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ios 修改:民间银饰 美丽典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08:51
徐艺乙 孙 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22日   第 15 版)

飞鸟项饰 清代 云南 傣族

花鸟双鱼纹围腰扣饰 民国 云南 壮族

麒麟送子挂链 传世 山西

烤蓝狮子挂链 清代 山西平遥

鎏金三顾茅庐戏曲人物挂牌
清代 四川成都

蝴蝶纹镶虎爪挂件 传世 云南

五重须挂饰
明代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族

龙首实心镯 清代 云南 哈尼族

长命富贵蝴蝶纹挂链锁
传世 北京

三星高照挂链锁 传世 北京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与人文环境各异其趣,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饰物文化。从饰物取材到造型纹饰,各民族既独立发展却又相互影响。中国古代的首饰,多以金银为材料,刻镂吉祥图案,嵌配珠宝翠玉,精工细作,造型丰富多彩。佩戴首饰,既是地位和财富的证明,又因为民间传说金银能够发出凡人不易看见的“金气”、“银气”,可以驱祟避邪。一般说来,达官贵人多佩金饰,凡夫俗子则戴银饰。因为,一是金的价值比银高,不是人人买得起;二是传说佩金戴银要视各人福缘而定,金饰的“金气”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据说儿童和老弱者就不适宜戴金器,福分浅薄者也极有可能受“金气”之克而诸事不顺,而银饰的“银气”要柔和多了,人人均能使用银饰,于是就约定俗成了。因此,在各类材质的饰物中,银饰最广泛地被各民族所运用。
大众饰品  丰富多彩
在过去,富贵和准富贵的人们也不是随便使用金饰的,从大小、重量、形制、纹样及使用者的身份都有着很完整的规定,甚至连制作者都是指定的。银饰则要大众化得多了,不仅对使用没有硬性的规定,就是形制、图案的创意也是很自由的。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民间“无银不成饰”,而艺人们随心所欲却又精到入微的创造,则使得当时的银饰艺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在人们的心目中,银也是相当贵重的。古籍和俗语中的“金银财宝”,都是将金放在首位,其次便是银,然后才是其它财宝。这种印象的形成,也许与历史上金银曾被当作货币来使用有关。然而就银本身来说,其多方面的价值是相当高的。
银与金、铱、钯、铂等同被称为贵金属,比铜稍重却轻于金;白银耐腐蚀,水和大气中的氧对其都不起作用;其熔点为960.5摄氏度,不怕火烧;银的色泽白亮,性软易于分割,可以抽成很细的银丝,也可以锤成很薄的银箔。在祖国医学中,由于“银本无毒,其毒则诸物之毒也。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试之,则银之无毒可征矣。其入药,亦是平肝镇怯之义”(见《本草纲目》)。
在中国,银矿分布很广泛,但是由于银在自然界的总量仅只有铁的千万分之二,且极少是以单体的自然银方式存在的,因而在开采时是非常艰难的,白居易曾写诗讲到采银之艰难:“银生楚山曲,金生潘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辛苦。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
尽管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相当发达,可以炼出纯度很高的银,但为了便于制作,用作首饰的银则多为银与铜、锡等的合金。辨别银器的真伪和成色,一般是将硝酸点滴在银饰品表面,抹去硝酸后,表面仍呈银白色的,说明含银量高,若成灰黑色,则说明含银量低。民间匠人多采用火烧的办法,真银火烧后银包不变,若变黑,则银的成色较低。民间用作银饰的银料成色多在九成以上,统称为白银。实际上,用银和铜及其它金属的合金来制做银饰,可使银饰的物理性能有所改进,色泽有所变化,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和而不同  需求有异
不同民族风俗不同,对银饰的需求也不一样。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对银饰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在中国民间流传的银饰品类主要有簪、钗、胜、串饰、项链、耳环、项圈、长命锁、耳坠、钮扣、手镯、指环、帽饰、佩饰及什器等。就用途来悦,簪、钗、项链、耳环、钮扣、耳坠、手镯等是妇女使用的,项圈、长命锁、帽饰等是儿童使用的,而胜、佩饰、什器等则是男人们使用的。在少数民族中,佩戴银饰并无性别老幼的分别,如苗族“无老少,腕皆约环,环皆银。”“妇女服饰银簪、项圈、手镯等皆如男子,惟两耳贯银。”“富者用网巾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枝,长如匕,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并“以银索密绕其髻腰”。而银饰的功用则更为广泛,甚至被用来区别婚否,“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妇人以杂海贝巴、铜铃、栾珠结缨络为饰。”
银饰的纹样题材是相当丰富的,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吉祥纹样、传说故事,在少数民族的银饰上多有所反映;而在少数民族银饰上所流行的花卉鸟虫在汉民族银饰上也多能见到。其纹样的造型或写实、或变形,多适合着银饰的外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迁徙,使各地流传的题材广为交流,结合风土人情而形成了地方特色;一是在汉唐时期,边疆为对外贸易的必经区域,常来常往的商人们将中原的时尚不断地带到各地;再者则是由走村串户的银饰加工艺人将在各民族中流传的传统精美纹样传播开来。在银饰中常见的人物题材主要有“八仙”、“寿星”、“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和戏曲故事、少数民族的英雄故事以及“龙”、“凤”、“蝴蝶”、“狮子”和十二生肖等各类动物形象,多装饰在帽饰、项链、长命锁、佩饰上;吉祥图案有“八吉”、“八宝”、“三多图”、“鹤寿图”、“福寿图”、“福禄祯祥”、“猿猴瓷桃”、“鱼跃龙门”和多种形式的吉祥文字等,多用于耳环、耳坠、手镯、串饰、钮扣和什器上;另外还有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纹,构成同一画面,结构舒展,造型优美大方,在各类银饰上都能见到。
精心制作  工艺精美
虽然各地银饰的加工制作工艺都差不多,但制作出的银饰风格却是不—样的,其原因除了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有关系外,艺人的水平、制作的习惯及工艺恐怕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丰富的出产和风俗习惯的需要,使得银饰加工业遍及全国。在中国各地的大部分市镇上,都有加工制作银饰的作坊,以接受大宗的订货为主,在生产银饰的同时,还生产各类银器具。另还有相当数量的个体艺人,他们挑着工具走村串户,为各族群众加工制作各式各样的银饰品。
在中国民间,当人们家中有小儿出生、满月,或是为女儿置办嫁妆,或是男主人做寿等喜庆事件时,都要提前若干天甚至在数年前就要准备与之相关的银饰了。在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往往是每个家庭所必备的装饰物,家里女人身上的银饰越多、分量越重,就表明该户人家的经济状况越好。在有的地方,一些家庭从女儿出生时就开始为其打造银饰,平日收藏在专门的箱柜中,逢节日才给女儿佩戴,到女儿出嫁时,便将全部的银饰装扮在女儿的身上,银花锦簇。与衣服的刺绣相互映衬。在汉族地区,大户人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都在老字号的银铺里订购成色好、做工精美的银饰。而一般的平民人家,虽然也有在银铺中选购首饰的,但多数还是将银匠邀到家中,用残破的旧银饰和银元为原材料,熔化打制新的银饰。
要打制新银饰,大致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的工艺流程。首先是要将银料熔化,然后再制作成条、片和丝等零件。多数的作坊中均有专门的木炭炉,火力较猛,加之是用风箱送氧,坩埚中的银料能够很快熔化,而后将其倒入石槽铸造成条状,冷却后方可加工。而走方的匠人在熔化银料时,先将碎银子放在小坩埚内,放入少量的硼砂粉搁在架子上,下置一油灯,匠人将油灯点燃后,手持一根铜吹管,用力吹火,直到坩埚中的银子熔化成液状。将银液倒入一铁槽内,一会儿即凝结成银条。等银条完全冷却后,便可用钳子夹着银条在铁砧上打成片状或是拉成细条状待用。
当银片和细银条准备好一定数量时,艺人便依据主人所要求的花样,对银片和银条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具备银饰零件的基本形。一种方法是将花样稿用墨画在银片上,接着使用不同形状的钻子凿出花纹,或是将银片或银条放在铁质模具中,用锤子直接打制出有凹凸的花纹,这样打制出来的银饰片花纹略粗一些。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将银模片用松香粘贴在木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按图案的纹理进行击打,可制作出较为精细的银饰片来。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形,用作特殊用途。单丝多用作边缘线,复丝则用两根以上的银丝搓成麻花状。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后,即放在硼酸水中浸泡,然后按花样的样式摆好在火砖上,在焊接部位洒上焊药,点上油灯,用吹管将火焰吹到焊接部位,当垫在下面的火砖由黑变白时,即焊接完毕。这时,用锉子略作修整后,放入白矾水中煮白,再用布擦至发亮即告完成。
富丽而又精致的银饰,在过去人们的生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中蕴含着的美的因素,在今天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