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雷片厂家:人生?利益?欲望?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08:26
 第一章 导言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文本。
它综合了现代社会许多方面的智慧,将指引你更好地把握命运,完成人生。
人,有的时候需要质疑,有的时候需要信任。
希望朋友们在阅读这个文本的时候,不妨采取一个完全放松和信任的态度。就像一个小孩在走路,去什么地方不用多想,有小鸟领着,高高兴兴跟着走就是了。
最后发现,这条路很好。(1)
应该这样说,现在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一种漩涡中生活,都在被驱使着生活。
无论是资本的活动,权力的活动,思想的活动,感情的活动,还是体育活动, 文艺活动,各种利益的争夺。
从领袖到天才,到明星,到小商小贩,每个人都在拚命活动的漩涡中活着。
或者,在无奈的、无聊的漩涡中生活。(2)
当代人生活的时候,有这样几种状态:
第一种是毫无思想,只是随波逐流地旋转着生活。
第二种是有所想。比如如何成功?如何解决各种生存的、发展的困难与策略? 只想这个。
第三种,因为生活中有痛苦,有苦恼,有焦灼,有麻烦,有烦恼,有矛盾,有纠葛,有嫉妒,有不平衡,有怨恨,有不安,有冲突,希望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
第四种,就是这些心理上的麻烦、不平衡导致了心理疾病。 于是希望探索解决心理障碍,解决心理疾病,解决痛苦。
第五种,身体有病,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因此想方设法如何祛除生理疾病, 使自己获得健康。
这些原因及所想的问题,应该说都比较具体。(3)
这样,就有了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实用性的人生策略学,来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很多具体的生活、工作、经商、从政、学习的方法在指导人们。还有相当的应用心理学在指导人们进行自我调节。有各种健康技术来指导人获得健康。
这样的书,在世界上流传得比较多。(4)还有的人更深刻一点,超脱一点,可能进入了哲学的思考。
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宇宙的奥秘是什么?(5)有的人再超脱一些,或者说再痛苦一些,对现实再逃避一些,就有了宗教, 也包括东方的禅宗之类。(6)现代世界的问题,应该说是足够多的。
现代人生的问题,也是足够多。
而现代世界上堆积的人生策略学、心理学、哲学、宗教,也是足够多、足够多的。
值得一提的这方面的学说与理论可能就有一个相当浩瀚的著作篇幅。(7)描述了这样一个现状,我们就会想,这三种足够多:世界问题的足够多, 人生问题的足够多,同时回答问题的理论著作足够多,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真正地面对世界,言简意赅地取得人生的大智慧呢?
每一个初具文化知识及人生基础经验的人,一个可能一头扎进自己的专业而无暇涉猎人类思想史浩瀚成果的人,该如何获得俯瞰人生及人类社会的智慧呢?
而且,这个智慧应该从根本上使你掌握自己人生的命运。
它应该使你看清人类历史,看清人类世界,看清人,看清自己, 使你掌握人生的基本法则,并且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
──成功的人,健康的人,自在的人。
希望这个言简意赅的论述,能对你的人生有所启蒙。
在阅读这个文本的时候──(8)
第一,希望你有一个宏愿。
这个宏愿就是,决心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智慧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成功、 健康、自在的人,成为一个令自己感到自豪的人。
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启蒙,这个宏愿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朋友们在阅读开始之前稍微想一下自己的宏愿,想好自己的决心。
有这个决心和没有这个决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9)
第二,希望你有一个信念。
这个信念就是,你能够重新塑造自己。
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建立起一个信心,就是你能够重新塑造自己, 能够幡然彻悟,能够焕然一新。
同时问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不是从观念上想,而是从心底里想, 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并在心中做出回答,要“真想”。
古人讲,“人皆可成圣贤”,也讲“人皆可成佛”。
你想过你也可能成为圣贤吗?
你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想过。圣贤是远离你们、高高大大的人。
但事实上人皆可成为圣贤,人皆可成佛,人皆可成为一个特别智慧的人。
希望朋友们能够建立起这个信念:人皆可成为特别智慧的人,人皆可成天才。(10)
第三个原则,如果你找到了好感觉,就要从现在开始进入好感觉, 全身心地投入新角色。
你有很多模式,很多狭隘的经验,对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局限,对自己的限定。比如你可能就没有想过和圣贤一样,有那么多知识,那么强的能力,讲那么多道理,影响那么多人。这就是你的一种模式。你可能就没有想过你要做这个世界上最出色、最自在、对人类和对自己最好的一个人。
这就是模式,是对自己的限定,这些限定都要拿掉。
人无形中都有很多限定,社会在限定你,你自己也在限定自己。
你注意到了吗?这个世界每天都在限定你,你叫什么名字, 你是搞什么专业的,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外界对你的概念带着你的名字,带着对你的称呼,带着对你的限定:你不能干商业啦,你不能当政治家啦,你不能当足球名星啦,你不能当伟人啦,你不能当儿童啦。要知道,当这些限定被你接受的时候,就是人生的误区。
要把自己的这一切执着放下来,把各种利欲、牵挂、计划放下来,把多种感情的倾向放下来,把自己旧有的知识、经验、成见、定见、框框、模式放下来,把自己旧有的观念放下来,把自己旧有的思维、语言模式放下来, 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虚心的人,空灵的人,敏感的人。
并请你从此以后真正面带微笑地、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个世界, 包括看待这个繁华的社会,浩瀚的宇宙。
这就是我们的新角色,新自我,新状态。(11)
你微微的闭上双眼一想,这个世界就模模糊糊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或者你用在太阳光照耀下的沙滩上快乐玩耍的大婴孩的心态及眼睛看待世界的一切。
要心平气和。
对这个繁华的社会也心平气和地对待它。用古人的话讲, 就是用一个“平常心”来对待它。
千万不要觉得世界那么大,有些人的思想那么深刻,有些人的财富那么压人, 有些人的地位那么需要仰视,有些人物那么伟大,有些明星那么出名,有些苦难那么深重,都不需要。
心平气和地看它。
古代的禅宗讲平常心。现代人学禅常常是两张皮,读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状态不错,生活中却是一种弱智的状态。(12)
那么,什么叫平常心呢?
首先,这个巨大的世界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心里是习以为常的感觉,心平气和。
可以用一个比喻,这个比喻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够进入,就有可能开悟。我们刚才讲过一个快乐的大婴孩的状态,希望朋友们能够进入一个阳光下坐在沙堆上, 快快乐乐玩耍的这么一个婴孩的状态;而且是个很大的婴孩,能够坐在那儿玩耍的一个婴孩。
你要找到一种感觉,阳光照着这个健康快乐的婴孩,周围的沙滩上堆着很多小玩具、石头子,然后,婴孩坐在沙堆里哼哼笑笑唱唱,念念叨叨,玩耍着一切。这就是他的世界。没有恐惧,没有牵挂,没有担心,没有任何的焦灼、忧虑,就这样玩耍着,要的是在玩耍过程中的那种状态。
如果你能用这种玩耍的状态来玩耍自己的业务、工作、创造、经商、事务、写作、绘画、人生、爱情、社交、外交、政治、经济、军事,那就是天才,而且是比历史上很多天才还出色的天才。
因为历史上的很多天才虽然成功,但并不健康。(13)
圣贤的奥秘就是一直在创造、诱导自己沉浸在这种状态中。
千万不要看禅的时候是禅,一进入生活的时候就是苦衷,是贪婪,是焦灼, 是急躁,是烦恼,这是非常不好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天下一切所谓巨大的存在,包括人类巨大的财富,巨大的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也包括巨大的苦难,都该成为快乐大婴孩身边的各种玩具而已。
还包括世界上那些巨大的先哲思想也应该成为玩具而已。
对这一切智慧,就像儿童一样,叫既重视又忽视,都看见了又都没看见。
孩子对眼前的玩具都看见了,可又都不是死死地看。所谓什么都看见, 什么又都没看见。
应该找到这种感觉,人类思想史上的全部优秀成果我们都看到了,又都没有看到,若有又若无。一切都在你的视野中,又不在你的视野中。(14)
这种状态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不健康、不快乐的儿童不具有。
在幼年时对世界就是这种状态。当他成长了,肩负起各种知识、财富、阅历、 地位时,就沉重了,被束缚了,被限定了。
现在用禅宗的话讲,我们要“随方解缚”,使自己仍然回归儿童那种快乐玩耍的、无忧无虑的、自由自在的状态,周围是沙堆,是玩具,是太阳,在高高兴兴地玩耍。
希望朋友们在这种状态中接触当代社会的巨大现实,而不是回避现实。
希望朋友们对世界、对人看得透彻一点。看得透彻一点,可能就聪明。。
 第二章 人在世界中 世界在人中(1)
人在世界中,世界在人中。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只要在世俗范围之内, 人就不是孤立的,不是自由的,不是自在的,是在各种限定和决定之中。
不知为什么,许多人就是挣扎不出这个范围。
很多人想习禅、修禅;或者说想进入某种境界,可是搞了很多年, 发现自己还是那个人。
那么,我们想用现代的概念使现代人知道一点,那就是:
一个人只要在世俗中生活,常常就会被非常彻底地限定了。(2)
我们首先用逻辑这个概念。
如果广义地使用这个概念,“逻辑”一词会有很多使用的方法。
先请朋友们注意用词的奥秘,当同样一个词在不同范围出现的时候, 就表明这些不同的范围确实具有一点相通的东西。
比如你吃糖甜,可你还说生活甜。生活怎么是味道呢? 这叫人类找到了它们的相通之处,做了一个比喻。
吃黄连苦,可是你说生活苦。生活能用舌头尝吗?不能。为什么使用同一个字词?因为这里有真正的相通之处。
人类只要在不同领域使用同一个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表明人类的经验也好,潜意识感觉也好,微妙感觉也好,发现了它们本来的相通之处。
那么,当我们在不同领域使用逻辑这个概念的时候, 就是因为它概括了人类在这方面的相通感觉。(3)
数学逻辑。
现代科学有包括“1+1=2”在内的无数的数学逻辑; 而数学逻辑不过是反映了世界上事物运动的逻辑。
一条河流,又一条河流,合在一起冲力就大了。在数学上是“1+1=2”。 数学中有无数的逻辑,在生活中都有相应的逻辑与之对应。
还有物理逻辑,还有所谓形式逻辑,到了辨证法里有辨证的逻辑,生物学有生物学的逻辑,生理学有生理学的逻辑,心理学有心理学的逻辑,历史有历史的逻辑,故事有故事的情节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爱情有爱情的逻辑,生活有生活的逻辑,思维有思维的逻辑,社会有各种各样的逻辑(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逻辑之中。
人被各种各样的逻辑决定、推动、驱使。人是逻辑的人格化,人被逻辑控制, 人是逻辑的载体,是逻辑的因子。
当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说,这个情节逻辑不合理, 说明作者在写作这个情节时,人物相互关系的发展背离了生活本身的逻辑。
生活本身存在着逻辑。
感情有感情的逻辑,经历这件事情产生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又产生那件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受制于各种逻辑,人生本身就是逻辑的载体, 人被无数的逻辑所控制。
当一个人奢谈某种净化、超越、超脱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审视自己, 生活中某一个特别具体的逻辑已经把他限定了,而且非常固定。
逻辑是丰富的,逻辑是顽强的。
且不要说千万个逻辑, 仅仅一个逻辑就可以支配你在这一天中或某一个阶段中的行为。
比如说,一个小小的逻辑,当你在生活中,某一个愿望、欲望、 想法没有实现,肯定会使你心理上不愉快。这个情绪逻辑谁都避免不了。
仅仅这样的逻辑就会每天折磨你,更不要说多了。(4)
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程序。
对程序,朋友们都有感觉,它是运动性的,因果性的。
生活中只要你被某种逻辑所控制,这个程序就发生作用。想超越程序是很困难的。
已有的程序那么限定、确定、决定,而且还能不断造出新的程序。 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造出程序,生活中的程序也是一样,一种程序造出另一种程序,继续影响和决定着人。
人只要一进入程序就要受控制,程序从一开始就有它自身顽强的执行规律。(5)
同时并存的各种逻辑表现为关系与制约。
人与天地、自然、宇宙、四时、地理、气候、社会等诸多因素相联系。
对于一个人,并不是一个逻辑、一个程序在支配他。同时并存的多种逻辑、多种程序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就成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各种关系。
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关系,等等。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大的集团就是国家民族。
关系制约着一个人。一位哲学家讲过,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对于人类来讲是这样,对于一个人来讲也是这样。 一个人的本质就是他现在和整个社会中所有生活关系的总和。
想一想人和社会上各种生活都是什么关系, 这些关系总和在一起就概括了人的存在。(6)
运动与潮流。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潮流和运动,逻辑就是运动,是运动的轨迹,运动的法则, 运动的趋势。
当成群的人被一个逻辑所驱使的时候,就成为社会运动、社会潮流。
社会上的很多时尚、时髦、潮流、趋势,不过说明了一群人在被一种逻辑驱使。
服装有服装的潮流,生活有生活的潮流,感情有感情的潮流,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潮流,知识分子有知识分子的潮流,包括现在的经商也是个潮流。它是被一定的社会逻辑驱使的。
这种潮流几乎对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有裹挟作用。
此一时时尚这个,许多人受感染,受裹挟;彼一时时尚那个,又有许多人被裹挟。
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潮流在裹挟一个人,影响一个人。
逻辑有大有小。
大的逻辑就是历史的逻辑。历史上的每一次变革与运动, 都表明无数人被一个大的逻辑所推动。(7)
还有一个概念,叫相互作用。
人活在世界上,任何相互关系、相互制约都是相互作用。你和社会的关系, 和社会上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都有各种相互作用。
人受多种外力的作用,这些外力制约你、限定你、规定你、决定你、确定你,或者肯定你,或者否定你。用物理学的概念简单讲,就有个合力的问题。
外力的合力决定了你运动的轨迹。
而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的时候,外力是超三维空间的,不能在三维空间中描述。
就好象一个人在演讲,他与听讲的人之间有关系,与社会有关系,与文化有关系,与各种东西都有关系。而这些关系无法在三维空间中描述。
这些关系中都有力的概念,因此,每个人都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之中。(8)
这时候,就要用到通常哲学所说的变化和转化的概念。
什么叫变化和转化?
当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位置发生变化时,人内在的结构、品质、 性质也在发生变化和转化。
人既然是所有关系的总和,关系发生变化,其实就是人本身在发生变化。世界上没有这样一个人,和外界的关系发生变化,本身不发生变化。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
当一个中学生走进大学成为大学生了,好象只是外在的东西发生了变化,人还是那个人。可是只要一走进大学,成为大学生,他和世界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原来在中学生中生活,别人把他当做中学生,现在在大学生中生活,别人把他当成大学生。这个关系的变化使得他本人的心理一下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不由自主的。
两个人原来在谈恋爱,现在结婚了,这不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变化,关系上也发生了变化。法律上的变化使人在心理上也立刻发生变化,连人本身都会发生变化。 已婚的人和未婚的人在感觉上完全不一样。
又比如昨天你是部长,今天把你的部长免职了,好象是个外在关系的变化,但是你内在的心理立刻发生变化,连带自己的整个品质特性都要发生变化。
所以,和周边世界关系的变化必然使人的心理、素质、 内在结构全部发生变化,而人就是在不断的转化、变化之中。
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是逻辑的环节和构成,因为人是程序的载体,并且本身就是程序,所以,逻辑的运动就是人品质的变化。
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个人,体积是限定的,与周边世界是分离的, 一种单纯的双边关系。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人是一个物质的总和,不断地在新陈代谢,外界的东西不断进入他,他也不断地排出。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在不断地变化。
从社会科学角度讲,人是一个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不断变化。
从世俗观念讲,人是无数逻辑的载体,人本身只是一个“环节”而已, “相”而已,都在变化。
把这些变化看清楚,才知道什么叫状态,什么叫动态。 当你把人看得特别固定,特别明确,特别死板,没有变化的概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对人有一个真正自在的感觉。(9)
往下讲到的概念,叫做环境、格局、局势、情势、态势。
各种逻辑的综合作用构成一定的环境。在某一环境中,众多逻辑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格局、局势、情势、态势,对人有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性、驱动性和决定性。
人处在一个环境之中。逻辑、作用、外力造成一个环境, 而这个环境是由很多逻辑的格局造成的。这个格局是非常确定和非常复杂的。
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自我感觉和形象都要发生明显的变化。你在家里是什么样?你在学校是什么样?你在工作单位是什么样?你在讲课时是什么样? 你上街时是什么样?
一个学生很崇拜一个老师,因为他过去只是在课堂上接触老师。可是有一天,他看见老师在菜场买菜,和卖菜的人吵架。他对老师的概念就发生变化了。老师还是那个老师,老师在不同的环境中,他的自我品质和对外界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任何一个实体在一个格局中,一个环境中,一个局势中,一个情势中,他的被规定性是非常明确的。这种观点,研究军事、经济、政治的人会比较赞同。
球场上有球场上的格局,下棋时棋也形成格局,政治形成格局, 外交形成格局,经济形成格局,军事形成格局,人生的环境形成格局。在一种格局中,政治家只能做一种看来他唯一的选择,军事家只能做一种选择,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只能做一种选择。
人不能任意做出选择。在一个环境中,在一个格局中,人的行为也被限定, 他只能做某些选择。
这就是环境、格局、局势、情势对人的限定。
各种关系、制约形成环境、格局、局势、情势。
各种相互作用,各种外力的结构形成环境、格局、局势、情势。
环境、格局、布局、局势、情势、态势、形势, 用这些词都是为了刺激我们形成对环境结构的具体规定性的觉悟。
这里是“境”,是“局”,是“势”,是“情”,是“形”,是“态”。
一定要善于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通融起来,最后都落实到对自己人生的考虑上。(10)
从环境、格局、局势、情势引出“场”的概念。
有自然物理场,也有社会文化场。
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理场,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场。
物理学上有场的概念,有各种场:引力场、电磁场,等等。
场无疑对场中的各种物质具有明显的作用,某种可用数学、 物理的方式确定的作用。
除了物理场外,还有其它的自然(常常也含着文化)场,如风水,如各种环境,城市,村庄,厂矿,建筑,室内布置,会场,这些是综合的场。
场的概念还可以宽泛到社会文化领域。社会文化中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场:政治场、经济场、心理场、气氛场、权力场、包括体育赛场,还包括文化场、舆论场之类,各种场。
引进场的概念是想说明这样的事实: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一定能感到场的概念的限定。丰富了场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对人所处的位置,对人的被规定性, 对的人本质的认识。
当一个人没有找到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慧时,在一般意义上讲,生活中的逻辑、运动、潮流、社会关系、环境、格局、场,对他的规定性,是非常厉害的。想超越这些东西,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很难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在尘俗的世界中有它丰富的含义。
人在这个世界中,人不在这个世界之外。人难以超越这个世界对他的限定。(11)同时,世界在你中。
什么含义?并不是有一个场把你孤立在放在里面,作用于你。 你本身内在的东西又是世界多种关系的一个缩影,结合在你中。
社会有文化,各种文化在你的思维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痕迹。社会各种各样的关系在你的品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东西。社会有某种格局,在你的心理中、思维中、 文化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东西。
整个世界在你中。(12)
你在世界中,世界在你中。你和世界就处在这样的关系当中。
不可能把你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超越这个世界;也不可能把世界从你当中拿掉,
拿不掉。
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不存在脱离宇宙的人,也不存在脱离人观察和思考的宇宙。只有人在谈论宇宙,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人在观察宇宙。
只要是人在谈宇宙,观察宇宙,就不存在超越人观察的宇宙。
希望朋友们真正建立一个概念,就是人在世界中,世界在人中。人在社会中, 社会在人中。
人,根本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人的概念。
通常的人的概念就是,我叫什么名字,我有哪些特点, 好象对自己看得很具体。其实人不知道被生活中多少环节制约、决定,也不知道从大到小有多少观念在制约着人;所有这些关系、运动、格局又都记录在人的思维中、思想中、生理中、心理中。
从自然的角度讲,人也是自然界的一种运动,从来不存在一个固定的人。 赫拉克利特曾经讲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两次看见同一个人,因为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13)人与世界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与“情结”的关系。
人类社会有各种情结(心理学用语),情结是一种心理事实,一种心理存在。
人是不同情结的载体。
人类社会确实有数不清的情结: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仇父情结,仇母情结,宗教情结,信仰情结,自卑情结,寻根情结,出人头地情结,传宗接代情结,耀祖荣宗情结,复仇情结,报恩情结,民族情结,土地情结,争强好胜情结, 创造发明情结,发财致富情结,……
任何反复压抑、累积的心理能量,无论是欲望、恐惧、仇恨、爱、疚愧、 不安、罪恶感、追求、信仰、羞耻、向往都会成为一种情结。流落祖国之外,有临终时的叶落归根情结,作家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会有诺贝尔奖情结,从小经历一个心理创伤,也会留下情结。人类社会的情结表现在方方面面, 每个人都有不止一个这样或那样的情结。(14)
人类是整个逻辑的总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潮流的总和,是所有相互作用的总和,是所有转化、变化的总和,是所有文化环境、格局、局势、情势的总和,是所有社会、文化场的总和,是所有情结的总和。(15)
从一个人来讲,其所受制约的所有逻辑,所受制约的全部社会关系,所受裹挟的全部潮流,所受到的全部外力作用,其所有转化、变化,其所处的全部环境、格局、局势、情势、场,其所具有的全部情结,都成为其本质。
它不是只复制这些外力的影响,不是被动地被制约、被作用、被决定。
它本身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它是逻辑、社会关系、潮流、外力、变化、环境、格局、局势、情势、场、 情结的一部分,是它们的组成与载体。
它又是这一切的总和。
总和的含义是,它以特定的方式全息缩影着这全部逻辑、关系、潮流、外力、 环境、格局、局势、情势、场、情结。(16)
不同的人只是全息的方式、角度、特征、结构不同。(17)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又是整个世界。
或者说,人在世界中,世界在人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更难以轻易摆脱社会逻辑、程序、关系、运动、潮流、相互作用、环境、格局、局势、情势、情结、场的规定、限定、决定。(18)
人被世界所规定、限定、决定,还深刻地表现为“累世”的遗传性。
人作为生命,非常敏感地接受着、积累着一切影响。从其受精开始,就把父母当时的所有生理、心理及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都孕含了。然后是胚胎时期的所有影响,生育前的全部影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人一出生,就遗传了父母的生理、心理的许多特点,即素质, 还遗传了父母带来的社会位置,这些社会位置同时还在继续影响素质,而素质也在继续决定着他的社会位置。
人在一生中受到全部逻辑的影响。
人不仅是接受明示,而且记录暗示的全部。
一切暗示都在心理上记录下来。
也在生理上记录下来。
情绪本质是即时的,瞬间的,但一种情绪的反复、 持续的出现便会累积凝固为心理特征。
表情与相貌也是如此。表情是瞬间的相貌。相貌是凝固的表情。 任何瞬间的表情都累积在相貌之中。
瞬间的体态也会累积在身体素质中。
这种种累积,把一切瞬间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还会遗传。一代又一代。
就有了“累世因缘”。
因而人就更表现出了“命运”特征,历史的安排。
人在出生及从小家庭生活中所接受的生理、心理遗传与家庭、社会地位, 从一开始就相当大程度地确定了一个人的人生。(19)
世界是严酷的。改变自己的命运需要智慧与宏愿。
现实、世俗生活、既定存在对人的巨大的规定性,我们首先要承认, 而且要透彻地洞察,在此基础上有真正的达观。
要改变自己,首先就要使自己跳出原有的逻辑、制约、位置,对自己所处的逻辑地位不滞留,不执着,敢放下来。忽视逻辑,无逻辑状态,逻辑中断,放下逻辑。
进入新逻辑,进入新的逻辑地位。
要建立新逻辑,新思维,新观察,新暗示体系。  第三章 文化──宇宙间的特殊存在(1)
所有的逻辑、程序、关系、潮流、运动、相互作用、转化、环境、格局、 局势、情势、场、情结都有两部分:自然的和社会的。
或者是由两部分的某一部分组成的。
或两部分共同组成。
逻辑有纯自然的逻辑,万有引力,流星堕落,湿气加冷空气降雨,等等。
有纯社会的逻辑,如思想运动。(2)
现代文化学广义的定义,文化就是人类所造成的这一切。 人类自己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叫做文化。
社会的存在,即是文化的存在。
我们所造就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文化。经济、政治、体育、艺术、科学、宗教都是人类的文化。一个不严格的说法,所谓非自然的社会性的事物都是文化。
社会也是一个双重的存在。(3)
人也是一个双重的存在。
当我们讲一只鸟的时候,它是个自然的存在,是个生物的存在。讲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仅是自然和生物的存在,同时含着社会的、文化的存在。
讲一个人的特点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在人创造的文化中生活。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双重的。比如一张桌子是由木头做的,木头是个自然的存在,它从树木加工而来。可是做成桌子以后,它的结构形式、颜色、设计都含有人类的审美及经济上的考虑(物美价廉,好看,能卖出去)。 人所赋予它的这一整套东西,就是文化的存在。
这种文化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结合在一起,就成为这张桌子的一种属性。
如果问你这张桌子的审美在哪里,能不能描述一下?那么, 它的审美现在结合在桌子中,又不在桌子之中,而在人的观念之中。
又比如设计一个封面,当它落在纸上,纸是个自然存在。 但是它设计成某一种样子,人的文化观念已在其中了。
当我们讲社会上的一个东西好或不好,优美或不优美,一定要注意,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物和人,都是一种双重的存在。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文化的存在。
人有五脏六腑,这是生物的存在;可是人的所有行为,包括生物行为,比如说吃东西也有观念。这个菜颜色不好看,是个观念问题,动物就不会考虑颜色问题。这个菜好消化,也是观念,是文化。这个菜营养好,又是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非自然、 非动物性的东西。
所以,人的任何自然性行为其实也都是文化行为。
动物相爱是出于繁殖的需要,这是动物的行为;人相爱的时候有许多是文化行为。他有才能,我才爱他。动物是不考虑才能的。他有文化,他有素质,他有修养,他有财富,整个是个文化构成。
人类世界的一切东西,一切存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创造, 都有双重的含义,都和文化相联系。
人在自然中,又在社会文化中。
人是自然的、生物的存在,意义很明显。
人又是社会的、文化的存在,它本身就是文化。
人就是文化的人格化,人是文化的载体。(4)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或者说是一件事。
文化有其生成、生长、发展的历史。文化在自然界中是由无到有生长起来的。 从人类诞生开始,文化相应地就生长起来了,生成出来了。
它不是天经地义的。
文化是一个越来越丰富的逻辑体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人类社会就是文化。(5)
文化是个特殊的空间。
在这点上,现代物理学要受到一个诘问,它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文化存在在哪里?
文化在自然之中,又在自然之外。因为,文化在三维空间中好象是存在的, 文化好象又不存在在三维空间之中。
社会制度存在在哪里呀?能看得见的,有政府的大楼,公章, 盖章形成的文件,等等。这些就是整个结构吗,只是这些东西吗?
老师讲课,学生要听,不能够随便讲话,发言要举手。这也是个制度。
但是,这种关系存在在哪里?三维空间里?怎么描述它?
很难描述。
因为制定和遵守这个制度的人在三维空间中,一些相关的建筑、设施、 物体在三维空间中,于是这个制度好象在三维空间中;但是这个制度本身在三维空间中又看不见,在三维空间之外。
三维空间是自然的,三维空间之外是非自然的。所以,文化的存在是在自然之中,又在自然之外。
这里也涉及到对自然界的重新定义。
文化存在于另外一个空间,这似乎是个很神秘的东西。 希望朋友们对文化的存在有一个科学的概念。
这个世界上的人绝对不仅是自然的存在,也是文化的存在。(6)
如果对现有的一切文化进行划分,可以有很多分类的方法, 可以对文化做很多结构分析。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是一种分法。
物质文化,所谓一切创造的物质产品。
精神文化,所谓一切科学、哲学、艺术、宗教。
制度文化,人类社会的一切组织、机构、政治、社会程序、契约等等。(7)
对文化的另外一种划分方法:
有潜意识中的文化,有时自己都不觉察,以梦、昼梦的形式出现。
有表现为显意识的文化,如我们思想中的思维、意识。
还有表达为声音的思维、意识,是更明确化、 同时被少数其他人知晓的存在的文化。比如演讲、报告等。
当思维、意识中的东西做成书,做成录像带,成为一部作品问世的时候, 这个文化就更为“明显化”了,在三维空间都有一种存在了。成为印刷品、产品的精神是更物质化的文化。
成为世人知晓的理论、观点、主义,是一种更大的存在。
体现为社会制度的文化。
体现在物质产品中的文化。(8)
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精神、意识的存在相联系。
它与一个概念的、符号的、语言的世界相联系。
精神文化自不必说。
制度文化也是如此。
物质文化──一切创造的物质产品,都含有人的精神与意识、科学技术、审美、各种观念等等,都有一个概念的、符号的、观念的世界在其中。(9)
人类世界中一切物质的流动,都有相应的概念的、符号的、语言的流动相对应。
这是全息的。
当商品交换时,物质流动是商品──货币;而其中的符号、概念、 语言流动是等价交换。
商品既是物质,又是符号。
金币同样。
纸币也同样,只不过更符号化。
走账更是符号化。
没有走账,只是口头契约,同样是符号、概念的运动。(10)
文化是另一个空间。
文化空间是一个特殊的空间。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运动都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度量。但是,对思想、道德、 信仰、制度不能在三维空间中进行考察。
因为它们存在于另外一个空间。(11)
对宇宙间一切存在的观察都是文化的观察, 这是比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更为普通的原则。
即观察必定是在干涉、干扰对象中进行的。
人在观察世界时,受到观察者的素质、观察手段的制约与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人对世界的占有在一定意义上是概念的、符号的占有。(12)
人是文化的存在。
一个人对自己的种种认定,对自己的判断,他的知识、经验、观念、感情、意志、道德、价值,他的潜意识中储存的一切暗示、情结、逻辑,他的明意识中存在的一切概念、思维、逻辑,他的明意识、潜意识中的一切程序。
他对世界的一切判定,他对世界一切程序、法制、结构、制度、关系的判定, 他对周围一切人与事的判定。
周围世界对他的所有判定: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价值,他的特点,他的能力,他的品质,他的财富,他的作用,他的社会关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 他的性格,他的情感,他的一切的一切。
周围世界对他的一切态度,一切信号。
 第四章 利 益(1)
当我们走上社会、走上人生的时候,一定要洞察清楚一样东西, 它是两个字:利益。
这个世界很具体,又很虚无。
我们要用儿童游戏的眼光,玩耍地看待人类社会的利益。 我们应该把它看得很清楚,比谁都清楚,看清了以后还能把它放下来。
这个世界原本并不复杂,只不过人们的眼睛不太好,看不清楚而已。 我们并不想做上当的小傻瓜。(2)
这个世界上的各种逻辑、程序、关系、制约、运动、潮流、作用、转化、环境、局势、情势、场,作为一个文化的存在,都有利益贯穿、隐含、充实其中。
利益几乎显示了一切社会性(文化性)逻辑。
就本质而言,这个世界的很多逻辑都是利益的逻辑。
有的是利益的直接表现;有的是利益的间接表现。
就世俗社会而言,没有完全脱离利益的存在。
希望朋友们在进入社会时,不要对利益持这种态度:就是一知半解,不敢多接触,不敢多看,觉得它很可怕,很累。或者认为某些“非利益”的东西很高尚,可是实际上又被利益所牵动。
在不敢谈利益的时候,恰恰是利益在决定一切。
当双方都在做欺骗自己、又欺骗对方的游戏时,彼此都成了利益的俘虏。
希望这个文本使你走向社会时,在利益问题上成为最聪明的人。
一眼看透。
看透以后,又能够轻视它的存在,不为其所累。(3)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广义的利益概念。
利益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还有政治的利益、社会的利益, 还包括心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构成的各种利益。
广义文化意义上的各种需要,包括感情上、精神上、 心理上的需要都构成利益。人们通常讲的自尊、名誉、虚荣、爱、感情,都是利益。
人生存的各种需要层次,饮食,性爱,家庭子女,繁衍后代,安全感, 自尊感,安慰,都是人生的利益。
人,社会,生活,到处充满了利益。(4)
利益结构着社会,利益连接着人。
社会生活中所有的双边关系,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外交的、思想的、 文化的(狭义的文化概念)、人际的、社交的、爱情的、婚姻的、情感的,就其实质而言,如果用广义的利益概念来概括,都是利益关系。
这样讲可能有点刺眼,因为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习惯于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所有的双边关系,无论是有明显契约的,还是无明显契约的(隐契约), 都隐含着利益关系。
做生意、谈合同当然是利益关系。搞外交、谈政治、谈经济、 谈商业往来的文化契约,形成外交文件,也是利益关系,这是有契约的。
没有契约的还有很多。
结婚是个契约,法律契约,也是个关系。上学,和学校之间也有个契约,虽然不签合同。这个契约就是学校得教你,你得交费,你得听老师的,老师管理你。成为朋友虽然没有签合同,也有契约隐含在其中。相互信任,相互负责,不能欺骗, 这是一种无形的契约。
生意上借钱,签合同,是手续,是契约。朋友间借钱,有时签约,有时不签。 不签也存在契约,无形的契约──借了要还。(5)
对一切事物的判断,都要用广义的利益概念。
不光拿工资、拿钱是利益,还有很多利益。
你跟他在一起得到鼓励、得到指引,这是一种人生的利益。你跟他在一起感到幸福,这是一种人生的利益。你跟他在一起有安全感,这也是一种利益,人生的利益。
一个民族经济上、政治上,各方面都有利益。 某种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能使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好,这是民族的利益。
利益是广义的。要用广义的利益判断。
母亲和孩子也有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不爱听这句话,不是常讲博大的、圣洁的父爱、母爱吗?可是,当你透彻地使用广义的利益概念时就会知道,父母照顾孩子,如果期待养儿防老,这就是利益交换,粗鲁的、丑陋的利益交换。
除了养儿防老,就没有其它的利益了?
我们曾对父爱、母爱进行过分析,发现有十二种类型,十二种利益。
爱,也有利益掺杂在其中。
情感本身就是利益。父亲和母亲要实现自己的父爱和母爱, 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需要,是父母的利益所在。
利益还有很多。有的拿孩子当传宗接代的象征,有的拿孩子做自己生命力的标志,有的拿孩子作为自己一个特殊的作品。有什么不可以理解的呢?
利益是广泛的,也许有的人终生都不爱财,但是他希望别人尊重他、理解他, 这也是他的一种利益。(6)
社会上的各种斗争、矛盾,实质上都是利益的争夺。
利益相同使人或集团之间联合,利益对立使人或集团之间斗争、分裂。
社会上许多斗争、运动、变化的实质就是利益的斗争、运动和发展。(7)
要在社会各种事物、现象、活动、言辞、理论的后面,看到利益的实质。 看清隐蔽形式的利益。
要从经济、政治、外交、思想、文化、生活、社交、感情的各种现象、 活动中看到利益的实质。
不被迷惑。
不仅要看到公开的利益,还要看到隐蔽的利益。
当把利益这个词广义使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利益本身是个中性词。
我们这个社会有的时候把利益当成一个坏词,有的时候当成一个好词。
一说民族的利益,就是一个好词;个人的利益,就是一个坏词。 其实利益是个中性词。(8)
还要看清利益的升华与转化的形式。
人类社会许多崇高的范畴,不过是一个历史阶段民族的、氏族的、种族的、 集体的、社会的、人类的利益的转化与升华。
整体利益要求个体利益做出牺牲、抑制,这就有了世界上通常所说的正义、 善与道德。这是伦理学、道德学、社会学、哲学的一般理论。
什么叫正义?一般意义上讲,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就叫正义。
什么叫善?就是你做的事情符合整个人类生存的需要,符合整个集团、集体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你符合了集团、集体的需要,必然就表现为不光是利己,还要利他,人们称之为善。
这都是利益的安排。
什么叫道德?善里面就有道德。当讲一个人道德崇高的时候,只不过讲他做的事情的利益指向、利益结构符合比较大的范围的人类整体利益。
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再没有别的虚伪的解释了。
为了民族的利益献身,崇高。也可能那只是本民族的利益,其它的民族不会认为崇高。两个民族发生战争时,本民族的利益特别崇高,手段可能是致敌于死地的。有些民族纠纷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就是互相乱打。世界上这种乱打多了。
在这个意义上讲,道德本身也是有层次的,是相对而言的。比如本位主义。为了一个团体的利益,在这个团体内就被认为是道德的。但两个集团之间有矛盾时, 忠于本集团的人在外集团的眼里完全要被否定。
两个国家之间也是一样的。
所以,道德的判断,善的判断,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其本质上都是人类的利益判断。只不过利益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有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和个人之分,有小集团和大集团之分,有不同层次之分而已。
这种透彻的眼光是了解人类社会必要的智慧。
人类在一些问题上坦然一点反而比较好。
有的人做生意说得洋洋洒洒一大片,简直就是全为你考虑。他只不过是狡猾而已,把他的利益隐蔽起来。可能比较质朴的说法是,我们双方都有利益,合作就是对双方都有利。把利益的关系划分得比较清楚,比较坦然。(9)
要看清利益运动、变化、转化、升华的规律。
利益在不断地运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分化瓦解,不断地重新组合, 不断地转化、升华为各种崇高的事物与说法。(10)
利益是人类社会的范畴,它也有双重性──自然性和社会性。
但就人类来讲,利益本质上具有社会性、文化性。(11)
利益同时又是一个概念的、符号的、语言的存在。 利益的运动相应的有概念的、符号的、语言的运动。
概念的、符号的、语言的空间是负空间,是虚空间,是阴空间。(12)
利益可以更哲学抽象化。
利益范畴的最终形式。
利益可以进入植物、动物世界,还可以进入物理世界。
利益的“自觉”。(13)
看清了所有的利益,看清了利益的各种表现形式, 一个人比较智慧的态度就是要做到这样几点:
第一,看清利益,不被迷惑。
在生活中看清各种利益关系,在这方面要做到比较智慧,比较清醒。 在利益面前坦然平和,不被迷惑。
第二,看清自己全面的、完整的利益,看清自己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而不被眼前的小利小益所蒙蔽。
第三,明白自己的利益,又不执着于自己的利益,关心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关心人类社会各个层次的整体利益,如集体,民族,人类,明白自己的责任。
确立自己在整个人类社会利益结构中的正确位置。因为一个人长远的、 根本的利益是和整个社会不同层次的整体利益相联系的。
第四,寻到相应的道德崇高感。
在认识到整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之后,在认识到自己的长远利益之后,在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之后,同时也就相应地找到自己的道德崇高感。要进入这种崇高感,并且升华到比较高的位置。
有不同层次的崇高,有不同层次的道德。
一个比较智慧的人应该能够使自己进入比较高的崇高感。
所谓最崇高的感觉,最至高的崇高感,实际上就是和人类整体利益、 长远利益的一种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人,甚至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进入这种境界, 一个比较智慧的人应该能够进入这种状态。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
第五,对所有利益(个人的,集体的,道德层次上的)都不执着, 都采取求又不求,为又无为的态度。
它表现为一种儿童的快乐状态,玩耍状态,自由自在的状态。(14)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对各种利益层次的一个概括。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有一个方便法门就是:首先要做一个在社会洞察方面很聪明、很透彻的人,把社会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看得特别清楚,绝对不会被各种愚蠢的宣传所迷惑。
从古到今社会上有各种形式的愚蠢的宣传,懵人的把戏。
社会的利益结构中, 一个人生活的合理位置牵扯到自己的细小利益及重大利益、长远利益,牵扯到自己个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整体的利益,整体利益中又转化为道德和崇高感。要把这一切都看得比较清楚。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与道德至高无上的崇高感相联系的人生利益安排。
找到这种安排以后,还不是最高境界,还要找到一种状态,用中国古人的语言叫做“不勤不忘”,就是意守又不意守,努力又不努劲,有追求又不死求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比较微妙的。(15)
人活在世界上,对这个世界的利益结构看清楚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能够比较处之泰然。
当看清利益的时候,只要入世生活,就不能是完全不管利益的态度。你不可能不考虑利益,不可能不考虑身边的利益结构,也不可能不考虑到自己个人的利益。
有两种错误做法,一种就是执着于争取某一种利益; 还有一种就是什么利益都不要了。
并没有一种真理告诉你什么利益都不要,什么利益都不要,你怎么活呀?
对待利益要找到正确的感觉与态度。
禅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说法,是对天下的事情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
禅不吃饭吗?吃饭。禅是什么都不要吗?执着于什么都不要也是很不禅的。 禅睡不睡觉?睡觉!执着于不睡觉也是很累的。
禅是什么呢?就是那种自然的状态,平静的状态,祥和的状态。
当看到利益的时候,最方便的法门就是对利益采取最自然的状态。
比如上了小公共汽车,最自然的状态就是给他两元钱。这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时你与他谈禅是最不禅的。给他两元钱下车,就完了,这叫做肯定对方的利益。如果一说到禅就不应该考虑利益,白坐人家的车,结果不过是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这是很不方便的。
一个人到街上对人说,这个录音机我不要了,白送你,人家会认为他有毛病, 甚至别有用心。这也是很不方便的。
正确的做法是,先要把社会上的利益看清楚, 然后对利益采取一个绝对中性词的概念,千万不要把“利益”看成一个坏词。利益是一个中性词,这样认识“利益”二字就是不执着。“利益”是很平常的概念,很平常的存在, 一定要把利益带上一个什么色彩就是执着。
各种各样的利益:隐蔽的、公开的、精神的、物质的,都是玩具,如此而已。有个人的利益,有眼前的利益,有长远的利益,有社会的利益,有人类的利益, 面对如此多的利益,怎样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
找到一种崇高感。这个小孩儿玩什么?“玩”崇高。 关心人类至高无尚的利益。同时,又不忽略自己个人的利益,融在其中。这种感觉要品味。这叫人生的一种“应对”。
就好象古人对诗一样,没有准备,不用准备。但是一进入那种状态, 就很好地应对了。
对利益也是个应对。世界上有很多利益,和世界怎么对话?
应对得自如、自然,成为一个艺术作品,而已。
应对的状态好,不需要多衡量。除了这个世界对你的判断不错以外,就是你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不论是从通常意义上讲,还是从超脱意义上讲,都处在一个特别好的状态,你就应对得好。
应对得不好,就会满身是病。病是广义的。着急是病,贪婪也是病, 成天生气也是病,成天不平衡也是病,成天无聊还是病。
实际上,天下所有的利益结构,你在利益中的位置,你处理的各种事情所含的利益关系,不过就是一个格局,一种局面,一种流动,一种存在,一种逻辑,一种玩具而已。也是一个创造,一个语言,一个叙述。
对此要有顿悟,从今天开始,在利益的问题上独具慧眼。 第五章 对待金钱的平常心(1)
利益表现为、转化为许多范畴,如道德。
利益与许多范畴相联系,如权力。
在与利益相关的许许多多的范畴中, 有一个范畴是几乎每一个现代人都不能回避的巨大存在,那就是金钱。
这个世界上不用金钱生活的人可以说很少。
连宗教也和金钱相联系。需要化缘,需要有人捐款。
希望朋友们在金钱问题上能够走出误区,独具慧眼。(2)
对待金钱,人类社会几乎有一万种畸形的心理和误区。
对金钱的爱憎、亢卑,对金钱的崇拜与畏惧,对金钱的莫须有的虚荣与轻视,在金钱面前的疯狂、丑陋、犯罪、扭曲、变形,在金钱面前的拘束、拘谨、腼腆,在金钱面前的狂妄自大,在金钱面前的奴颜婢膝,关于金钱的种种嫉妒与不平衡,在金钱面前的各种厚颜无耻,对金钱的各种暖昧、回避、虚假,关于金钱的各种累、各种负担,关于金钱的各种焦灼、烦恼、忐忑、不安、恐惧、惊惶、苦恼、愤怒、紧张、疲劳,关于金钱的各种各样的疾病,关于金钱的各种迷信,关于金钱的各种痴迷, 关于金钱的各种思想、心理、精神乃至行为的误区。
这个世界上,在金钱问题上毫无疾病的人非常之少。
在金钱问题上毫无疾病的人,必定是整个社会生活都毫无疾病的人。
没有找到对待金钱的合理态度,没有找到对金钱的平常心,侈谈什么禅?
当一个人贪钱贪婪得难受的时候还在学禅,是假的; 当一个人想钱想得难受却说不出口的时候,谈禅还是假的。
对钱的平常心,是现代社会平常心的一个标志。
对金钱的亢卑心理与对人的亢卑心理一样,都是毛病。 在金钱面前的亢卑心理在当代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有钱的人拿着钱是一种很亢的感觉,钱少一点有一种卑的感觉。钱少的时候往豪华柜台前一站,就有一点自卑感。这是每个人都有体验的。
在金钱问题上做到不亢不卑很难。亢卑都是畸形心理,病态心理,在那一瞬间心理上肯定是扭曲的。在金钱问题上做到不亢不卑,与待人接物做到不亢不卑是一样的。
对金钱的崇拜与畏惧叫畸形,叫变态;在金钱问题上莫须有的虚荣与清高也叫病。钱少了不平衡,钱多了狂妄,都是病。
在金钱面前的贪婪、丑陋、犯罪,是疾病。在金钱面前的拘谨、腼腆,也是疾病。
一个作家,出版社要出他的书,他不好意思谈稿费,这是腼腆。 这种腼腆也是病啊。其实他想要稿费,但是不好意思张嘴。人家给少了他不愿意,可是又不好意思说少。
贪婪是病,腼腆也是病。
做生意成得了成不了,心理上特别紧张,这种紧张也是病。 搞经济要用无病的方法把它搞好,有病是搞不好的。
不平衡也是病。本来应该把挣钱看成一种玩耍,愿意挣钱你就挣, 挣不来钱也不要着急。着急也是个苦恼,也是个病。
钱多了烧得不行,也是病。
所有这些对待金钱的不正确态度都是疾病。在金钱问题上, 人类真是有一万种误区,一万种畸形,一万种扭曲。
要找到对待金钱问题的平常心,确实需要对金钱有一个清醒的透视。(3)
学过一点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人对金钱发展的历史都有大致的了解,可是, 很少有人把货币史当成一个真正活生生的东西来掌握。
金钱有其历史。马克思等经济学家对货币的研究与揭示, 确实是人类认识文化、解剖文化的一个典型角度。它深刻阐明了货币(金钱)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何产生的历史,又如何发展为左右社会的庞大资本运动。
从原来没有商品,到有商品,到商品需要一般等价物;从物物直接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到形成货币,到货币转化为资本,到形成现在这一整套覆盖社会的机制。
货币的历史或者说金钱的历史,很典型地表明了人类文化的历史。
人类的文化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也是这样由无到有, 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起来的。
人类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是这样从无到有生长起来的,然后覆盖整个社会, 支配整个人类,使人不可自拔。
一定要看清楚这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历史。(4)
金钱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
金钱同样在自然之中,又不在自然之中。
金钱是人类文化历史性的一个重要的缩影。(5)
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标志、代表所有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是万能的。金钱是相当多的利益的一般等价物,也由此表现出了它的“万能性”。金钱在目前这个世界上几乎可以转化为所有的利益,成为人类社会相当多利益的一般等价物,而不仅是明显的商品的等价物。
金钱几乎成了所有利益的一般等价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万能”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金钱可以买来健康吗?不能说绝对可以,可是在一定意义上能买来。
金钱可以让人生活的条件好一点,得到比较合理的生活安排,在空气比较新鲜的地方旅游,生病以后得到很好的调理和治疗。这些对健康有好处,对寿命也会有影响。这即是金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买来健康。
金钱还可以买来尊严。他是个老总,你们是文化人。他今天说给你们赞助一千万,马上就能买来尊严。文化人会给他唱颂歌。有时候不用一千万,十万、一百万就差不多。所以,尊严也可以买来。
记住,这是一个很特别的世界,很多东西,很多利益──广义的利益, 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由金钱转化而来。
看清这个没有坏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虚伪,不遮掩。(6)
另一方面,金钱的力量确实又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在什么地方?
这个限度就在于,任何具体东西都是有限度的,只有无限是无限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
还有相当一些利益是金钱买不来的。
金钱只能够有限地挣来健康,延长寿命,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无法买来健康与寿命。不治之症常常花多少钱都治不好。一个人钱再多也不能活到四百岁、五百岁。
有很多感情、精神,金钱也买不来。
有些人的决心和意志,花多少钱都买不动。 这样的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的: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金钱对他们就不起作用。
这个世界上的感情、爱情,在一定意义上金钱能购买; 可是在一定意义上还不能购买。
所以,金钱买不来的东西也很多。
这就是金钱的无限和有限,万能和局限。
那么,人就应该做到这样,对金钱的所有万能表现都能够了解,都能够看清楚,在这方面绝对要不使自己的认识受局限。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承认金钱的万能性,而不敢看清楚。不但不害怕,而且要做到比一般人善于洞察。你就是憎恶金钱、想要消灭它,也要先看清它是怎么回事才能憎恶和消灭它。一定要看清楚金钱的所有转化形式,同时,又能够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金钱的限度在什么地方。
就像分析自己一样,你的能力在哪些地方,所有的能力都要开掘出来, 同时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
有的人对自己的能力从来就没有发现,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愚蠢; 可是也有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也很愚蠢。
人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不知道自己力量的限度,做不该自己做的事情, 结果是伤了自己,又伤了别人,事情也没有做成。
所以,了解金钱的所有能力和了解金钱能力的限度,在这个世界上是一种智慧。
这个智慧适用于对待一切事物。
了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人的所有能力,同时知道他(它)力量的限度, 这绝对是一种智慧。(7)
金钱既然是有力量的,能制造战争,也能制造和平,能制造慈善,也能制造罪恶。
金钱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财富的表示,是一种权力。 用金钱可以做世俗社会的绝大部分事情。
所以,善于使用金钱,运动金钱,集散金钱,是世俗社会的最大游戏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慈善事业,卫生事业,还是环境保护, 都需要金钱的支持。想做好事的人要善于集中金钱,也是一个必备的能力。这个世界上做最崇高的事情,其中有一个步骤,也是集散金钱。
要掌握集散金钱的艺术,首先需要对金钱看得比较透彻。
这个世界上很多从事经济操作的人多少都体会到了这一点, 每个人都能迅速进入这种感觉。
一个文化项目,表面上看是花钱的项目。可是为什么有人愿意赞助它?
因为它能扩大赞助一方的影响和知名度; 而这种影响和知名度是可以转化为金钱的。
对这里的金钱转换要看透。这种智慧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你敢看, 一眼就能看明白。看透了以后,不在意就是了。
如果说有一个项目能够使中国几千万家庭发生变化, 这几千万家庭本身就会支持你。这个操作本身带来的文化结果国家要介入,所有的企业还要介入,因为能够给它们带来效益。
有各种各样的经营策略,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各种各样的广告效应, 各种各样的金钱的转化。
要善于看清金钱在这个世界中转化的各种隐蔽的方式。在处理这个问题时, 那种平常心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不要以为做文化就是单纯的文化操作, 运作金钱也是做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步骤。在这一问题上不仅需要确确实实具备透彻的眼光,还需要在操作中寻找相应的智慧。
连接一个社会,连接一个巨大而崇高的事业,仅凭道义、 仅凭义务是不可以的。即使只是对道义的宣传也离不开金钱。
天下有很多事情要通过金钱来连接,这是现代社会中的方便法门。 作为一个现代人无疑要对这个问题找到自己的感觉。
金钱问题上的平常心不光是在生活中的平常态,在做事的过程中也是平常态。像谈一个具体的、平常的事情一样,谈论、运作一个伟大的事业。
只要你想拥有这种平常心,你就能够做到。这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有可能一天就能变过来,很容易。
人在金钱问题上应该达观,掌握运转金钱的智慧之后,平平常常地运转它。(8)
现代人都想发财,可是有一个真想发财和假想发财的微妙区别。
“真”想发财的人才能发财。
这句话很多人听不懂。因为天下很多人特别想发财,可是发不了,发不大。 而这些人往往十分着急。
什么叫“真”想?什么叫“假”想?
有的人特别想长寿,就是活不长。为什么?
特别想活得长,就老怕死,怕这怕那,结果反而就活不长了。
不是“真”想,“真”想的感觉不是这样的。这个“真”想是很有意味的。
比如切菜,有的人本来想切菜,结果把手切了,不是技术问题。很奇怪, 想切菜为什么把手切了?有可能这个人不情愿做家务就把手切了。切手是不做家务的最好理由。
也有可能,切手是一种自惩行为。
还有可能,切手是表明自己疲劳的一种无声的语言; 切手是释放自己烦乱的一种语言。
心烦意乱,把桌子砸一下是个表现,把门摔一下是个表现,把手切了也是个表现。
自伤、自残,有的时候是发泄愤怒、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
切手也是这样。人做生意,想发财,想把项目做成,结果“把手切了”。
为什么?有其它很多很多原因不让他做成。
这是奥妙。
明明是想挣这笔钱的,可实际上,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 觉得挣这笔钱有罪恶感;明明想把这个生意做成,可是做事的过程中伤害了很多人,内心的不安让你“切了手”;明明想挣钱,可是怕挣了钱以后,企业内部混乱,形成矛盾,这个情绪干扰你,就把你挣钱的目的破坏了;明明想挣钱,可是怕挣了钱以后带来很多烦恼, 也可能就挣不到钱。
人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在你这一念(挣钱)之外还有一万个念头。
你想入静,一念代万念,可是没代了。还剩三五个念头在你心中捣乱,这一念就成不了。想一念代万念,有三五念头就可以把你干扰了,还用一万个念头吗?
你倒是想创造,可是一个怕失败的念头就把你的创造状态破坏了, 你还能创造什么?
你想写个字,念头一歪想起什么事,底下这一笔就写错了。
所以,想发财的人如果成天发愁,愁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哪有财可发?
这都是一种微妙,很多人不自觉,还有的人专门有这种受虐心理,愿意受苦。 很奇怪,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就愿意受苦,愿意要那个苦劲。
要用这种眼光去洞察身边的各种人。
当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中的人都喜气洋洋了,财就发了。
喜气洋洋就可以代一万个念头。无论你面临着什么,做生意、发财或是写一本书、画一幅画是一样的。只要你愿意把它当做一个创造,都要进入这种状态。
进入这种状态,就是切菜不要切手。切菜切手是什么呢? 很多事情就在一个微妙的地方失败。看着就要成了,结果失败了。
可是如果做得好呢,事情老在这个微妙的地方成功。想成事,它就成了。 要有好感觉。
天下的人并不都是不想做事,但是,有些人不叫“真”想。 这个“真”想不是你只有一个欲望,只有欲望是没用的。
“真”想就要进入那种单纯的状态,没有其它念头在无形中干扰。
在发财的问题上,在金钱的问题上,很多人是有病态情结的。(9)
为什么有病呢?
因为在精神上对金钱有罪恶感,有羞耻感,有各种各样的不安感。
应该没有这些“感”。并且清楚金钱是连接事物的一个方式。有的人拿它剥削人,有的人拿它制造罪恶,我们不同,我们拿它来做事,对这个问题确确实实要单纯到自己理直气壮。
要进入这种状态。知道天下什么东西都是可以转化的,并且善于做这个转化工作。不耻于谈金钱,谈金钱的时候那么平常,那么平和,那么轻松。
在当代社会,不仅产品的包装可以转化成金钱;知名人士、专家的可信度也可以转化成金钱;各种各样的金钱转化方式。要善于把握、善于运用。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在金钱方面特别贪心,有些人在金钱方面特别虚伪, 各种各样的病态。我们没有病,钱多了烧不着,钱少了也不难受,不亢不卑。掌握金钱运转的规律,用金钱和金钱的转化为人类做各种事。
在当代社会做事情有很多连接方式,一种方式就是道义上的连接,它隔了好几层,隐含着金钱。
道义感本身也是一种利益,有的时候还是金钱买不来的利益。
还有很多连接方式,比如金钱。在做一项崇高事业的时候, 应该是什么手法方便就用什么手法,并且心里没毛病。
在现代经济操作中所谓的智慧,就在于看清楚和看不清楚的差别。 有的人是根本不敢看清楚,或者理智上看清楚了,情绪上还有障碍。只有在这方面彻底看清楚了,才能玩得精彩。
如果理智上看清楚了,那么,对待情绪上、情结上、精神上、道德上的那种滞留,可以采取下面这种方法:
首先,给自己设计一种个人的长远利益,同时不滞留于个人利益,要看到整个人类的利益,在看到整个人类利益的时候找到崇高感。不仅要找到那种崇高感,还要找到自己人生最至高的崇高感。这种方法对于入世的人是很方便的,也必须这样。
这种崇高感又不是那种死板的、僵硬的崇高感,是那种很好的状态。 留一念在心中,是一种洋洋洒洒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在长久的事业中、人生中找到好感觉。
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这种金钱问题上的平常心也会使人少很多心理不平衡, 少很多累,同时多了点金钱上的洒脱和自由,多了点金钱运转的智慧。也可能在生活之余做成点什么事情。
金钱是人在世界上生活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对金钱的贪图是病, 对金钱没有道理的拒绝也是病。
当天下所有的东西都在流动的时候,金钱也应该流动。 对于属于自己的金钱应该这样看,它们是我的,又都不是我的。
人经常要审视自己,要有一个特别好的观念。
当你对金钱采取一个透彻的平常心,就会完全不受它干扰。不管你有钱没钱, 都要进入这种感觉。即使你给自己规定静静地修养二十年,也需要在金钱的问题上不受干扰。
如果你现在想做一个事情,要运用金钱, 就要善于把做事和运动金钱通融起来,运用得那么平常,使得它不成为你的负担。
安贫乐道。
安富乐道。
达到特别自在的状态。(10)
金钱可以和许许多多事物相互转化。
金钱的运动与社会的物质运动、符号、概念、思维运动相联系。(11)
运用透彻的金钱眼光,以此衡量现代社会各种权力,各种力量。(12)
也可以以此来衡量、估计社会上各种财富、资产,有形的财富与资产,无形的财富与资产。当用金钱的单纯的眼光来衡量时,就有了真正通融的聪明与洞察。(13)
当社会的利益关系都单纯为金钱关系时,人类既是堕落了,也是进步了。
金钱使一切关系简化了,也赤裸了。
少了艺术,多了数学。(14)
丢掉金钱问题上的一切畸形的、病态的观念,才能以平常心实事求是地对待金钱。
金钱既然是文化的存在,金钱既然是诸多利益的一般等价物,金钱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金钱既然是结构社会的一种联系,金钱既然是一种权力,金钱表明对一种社会力量的支配,金钱表明对一种物质、精神财富的占有,表明人的劳动,表明人的创造,表明人劳动的价值,表明多种交换的契约与轨迹。
可以用组织、运作、集散、调动金钱的方式来改变人类社会。
运用金钱可以作恶。
运用金钱也可以为善。(15)
那么,善于透彻地透视金钱,能够把社会的金钱与金钱的社会都看透,看穿, 随心所欲地运用、集散金钱,是一个很好的平常心。(16)
这个平常心要求你看重金钱,又看轻金钱。不贪、不奢、不执着, 那样轻松自在地对待它、玩耍它,这是入世的自在。(17)
金钱是一种流动,是一种运动,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语言,是一种变幻无常的法相,任其在身边流动、变幻、集散,心不住、不染,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18)
金钱是当代社会一大魔相,是常常诱使人走入误区的一大事物。 在金钱问题上洒脱了,自在了,也是一种入世的修炼。
 第六章 性爱.爱情.情感(1)
性爱是每一个入世之人的一大生活内容,一大存在。 在这个问题上是陷入误区还是智慧,是个大问题。
性爱只是一种爱。
广义的爱是一个更为宽泛而巨大的事实。
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类,对民族,对科学,对艺术, 对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有爱。
爱只是一种情感,爱以外还有其它各种情感。情感是人生中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
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又和利益相连。
我们来阐述这里的奥秘。
请朋友们进入俯瞰人生的角度,透视人类、透视历史上与此有关的记载, 一目了然地进入这个话题。
本书阐述的观点是了解和透视人类社会和历史的一个非常难得的角度, 懂得了这些,才能对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看得比较深刻。
对这个问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一视同仁,都需要有这种智慧。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自在,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有足够的明白。
对待利益,对待金钱,对待性爱,都需要用平常心来透视。 希望读了这个文本以后,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领会。
关于这些问题,社会上充斥着大量书籍,有的繁琐,有的片面,有的狭隘。这里阐述的内容综合了人类思想的很多方面: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 心理学、生理学、古文化学、各种宗教学形成的结论。
对性,性爱这两个词,首先把自己心理上的所有避讳都拿掉。
性是比金钱更加让人避讳的字眼。要有这个智慧, 要不就是受这个问题困扰的一个傻瓜。
应该这样说,性的问题与金钱的问题一样,是人类最有病的问题之一。
人类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巨大误区之中。(2)
考察中国文字“性”的含义,是有着深刻启示的。
在这里,我们不讲其古代的含义,就讲延续到现在, “性”在词义方面有哪些应用范围。从而得到一个非常清楚的透视:透视生命本源;透视文化整体。
性别,是我们总结的第一个词。
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在讲到雄性、雌性的时候,还要注意,不仅动物, 我们对植物也是这样划分的:雌性、雄性。
一切有性生物都是从无性生物演变而来的。
在讲到动物的有性繁殖时,还要讲到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从无性繁殖发展而来,无性繁殖是低级形式,有性繁殖是高级形式。有性繁殖高于无性繁殖,是高级阶段。
无性繁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雌雄合一的繁殖方式。
古人修炼不是讲返朴归真吗?就是要归到不分的时候。
这都是奥妙。
“性”第一个概念,就是所谓性别的概念。(3)
和性别相联系的第二个概念,用我们中国的词典解释,就是有关生物(人、 动物和植物)的生殖或性欲的内容。
包括性欲、性交、性器官、性生活。
性欲是个重要的生命现象。
这是性的第二个使用范围。(4)
第三,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的性格、个性、天性、耐性、品性、性质、性情。
在这里,与性别、性欲、性器官、性生活不是一回事了, 但依然使用“性”这个字,意味是什么?
当人类在不同领域内用一个词的时候,就反映了人类对它们相通之处的敏感和微妙的把握。也就是说,当我们讲到人的性格、个性、天性、耐性、品性、性质、性能的时候,与我们讲的性别、性欲、性器官的“性”有相通之处。
这话有一点深刻。
比如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是性别之分,男女在性格上是有差异的。
如果只是男性,那么男性之间也有差别。比如说,这个男性带女人气。
性格的差异,和男性的性特征、性观念的差异是有密切联系的。
一个人的性格还与他(她)的性发育状态有很大关系。
就是说,人的性格、个性、天性、耐性、品性之“性”, 和我们刚才讲的那个“性”之间,有联系。
这种联系还很多。
一个人在性别上的意识与这个人的整个性格、品性、生性都有着非常内在联系。(5)往下就要讲到动物,动物也有个性、生性、性格、性情、兽性。
动物园里挂着一个牌子,这个动物生性凶猛。
动物的这些东西就相当于人的性格一样,之所以用这个“性”, 和刚才讲的那个“性”又有相通之处。
相通并不等于完全一致,这个相通是非常微妙的,是相联系,是相应, 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
就好象你造的东西和你的审美具有相通之处。你设计的封面和你的性格具有相通之处。这个封面并不是你,你也不是这个封面,但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
当说一个动物的性情、性格和一个人的性别、性情有相通之处的时候,并不是说,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只是说它们有相通之处。(6)
植物也有生性,也有性子。
很多年前有一件事,很触动我的灵感。一个小木匠对我说,这个木头因为被火烘烤了,所以没性子了。木头在加工之前都要被火烘烤,要不它会弯曲、变形。所以做家具前先要对木头进行烘烤,刚刚砍下来的木头是有性子的,有弹性,会变形,会扭曲。它经过烘烤以后就变得没性子了。当说木头没性子的时候, 让我联想到把动物骟掉。
雌的动物、雄的动物,一被骟掉,全都变成没性子的东西,只知道吃,只知道长,没性子了。木头经过烘烤也没性子了。它特别触动我对生命本源的感觉。(7)
中草药,包括各种各样的矿物、草木、植物,都有性味之说。
为什么这里又有“性”?药性如何?用“性”来描述。
这个“性”在中国语言中到底是对什么东西的高度抽象?
这种高度抽象的结果就是把所有本源相通的东西给抓住了。
概念就是这样在抽象中形成的。抽象得越高度,使用的涵盖面就越大。
中草药都有性味。不同的植物、动物、矿物质在进入人体的时候, 表现为不同的性味。(8)
那么,万物的性质、性能、性状、弹性、碱性、酸性、油性、粘性、导电性、 绝缘性,各种各样的自然属性都用一个“性”字来概括。
金属已经是非生物了,依然用这个“性”字来概括它的自然属性。
人类在哲学上的抽象、概念上的抽象是和意义有关的。(9)
此外,在人的精神、思想、感情方面依然用这个“性”字:思想性、阶级性、 纪律性。
更广义的社会文化判别,也用这个“性”字:批判性、建设性、破坏性、保护性、恶性、良性、进攻性、防守性、商业性、军事性、政治性、外交性。(10)对世界万物、对医学检测、对词语,分:阴性、阳性、中性。(11)中国古人讲“性命双修”。(12)
当我们讲了“性”字的十个层次的用法之后,这里就有非常深刻的、 在一定意义上是逻辑道断的东西在里面。
性欲之性、性别之性、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之性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内在的同一。肤浅地说,狭义的性欲之“性”是广义之“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这种概念上的联系必然同时反映着实际意义上的联系,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说法。
一个人在性别上的特征(男性、女性),在性爱方面是否健康和是否有疾病,与其广义的“性”,即是这个人的性质、品性、性格都有一定意义上的相关。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性欲、性爱方面是否健康,无论是自然生物性, 还是社会文化性,都与他广义的“性”有联系。
这是对通常所说的性爱之性在审视的时候,一个非常广义和哲学化的概念。(13)
性、性欲、性爱对人类来讲不仅是自然的、生物的存在,更是社会的、 文化的存在。不仅是生命现象,更是文化现象。
正是在这个双重的意义上, 狭义的“性”与广义的“性”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全息对应。
狭义的“性”状与广义的性状态是全息对应的。
前者是后者的缩影,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这里有数不清的说明。
真正透彻地而不只是概念地、逻辑地把握狭义的“性”与广义性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同一性。在直觉上、在感觉上、在总和上、在整体上、在本质上来把握。
懂得这一点,也就懂得了生命的奥秘,懂得了全部古人修炼的奥秘。
当现代人在性的问题上有各种回避的时候,这是一种文化的回避。 我们要超越这种文化的观念,来论述和解决人类深层存在的问题。
动物不懂得回避,没有差耻感。动物性活动对人都不回避。(14)
在文化学方面,“性”与文化的关系是两个相应的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对它的决定作用。
性在相当程度上是文化的存在。就好象你爱一个人,不光是爱他的生理, 也爱他的整个文化存在。
可以说,人的狭义“性”状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塑造、制约和决定。全部社会文化都可能对人的“性”状产生影响、制约、塑造和决定。
性是否有病,是否健康,在很大意义上是社会文化问题, 这里有数不清的因素、环节和事例。
文化的全部都可能全息缩影在人的“性”状上。
一个人的“性”状(性功能、性爱、性心理、性生理、性生活……), 确确实实决定于他的社会文化经历与环境。
这是非常深刻的结论。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透视了一个人(或自己)的“性”状, 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他的社会文化经历与环境。
可以说,目前街道上贴满了各种治疗性功能障碍的广告,相当多的性功能障碍都产生于文化原因,并不是天生的。文化可以造成一个人在性方面的放纵;文化可以造成一个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文化可以造成人在性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扭曲、变态、性错乱。这些情况都是由我们的观念、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的家庭造成的。总之,是人类的文化造成的。(15)
性和文化关系的第二个方面是,反过来,一个人的“性”状(性生理、 性心理、性生活的全部)又必然在一个人的所有性格、个性、社会活动性、整个文化性方面表现出来。
如果在性方面有症结,也将全部反映出来。
性方面扭曲的、变态的、畸形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艺术作品更是多。性方面的正常与不正常、健康与不健康、这种病和那种病、这种障碍和那种障碍, 在文学艺术中到处都在表现。它不一定表现在描写性,它表现在有些根本不是性主题的描写中。再延伸说,在一切作品中都有表现。
一个人的社会行为、政治行为、宗教行为和他在这些方面的各种作品, 都可能表现出他在性方面的状态。
有的作品一看就是阳萎作品,有的作品一看就是性变态作品、性错乱作品。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看得特别清楚。
在政治、社会行为中一样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深刻的透视眼光。
在性方面的各种不正常状况,比如阳萎,性错乱,性变态,性的一切焦虑、懦弱、妄想、苦闷、压抑、痛苦、不安、紧张、自卑、自狂、罪恶感、施虐、受虐、放纵、报复性等疾病,都可能(也必定)在一个人的性格、个性、品性、思想、行为、 作品中表现出来。
没有一个例外。个别十分残忍、病态的人,就因为他在性方面也是病态的。
这就是比较深刻的生命现象,也是比较深刻的文化现象。 认识这些无疑需要超出自己人生的范围来透视整个人类社会。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对人类生命方方面面的文化现象都要关心。
人类在利益问题上是一大误区,很多疾病;人类在金钱问题上是一大误区, 很多疾病;人类在性的问题上也是一大误区,很多疾病。
仔细体味一下,都能够找到感觉,都能找到这种对生活的观察角度。
人类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能回避的东西,还有很多看来是讳言的问题,其实都是人类面临的巨大现实与误区。疾病就充斥在这几大误区之中。
在金钱问题上存在的各种疾病,在性的问题上也都存在。(16)
性爱只是“性”状的一部分,是性的一个部分。
因为性有多种形式,不仅有爱,还有疾病,像变形、扭曲;那么, 性之爱是性状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为性爱不只是自然生物现象,更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现象,所以, 必须从这个角度来透视性爱。
爱一个人,不仅是爱他的体貌、生理条件,还是爱他的个性、性格、气质、才能、综合文化素质、整个心理条件。
这种心理状况又和生理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人类来讲, 连生理状态都带有文化色彩。没有纯生理的体貌,体貌也是文化的。
同样一个长相的人,现在心情好,心态好,有爱心,他的相貌可能都要发生变化。双胞胎从小生下来环境一样,吃喝一样。两个人放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培育出来,相貌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虽然大体上看来相像,内在会有很大的差异。
恋爱时,人们不光是爱一个人的体貌,爱他的心理及文化素质。
还爱什么?爱他的作品,爱他的作为,爱他的名声,爱他的地位, 爱他的荣誉,爱他的金钱。这都是文化现象,社会现象。
这一切(作为、作品、名声、地位、荣誉、金钱)是一个人生理、 心理条件与机缘的合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爱以上的因素也有点道理。
比如他是个大画家,画画得非常好,爱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爱他的绘画艺术,爱他的作品,爱他的成就,都是可能的。当地位、作为、金钱是一个人才能、 素质的显示与标志的时候,爱前者与爱后者是一致的。
爱一个人有才能,而这种才能取得了成就, 这时候爱他的成就和爱他的才能是一个意思,无可非议。
当然,世界上还有由机缘造成的成就,造成的经济上的财富, 这时候爱他的成就与爱他的素质是分离的,这种爱也是人们自己选择的。
当两者分离时,爱一个人的地位、金钱、作为,可能爱的是他的机缘。 那是另外一种爱了,和他的素质没关,可能是一种短期行为,因为这个人明天也可能没有这些地位和金钱了。这里所谓的爱,只是一种利益的权宜。
所以,爱一个人,不仅是爱他的自然属性,还爱他的文化社会属性。 而他的文化社会属性包括他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机缘造成的一切。
一个人的成就、名声、地位、才气、作品、创造,是他的素质和机缘综合而成的。当一个人没有成就只有素质的时候,那么,这个人现在爱他的素质,也包括期待着以后爱他的成就。
这种分析是比较彻底的,一步到位的,在这里,没有虚假可言。
当一个人洞察力不够的时候,他(她)所爱之人现在的成功可能就是其才能和素质的全部。也许有人只看到这一点,把对象表现出来的东西作为对他素质的判断,以为自己爱对了。只此而已。
有的人可能不管那么多,只爱他的财富,爱他的成就,爱他的地位, 至于他明天有没有另当别论。
明白了这些,就会生出第三只眼。(17)
性爱是重要的人生利益之一。
人有很多利益,不光是经济上的利益,性爱本身是重要的人生利益之一。
性爱是个非常宽泛的字眼,不一定是具体的性生活、性行为。 同性和异性之间是一种特别爱的感觉,也叫性爱。
对这一人生的特殊利益,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能够透视、能够重视、 能够正确处理,无疑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之一。
不承认性爱是人生重要的利益之一, 就不能理解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为什么常常会有很激烈的冲突。(18)
性爱与广义的爱的关系。
也就是狭义的“性”与广义的性的关系。
也是一种特殊的全息对应。
广义的爱在有的时候是狭义性爱的扩展。
壁如对自然的爱,肯定是最崇高、最圣洁的。 然而一分析就清楚其与性爱的联系了。
一个作家描述,“西湖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如果运用这个比喻的是个男作家,他已经对西湖施以性爱。他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把世界已经分成了性别。 “河流是那么温柔”,用温柔这个词,表明他已经把河流视为一个女性了。
当一个男性作家说,山这么伟岸,含着男性的自我欣赏。当一个女性说, 山那么伟岸,那么可靠,她把山当做男人的臂膀。当女人说,太阳就像父亲,她把太阳当做世界上第一个崇拜的异性。当男人说,黄河是伟大的母亲, 他把黄河当做第一个崇拜的异性。
注意,在对自然的爱里隐含的所有比喻,都是带有性角色、性意味的。
当看到柳枝在春风中飘动的时候,男性说,它多像一个婀娜多姿的美女。 他在一瞬间潜意识已经进入性角色了。
对自然的爱尚且如此,对其它的爱呢?与我们讲的性爱有没有联系?
对艺术作品就更不用说了,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自然作品的一个表现。
一个画家画人物就不用说了,当他画一棵树,画一幅山水的时候,男性和女性在欣赏这幅作品的时候,都有性的判断含在其中,这是不由自主的。
家庭中,这都是弗洛伊德分析过的,子女和父母之间,女儿对父亲的特殊眷恋,和儿子对母亲的特殊眷恋,用深层心理学分析,父亲是女儿接触的第一个异性,母亲是儿子接触的第一个异性。这里的性角色和性意味是非常明显的。
至于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当异性之间产生一种微妙好感的时候,即使这种好感是非常纯洁的,性的微妙色彩也是充斥其间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
要否认这一点,要么是愚蠢,要么是伪善。
那么,既然对生活中所有人的爱,都有可能与性爱有某种微妙的联系, 对大自然的爱都与性爱有微妙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广义的爱,对待一切事物只要使用爱这个字眼,其中就有相通的意义。
爱有多少种用法,一定和以上讲的性爱有相通之处。从性讲到广义的性, 性能、性质、品性;从性爱讲到广义的爱。
这种展开远比一般的比喻更丰富,更宽泛。 性爱方面的状态也将在广义的爱中表现出来。
没有性爱的人,也就没有爱。
一个人可以不结婚,可以没有情人,可以没有性生活。但是不可以没有性爱,即是对异性那种好的感情是不可以没有的。终生可以不结婚,终生练童子功也可以。但是如果说他对异性没有爱是不正常的。一个普通人没有对异性的性爱, 却说他具有对整个世界广大宽泛的爱,是不可能的。
所以,没有性爱之人不会有爱。
性爱健康与否,正常与否,与他一般的爱健康与否、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
爱,是身心健康的产物。爱,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度量。
一个对异性是病态的人,不能理解他对整个世界是健康的。
对于异性都缺乏正确态度,对整个世界有正确态度、良好态度,也是不可能的。
性爱变态、病态之人对生活、社会之爱必然也是病态的。 性方面的病态常常与一个人的尖酸刻薄相关,也常常是残忍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对于异性变态、畸形、施虐、残忍,他对生活的其它方面都很健康、 善良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他对异性采取这种态度的时候,他把世界的相当一部分都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
所以,一个人的错乱、变态、罪恶是整体的,从生命到文化是整体的。他可能对异性是这样,对大自然也是这样。有些特别残忍地破坏大自然环境的人,他的性心理与性生理必定都是特殊的混乱状态。他的整个文化和他的生理是相同一的。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与文化相关。因为人的性心理和性生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文化。性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就是文化。
当一个人身心健康的时候,情绪好的时候,对周围就多一点爱心。疲劳的时候,身体与健康状况差一点的时候,对周围就少一点爱心。这个谁都能体会到。
你今天身体特别健康,心情特别愉快,看见小孩也喜欢摸摸他的头,看见树木也挺亲切,看见景致也高兴。然后说一句话,自然真可爱,生活真可爱,都可爱。 整个身心都充满爱。
充满爱,是身心健康的表现。
没有健康的身心,哪来的爱?一个身心不健康的人,没有爱。一个即使是平常很有爱心的人,在他病得非常痛苦,痛不欲生的时候,也来不及爱周围的世界。
这是非常深刻的真理。
所以,当我们说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与说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同义语。
当我们说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与我们说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是同义语。
当我们说对生活充满爱的时候,与我们说对异性充满爱是同义语。
当你有特别博大的爱心的时候,你确实不但身心健康,而且这里“心”的健康,还包括一个智慧在里面。真正在社会、利益、金钱、爱方面都没有疾病, 你才能有博大的爱心。
我们对待情感问题,要使自己成为对异性、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 对科学、对哲学、对艺术、对整个人类都有特别博大的爱心的人,这是进行良好自我设计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
要在这个意义上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做在文化构造方面非常良好的人,做非常祥和的人。
对异性的正确态度,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终生不结婚,终生没有性生活的人。(19)广义的爱不仅与性爱有联系,而且还可以对它做文化分析。 每种爱的构成都非常复杂。
我曾经把父母对子女之爱(很多人把它看得非常圣洁)分为十二种, 很多家长都接受了,并且都感到震憾。
人为什么爱子女呢?
第一种,很圣洁,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爱子女。
第二种,把子女看成夫妻爱情的果实与纽带。
第三种,把子女作为自己的一种特殊作品与创造。你写书, 因为你投入了劳动,所以很爱你的作品。你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特别完美的人,你投入了,所以把他看成你的一部作品,一种劳动。
第四种,把孩子当成自己血缘与事业的传宗接代的载体与象征。 农村人有这个文化观念,城市人也有这种文化观念。
第五种,把子女当做一个欢乐的来源。
第六种,把子女当成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财富。
第七种,把子女当做自己人生萎缩的一种寄托与安慰。
第八种,把孩子当成自己空虚生活的一种填充,离不开孩子。
第九种,生活中有受虐倾向的人,当他找不到施虐的对象时,就让孩子对自己施虐,找那种苦的感觉。他热衷于为孩子受苦,像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高老头似的。
第十种,就是因为性爱生活的空虚、空白,所以拿孩子做替代物。
第十一种,就是拿孩子做自己人生能力完整的一个标志,你看, 我有生育能力,能养育一个孩子,所以爱孩子。
第十二种,就是把孩子作为自己虚荣心的满足:你看,我的孩子买钢琴了吧? 比别人家的孩子的还好呢,我的孩子穿得也比别人家孩子好,我的孩子吃的也比别人家孩子好。这种攀比过程,实际上是家长的虚荣心,并不是孩子需要。(20)
对子女之爱尚且有这么多种,其它的爱呢?
都可以做分析。
把爱这种感情再扩展开,扩展到人间的各种感情的时候,我们认为天下的感情有几种,一种是态度性感情,就是说,这种感情是对人的。比如爱,或者恨, 这都是有指向的。
还有一种是情绪性感情,是对自己的。比如说,我现在很苦恼, 就是我自己在苦恼,是自我情绪性的。
在所有的态度性感情中,凡是善意的感情都可以被爱统一起来。
关心、同情、善意、好感、怜悯、爱情、慈爱、亲近、亲热、友好、友善, ……都可以被爱这个词统一起来。
如果刚才所说的这些感情都是真实的,不是出于社交、 外交的需要伪装出来的,都有某种程度的爱在其中。
比如对这个人的好感,对这个人的亲切,对这个人的友好,对这个人的爱惜, 对这个人的怜悯,对这个人的同情,其实都有爱在其中。
往往比较健康的人,情绪好的人,对别人也比较有同情心、关心、理解、 安慰,都是宽泛的爱的表现。
当然,这些爱的感情常常也有利益含在其中。
父母对子女之爱就有十二种,它和父母人生的十二种利益相联系。
爱不仅有利益背景,爱本身也是一种利益。
一个人需要爱和被爱两种利益。
爱的时候感觉到一种充实和幸福,是好感觉。
被爱的时候是一种安全、安慰和幸福的感觉,也是好感觉。
这两种好感觉人生都很需要,有的时候金钱买不到。
所以,人需要爱,需要被爱,这是人生的很重要的利益。(21)
在态度性的感情中,所有恶意的感情都可以用与爱对立的感情统一起来。
爱的对立感情可以用憎来描述。
所有敌视、憎恨、怨恨、仇恨、嫉妒、嫉恨、反感、厌恶、嫌恶、讨厌、恶感、对立、不满,如此等等,都与爱的对立面有关。憎的情绪含在其中。
这样,在态度性情感中,就分为肯定性情感和否定性情感两大类。(22)
在这两种态度性情感之外,有种特殊的情感,叫做畏惧。
畏惧是一种特殊的情感。
当我们对一个人带有敬重成分的时候,是爱与畏的结合。敬是爱与畏的结合,这个词说得很透彻。不是特别害怕,而是不太放肆。畏也是一种宽泛的表示。
对宗教的虔诚含有畏,对感觉神秘的巨大存在的畏惧, 对自己命运未知的畏惧,对宗教的神秘感很接近这个感觉,而不仅是爱。你若信仰佛教,你能想象去摸一下释迦牟尼的头顶吗?没有这种感觉吧?
这种感情与爱是有差别的,里边是敬的成分,敬里边含着畏惧。
一个东西能够形成崇高感,是因为崇高感本身就含着对这个事物的敬畏。 离开了敬畏,没有崇高感一说。
所谓道德至上的崇高感,就是对所谓道德至上的事物有爱的一面,也有畏的一面。即它是不能随便侵犯的,不能用非常亲近的、亲昵的方式去爱的。
对爱的认识如果比较透彻,就会对世界上的很多东西看得比较清楚。
所以,敬是爱与畏的结合。
人们对崇高的事物,包括对宗教都有一种特别虔诚的心理, 这里边有爱的一面,还有畏的一面,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感觉。
当一个人跪在天主脚前惭悔的时候,谈不上对天主的爱,主要是敬畏。(23)
以上这些感情都是指向他人的,是态度性的。那么, 还有很多感情是自己的:悲伤,忧郁,惊恐,苦恼,痛苦,悲哀,还包括不指向他人的愤怒,这都属于自己的感情、情感。(24)
更宽泛地讲,中国有一个字眼,叫情绪。如急躁、不安,等等。
情绪是更宽泛的存在。
情绪是人的一大存在。
情绪是生命的心理表现。(25)
性情。汉语这个词就很有意味了。一个“性”,一个“情”。很概括,很丰富。(26)
对性、对爱、对情感要有透彻的洞察与分析。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存在。
它在很大程度上与利益相关。
它本身也是一种利益。(27)
当从性讲到性爱,从性爱讲到爱,从爱情讲到所有的情感。我们发现,人在生活中有一个极大的误区──性爱、爱情、情感的误区,这个误区就与你面对金钱、 面对利益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把这一切都看得比较清楚的时候,就能找到对自己情感的平常心。
对情感的平常心,包含了这样几个内容:
第一,就是对情感的透视。
当把所有情感的来源都看得很清楚、很透彻的时候,当它在你眼里失去那种所谓天经地义的位置的时候,你就不会把它放在原来那种驾驭自己的位置上。
就好象当你对金钱看得比较清楚了,虽然现在还是那么多钱, 你站在商店的柜台前时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看得比较清楚了。
虽然不是完全彻底地发生变化,但是已经发生变化了。而且不断地暗示自己, 时间长了就变化了。
因为你对感情、情感看得透彻以后, 就有可能对待感情不像原来那样有各种各样的疑惑。
第二,对感情的正确态度,叫听之任之。
要找到另外一个自我来观察自己的情感。那个自我可能更接近心理中更深层的自我意识。然后,把原来那个自我当成被观察的对象,看着他,听之任之。
第三,善于用情感自自然然地连接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金钱能连接这个世界,情感也能连接这个世界。 情感是连接这个社会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玩耍,像小孩坐在沙堆上,其中有一个能力,就是善于平平常常、心平气和、自自然然地运用情感来连接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能片面,包括对情感,对金钱,对道义。
在讲到金钱的时候,所有的事物都用金钱来连接也是行不通的。 现在讲到情感,对情感也要采取一种自然的态度。
所以,要用情感自自然然地连接这个社会。
第四,善于对自己的情感,不同情感的价值,做出判断。
感情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命运的一部分。人应该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命运最重要的感情,什么是局部的感情,什么感情是重要的、长久的、应该爱惜的, 什么是过眼云烟。
第五,就是博爱。
既然感情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对待整个人类社会的态度,那么,关心整个人类社会利益,找到一种崇高感,和感情相联系的表现就是博爱。
这种博爱与关心整个人类利益的道德崇高感是一致的。
健康的人才能有这种博大的爱心;反过来说,其实爱心又可以使人健康。
讲爱心,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方便。
“爱”包括了你的身心健康,包括了你在这个世界中的整体利益,包括了你的道德感,包括了你在这个社会中和很多人的感情,包括了很多很多。
所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有博大爱心的人,是你人生的重要内容, 也会为你争得重大利益。
大慈大悲的状态,是爱心中略加威严。
因为对人类仅有爱心还不够,有时候还需要有威严。除了用爱心对待他人还不够,有时候还要惩处他的缺点、罪恶,这才有了大慈大悲。
对自己的罪恶、偏见、执着、贪、嗔、痴不产生恐惧心理, 对美好的事物不产生一种爱的心理,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真理。
所以,要惩恶扬善。 第七章 欲望.目的.事业(1)
在讲了利益、金钱,感情以后,还有一个题目,可以用六个字概括, 叫做欲望,目的,事业。
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每天都充满了欲望、目的、计划、打算、事业、追求、 图谋、目标等等相类似的范畴。
短小一点的叫打算,大一点的叫计划,再大一点就叫事业。
现代人都喜欢讲事业,事业就是人生相对长一点的计划。
打算是小计划,计划是大打算;计划是小事业,事业是大计划。
是目的的不同层次, 这是人每天的生活中和人类每天的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的一个大的范畴。(2)
从利益就会引出欲望和愿望,而且迅速转变为一种目的的设计。 即使不是一个很自觉的目的设计,也是目的的一个方向或一个指向。(3)
人类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利益引出的欲望会迅速变为目的。 人生从大到小有各种层次、各种规模、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目的。
总目的,总目标,终极追求。
人生阶段目的、目标和打算。
人生阶段中某一方面的目的、目标。
还有非常短暂的目的、目标和打算。
再琐碎到各种细小的打算。
目的有不同层次,有时间上的层次,规模上的层次。(4)
人常常在自己目的的设计中陷入误区。
人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目的;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这些属不清的目的、计划、打算,总是在非常有力地支配着一个人的思想、 心理与活动。
当人们非常执着地被自己的目的、计划、打算驱使的时候,就会为此焦灼、急躁、烦恼、痛苦、紧张、不安。这时候,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陷入了“目的的误区。”
人生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目的的误区”。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指事业, 就是“事业的误区”。
今天你有个小小的打算,就成了你一个小小的目的;这一阶段你有什么打算,就是这一阶段的目的;人生有什么打算,就是你人生的大目的。
如果这些目的是不正确的,就陷入误区。(5)
人的痛苦、焦灼常常就是因为陷入了目的的误区,还不是方法的误区。
一件事情没有做成,人们常常审查自己方法,看其为什么不能达到目的。 其实不明白,这是一个目的的误区。
人们常常愿意审查自己的方法,而不愿意审查自己的目的,他不去怀疑自己的目的对不对。事情做不成就苦恼,不考察目的设计得对不对。
人们常常忘了审查目的。目的不对,找方法有什么用?
所以,人生一方面不能没有目的,从大到小;另一方面,又不能执着于各种目的。
目的要正确。
目的错了要及时调整。
目的要不断随情况变化而变化。
目的要有生命,要有发展。
目的要不断重新设计。(6)
审查大大小小的目的。
大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终级追求,再小一点的就是所谓事业, 一直小到一个打算──今天下午准备干什么?(7)目的审查之一,就是审查目的是如何产生的?
有了目的以后,不去想目的是怎么来的,只去想如何实现它,往往可能陷入误区。
有的人想当作家,这个目的怎么来的?有的人想发一大笔财,这个目的是怎么来的?有的人想做成一个项目,他不去想一想这个目的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一旦形成目的,就把这个目的作为一个巨大事实来接受,只能朝目的去, 结果可能就陷入目的的误区。
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常常含着根本的目的。
一个人想成功,想发达,想生活得好,想成就事业,想发财, 想得到更多的爱。这些欲望其实都是根本性的目的。而这种欲望,或者说根本性的目的一旦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在估计可行性及操作之后产生具体的目的。
如果把欲望看成是一个根本性的目的,这种根本性的目的一旦和实际相结合,比如在这个人生阶段有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同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条件,就会产生一个经验的估计、可行性的判断及对具体操作的安排之后, 产生更具体的目的。
人的目的体系是这样形成的:大目的下形成次大目的,次大目的下形成中目的,中目的下形成小目的,小目的下形成微目的。目的是这样一层层形成的。
反过来的结构,小目的汇成中目的,中目的汇成次大目的,次大目的汇成大目的、总目的。
人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根本的目的、欲望, 它结合具体情况立刻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具体目的,从大到小。而这些从大到小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又反过来从小到大地影响他的根本目的。
这是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反复。
比如说,你人生的根本目的是要做一件文化工程,使得人类更文明、更发展。 那么在这个阶段你设计一个目的,比如健康工程。健康工程在做的时候,你又形成一个具体目的。比如搞一个康复技术。在搞康复技术的时候更具体,今天你可能要进行一个谈判,这样从大到小形成一个目的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这个谈判可能成功了, 一系列谈判的成功造成康复技术的成功,一系列康复技术的成功造成一个健康工程的成功。一系列像健康工程这样的项目成功,造成整个目的更充实、更提高、更发展。
反过来,如果一系列具体的目的实现不了, 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大目标的调整和变化。
人就是这样。(8)
目的审查之二,就是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操作、目的与方法。
目的总是通过一个操作过程,运用一定的操作方法实现的。 任何目的都是过程的结果。
实际运动中,过程是原因,目的是结果;过程在先,目的在后。但是在我们通常的思想中、行为中,常常是目的在先,方法在后。先有了目的,才想方法。
实际过程中,作出一个结果来,达到了目的。可是在这之前, 我们想事的时候,往往先想目的,确定目的以后再确定方法。
这是一般人的认为:先定目的,再定方法。
其实从来没有一件事情在确定目的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方法, 没有考虑过过程。不存在这种可能。这里涉及到思维的奥秘。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现在定个目的,就完全没有考虑方法和过程吗?不会。 因为事实已经摆在你面前,你虽然没有经过自觉的考虑,思维中已经有不加思索的一些考虑在其中了。
我们恰恰是要反对只看目的不看过程和方法,同时又想强调, 在思维中考虑目的的时候,常常已经多少考虑点方法和过程了。
深刻一点说,在我们最初确定目的的时候,哪怕是看来最盲目、最轻率的一个目的,都已经包含了对操作过程、操作方法的某种考虑。虽然有的是想当然的、 一瞬间的、无意识的考虑。
比如你想要做这么一件事情,好象你没有想方法,没有想过程。 但要知道任何目的产生的前提就是,大的目的和具体情况的结合。在这结合的一瞬间,方法已经在考虑之中了。
所以,完全有这种可能,一个目的虽然没有考虑它的详细过程和方法, 有时有可能正确。这似乎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没有考虑方法,但是这个目的是正确的。当你按照一定的方法操作的时候, 这件事还能做成功。因为那一瞬间已经考虑到了。
但是经常又是不正确的。是什么原因?
一方面有可能我们对方法、过程考虑得不深入、不周到, 另一方面就是欲望常常使我们歪曲事实,歪曲对情况和操作的判断。
所以,目的虽然在哲学上讲是一个过程的阶段性成果,那么,它只要一诞生就已经包含了对过程性的考虑,绝对不考虑过程的目的在人的思想当中是不会产生的;但即使这样,目的在先、方法在后的逻辑也在起作用。
为什么?目的在先、方法在后还不一定完全是时间上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思维逻辑。因为欲望带有冲动性,带有第一性。大的目的对人的驱使太强烈了。因此,经常有可能它使人在形成具体目的的时候,对过程和方法的估计是片面的。
你就是想成功,想发达,于是乎马上就形成一个又一个目的。在形成目的之后,先把目的确定下来,然后再想方法。这就叫目的在先,方法在后。所以,真正把目的、过程、方法同一化,统一起来考虑,才是智慧的。
也就是说,我们要按照目的形成过程本身的规律,形成任何一个目的, 都要真正地考虑到过程,不要被欲望的冲动性、第一性所歪曲。(9)
目的审查之三,对过程与目的同一性的审查中,不仅是对方法的审查, 还是对情况的审查,对整个客观情况的全面了解。
欲望是主观的,但情况是客观的。任何事情都是各种力量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哪怕是最主观的事情,比如写作,不需要跟人合作,莫非还有别的力量参与?当然有。你的时间受不受影响?你的社会活动不会影响你吗?你的家庭环境乱不乱?你的健康状况允不允许?这个时期有没有其它的事情干扰你?这些力量都要参与你的创作。
对所有这些都要有判断。
在审查目的的时候,千万不要把目的看成是我们一定要达到的东西,一定要看到整个过程、过程中的操作和过程中的情况,通盘考虑,越这样就越智慧。
当然,人不可能把实现目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和情况都吃透,那么,我们可以说,目的永远是根据操作过程中的感觉不断完善的。目的、操作方法和对情况的了解是同时生长、同时完成的。
目的和操作的方法,和对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情况的了解,同时生长和完成。 只有这样,对目的的设计才是正确的。(10)
目的审查之四,是对目的根源的追溯。
小目的来自于大目的和客观情况的结合。大目的来自于根本的目的和具体情况的结合;根本目的来自于一个人根本的欲望和利益。各种各样的利益。
所以,审查自己的各种目的,最终是对自己的利益进行审查, 对自己整个人生利益设计和观点的审查。(11)
有了这些对目的的审查,目的就可以仅仅从通常用语的意义上来定义它。
人在生活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目的。
有的目的实现不了,有的目的能实现。
有的目的对人有利,有的目的对人不利。
有的目的保守,有的目的激进。
目的也可以更哲学、抽象地定义。不过是事物运动在时空中的某种方向性, 更超时空地说,是趋势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物体,他的目的无论是最终实现了,或是没实现, 它都表明了一种“努力、实践、运动”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目的都有某种程度的“实现”。
你做一件事情,这个目的可能实现了,也可能实现不了, 但是都表明一种努力的方向,一种实践的方向。即使最终你这个目的没有实现。其实世界上不存在绝对没有实现的目的,这就是一个判断。
你要当作家,经过很多年的努力没当成。但是这个努力的过程有可能使你与作家的感觉和创造更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希望当作家的目的有一定的实现。
你说你要当冠军,没当成冠军,当了第三名,目的没实现, 但是和这个目的更接近了。
也可能你想做一件特别伟大的事情,没有成功, 也许它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有成功,至少是部分成功了。(12)
因为目的包含了利益,包含了过程中的情况、估计,包含了过程中的操作方法;所以,目的还必然与一个人的整体利益相关。他的整个人生,他的健康,他的感情,他的道德感,他的能力、力量,他的整个兴趣、爱好,他的一切条件。
目的对于一个人是特别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好的目的(从大到小)就是世俗完美人生的全部。
好的目的体系从来都是设计得非常完美的, 它包含了一个人对自己整个人生利益的正确认识,对自己和客观环境关系的正确判断,对整个情况的了解,对过程中操作方法的正确判断,能够充分使一个人的整个状态发现、发展出来。
如果一生中大大小小的目的都是好的,这个人生肯定是完美的。
就怕做不到这一点。
就像做一个项目,如果从大到小设计的目的都是正确的,这就是全部了。因为目的本身就要包含着策略,包含着技术,包含着对情况的了解。
所以,一个好的目的体系是一个人生的全部,也是一个事业的全部; 因为目的包含了过程,包含了过程中所有的一切。
一个人聪明,就要做到使自己从大到小的目的都设计得好。
大大小小的目的一直到打算,如果都是好的,就是完美人生的一切。
如果人生所有的打算、计划和追求都是正确的话,这个人生的整个就是正确的。(13)
那么,什么样的目的是好的呢?
这个目的的设计应该是使人积极、自信、微笑、乐观、安详、平和、轻松又兴奋,努力又从容,能够最大程度地成功,而又健康、怡悦,具备好的道德感。对自己长远有利,对人类有利,既充分发挥了力量,又绝无力不从心之累。而且是事半功倍,游刃有余。是一种很好的儿童游戏感,是一种很好的玩耍。
目的应该设计成这样。
目的是人类的一大存在,一大事实,每个人都在目的中生活,每天都会有打算。你一辈子不打算错,就很了不起了,你得到的就是成功的全部。
什么是目的好、打算好呢?就是进入这种好状态:既充分发挥你的力量, 又没有力不从心之累。
如果一个人特别无聊,没有事情干,肯定不好。
可是你努力,但是非常累,这种状态也不好。
好的目的要达到好状态。
凡是设计目的的结果不是好状态,这个目的肯定有问题。
衡量目的好坏的标准就是好状态。那种儿童快乐玩耍的状态。 人之所以做不到这一点,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目的没有设计好。
目的不是保守就是冒进,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选错了就是选歪了。
目的体系设计得好,就能使人状态很好。这个好状态的结果,使得人比状态不好的时候做事更多、更好,因为人在一个特别好的状态中才有功能。
做事做得更好才是正确的目的设计,在这方面目的可以起决定作用。(14)
好的目的要达到好的状态,可是好的目的要在好的状态中产生。
什么是好的状态呢?
好的状态用古人的话讲就是,不贪不废,不勤不忘。
就好象古人修炼中意守丹田,不可没有意守,又不可死守。 完全没有意守叫忘,使劲专注地意守,叫勤。就是不死守,又要守。
一种状态。
有可能这段时间状态不好,事情做得又少又吃力;但也有可能这段时间你状态好,事情做得不吃力,可是做得又多又好。
状态的差别。
好的目的要在好的状态中产生,这种好的状态反过来又包括对待目的的态度。
好的状态就是:不执着于眼前的目的,看到整个目的;不执着于目的,省视整个利益;不执着于目的,和整个过程结合起来考虑;不执着于目的,还要考虑方法; 不执着于自己的操作,还要考虑周边的情况。
这叫不偏执。
很多误区都是目的偏执的误区。
偏执于眼前这个目的,忘了长远的目的,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目的,忘记了过程,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过程,忘记了操作,是一种偏执。
偏执于操作,忘记了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所有情况,这也是一种偏执。
注意了目的,又死死地注意,还是一种偏执。
所以,对待目的的正确态度最终不仅是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 就是从做事的角度来讲,也必须有正确的目的观。
古人讲,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谓之中。(15)
好状态在人生中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始终处在一个最好的状态,是人生成功的要素, 也应该成为人生最大的目的。
入世,又出世;在世俗中,又超脱;这是个好状态。
不为世俗所累,把一切都当做自己修炼的素材,这是个好状态。
好状态的提高、纯化、升华、保持,这是人生最根本的目的。
生命的目的系统中,确定这样一个根本的、唯一的目的, 才是最合理的结构与位置。
如果说一念代万念,那么, 一生中始终把“使自己处在好状态”当做“一念”,就有很大的合理性。
这里涉及到生命的奥秘,这种感觉就是最彻底的奥秘。彻底的奥秘。 第八章 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1)
人类面对利益,面对金钱,面对感情,面对目的体系,还有一个面对, 就是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
这是一个人特别巨大的存在:你那点知识,那点经验,那点理论,那点观念, 那点思维。(2)
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书本知识也好,人生社会知识也好, 每个人都有一堆知识。(3)
经验。你的经历、体验。(4)
理论。就是高级的知识和高级的经验,包括战略、战术、技术、策略、方法、 手段。
物理学中不是有知识吗?不是有很多理论吗?
理论不过是高级一点的知识和高级一点的经验。
人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就能总结出理论来。(5)观念。含着知识、经验、理论,并含着大量的综合文化(包括利益、情感)。 比如:
价值观念;
道德观念;
历史观念;
政治观念;
社会观念;
人生观念(幸福观、家庭观、婚姻爱情观);
伦理观念;
宇宙观念;
审美观念;
这些观念受你的知识、经验、理论的影响。
还有许多利益的因素在决定。
一个人判断价值、道德的时候,可能和他的利益、家庭的利益、社会的利益、 阶级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相关。
因为价值本身就是和利益相关的,道德判断本身就是利益判断。(6)
思维。与知识、经验、理论、观念相关的,还有一个思维方式, 其中包括语言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他的知识有关,与他的经验有关,与他的理论有关, 与他的观念还有关。
人的一整套思维方式。(7)
人的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方式,是人特别大的一个占有,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巨大存在。对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这一切都是财富。
就如同经济上的一切财富投入最终要表现为效益;衡量人对这些财富的占有(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创造性。
全部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方式,作为个人财富最终要把它变为创造性。
创造要求人凌驾在这一切之上。
必须使你的心灵凌驾在你的知识之上,凌驾在你的经验之上, 凌驾在你的理论之上,凌驾在你的观念之上。你占有这一切,它们是你的财富,同时这一切又不会牵累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处在一种创造状态。(8)
所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对待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正在学习的知识,已经有的经验和正在学的经验,已经有的理论和正在学的理论,已有的观念和正在变化调整的、新兴的观念,包括自己的思维方式,一定要有一个彻底的态度,就是要超越自己来审视自己。
所有这一切的最终衡量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这个状态之中进行创造。
希望每一位朋友都进入这种最好的状态。
可以研究一下,世界上为什么有人有创造性?
如果没有任何创造性,知识、经验、理论、观念、思维就是你的累赘。 即使投入了很多财富,却一点效益没产生,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一个人又有知识,又有经验,又有理论,一整套思维, 可是从来不给人类创造什么东西,这些知识、经验、理论有什么用?
没有用。
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忘记这个很重要的原则。为积累知识而积累知识,为积累经验而积累经验,为积累理论而积累理论的时候,就产生了这样的事实。
所以,人永远要为了创造而积累知识和经验。(9)
人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结构,当你突出了一个什么中心的时候, 整个运转体系就要发生变化。
所以,对待自己的事业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经常要处于一种超越自己知识、经验、理论的那种异想天开的状态之中,确实是要凌驾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之上。
要拉开这种距离,这个拉开的方法就叫异想天开,叫破天荒。 要敢于思维超前,敢于突发奇想。
许多创造天才讲过,他们从很小开始从来没有看一本书仅仅是为了把这本书的内容学会。不管学什么东西,看什么书,他们都喜欢发明创造。
一个人初中的时候学习数理化,经常发明一些新的定理、新的公式,这些发明不久在高中就学到了。中学阶段的学习虽然没有使这个人创造出超越人类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发明,但这种思维方式却是一个重要成果。
许多发明家的一生就得益于这种凌驾于一切经验、知识、理论、 观念之上的创造感觉和创造狂妄,创造的异想天开。
一定要异想天开。要敢创造,永远把创造当做掌握一切知识,一切经验、一切理论的唯一目的。只有这样去学习才有用,掌握知识才有用。
看书学习,哪怕是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某个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书,也该使我们的想象凌驾于其上。就当成它是给我们提供了素材。我们只想看了以后,我们创造什么,这是一个绝对的思路。这个思路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我们不由自主的思路。
要这样高屋建瓴地处理人类所有的知识,只有这样才是智慧的品格。
所以,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创造状态,保持一种不仅超越自己的经验,而且超越整个人类的知识、经验、观念的状态,一种异想天开的状态,一种创造方面的狂妄、 梦想、离奇。
一定要创造,不创造人生就没有意义。 第九章  进入人生最佳(1)
   要进入人生的最佳状态。
   这句话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体验。
   那么,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踢球时可能进入那种状态──根本不用想,盘球过人,冲锋陷阵,没有过不去的。
   神出鬼没的状态,出神入化的状态。
   张旭的狂草就是出神入化的状态。绘画也有这种出神入化的状态。写作也可以进入出神入化的状态。演讲、做事都可以进入出神入化的状态。
   创造能进入这种状态。
   玩耍能进入这种状态。
   恋爱也能进入这种状态。
   搞军事、搞政治、搞经济,也会进入这种状态。
   人在生活中都可能进入这种状态。
   请朋友们感觉一下,在自己的一生中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或接近这种体验的东西。在这种状态中,你轻松、兴奋、自信,处理问题好象不假思索,又随心所欲,一种得意的状态,得其意而忘其形,就是得意忘形的状态。(2)
   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儿童在阳光下玩耍的状态。
   如果这个儿童特别健康,特别快乐,无所顾忌,不是想着大人叫我、管我,什么都不想,玩得兴致最高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好玩,特别兴奋,特别高兴, 就是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灵感的状态,创造的状态。
   这种状态需要无病。
   年轻人常说这样一句话,“你这人有病”。在这里,病的范围特别宽泛,不仅指生理上的疾病,也指处理问题的方法有病。“你这人有病没病?怎么这样啊! ”这样用词很有深意。因为,它把“病”这个字广义化了。
   “性”字可以广义化,“爱”字可以广义化。一个字一旦广义化,表明人对事物的认识高度抽象。
   当把“病”字广义化时,这是年轻人的智慧。
   当年轻人讲,这个人有病,就是说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好。
   也就是说,病是属于生理的,属于心理的,属于行为的,属于交际、做事方方面面的。凡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都叫“有病”。
   你现在紧张,就叫有病。孩子一边玩一边害怕爸爸妈妈叫,这也叫有病。(3)
   人要处在完全无病的好状态中。
   那么,完全无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
   就是无贪、无欲、无躁、无奢、无执着、无私、无惊、无恐、无牵挂、无忧虑、无紧张、无不安、无无聊、无杂念、无滞留,包括禅宗讲的,无住、无滞、无染。 都叫无病。
   人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病。
   生活中无病,行为中无病,观念中无病,思想中无病,人的身体也无病, 这就是一个好状态。(4)
   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古代禅宗讲的“应语随答,应用随作”。
   面对任何问题不假思索,脱口回答,这叫无病。
   人只要有病,就叫滞留。
   一个人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才会觉得它的存在。平常人想不到心脏的存在, 心堵的人才感觉到心脏的存在。
   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如果你心里老想着一件事,比如老想着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会不会成功,这些都是病。
   身体都舒服的时候,自己对它没感觉。人对自己的心理也没感觉的时候,就是又意识到又没意识到,也不多想什么,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实际上是什么都想了,什么都看到了。
   处理问题时就要有这种状态,随心所欲的状态,得意忘形的状态,轻松自在的状态。
   应该能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禅宗讲的契机相合。
   因为你觉得这儿不舒服,你对这儿总有感觉;因为你都舒服就没感觉。因为你觉得思想中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总去想这个问题。就像今天走出家门时不太留意,在外面还在一直牵挂着,这个门到底锁没锁?心理上总有感觉。
   如果没有这些不舒服,没有这些牵挂,就进入状态了。(5)
   这种状态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微笑大度,通畅健康,正大光明”的状态;也是“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畏困难,轻松自在;不亢不卑,宽仁博爱;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的状态。(6)
   也就是一念代万念的状态。
   不勤不忘的状态。
   若有若无的状态。
   对天下的一切东西都看见了,又都没看见。(7)
   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存在。人被结构在社会之中,有名字,有位置,有周边关系,有生理情况,有心理情况,有家庭情况;一大堆情况,把人完全制约了。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宇宙中的位置好象已经确定了。如果不超越这个位置, 人的一切就都确定了。
   但是,天下的事情很奇怪,宇宙确定你的结果,这一切关系,你在宇宙中的位置,铸造了你的本质,就是“你”。可是反过来,只要你对自己进行调整,就可以调整你在宇宙中的位置。
   这种调整也很简单。
   比如你在生活中经常是愁眉不展,这和你过去的这种地位、位置是相联系的。 你从今天开始就调整表情,就是面带微笑。进行了这个调整之后,你和周边的人际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这个变化是非常容易的。
   比如你在马路上碰撞了一个人,这个人对你应该是生气的,可以调整吗?可以调整。你很亲热地跟他微笑一下,可能这个关系就发生了变化。
   人就是这点东西:一个表情、一个生理、一个心理。只要你对自己做调整, 这个调整就使得你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微笑使得你在社会中增加机会和人缘,这个机会就使得你在社会中的位置发生变化。(8)所以,特别简单地说,人在这个世界上对三件事情要进行调整。
   第一,以相貌及表情为主要特征的生理调整。
   第二,用古人所讲的,以观想为典型手法的生理、心理调整。
   第三,就是生活行为调整。
   当你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的时候,很简单,先从表情入手,面带微笑。 然后,调整自己的整个生理。然后,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行为是表情的延伸。行为也有面带微笑的问题。
   当你特别突兀地、生硬地、偏激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时,就是不和谐。
   人有很多状态,不同的状态就带来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结果。当你做了这些调整的时候,你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全息的。只要做就发生变化,并不复杂。(9)
   调整包括重新设计自己的形象。
   重新设计自己的宇宙、社会行为形象,也就是位置。
   这是多层次的,是超物理时空的,综合完整的形象。 (10)希望朋友们通过以上的阅读,获得一点洞察社会、人生的透彻眼光,看清楚这一切。看清之后,在这些大的存在问题上不陷入误区。即使陷入误区,也能够很快出来,走到一个好状态之中。
   希望朋友们进入对各种人生巨大问题的“平常心”状态。
   无论是对利益、对金钱、对感情、对目的和对待知识的占有,都保持一种儿童在阳光下的沙堆上玩耍的快乐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