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的领导班子:《看客》第57期:卡扎菲的法国情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27:31
(1/21)(共21张)2011-04-01 01:47
更多“有态度”的视觉新闻,敬请关注网易新闻图片中心[详细]
找到相关图片(共张)
未找到相关图片



已经到最后一张了。重新浏览
相关图集

《看客》第58期:黄帝“争夺赛”

《看客》第57期:卡扎菲的法国情仇
评论(12444)|查看原图|全部图片|
蓬皮杜、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卡扎菲见证了法国数位总统的更替。70年代建国初期的利法“蜜月”;80年代利乍冲突时的反目成仇;89年法航爆炸案后的制裁;再到21世纪希拉克萨科齐的相继破冰;直至2011年遭遇法国率先打击。卡扎菲在他漫长的执政生涯中,演绎着一场场同法国的恩怨情仇。编辑/徐松

蓬皮杜、密特朗、希拉克、萨科齐。卡扎菲见证了法国数位总统的更替。70年代建国初期的利法“蜜月”;80年代利乍冲突时的反目成仇;89年法航爆炸案后的制裁;再到21世纪希拉克萨科齐的相继破冰;直至2011年遭遇法国率先打击。卡扎菲在他漫长的执政生涯中,演绎着一场场同法国的恩怨情仇。编辑/徐松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25.jpg

1969年,27岁的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几乎是以建国为起点,卡扎菲便开始了与法国为期40余年的恩怨之路。图为1972年,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在发表演讲。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QFDH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26.jpg

1972年,卡扎菲首次访问法国,受到时任总统蓬皮杜的盛情接待。图为1973年11月24日,卡扎菲抵达位于巴黎的爱丽舍宫。AFP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QIV0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27.jpg

1970年,也就是利比亚建国的第二年,利比亚与法国签订了包括110架幻影战机在内的军事合同,这使得利法两国关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图为1973年11月24日,卡扎菲与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在爱丽舍宫握手。AFP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QNAG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28.jpg

1980年,利比亚与乍得爆发冲突。由于法国站在乍得一边,导致法利两国关系急转直下。1987年,两国的武装冲突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乍得军队因为有了法国的支持,将卡扎菲赶出了乍得境内,卡扎菲遭遇了惨败,法利两国交恶。图为1989年10月21日,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和乍得总统Habres在爱丽舍宫前握手。REUTERS/Christine_Grunnet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TN7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29.jpg

1989年9月19日,法国联合航空运输公司的一架班机在尼日尔沙漠上空发生爆炸,170名乘客全部遇难,其中包括54名法国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利比亚制造了这起空难,而卡扎菲更是被法国舆论指责为恐怖分子。利法两国的关系跌到了冰点。不久,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其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贸易制裁和孤立政策。图为1989年9月22日,尼日尔首都尼亚美附近的沙漠上,法航失事飞机的残骸。AFP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QQU3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0.jpg

1999年,巴黎一家法庭缺席裁决6名利比亚人对这起空难负责,卡扎菲政府则拒绝引渡这6个人。图为2002年10月22日,法国首都巴黎,空难受害者的亲属们在街头抗议。AFP/MEHDI_FEDOUACH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QC6C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1.jpg

经过漫长的磋商,2003年,卡扎菲宣布承认对14年前的空难负责,并同意向每位遇难者家属支付100万美元的赔偿金。利比亚与法国就解决1989年空难问题达成协议,被看成是卡扎菲努力恢复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姿态。同年,联合国解除了对利比亚长达11年的制裁。自此,利比亚与法国的关系也出现转机。图为2003年8月31日,AL-ARABIYA电视台的截屏画面,卡扎菲通过电视宣布对1989年法国联航空难负责。AFPPHOTO/AL-ARABIYA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53R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2.jpg

2004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访问了利比亚,标志着两国冰封的关系开始解冻。图为2004年11月24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陪同希拉克看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时留下的炮弹残骸。REUTERS/Jacky_Naegelen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S0RN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3.jpg

2005年,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访问利比亚,得到了卡扎菲的接见,这让正准备竞选总统的的萨科齐在外交上得分不少。之后,卡扎菲为萨科齐的总统竞选活动提供了政治献金。图为2005年,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接见萨科齐。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DMKBG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4.jpg

1999年,利比亚逮捕了在利一所医院工作的5名保加利亚护士和一名医生,指控他们涉嫌用利比亚儿童做实验,利比亚司法机构判处这6名医务人员死刑。之后,保加利亚向利比亚提出引渡6人回国的申请。2007年,刚任法国总统的萨科齐两次同卡扎菲电话联系,又两次派夫人前往利比亚。最终利比亚释放了这些医务人员。图为2007年7月24日,萨科齐前妻塞西莉亚(右)亲自赴利比亚接回被释放的保加利亚医生。AFP/DIMITAR_DILKOFF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7SA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5.jpg

2007年7月25日,萨科齐上台之后两个月,就再次访问了利比亚,对卡扎菲大加赞赏,并邀请卡扎菲访问法国。萨科齐表示,他此行是一次政治之旅,是为了让利比亚“重返国际大家庭”。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I6NB6T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6.jpg

除了政治上受益外,借助此次外交斡旋,萨科齐稳步地建立起与利比亚的新经济合作关系。2007年12月,萨科齐邀请卡扎菲访问巴黎,对其进行了最高级别的接待,甚至许可卡扎菲在爱丽舍宫内搭建他的贝都因帐篷。媒体评论称,萨科齐的“热情招待”是对“保加利亚医护人员事件”的回报。图为2007年12月10日,巴黎爱丽舍宫的草坪上,工作人员将家具搬到卡扎菲的帐篷里。AFP/STEPHANE_DE_SAKUTIN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BBP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7.jpg

在卡扎菲为期6天的访问期间,双方达成了价值100多亿美元的军售和购买核反应堆的合同。萨科齐这样评价卡扎菲:“卡扎菲没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独裁者。”“他是这个地区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在阿拉伯世界,这很重要。”图为2007年12月12日,巴黎爱丽舍宫,卡扎菲与萨科齐握手走上阶梯。REUTERS/Jacky_Naegelen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S40M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8.jpg

卡扎菲来访期间,萨科齐谴责了那些“过分地、不负责任地批评这位利比亚领导人来访的人”。然而法国舆论则质疑这背后的利益交换。《费加罗报》评论称:“这是法国给予一个恐怖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礼遇。”图为2007年12月10日,巴黎爱丽舍宫,卡扎菲和萨科齐正准备签署一个关于法国向利比亚提供核反应堆的协议。AFP/POOL/PATRICKHERTZO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F6F3R710001.jpg http://image27.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4/2318/11165245_39.jpg

尽管关系已经缓和,但是对于“人权至上”的法国来说,惨痛的记忆让他们无法释怀。在很多法国人眼里,卡扎菲政权依然是“独裁”甚至恐怖主义的象征。图为2007年12月11日,一些法国民众在爱丽舍宫外抗议卡扎菲的来访。AFP/STEPHANEDESAKUTIN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IJF3R71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H4RIJF3R710001.jpg

2008年6月,萨科齐提出要在巴黎举行“地中海联盟”成立峰会时,卡扎菲却拒绝出席,两人心生暗隙。作为一个手握资源王牌的北非大国的领袖,卡扎菲显然不愿让非洲事务旁落外人。他甚至把“地中海联盟”比作西方国家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图为2010年10月10日,阿盟特别首脑会议在卡扎菲的故乡——利比亚苏尔特开幕,卡扎菲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合影。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I7LEFF3R71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I7LEFF3R710001.jpg

2011年,联合国通过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决议不久,萨科齐便牵头组织巴黎峰会,召集欧盟与阿拉伯国家讨论对利比亚动武事宜。3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不到48小时后,法国便迫不及待地率先对利比亚发起军事打击。图为2011年3月20日,巴黎峰会结束后,萨科齐走出爱丽舍宫。AFP/THOMAS_SAMSON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NG63R71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H4RNG63R710001.jpg

面对“老朋友”萨科齐态度的转变,卡扎菲说:“我的朋友一定是疯了。”有媒体称在萨科齐在几个星期内做出的180度大转变,是迫于法国国内的竞选形势。由于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企,退休制度改革推行不力,加上内阁成员涉嫌舞弊,萨科齐的民意支持率屡创新低。萨科齐自然将目光转向外交,希望靠一次出色的外交表现来提振民意。图为2011年3月20日,利比亚的黎波里,卡扎菲的住所在包括法国在内的多国军事行动中被炸毁。AFP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Q9G3R710001.jpg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H4RQ9G3R710001.jpg

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日前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说:“是我们支持了他(萨科齐)的竞选活动,我们拥有证据。我们准备披露这些证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这个小丑把钱归还给利比亚人民。”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也是国际政治的游戏规则,并在卡扎菲和他曾经的“法国朋友们”身上得到印证。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4R1MR3R71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H4R1MR3R710001.jpg

更多网易《看客》,敬请点击查看>>>[详细]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900x600_70HI2T083R710001.jpg http://img3.cache.netease.com/photo/0001/2011-04-01/t_70HI2T083R710001.jpg
< 上一图集下一图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