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付通盗刷他人银行卡:读《金刚经》(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21:11
读《金刚经》(2)(2011-01-07 08:49:35)转载 标签:

金刚经

读书笔记

杂谈

分类: 随笔文章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无我包括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该品比较长,前面讲人无我去四相,后面讲法无我。人无我讲我发大愿,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灭度一切众生但是并没有众生是我灭度的,所以要离四相,得无我;后面讲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授记,并没有得到什么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只有同时断除了我执和法执才可能通达菩萨境界。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这一品最重要的还是三心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眼者心之机,眼和心是有关系的,因此在讲心的问题前先讲了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法眼观众生平等,非空非有,真空起妙有,而佛眼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五眼是修戒定慧自然成就的法门。如果说离四相是断除在空间上二元对立,那么三心不可得可否看做是断除在时间上的二元对立?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这一品强调的重点是福德无故,不能简单的来说福德的多少或福德的虚实,福德无故意思就是福德不能用简单的多少数字来衡量,福德如虚空不可思量。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从这里可以看到见如来的递进层次,在第五品讲不能以身相见如来,提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第十三品提出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里的相是如来的化身;在该品提出不能以具足色身相来见如来,这里的具足色身是如来的报身佛,即具足圆满的报身佛。离色即水火地风四大皆空,而相是色的表现形式,色空自然相空,离色离相才能真正见如来。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一品还是在说明无法可说的道理,如果有人说如来佛在说法,其实是在诽谤佛。所以按这个理解法执本身是否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破除对佛本身的执着,包括佛的法,报,化三身;其次是要破除对佛所说的法的执着,即佛语的执着。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既然无法可说自然也无法可得,般若妙法本身自己所有,关键是自己是否悟,而不是心外所能得。既然无失,自然无所谓得。如果有法可得仍然是执着于法相,难以得真正的智慧。

第二十三分净心行善分,重点是讲法无高下,众生平等,以平等清静心,不着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观照自性,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行善是为了福报或果报,或贪图虚名,都不是真正的行善。菩萨道的行善是虽行善而不住行善之念。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再次讲受持金刚经并为他人解说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学佛者一是福德资粮,一是智慧资粮,而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受持和传诵《金刚经》的福德或功德在很多品都在强调,而传诵《金刚经》本身就是法布施。

从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在第十七分到二十四分重点是将修行,讲应该无所住安住真心,修一切善法。该品名化无所化分,这里的化理解为度,即以平等心度平等众,外不见所度的众生,内不见能度的我,能所俱忘自然是化无所化。在二十一和二十二分讲无法可说和无法可得,到该品更是要连最基本的惑根都要断掉。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该品有重要的四句揭,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眼见心想的三十二相,一落入有相的执着,就不是佛的真身。在前面的5,13,21分已经多次再说不能以身相,三十二相,具足身相见如来。该分更加强调的是内心的观想,也不能取相执着。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佛陀一路破除执着到这里,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中。因此提出了般若妙法不可用断常之见思量,不可用生灭之法思量,应该发菩提心而离断灭见。空只是个方便法门,并不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断灭见本身就是否定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认为人死亡后就什么都消失了。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讲菩萨能够知道一切法无我,所以能够无生法忍;同时菩萨的布施本身无所住,因此不会因为贪求生起执着,因此菩萨所做的都不会受到福德相的限制。在十九品讲福德无故,而本品则讲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解释如来,如来即威仪寂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所谓威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庄严圆满之相;所谓寂静者,即无去无来,非动非静。佛陀所证悟的法身如来无来去之相,诸法平等,无高无下,无彼无此。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开始讲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一合相,也叫实相,三千大千世界和诸微尘,天地万物即是因缘假合而成,并非真实存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因此要彻底打破对二元对立的执着,一合相即无二无异,不离不散。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 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

最后一品又提到了重要的四句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同时再次提到了受持金刚经,并且为他人演说的福德不可思量。在上一品重点对降服妄心进行了总结,即将心外的四相,心内的四见都空去而不生动念,该品则通过四句揭说明安住真心的道理。

分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