面,美国学者R、F尼赫茨为了弄清孩子对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么要求,调查了十万
个孩子。其中,有10条最有影响:
1、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
2、对每个孩子都要给予同样的爱;
3、父母之间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4、任何时候,父母都不要对孩子撒谎;
5、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
6、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父母要表示欢迎;
7、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予以答复;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讲孩子的过错;
9、注意观察和表扬孩子的优点,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缺点;
10、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
以上10条要求,即有孩子对父母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对父
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1984年,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向全国家长发出倡
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争当好家长活动,提出了五条标准: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子女的好榜样。
  2、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学习抚育、培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3、爱护子女,耐心诱导,不放任,不娇惯,不打骂。
  4、积极配合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社会对子女进行教育,在农村的家长要保证
适龄子女入学。
  5、培养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倡仪发出至今已十余年的,对家长们
仍有指导意义。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们的希望,本文在
此给家长们谈谈如何敌称职家长的问题。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直到榜样作用
  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人师表。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家长品行不端正,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力。家长的师表作用与自身紧
密相连。有人说:父母的素质---知识、学问、品德、修养、才能,就象火山底下 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
的是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文化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 子女能力的强弱等等。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发展形成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国 家、对人民、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
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学龄前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
很大的可塑性。由于幼儿好奇、好模仿、好问、求知欲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家长 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长 的外在动作都是幼儿学习的样子。人们常说:
看,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个样,可见家长的行为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像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
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
有不良的影响,在某幼儿园中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欢搂抱小女孩,并亲他们的,教师在纠正其行为时,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师说:“我爸爸也是这们亲妈妈
的。”从小男孩行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为不分场合,当着孩子的面过分亲近,结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长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卫生,吃完瓜果将果皮
放进卫生箱中,孩子也会养成这种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的习惯。而有些大人不拘小节,随地吐痰乱抛脏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识水平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对家长不可能用正规教师所
具备的专业水平要求,因为家长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具备的文化水平不尽相同,甚至 相差甚远,强求家长 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备幼儿教师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现
实的。但是在当今时代,文化科技日益发达,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 继续学习,也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知识也存在老化问题。幼儿求知欲相当强,他
们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求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使自己的威信无形 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
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家长的文化素质对 孩子首先品质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响。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随着无
知、伴随着文盲。据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调查表明,母亲只有小学文化 程度的占82·9%,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4·5%。而中国科技大学某届少年班中,
70%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兴趣等个性特征,以及处理人际关系
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等等。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近的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于 幼儿来说感染力极强。如果家长开怀大笑,幼儿也会高兴行手舞足蹈;家长怒气冲
冲,幼儿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家长的情绪对孩子性格的形 成有着直接作用。
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等等, 都与父母情绪的有着相关作用。家长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
蔼可亲,要保持一各常态的稳定情绪,对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 的,在这种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以处惊不乱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发生在身
边的意外事件,稳重沉着,应变能力强。
在实施家庭教育中,还应具备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 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
心、信心和决心。拥有一千多项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白痴拒之门外,20世纪 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时被校方勒令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
孩子“笨”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二爱”走 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实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
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细致,他们常因孩子领会不了大人的意图而斥责和打骂子女,什么 “蠢猪”、“笨蛋”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
中产生的。
  家长还应具备坚强的性格,遇到困难敢于碰硬,善于动脑去解决,不达目的不罢 休,这对形成孩子坚强的个性、勇于战胜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具备各种兴趣,这里所谈的兴趣是指家长在工作之余参加
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美等活动,如琴、棋、书、画、打球、照像等等,使家庭 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既利于心理健康,也利于身体健康,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交际、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心理学、教育学、
伦理学、美学、卫生学、营养学等等。高尔基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 的规律,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例如学龄前儿童,在
3-7岁之间好奇心强,经常充满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长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议的行为,有些行为往往带有破坏性,成人切不可轻率地
指责是“胡闹”、“捣蛋”,甚至于打骂幼儿,应该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个性 的萌芽,并给予正确地鼓励、引导,使之等到合理的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将家
中的电动玩具或收录机拆坏,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好奇心所致,了解这一特点的家长 会正确引导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小培养幼儿探索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热爱
学习打下基础。而有的家长因不了解幼儿心理,常采取训斥打骂手法而扼杀了幼儿创 造个性的萌芽。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在你们的打骂声中,没有了爱迪生,没有了爱
因斯坦,没有了威特………。再如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 期注意注意培养孩子口语能力将是最明智的做法,而有些家长却逼着孩子写汉字、做
算术,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进入学龄期正式 学习时对学习产生反感情绪,可谓欲速则不达。其消极影响很难消除。家长要全面了
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个性,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为此家长们应挤出时 间来学习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如《中华家教》、《父母必读》、《家庭教育》
《为了孩子》、《幼儿教育》等刊物是家长们的良师益友,乌鲁木齐市妇联、乌 鲁木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所编辑出版的《家教文萃》报荟了全国各地读物中的精华,
同时也反反映了新疆特别是乌鲁木市家教 信息,反映了家长及孩子们的心声,是沟通家长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家长通过它可借鉴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是学习家教知识的
捷径。
  此外家长们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 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
三、更新成才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使孩子全面发展
  将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浙江日报》登载:在一项调
查中反击,92.7%的家长希望孩子具备大学学历。这种高度期望反映了当今家长对成才 观念的误解。由于这种,家长们活得很累,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前就为他设计了一条
辉煌之路,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 就。孩子出生后,特别是到了幼儿期,家长就开始忙于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忽儿让孩
子学钢琴,学电子琴,忽儿让孩子学画画,忽儿又让孩子学书法……,一些家长视孩 子为私有财产,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达此目的,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
以至于年幼的孩子盼望着自已能象爷爷奶奶那样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学习了。心理 学研究表明,适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甚至酿成悲剧。南京一姓胡工
人因三岁独生儿子背不出一名唐诗竟将孩子一脚踢死;孩子为逃避练琴而伤残自已手 指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些教训应引家长深思。家长应更新成才观念。
  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罗素质教育时讲道:国家需要多方面的人 才,“但任何国家人才结构都是宝塔型的,有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人才
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初级、中级人才在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都是最大量的 ”。他又说:“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坚持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针”。他认为: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宽广,有组织实践能 力的人,而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道德的,身体健康的人,才会对
社会有贡献,才有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当前社会需求来说, 同龄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学,为此每个孩子不可
能也用不着都成为大学生,都成为尖端科学的研究者。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影响 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向高科技领域发展,有的人适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
的特点,家长应适应国家的需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本身条件为他设计一个切实可靠可行的未来。古语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状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
中上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饮食待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 师;服装待业中高级服装设计师也并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学,往往都是自学成才。集
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诗词家、书法家等于一身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未曾踏进过 大学的门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却是学医的。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
长经历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军万马专挤通向大学的那根独木桥。家长们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及孩子本身条件对他们寄于适度的期望,培养孩子多种兴趣,顺其
自然,教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所谓氛围,就是指人所处的环境气氛和情调,它是在某一种环境中的人们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造成的某种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家庭氛围也就是在环境中家 庭成员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绪和环境气氛,它包括:生活
环境、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传统习惯、道德规范、为人处世等。良好的 家庭氛围。可使儿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好学、诚实、谦逊、合群、求知好奇、
爱劳动、爱清洁、守时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胆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言语粗俗,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
家长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家庭氛围的好 坏是儿童心理,行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
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良好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
生存离不开家庭,首先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 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谐调还
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家俱陈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大有
一种无插足之地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的家长尽管经济 条件很优越,家中布置很有现代气派,家长却忘了给孩子一个游戏的天地。有的家长
极讲清洁卫生,各处一尘不染,对孩子限制太多,这也不许玩,那也有许坐,使孩子 行动极受限制,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时间观念的形成,为今后走进幼儿园、学校、社会,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维护社会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
下基础。有的家庭虽为孩子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家长却把自己作为局外人,有的甚至 通宵达旦地搓麻将、喝洒划着拳,有的看录像电视成瘾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
厅的乐曲声中乐而忘返等,这样都很难制约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员还应注意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的洗手,定时换洗衣物、不随地吐痰、扔脏物、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按时打扫房间。
  (三)和睦的心理气氛
  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
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 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
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
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 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
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 责、经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少年犯曾这样说:“我的童
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声中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度过的。”乌鲁木齐市少年管教所曾对少年犯作过一项调查,发现40%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新疆有关方面教育科研人员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离异家庭儿童(3-12岁)心理特 点研究》的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一般有以下特点:(1 )爱哭;(2 ;)放荡不
羁,到处乱跑;(3 )过分胆小和焦虑;(4)冷漠,无动于衷、(5)情绪低落,快 乐起来;(6)悲观,觉得低人一等;(7)孤独,经常发呆;(8)易烦躁发怒;(
9〕惧怕某些动物、情景和人;(10)固执、自夸,并具有不爱交际、孤僻、冷漠、紧 张、防备、喜欢撒谎欺骗甚至敌视他人等与社会不相适应的心理品质和心理障碍。以
上这些调查都说明和睦的家庭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此家长要 为儿童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
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 孩子身上,幼儿喜欢玩耍,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
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 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
奏效。
  五、积极配合社会、集体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
部分。在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无论在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 有优势,是其他两种教育替补不了的。但这都不影响其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即要把儿
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建设者,所以三方 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协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龄前幼儿大都在托、幼园
所受教育,这种集体式的教育从方式上,内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规。在这里教师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专门培养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品质修养,培养他们的创
造能力、学习兴趣等。幼儿教师经过了专业性训练,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教育、保育知 识和教育水平,他们比家长更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的特点。因此家长应积
极主动与托幼园所取得联系,紧密配合幼儿教师保育员,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是 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了解托、幼园所教育规程、教育纲要和有关条例,配合托幼
园所及老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调达到一致。其次要积极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教育活动所需物品,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交往能
力。最后一点要积极参加家园联系活动,如家园联系开放日,可使家长了解托幼园所 的一日常规,家长学校可使家长通过听讲座、教子经验交流会、专家咨询等活动学习
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家长切不可借口工作忙、时间紧而放弃这种良机。
  总之,如何做称职的家长是需要为人父母认真对待的事情,家长们从事的事业是塑 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事业,而我们为这个事业的成功不断
地在探索、在实践,当你们的孩子成为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时,能够说一句:我尽到 了为人之师的职责。
第三讲 家庭教育和原则
  为了使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不走弯路,给家长们谈谈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很有必要 的。
  所谓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 则。根据我国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目的要求,
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 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
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
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
“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 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 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
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
幼儿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
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 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
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 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
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 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
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
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 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
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 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
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
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 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
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
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 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 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
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 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
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 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 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
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 长 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
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 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
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
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 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
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 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
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 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
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 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 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   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
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 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
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 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 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
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 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 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
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 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孩
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 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
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 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
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
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 为有益的。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 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
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 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
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 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
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 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
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 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
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 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 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
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 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
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
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   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
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不能百依百顺,有求 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
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 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 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
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
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
  家长对“严”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认为“严”就是“厉害”,对孩子要给予好 心而不能给予好脸,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认为“严”就是不听话就
要打骂,赞成“不打不成才”的说法。这些认识都是不对的,对当今的孩子采取这种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孩子就不愿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对父母敬而远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愿与父母交谈,这就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于打
骂,体罚之类的行为凡和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动辄打骂孩子的家长,不公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错误,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变得冷漠,自
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骂而离家出走,由此可见,对孩子实行体罚只不过是家长缺乏理智和束手无策的表现,不可能起到严格要求的效果。
  我们所说的严格要求是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为前提的。如果“严”得出了格,就会走向反面,为此家长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实际情况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岁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后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与父母走得一样
快一样远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须是适当的,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过高,孩子即使经过努力也无法达到,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对孩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让孩子明白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不能模棱两可,让孩子无所适从。
  最后一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认真做到,不能说了不 算数,或者干也行,不干也行,而是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否则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 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
效果。
  幼小的孩子生活经验的社会知识都非常缺乏,不会辨明是非,时刻都需要父母的 指点。应该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怎样做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
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只讲道理还不够,也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因为孩子讲道理, 只能讲几分钟或更长一点时间总不会很长,而且孩子接受这种说教也只能用耳朵听,
听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举止却是从早到晚,时刻都出现在孩子的 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有影
响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重视对孩子的说理教育,更要重视以身作 则,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
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 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若父母的品德行为高
尚,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新生和崇敬,并以父母为榜 样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
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说谎,可自己在生 活中却对别人说谎,那么孩子对父母的教导就难以信服。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
则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为此,做家长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搞
好家庭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德 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第四讲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 没有什么作为。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
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 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 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
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我国著名的数学肖张广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在小学、中学读书时智力 水平并不出众,他的成功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关。他曾说:“搞数学不需太聪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达尔文也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 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
的勤奋。”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
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 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 志、需要、态度、目标、抱负),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
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 使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
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长抓儿童智力发展,还要注意培 养儿童认真,负责,刻苦学习的态度,不断激发儿童和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 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有些学
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力差,学习精力不 集中所造成。
  (三)巩固作用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 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和积极性,这样才能
不断前进。反之,娇气、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冷忽热,缺乏克 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巩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弥补作用
  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 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 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居里,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
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智力低下的卡 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
二、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
  (一)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 的和心理方面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情绪的快感,这种选择性态度,称作为
兴趣,兴趣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二)兴趣的作用
  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 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兴趣使人充满欢乐。
  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 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兴趣对幼儿的学习活动更为重要。幼儿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 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主要是直接兴趣(具体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电
影后学习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发展积极兴趣,对提高学 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
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 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
  无论是谁,持久地从事一项无兴趣的活动,不仅难以成功,而且有损身心健康。   (三)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如孩子喜欢玩“开汽 车”游戏,我们可利用他们的对奇心理,诱发他们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
们对汽车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多方的兴趣。
  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接着孩子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 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
  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 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三、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 用。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
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 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
  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如:敌人的恨,促 使他勇敢杀敌,惊慌时会有意避开危险。
  情感直接影响身体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早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脑 细胞发育迟缓都与情感消极因素有关,这些现象严重阻碍智力发展。
  情感有信号功能,情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即表达情感的方式---表情(脸部 变化、体态动作、语调、手势等),表情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有人称为“情
感语言”,这种“语言”对幼小儿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 成精神疾病。
  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 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有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 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如:对祖国的爱,是
建立在对祖国的认识上,对父母、老师的爱敢是职此。没有认识基础的情感,就会失 去理智,从而会干出愚蠢的事情来。
  孩子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
  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 情感对幼儿的腐蚀。
  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进智力发展。如: 高位速算法的创建者史丰收,他从小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在其祖父,父亲的关怀
下,引导他去探索发现,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数学家。
  通过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为幼儿智力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背 景。
  四、意志力有儿童成才的柱石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意志和行动分不开,人们总是按事先考虑好的目的、计划去行动,努力克服行动中 遇到的困难,叫做意志行动。
  (一)意志的作用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 石。
  原子说的创造者道尔顿说:“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 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意志对人来讲,这比天资聪明更重要得多。
  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和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 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 进行跟踪研究,三十年后发现智力与成就之 间,不完全相关,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从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占20%,没
有成就的占20%,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主要差异在个性意志方面。因为意志的认识 的动力,意志使认识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使人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之
中,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意志具有自我控制的作用
   为达到一定目的,必须克服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俗话说:“不要意气 用事”,要用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此理。
  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为,要求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 须要做的事,即我们常说的,要战胜自己。
  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   古语说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
孩子的精力与蒸气一样,若能控制,就能成为轮船、火车的动力,若任其发展就会造 成危害。
  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
  (三)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
  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 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 生动力则小,象人走路一样,预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时就会感到累,预定走100里,
走了几十里觉得累。
  当然孩子小,一下达不到更高的目标,做家长的眼光要放远些,破除过去“养儿防 老”,光宗耀祖的陈旧传统观。长远,崇高的目标,从近处着手,逐步培养,引导孩
子向长远目标奋进。
  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要切合孩子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
  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孩子克服困 难,实现目标。
  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如:向孩子讲述居里夫 人在级艰辛的条件下学习和研究的事迹,张海迪与疾病作斗争和顽强学习的事迹,都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意志。
  让孩子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如:某家长与5岁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 训练十项计划,每完成一项,都让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质的发展。
  (四)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性格是什么?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 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包括对社会,对劳动,对人,对已,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
   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 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
重要的。
  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支,而是经常一 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说的是性格的稳定
性特征,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不过比起其他方面来就缓慢得多 了。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 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
认识。”
  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 分。俗话说“勤能补拙”,说勤奋能弥祉智力的不足。
  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 上进,奋发图强。
  那么性格从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学家把性格形成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孩子还 未形成稳固的态度,因此性格还未定型。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学龄中期。孩子对周
围事物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阶段是学龄晚 期。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变较困难。即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性格,最
有利的时机莫过于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学 家乌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时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时期形成的
性格是非常巩固的,并成为人的么三天性。”
  那么,幼儿应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2、诚实、勤劳、正直、勇敢、热情、开朗的性格。
   3、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观察,勤奋好学,具有自信心和独立性。
  幼儿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因为孩子从来到人世界以后,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 环境。一般来说,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个阶段,孩子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对
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者,也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模仿的榜样, 父母的举止、谈吐、音容、笑貌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苏联教育
学家马卡连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 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切的一切对儿童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这一切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亲爱打扮,虚荣心较强,女儿也往往喜欢打扮, 虚荣心也较强;父亲不拘小节,淡吐粗鲁,儿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脏言。因此,
要从小培养儿童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以自己良好的个性,情操去感 染孩子,影响孩子。而对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于控制和纠正,千万不要让孩子从自己
的坏脾气,坏习惯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吵架,那么孩子 的性格就变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长在困难面前常常显得胆小懦怯,那么孩子就不易
形成坚强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经过调查,还发现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会 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品质。
  例如: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独立活动。孩子的性格 多半消极,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事胆小,优柔寡断。
  父母对孩子缺乏抚爱,对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冷淡,缺乏热 情,甚至形成压抑,怪僻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过于迁就,过于溺爱,孩子的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骄傲、放肆、任 性、懒惰、有时表现为自私,不关心别人。
  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变态,甚至还会形成当面 一套,背后一套的虚伪性格。
  父母对孩子采取家而不娇,严格而又民主的态度,孩子性格特征大多表现为热情、 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即不屈服权威、又尊重别人。
  可见,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熏陶和培 养。
第五讲 儿童智力的开发
  儿童智力开发问题,是当前世界上十分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当今,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把教育当做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有实现“四化”的坚定信念,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才能。因此,探讨如何发展儿童智力的问题,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同样的情况下,儿童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深度、广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截然不同。如在一次智力测验中,测验员出1、2、3、4、5、6、7、8、9、8、7、6、5、4、3、2、1、共17个数让6-10岁的几个儿童相加结果,一个6岁的儿童在3分钟内答出81,而有的儿童一个数一个数的相加还出现错误。为什么有这种不同的结果呢?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原因是每个人智力发展水平不同。为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在教育过程中,中仅要注意对儿童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它具有无法观察到的特点,关于智力的概念是国内外长期争论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观察力,它包括有智力的条件--注意力;智力的窗口--观察;智力的储存器--记忆力;智力的翅膀--想象力;智力的中枢--思维力;智力的转换器--创造力;早期儿童还需要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由于智力是一个人许多能力的总称,因此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能力或专长不等于智力,例如有的人记忆特别好,但逻辑思维差;有的人误言表达能力好,但想象力、实践能力差、这只能说某人在某一方面发展不错,不等于智力好。只有智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称得上智力发展好。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的形成过程一般有五个阶段:
  第一,了解当前活动阶段。如听老师讲解或演示获得一般的表象和初步理解。
  第二,运用各种实物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如用小石子或小棍计算活动。
  第三、有外部语言参加的,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形象),来完成活动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离开实物,而依靠外部语言对头脑里留下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如老师问,1+1=?,儿童头脑中会出现1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的口算。
  第四,只靠内语言(不出声的语言)在脑子里完成活动的阶段。
  第五,智力活动过程,简约化。多进行某一智力活动以后,这一智力活动的阶段逐步简约化,以高速度进行,则智力活动的能力便初步形成。
  3-6岁儿童智力一般可以发展到第三阶段,发展突出的可能达到第四阶段。
  二、为什么要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没有一定的智力就难以掌握较多的知识,具体讲没有注意力、观察力、儿童就无法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没有记忆力,知识就无法巩固、保存;没有思维力,就无法对事物有深刻地认识,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想象力,就无法创新。所以说,智力不发展,就无法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开发智力产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愈发展、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愈重要,对劳动者具有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要求就更高。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为未来的社会准备人才。未来的社会是一种开放型 、进行型、动态型、网络型、高效型的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只是体力型,知识型的人才,而且是智能型(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选择力、综合力、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故教育应重视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实际上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智竞争),谁最早最多地拥有高智能人才,谁就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放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加强儿童智力开发,早出人才,出高智能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
  在现代生活中,没有高智能的人是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
  (三)开发智力对幼儿有特殊的作用
  从智慧器官大脑的成熟来看,新生婴儿大脑重有400克左右,3岁时,脑重量已达1080克,4-5岁则增加到135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1400克的重量。有人说,0-5岁有天壤之别,5岁到成人只二步之差,5岁前后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对于开发智力促进成才具有特殊的作用。
  三、如何开发儿童的智力
  (一)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和活动来发展力,搞什么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丝毫的价值。因此,要发展智力,必须正确处理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能力,却不具备人的思维能力。又例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至四岁左右时,林区的孩子来到城市,此时对他们进行智力测验,结果林区的孩子身体强壮而智力差,因为林区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给儿童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仅仅引导儿童(学生)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甚至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只是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巧。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进行测验,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可以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程度的人,但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其末考试卷,其答卷速度和同年级的优等生差不多。对他进行记忆广度、图形知识、智力游戏等测验,成绩和同龄儿童基本一样。综合各项指标说明,该儿童只是在算术方面接受了大量速算法的训练,表现异常,在其他方面与同龄儿童差不多。由此可见这种训练对智力有好处,但长期停留在这一点上,不仅不能促进智力发展,而且会形成智力发展的障碍。如有一个11岁男孩子随时给他1880-
1950年时期的任何一天,他能立即说出是星期几。他的加法更惊人,10到12位数相加,只要数字一念完,他马上就能说出答数。但他的一般知识却不如同龄儿童,许多诗句倒背如流但不知意思,他不能进行逻辑推理,涉及到抽象概括的事,他就止瞪口呆了。
  另外传授知识不得法,也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如死记硬背,“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都会成为智力发展的障碍。
  当然,练习甚至背诵也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在背诵中要注意材料的逻辑加工,内在联系,更好地发展记忆力,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引起智力的量变的质变。
  智力和知识截然不同。不能以掌握知识多少做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知识的掌握依赖于智力的发展水平。如25+18=?有的孩子用(25+15)+3=43来计算,有的孩子用数手指头的办法计算,有的孩子利用实物符号计算。虽然答案一样,但智力大不相同。
  智力的形成比知识的掌握要慢得多,智力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而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智力发展有一定限制,到一定时期停止。有的认为16岁是顶峰,有的则认为可达30岁。知识的掌握是无限制的,智力发展停止了,知识可在智力停止发展后不断获得,智力不能传授,而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二)发展幼儿的语言
  语言是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调节支配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发展。没有语言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心理发展,更谈不上智力发展。1-6岁的儿童是口头语言逐渐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有作为的科学家、艺术大师、文学家等,都有良好的语言训练。如法国的法学家威特、大诗人歌德,都是在5-6岁前接受3-6门语言训练的,在此基础上启迪智慧,后来才成了不平凡的人。
  (三)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启迪孩子的智慧
  音乐、美术、故事都是具体形象的教育,它生动、活泼、有趣。孩子喜爱它们,它们是发展儿童智力的最有效方法。
  (四)游戏是儿童智力开发的手段
  游戏能使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开发儿童智力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水平。家庭教育搞得好,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为更好地掌握知识奠定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几乎取决于家庭环境和教育。
  2、破除“天才”论(即遗传快定论)。遗传素质对人的智慧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有起快定作用。“天才”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是靠后天教育影响形成的。如卡尔.威特,生下来时先天素质低下,在其父母精心培养下,14岁大学毕业,16岁研究生院毕业,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授。
  3、不要拔苗助长。要从儿童年龄特点出发,遵循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孩子智力发展的可能性。
  4、要有恒心。人才的培养周期性长,不可一劳永逸,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必须持之以恒。同时,注意方法多样化的灵活性,不管多么好的方法,游于形式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5、智力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不能分开的。如学习兴趣、意志、性格是智力发展的动力,并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
  (六)勤用脑、会用脑
  人脑是人的心理器官,是智慧的物质基础,智慧与心理不能自然产生,需人坚持不懈地学习。大脑皮质细胞有特异功能,一定数量的神经细胞往往构成好似“0”形的神经环路,许许多多神经环路组成相当复杂的神经网络体系,脑就通过这些网络体系实现它的功能。脑子里的神经环路,极少数是先天建立的,绝大多数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实践建立和巩固的。因此,早用脑、勤用脑能促使神经环路功能的建立、强化和巩固。
  十九世纪德国科学家拉马克曾提出“用进废退”的学说,意思是说,假若从幼儿起,就更多地使用某一器官,这一器官必然越来越发达,其功能大小强弱也因此而有差异。如铁匠的手臂,粗壮而有力,这就是长期使用的结果,如人体的耳骨,尾骶骨因长期不用而衷退。人脑是越用越灵,一担到多用脑,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用脑多了,会损伤脑细胞,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人的大脑由140亿左右的神经细胞组成的,每个神经细胞可以接受千种不同的信息。据科学家估计,人脑的功能相当于一台10.14的电子计算机,可贮存1000万亿信息单位。这1000万亿信息单位相当于1 个人300万年接受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脑力够他300万年用的。
  现代科学还证明,人的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细胞只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不曾利用的脑力高达90%,这说明大量的细胞还没有被启用,大脑的潜力还很大,不必担心多用脑会被用完或受伤。
  勤用脑、会用脑应做好以下几点:
  1、有计划的训练使用耳、眼鼻、舌、身五件宝。它们都是受脑控制和调节的多用五件宝。
  2、科学地安排生活、学习和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3-6岁的儿童最少睡10-11小时,以保证消除疲劳,恢复活力。脑最易疲劳,脑疲劳了会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勤用脑不等于搞疲劳战。
  3、除睡眠外还应有“文化式的休息”,即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
  4、交换脑力劳动的方式,例如计算、语言、音、体、美、娱、游戏交叉进行。
  5、适应脑的活动节律。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发现人类的行为受到三种周期的影响,就是人从诞生开始,情绪、能力、体力分别存在28天、33天、23天的周期变化,每个周期中都有高潮期,精力充沛,情绪良好,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低潮期体力疲劳,做事拖邋,情绪低落,判断力差,以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的临界期三个阶段,每个人的周期也有一定差别。
  另外,人的身心活动,每昼夜也有周期变化,其中大脑皮质机能,一般正常情况是北京时间上午九时达高峰,下午4-6时出现第二高峰。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规律,有人善于晚上学习,有的善于早上学,而大多人是混合型。
  家长可根据这些规律,安排好一日的作息制度的活动,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讲  家庭美育
  爱美是人的天性。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里,美的事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到处 都有,但是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都能感受到的。正如著名的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一样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发现。因为,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 然而然地产生,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
  家庭美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这是家长通过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用 各种美的事物来影响孩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能鉴赏美,有创造美的要 求和能力。所以,盼望孩子成材的家长,是不应当忽视家庭美育的。
  一、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美育在我国古代早已存在。奴隶社会,就出了“礼”、“乐”教育。孔子在2000 多年前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把美育和体育、智 育、德育并列纳入教育方针之中,还主张“美育从胎教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教育中就提倡美育,60年代初曾对美学和美育展开了讨论。十年动乱后,又重新振兴 美育,美育再度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形成整个社会的正确审美观,有助于良好风气良好人际关系的 形成和抵制陈腐风气。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应当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加强美育,为他们 日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打好基础。
  (二)美育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 组成部分 ,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因为,美 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以美育人,寓教于乐的特点可以通过美的形象,唤起孩子情 感的共呜,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获得知识,形成良好品德 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美育对学前儿童教育有特殊意义
  1、美育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可以提高全面发展教育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性,认识过程带有很大情绪性,在教育教 学中与家庭教育中运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手段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提高教育 效果。
  2、美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有利于智力发展。
  人脑左右两半球各有重要机能,左半球分管逻辑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只 有两半球协同活动才有利于心理发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发展,有利于两半 球协同活动,对神经系统迅速发育的幼儿尤为重要。
  3、早期发现和培养儿童艺术才能
  艺术才能上的早期表现是当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早期艺术教育一方面可以 为儿童日后艺术才能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早发现有才能的儿童。
  二、美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美育在家庭教育中,之所以不可缺少,就是:美育与道德品质教育、开发智力教 育、增强体质的教育是融为一体的。它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育的目标跟德育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美好、善良的心灵。只是德育侧重于以理服 人,美育则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比如: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童话、常常可以 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阿·托尔斯泰的《拨萝卜 》,能激发孩子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感;雷锋、黄继光的故事,可以使孩子学到助人为 乐,勇敢顽强的精神;参观名胜古迹,游览名山大川,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励 孩子热爱生活。对孩子来说,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比干巴巴地讲道理,效果好得 多。美育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当孩子观赏大自然时,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 识;当孩子进行绘画、折纸、泥塑等活动时,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使孩子手巧心 灵;当孩子听故事、听音乐、欣赏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 世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好处。我们都知 道,舒适美观,整齐清洁的环境,愉快的气氛,有规律的生活节奏,热情的关怀,良 好的自我感觉,……都能使人心情舒畅,增进身体健康。对于孩子来说,美育尤其重 要,因为美育内容,绝大多数是生动、具体、形象的、非常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孩 子乐于接受。它象甘甜的雨露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孕育着良好的品 德,聪颖的智慧和健美的身体。   
  三、家庭美育的内容和培养途径
  (一)家庭美育的内容
  家庭美育的内容就是教育孩子要:思想美、品德美、情操美、性格美、习惯美、 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体魄美等,概括起来就是教育孩子要心灵美、行为美、语 言美、仪表美。
  (二)家庭美育培养的途径
  “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现实美主要指大自然、生活环境的美和人的 言行、品德的美;艺术美主要是指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各种工艺美术等等。家 庭美育培养的途径就是通过这两大类进行的。
  1、艺术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基础
  艺术美的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唱歌、跳舞、绘画、听故事、 朗诵诗是幼儿园进行美育的主要活动;在家里父母也要尽量利用艺术作品、开展艺术 活动来增进孩子的美感、培养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孩子生活愉快,性格活泼开 朗。
  (1)音乐教育
  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唱歌,哼哼唱唱是孩子心理高兴时最长见的表现。但是父母要 注意:孩子唱歌有自己的特点,让他们表演和教他们唱歌时都需讲究一些方法。
  1选择合适的歌曲
  歌曲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不要教孩子唱成人歌曲,尤其是 爱情歌曲。
  2注意保护孩子稚嫩的声带,孩子唱歌时间不能太长,一般连续唱歌不能超过五分 钟。唱一会儿让孩子的声带得到休息。不要教孩子唱繁难的歌曲,要选择乐句短小、 音程跳动不大的幼儿歌曲给孩子唱,便于孩子换气和唱准每一个音。曲调起伏变化 大,过高过低的音,孩子都无法唱出来,强为所难有损于孩子的声带。
  3使孩子了解歌词大意后再施教
  教孩子唱歌,要选择好歌曲,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适合孩子唱。教孩子唱歌 时,先要告诉孩子学唱的这首歌叫什么名字,讲一讲这个歌唱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家 长先唱一遍给孩子听,要生动地、有表情、清楚地唱,使孩子有一个美好完整的印 象,产生愿意学唱的兴趣。在方法上要让孩子跟你唱两遍,熟悉曲调,再将歌词教孩 子诵读两遍,再让孩子跟着家长唱几遍,一支歌就基本上学会了,第二天再复习一下 孩子就会自己唱了。
  当孩子会唱以后,家长要帮助他纠正缺点,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4让音乐伴随孩子的成长
  可以根据起床、吃饭、游戏、入睡等不同情景的需要选择相宜的音乐让孩子听音 乐。起床时听轻松愉快,活泼有力的乐曲;吃饭时听舒缓,优美的音乐;就寝时听轻 柔的摇篮曲等等。
  家长可以在孩子欣赏音乐时结合情绪的变化给孩子讲故事。也可以合着音乐的节 拍和孩子一起踏步、跳舞、游戏。还可以指导孩子欣赏电影、电视、舞蹈中的音乐, 这对于孩子准确理解音乐,丰富想象力是非常有益的。
  家长要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让他亲眼看看乐队指挥是怎样挥舞双臂打拍子的; 认识舞台上各种各样的乐器及形式多样的演奏与演唱。这样会增强孩子对音乐的亲切 感,激发他学习演奏某种乐器的兴趣。
  家长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主要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让孩子能自动受到音乐 艺术的熏陶,培养他的音乐修养,为他今后漫长的人生备好一份享用不尽的快乐。
  (2)美工教育
  1、培养孩子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家长可以利用一切机会与条件让孩子欣赏他人的作品,引起孩子对这项活动的兴 趣。可以给孩子欣赏中外名画、名作以及当代名家的作品。最好让孩子看原作,起码 应该让孩子欣赏印刷精美的画册。有条件的话,要常带孩子参观画展、画廊,让孩子 从小接触那些造型艺术精品佳作,激发他对美工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激发孩子用美工活动来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
  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观察、了解他周围的事物,积累关于这些事物的印 象与体验,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要表现它们的强烈欲望,积极主动开展美工活动。 在孩子自己的表现欲望驱使下进行的美工活动往往最能反映他对外界事物的印象和感 受,也能发挥他自身的智慧与能力。
  3、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家庭环境
  为激发、鼓励孩子开展美工活动,家庭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家里可以挂些格调 高雅的字画,放置一些富有艺术性的居室装饰物。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艺术情趣的居 住环境。
  4、按年龄特征指导孩子的美工活动
  家长要按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他进行引导和训练,使孩子热衷于美工活动,并且要 了解哪些材料和活动是孩子适宜的,开始时只需给孩子一二样材料和用具,等他能较 熟练地使用这些物件后,再增加新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面对一大堆新玩意儿,会 使他不知所措,而且容易养成孩子做事心猿意马、虎头蛇尾,不爱惜东西等不良习 惯。
  为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在造型活动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用各种材料去表 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觉。其实,对孩子来说,技法问题是不存在的,随着孩子 认识能力的提高,身体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会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他的认 识与感受。当然,这并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美工活动无需过问,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还 是需要的。在孩子刚开始从事美工活动时家长要向孩子介绍有关材料,用具体的性能 与用途以及操作方法等;在活动过程中要鼓励、帮助孩子大胆地表达他的想法和感 受;在孩子能理解也乐于接受的情况下,给他介绍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法和技能。
  对于孩子的作品,家长不能在技法上太计较。只要孩子能画出或是构造出物体的主 要部分和基本特征,并能表现出一定的情节性,就应得到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使孩子 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3)文学教育
  孩子的语言是在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早期语言的发展直 接影响到今后的一生,还直接影响到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家长应运用给孩子读顺口 溜、诗歌、绕口令、讲故事等生动的文学形式,启发孩子学习优美语言的兴趣,激发 求知欲,学习模仿文明行为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1重视提供刺激的环境,丰富的语言刺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孩儿多 看、多听、多说、多模仿。如果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都无济于事,家长随时注意 孩子语言的训练,在运用文学语言的过程中,要行动活泼,声音有大有小,声调要有 高,停顿要有长短,恰当运用语言技巧,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 感情。
  2通过儿歌、谜语、快板、故事等来培养孩子的文学兴趣,这些作品语言简洁、明 快、易懂、易记、适合孩子学习,同时还可以让孩子续编故事。讲故事时,有时可不 必讲完,在故事发展的高潮处或在情节转折处,停下来,剩下的故事内容请孩子自己 想象来添加完成,把故事编完(也可编幼儿生活中的故事)。还可以根据故事中不同 人物的形象、心情、环境、语气让孩子表演故事,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
  2、大自然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美育的丰富源泉
  丰富、美丽的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大自然以其博大的胸怀 向孩子展现出蔚蓝无垠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逶迤的山峦、奔腾的江河、行姿百 态的鱼虫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音响、神奇 的变化会使孩子感到其美无比、其乐无穷。
  家长带孩子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经验,还可以使孩子认识 自然美,欣赏自然美,并以此陶情冶性,培养爱美,爱大自然的情感。
  家长带孩子欣赏自然美景时,对孩子要边看边指点,边走边讲。必要时,可以驻 足观赏,让孩子细细品味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并将它贮留于心灵深处。为提高孩子的欣 赏能力,家长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向孩子描述景色,也可以用儿歌,小散文来启发情 感,使艺术语言和眼前的美景溶合一起,进一步触发孩子的想象与美感,加深美的体 验。一年四季都是家长利用大自然对孩子进行美育的好时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条件的家长要多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 然,在幼小的心灵留下自然广博恒久的美,也给他播下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 种子。同时,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启发和教育孩子热爱自然美,比如看图画、电 影、电视、听广播讲故事,观看艺术表演等,其中有关大自然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 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这样的机会去学习和思考, 并随时加以指点引导,尽可能正确地向孩子做一些解释。家长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带 孩子一起去请教老师,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把答案详细告诉孩子。这样不仅满足和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而且让孩子学到一些解疑答难的具体方法,对孩子的进步是大 有好处的。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家长自己对大自然缺乏应有的兴趣,这对孩子的美育是一种 不利的因素,家长首先要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情感,掌握一些自然常识,以便 更好地利用大自然对孩子进行美育。
  美育不仅对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创造才能独具意义,而且是发现和 培养艺术人才的最佳途径。让孩子参加各种审美活动时,家长能及时发现蕴藏在孩子 身上的艺术天赋与才能,还能让这些天赋与才能得到及时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孩 子从事音乐上或美术活动时,家长或教师可能发现那些对音乐或美术具有异乎寻常的兴 趣和表现能力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培养、训练下、有可能成为音乐或 美术界的优秀人才。类似情况在艺术史上不胜枚举。
  不管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将从事何种职业,幼年的美育总会给他今后的事业和生活 打下良好 的基础。
  3、社会生活是家长向孩子进行美育的广阔天地
  (1)和孩子们共同创设利用美的生活环境
  幼儿园、家庭室内外的环境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象一个“潜在的课堂”对 孩子美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应当整洁化、绿化、美化、儿 童化。即除了清洁,放置有序外,要有色彩调和为孩子喜爱的艺术形象的装饰。为孩 子创设活动的小天地,即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又要配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内容和季 节特点,使孩子能够经常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选择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种职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如建设的新成就,名胜 古迹,劳动场面,好人好事等)引导孩子观察、认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美 的、什么是错误的,丑的,培养他们美的感受力和鉴别力,促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_____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幼儿期是人的行为习惯 初步形成的时期,家长是通过美育孩子从小注意仪表朴实、端庄、语言文雅、大方、 举止文明、礼貌、待人友好热情。孩子的服装应当称身合体,是显示出孩子身心健康特点的服装不仅美观大方,还 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动作的发展,对于孩子的精神面貌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孩子模仿力强,辨别美,丑的能力差,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家长要加强 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使个人的举止言行,接人待物,穿着打扮,品德行为等方 面都能体现家长应有的气质的风度,给孩子美的影响,使孩子通过美育成为一个心灵 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