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街2010年第41期:云浮古迹寻踪系列报道之古城遗址(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8:29:38
来源:云浮日报    发表日期:2010-08-13
当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去寻觅古人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时,才发现岁月的风霜、烽烟的洗礼,早已把昔日雄伟壮观的城墙变成了断壁残垣,曾经的文明史话,已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富林所城遗址,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无常,而且在新中国的红色革命中,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去怀念、去发掘。
云雾山下的“红色”印记
□本报记者  罗强  特约记者  周小林  通讯员  陈金强

曾经驻扎军队的富林所城的城墙,现在已变成废墟,仅剩几段土堆

富林所城内关帝庙遗址,现仅存的一段中宫墙墙基,已被杂草蔓藤覆盖
历史档案:富林所城遗址位于云安县富林镇民主村委城内自然村,据《东安县志》记载,所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由知县萧元冈建,平面呈圆形,青砖结砌,城墙高4.8米,厚3.6米,周围长749.1米。现城墙已全毁,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基及少量砖块。该遗址对于明代驻军、布防研究有一定价值。
富林,自明清以来,历设参将府或军署,地扼要冲。自卢沟桥事变以后,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转战云雾山区,曾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闻名的富林关帝庙战斗是粤中游击队挺进三罗,打响三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第一届云浮县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20日在富林莲塘村宣布成立,县长麦长龙。
历史留痕:“三罗”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富林镇是“三罗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发源地和革命老区镇。当年粤中挺进部队夜袭关帝庙,打响三罗武装斗争第一枪的革命故事至今还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1947年12月24日,国民党云浮县政府派县警察局长麦询尧、科长林如威带着县保警1个中队60多人,开进现云安县富林圩,驻扎关帝庙,与双富乡警察所为邻。他们以铲除烟苗为名,对民众进行敲诈勒索,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冲入东冲、大湖、六家冲等村强抢财物。
当年共产党领导的粤中挺进部队为保护群众利益,派出朱开、梁伦、刘新苟三人扮作拜神的老百姓,进入关帝庙内实地侦察。摸清敌情后,于1948年1月7日深夜,在吴桐的指挥下,挺进部队突袭关帝庙敌军。战斗持续不到10分钟,俘敌中队长陈祥、警察所长卢尚武以及官兵60余名,缴获机枪2挺、长短枪36支、弹药数千发和物资一批。翌日宣告成立“云浮人民自卫队”,并以“云浮人民自卫队”名义发布《告云浮父老兄弟姐妹同胞书》,号召民众起来反对国民党政府“三征”政策。
1948年1月7日的富林战斗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罗地区(今云浮市云城、云安、罗定、郁南一带)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云浮的地方统治,成为三罗地区游击队夜袭战的范例,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的首捷战斗,掀开了三罗人民革命斗争史的新一页。
现场寻踪:驱车出云城一路西行,沿324国道行至云安县石城镇路段,转入一条风光秀丽、绿树成荫的盘山路——托(洞)河(塱)线,前行约12公里,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富林镇。
富林镇坐落于云安县南部,与新兴、阳春、罗定接壤,是云浮最古老的乡镇之一,至今已有1387年的历史。素有“民俗文化之乡”、“长寿之乡”、“红色老区”之称,境内的云雾山是云浮市第一高峰,海拔1140米。
来到富林镇民主村,60岁的当地老人廖继德带领我们去寻觅古城墙的踪迹。据老人介绍,古城墙就离村委不远。沿着曲折蜿蜒、狭窄泥泞的田间小路,我们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一处隆起的土堆旁,但见四周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水田里忙着插秧,土堆旁一头黄牛正怡然自得地吃草,偶尔懒洋洋地抬起头瞅瞅四周,对于我们这一群不速之客却是视而不见。
如果不是老人的介绍,我们很难看出眼前的土堆就是当年驻扎军队的富林所城的城墙。在附近村民的指点下,一段古城墙的影子依稀出现在我们脑海。据记者目测,残存的城墙高约2米,厚约2.5米,长约100米,墙体被杂草小树所遮盖,菜地、田地紧贴城墙根。当我们伫立在这城墙的废墟上,面对周围绿油油的菜地以及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怎么也无法找到想象中那满目荒凉、充满壮烈情怀的历史沧桑之感,只能感叹在时光老人那无情的滴答声中,再坚固的城墙也抵御不了岁月的侵蚀,失去它曾有的原貌。
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我们找到一些村民用来堆放柴草杂物的临时窝棚,廖继德从里面找出几块完整的大青砖,比我们现代用的红砖大一倍有余。据老人介绍,1963年村民修猪舍时,就在这个地方挖出一块这样的青砖,上面刻有明万历年间制的字样,只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青砖已经不知所踪。廖继德说,相传当年皇帝准备在富林建县城,所以才围起4米多高,3米多厚的城墙。城内有大小水井36口,大概50多年前,村里还有七八口水井,不过现在基本已经找不到了。
回到村委附近的篮球场,廖继德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所城的中心,原来是一座“关帝庙”,占地面积约有400平方米,供奉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关羽、张飞,是附近十里八乡香火最为旺盛的庙宇。一直到本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由于被村民们拆来建设村里的大米加工厂而彻底毁坏。老人指着球场边的鱼塘告诉我们:“这里是原来所城的东门,南门就在前面不远的‘十字街’街道上,现在也叫南门。村里办喜事从南门出,办丧事从东门出的规矩,便是当年驻军流传下来的风俗。”
在球场边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记者发现一段“城墙”,宽70厘米,高仅1米左右,长约30米,墙面明显是由大青砖所建。据廖继德介绍,这是当年所城的内墙,用来护卫原来所城内的官衙,也是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驻军的地方,城墙上至今还有当年战争留下的弹孔。拨开野草藤蔓,抚摸着这些古老的城墙,那些绿色的青苔和弹孔明显可见,让我们恍惚忆起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段古老而又饱受创伤的城墙,仿佛代表着前人的睿智、忠义与顽强,让人深深震撼。
民间传说:智擒“陈冬瓜”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富林出了一个姓陈的土匪,由于他生得五大三粗,形似一个大冬瓜,人送外号“陈冬瓜”。陈冬瓜年幼时,经常被父母打骂,饱受兄姐欺负,一次与长期欺负他的胞兄发生口角后大打出手,失手将胞兄打死,被迫离家出走。
离开家以后,陈冬瓜结识了一批游手好闲、坏事做尽的酒肉朋友,很快便形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团伙,长期在云雾山一带寻衅滋事、抢劫、收租、收保护费、奸淫良家妇女等,群众称之为山贼,闻风丧胆。陈冬瓜由于欺人手段最为残忍,抢掠物品最多,在团伙中威望极高,被大家推举为首领。做了首领后,他得意忘形,更加疯狂的欺压百姓,当地人只能逆来顺受,敢怒而不敢言。
明朝大将军陈带兵征讨“三罗”时,闻听云雾山有一个以“陈冬瓜”为首的山贼团伙,鱼肉乡里、无恶不作,顿时火冒三丈,决心消灭这一伙山贼,便亲自率兵挺进富林讨伐“陈冬瓜”团伙。陈冬瓜获悉后,知其不敌陈璘大军,于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藏匿于云雾山中森林密布、地形复杂的山岗,依托地形抵抗大军。致使陈璘多次带兵围剿均无功而返。陈璘有一个小妾,人称“雅氏夫人”,身材苗条,美色迷人,更兼武艺高强,深受陈宠爱。陈璘知道陈冬瓜十分好色,便想出一条引诱陈冬瓜下山的妙计。陈璘命雅氏夫人独自一人,骑马到陈冬瓜经常出没的山岗上,然后脱去战袍,只穿一件薄如蝉翼的白色紧身衣服,骑在马上慢慢游荡。此招果然应验,藏匿在密林深处的陈冬瓜见一年轻貌美的单身女子,顿起淫心,冲下山来,欲擒雅氏夫人。埋伏多时的明军将士趁机包围过来。陈冬瓜见状拼命逃跑,当他逃到庙角坑半山时,已上气不接下气,眼看就要被擒。他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块大石头。陈璘带兵追到那里,却不见陈冬瓜,便就地休息,坐在陈冬瓜化身的大石头上吸烟,烟灰掉在石头上,烫出了两个洞,令陈冬瓜痛不欲生。他在挣扎中滚落了山脚,再也无法复原。
雅氏夫人在这次围剿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她自认为是通过出卖自己的色相诱歼,手段低下,无颜见乡亲父老,羞愧之下拔剑自刎。为纪念这位除贼的女将,当地百姓就在雅氏夫人自刎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雅氏夫人庙”。庙址位于富林旧街原镇国药处,庙内设有真人般大的雅氏夫人塑像,一口生铁大钟,大钟用意是向世人警示“多行不义必自毙,行侠仗义流芳百世”。庙门口石柱上刻着“大丈夫止戈为武,女英雄走马成功”的对联。雅氏夫人的事迹在当地世代流传,人们把她作为神一般崇敬,因而每年参拜的人不少,直至人民公社时期,这座庙才被拆毁。当地群众还把雅氏夫人跑马的山岗命名为“跑马岗”,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