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时璋菁英班:“中国藏书家”简介:方继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30:59

“中国藏书家”简介:方继孝

2010-10-13 17:00     阅览次数:250    编辑:资讯编辑    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方继孝,1954年生,北京人,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并潜心名人信札的研究,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墨迹》(合著)、《字字珍藏——名人信札的收藏与鉴赏》(合著)、《旧墨记》系列、《陈独秀先生遗稿》、《碎锦零笺》等。

从集邮到信札的转折
集邮中发现被忽略的信札

最早的时候方继孝潜心邮票收藏。那是在文革期间,家人、亲友互相之间的来往都靠书信,那时的邮票和信封都很漂亮,互相之间通信时都不忘了给对方寄上各地能买到的精美邮票。慢慢地养成了集邮的习惯。

上世纪80年代初,迷上既攒邮票又攒首日封。因工作之便,方继孝常常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文化名人,于是拿着首日封找名人签名。方继孝请李可染、李苦禅、娄师白等在《齐白石作品选》小型张首日封上签名盖章,因为他们是齐白石的弟子,请赵朴初在《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首日封上签名题诗,因为他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就这样,到了90年代中期时,方继孝的签名封足足攒了上千封,政治家、文学家、文艺家、书画家等全部包罗其中。这时,他也不再满足于签名封的收藏,而开始转向信札收藏。

1991年吧,人家去邮票市场买邮票,方继孝却买信,专拣一些文化人写的信买。有名的我就买,当时他买的时候反而很便宜,因为邮票不值钱信封就不值钱。

让方继孝坚定收藏信札决心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展览。这一次全国民间收藏展览,刚巧那时候中国嘉德、中国书店推出了信札拍卖。为了丰富自己的参展藏品,同时提高藏品的档次,方继孝走上拍卖场,沈从文、郑振铎等一批名人信札被他收入囊中。也自从这以后,方继孝就专拣文化名人写的信来买。

“双序斋”的得名
最初最得意的收藏

第一次去潘家园,刚下车,就有一个人抱着一个红册子,向方继孝兜售,册子里面有史良等民主人士的信。花1000元买下罗隆基的信札。 第一次去潘家园就给了他一个惊喜。第二次,收获更大了。

刚进入“市场”就有个小贩问他找什么。方继孝说找一些老信件,小贩正巧有一口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旧信函。那个口袋是白色的,尼龙编织,文稿、信件有半袋多。打开一看,全都成疙瘩了,一团儿一团儿的。当时他就抓出一团儿,一打开,是发稿单,出书合同。一看:周立波、孙犁。

再往里头掏,掏出的是茅盾的《鼓吹集》亲笔所书序二页、还有巴金《新生》亲笔书序一页。当时方继孝以为自己肯定是买不起的,就壮着胆子问了一句:你这口袋怎么卖。小贩说你给出个价吧。当时他兜里就300块钱,最后也就是以300元成交。那一年大概是1993年。自然,茅盾和巴金亲笔书写的“序”,就成了他那时最有价值的收藏品。现今,在他的收藏品里,这两件已经算不得什么,但最先入藏的这两件东西是他最得意的,这两个不是“序”嘛,所以他就将自己的书房叫做“双序斋”。那一次方继孝一共收藏了50多件信札。

10万元明版书也不换

大约12年前,某报纸刊载了一篇有关陈梦家手迹流散到收藏市场上的消息。突然间,这批手迹不见踪影。原来它们被两个人买走了,其中一个是方继孝。4年过去了,有一天,方继孝听说另一批陈梦家手迹的主人去世了,他的弟弟要卖一批他的收藏品,而且是“整卖”,开价50万元。而最让方继孝揪心的就是那一堆藏品中是否有他魂牵梦绕了多年的陈梦家手迹。结果是,这一回方继孝总算如愿以偿,找到了陈梦家的手迹。于是,他当即买下所有藏品。后来,有人曾想以明版书换他的信札,却被方继孝一口回绝,他说:就算是拿10万元的明版书来换,我也不换。

在他看来,信札实在太有魅力了。方继孝说:“喜欢一个人的书,你就要喜欢这个人,还要喜欢他的手迹。比如我喜欢严复,所以我书斋的墙壁上挂着严复的手迹,这种亲切感拉近了我和名人之间的距离。”更关键的是,信札里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能弥补一些史实的缺陷。比如许多人认为当年陈独秀在四川居住时没有替他的房东改稿。但我收藏的手稿显示,陈独秀不仅替他的房东改过稿子,而且还出版成书。

信札就是人品

方继孝认定:“藏品即人品,人若不正派,字写得再好我也不会收藏。所以我是先看人品,再看藏品。”对于收藏家而言,人品最重要。比如张伯驹先生,为了保护《平复帖》,将它缝在棉袄里。最后,张伯驹先生将《平复帖》捐赠给了画家,自己无怨无悔。现在有的人尽管有丰富藏品,但也不一定能成为“家”;有的人写了好几本书,也不一定能成为“家”。收藏的东西再多,写的书再多,却没有品位,没有人品,那始终不能成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