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公共基础知识:给“逻辑缺乏症”开一刀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10:25
给“逻辑缺乏症”开一刀
合肥在线   2011-04-15 05:19   稿源: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早在孙东东教授发表“老上访户多是精神病”的言论之初,于建嵘先生就发表文章指出孙东东是在“拍脑门做学问”。然而,类似这样的批评其实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孙教授如果真的肯多拍几下脑门的话,也不至于说出这么糊涂的话来。那么,在当下脑门还算比较清醒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眼中,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专家引发的社会问题”的?
中国缺乏的是逻辑教育
□郭宇宽
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教授指老上访户“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言论是骇人听闻的,包括鄢烈山、杨恒均等知识分子都表达了清晰的批评,包括在网上很多发言都指责这是一种迎合某种权势意图的投机行为,是学术品德的问题。但在我们看来,把这个问题道德化,远远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知识水平不等于逻辑水平
孙东东教授这次荒唐的言论,并不同于以往一些被媒体意外披露或者曝光的失言,如果他是公开说一套,私下说一套,那可以很简单地判断他是品德有问题。而这次孙教授是有选择地和媒体接触,主动地表达观点。他不是为了讨好谁迎合谁,而是他思考的结果———就是要把那些老上访户送进精神病院。
真正激起我深深地忧虑的,不是普遍被讨论的他个人的品格,因为那只是个人问题。我忧虑地是他作为一个名牌学府法学院的教授,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而这种能力,不仅是做一个有分辨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我不敢怀疑孙教授的知识水平,他一定读过很多的书,写过不少的书,才成为教授。但他自信地说出逻辑水平如此低的话,体现了他先天不足。我见过比他更离谱的教授,有一个北大的经济学教授,刚引用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说美国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以维持其福利不被分享是不道德的,接下来讲到中国问题,就说中国现在还不能开放城市户籍,否则大城市就会被搞得一团糟。这些人逻辑的混乱让我觉得骇然,而相信类似孙教授这样的言论不是孤立的现象。
自由的出发点是理性
我相信问题的根子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学术规范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背诵和考试,甚至重复和抄袭堆砌的出版,却不强调思考能力和严谨的创新。我们轻易地、实用导向地引进理论,引进主义,却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理论和主义背后的思想方法,那就是逻辑(logic),那就是推理(reasoning),那就是理性(ration)。
这种知道一堆名人名言就以为自己有了思想的态度,就像一个人能把《相对论》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背诵下来,就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作物理学家一样。正是因为缺少深刻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我们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才会不自知地说出逻辑完全混乱的话。
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的,是当年的殷海光,最后他领会到,思想的引进并不是能背诵一整套言论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认识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精神,他得出结论“自由的出发点是理性”,海光先生为此终生以传播逻辑学为己任。
专家离谱言论敲响警钟
传播先进的理论是好的,这并不是很困难,把这些引入中国,可以称作是可贵的思想启蒙。但启蒙不应该止于此,更深入的启蒙,我把它称作逻辑启蒙,它把基本的分析技巧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本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智者,自己能鉴别和取舍真假,用理性构建自己的认识,不被情绪和冲动所裹挟,也不被煽动和诱惑而操纵。
早在西南联大时期的金岳霖先生、台大的殷海光先生这样的先驱,他们毕生奋斗,把逻辑训练引入中国教育,育成一代英才,哲人其萎,风范犹在。在中国台湾、香港,逻辑学已是各种专业的必修课,更不要说在欧美考研究生,比如GRE和GMAT主要考的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可以背诵的,而逻辑能力是最主要的一类考题,因为有了逻辑能力,人们才能识别知识乃至创造知识。
而直到今天,中国大陆的高校中依然没有普及逻辑学的教育。希望孙东东的言论,不是光引发出对个人道德的一番口诛笔伐,而更能够敲响我们教育的警钟,如果这样不断让缺乏逻辑思维的老师教育出更加缺乏逻辑思维的学生,并且用这样缺乏逻辑思维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和选拔人才,那么学术的前途忧矣,中国的前途忧矣。
专家的傲慢与民众的偏见
□NEO
我想我的质疑是不会得到专家回应的,因为刚刚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博客,她只回应了清华教授肖鹰的质疑,而且最后说道:“我希望有学术素养的人,在批判一个不同行业的专家话语时,一定先让自己成为此专业的行家。”
虽然有时我也觉得,李承鹏那种滥情的容易影响大众廉价同情心的杂文批判常常显得过于浅显,但毕竟,人人都有批评的权利,即便这些批评显得不够专业或不够客观。如果人人都按照李教授的这句话去要求自己,那么都没有几个人能够批评国足了,你要是批评国足,就会招到质问:你是专家吗?你护球有李毅好吗?不是行家,就不能批评!
我理解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会带有一种独特的傲慢来面对大众的偏见,这些傲慢固然出自于对其学识的信心和实力,但是作为专家,在面对大众过于肤浅或不够专业的批评的时候,不应该用一种“哼,你们这些杂鱼懂什么啊,才懒得跟你解释”这样的态度。要知道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尤其是那些还经常在公共场合和媒体发表言论的学者,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和你的理论都根本无法被普罗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的话,你工作的意义和效果不是要大打折扣么?
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貌似好一点,像果壳谣言粉碎机这类走亲民路线的科普网站,每次发生相关事件,都会耐心地站出来给公众上科普课。但社会科学方面却没有这么多这么专业的知识普及义工。
对于各个领域的专家而言,他们谙熟了这个行业和相关制度的种种规则和后门,一个事件发生后,当公众开始求助于他们,或需要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的时候,他们的渊博学识和经验可以让他们随便找出一千个合理的理由,将一些公众事件转变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进步的契机;但这些学识和经验也足以让他们随便就列举出一千个合理的借口,轻松推卸掉自己肩上的担子或转移自己可能承担的风险。
民众则永远被挡在最外圈,远远地,踮着脚,努力想看得更清楚,做一个合格的围观者。
编辑: 尹茹

合肥在线 2011-04-15 05:19 稿源: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早在孙东东教授发表“老上访户多是精神病”的言论之初,于建嵘先生就发表文章指出孙东东是在“拍脑门做学问”。然而,类似这样的批评其实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孙教授如果真的肯多拍几下脑门的话,也不至于说出这么糊涂的话来。那么,在当下脑门还算比较清醒的一些专家学者的眼中,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些“专家引发的社会问题”的?
中国缺乏的是逻辑教育
□郭宇宽
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孙东东教授指老上访户“不说百分之一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言论是骇人听闻的,包括鄢烈山、杨恒均等知识分子都表达了清晰的批评,包括在网上很多发言都指责这是一种迎合某种权势意图的投机行为,是学术品德的问题。但在我们看来,把这个问题道德化,远远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
知识水平不等于逻辑水平
孙东东教授这次荒唐的言论,并不同于以往一些被媒体意外披露或者曝光的失言,如果他是公开说一套,私下说一套,那可以很简单地判断他是品德有问题。而这次孙教授是有选择地和媒体接触,主动地表达观点。他不是为了讨好谁迎合谁,而是他思考的结果———就是要把那些老上访户送进精神病院。
真正激起我深深地忧虑的,不是普遍被讨论的他个人的品格,因为那只是个人问题。我忧虑地是他作为一个名牌学府法学院的教授,基本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而这种能力,不仅是做一个有分辨能力的现代公民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我不敢怀疑孙教授的知识水平,他一定读过很多的书,写过不少的书,才成为教授。但他自信地说出逻辑水平如此低的话,体现了他先天不足。我见过比他更离谱的教授,有一个北大的经济学教授,刚引用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说美国限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移民以维持其福利不被分享是不道德的,接下来讲到中国问题,就说中国现在还不能开放城市户籍,否则大城市就会被搞得一团糟。这些人逻辑的混乱让我觉得骇然,而相信类似孙教授这样的言论不是孤立的现象。
自由的出发点是理性
我相信问题的根子出在我们的教育体系和学术规范上。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强调背诵和考试,甚至重复和抄袭堆砌的出版,却不强调思考能力和严谨的创新。我们轻易地、实用导向地引进理论,引进主义,却没有用心去体会这些理论和主义背后的思想方法,那就是逻辑(logic),那就是推理(reasoning),那就是理性(ration)。
这种知道一堆名人名言就以为自己有了思想的态度,就像一个人能把《相对论》的每一个标点符号背诵下来,就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作物理学家一样。正是因为缺少深刻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我们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教授,才会不自知地说出逻辑完全混乱的话。
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道理的,是当年的殷海光,最后他领会到,思想的引进并不是能背诵一整套言论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认识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精神,他得出结论“自由的出发点是理性”,海光先生为此终生以传播逻辑学为己任。
专家离谱言论敲响警钟
传播先进的理论是好的,这并不是很困难,把这些引入中国,可以称作是可贵的思想启蒙。但启蒙不应该止于此,更深入的启蒙,我把它称作逻辑启蒙,它把基本的分析技巧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本能,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智者,自己能鉴别和取舍真假,用理性构建自己的认识,不被情绪和冲动所裹挟,也不被煽动和诱惑而操纵。
早在西南联大时期的金岳霖先生、台大的殷海光先生这样的先驱,他们毕生奋斗,把逻辑训练引入中国教育,育成一代英才,哲人其萎,风范犹在。在中国台湾、香港,逻辑学已是各种专业的必修课,更不要说在欧美考研究生,比如GRE和GMAT主要考的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可以背诵的,而逻辑能力是最主要的一类考题,因为有了逻辑能力,人们才能识别知识乃至创造知识。
而直到今天,中国大陆的高校中依然没有普及逻辑学的教育。希望孙东东的言论,不是光引发出对个人道德的一番口诛笔伐,而更能够敲响我们教育的警钟,如果这样不断让缺乏逻辑思维的老师教育出更加缺乏逻辑思维的学生,并且用这样缺乏逻辑思维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和选拔人才,那么学术的前途忧矣,中国的前途忧矣。
专家的傲慢与民众的偏见
□NEO
我想我的质疑是不会得到专家回应的,因为刚刚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博客,她只回应了清华教授肖鹰的质疑,而且最后说道:“我希望有学术素养的人,在批判一个不同行业的专家话语时,一定先让自己成为此专业的行家。”
虽然有时我也觉得,李承鹏那种滥情的容易影响大众廉价同情心的杂文批判常常显得过于浅显,但毕竟,人人都有批评的权利,即便这些批评显得不够专业或不够客观。如果人人都按照李教授的这句话去要求自己,那么都没有几个人能够批评国足了,你要是批评国足,就会招到质问:你是专家吗?你护球有李毅好吗?不是行家,就不能批评!
我理解许多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会带有一种独特的傲慢来面对大众的偏见,这些傲慢固然出自于对其学识的信心和实力,但是作为专家,在面对大众过于肤浅或不够专业的批评的时候,不应该用一种“哼,你们这些杂鱼懂什么啊,才懒得跟你解释”这样的态度。要知道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尤其是那些还经常在公共场合和媒体发表言论的学者,如果你的工作内容和你的理论都根本无法被普罗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的话,你工作的意义和效果不是要大打折扣么?
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貌似好一点,像果壳谣言粉碎机这类走亲民路线的科普网站,每次发生相关事件,都会耐心地站出来给公众上科普课。但社会科学方面却没有这么多这么专业的知识普及义工。
对于各个领域的专家而言,他们谙熟了这个行业和相关制度的种种规则和后门,一个事件发生后,当公众开始求助于他们,或需要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的时候,他们的渊博学识和经验可以让他们随便找出一千个合理的理由,将一些公众事件转变为改善社会环境,推动进步的契机;但这些学识和经验也足以让他们随便就列举出一千个合理的借口,轻松推卸掉自己肩上的担子或转移自己可能承担的风险。
民众则永远被挡在最外圈,远远地,踮着脚,努力想看得更清楚,做一个合格的围观者。

编辑: 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