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维维蒙面歌王映山红: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1:37

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知足方能与自然和谐一致!---- 爱比克泰德

 

“去为思想的宁静、自由与宽宏而奋力拼搏。”古罗马斯多葛派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

懂得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什么。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要修炼自己的意愿,而不要自我愚弄,认为自己能够操纵外界事物。如果祈祷或沉思有助于你,那一定要这样做。但当运用理性及其他手段都无济于事时,就要听凭天意的安排了。

智慧的生活就是理性的生活。学会清晰地思考问题很重要。清晰的思考并非随意的娱乐行为,它需要适当的训练。通过清晰地思考,我们能够恰当地引导我们的意愿,坚守真实的目标,找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纽带,以及由此而来的义务关系。每个人都应当学会识别那些滥情的、虚妄的思想,要学习合理的推论方式,这样就能够避免得出那些缺乏根据的结论。

凡事不要当即就作出反应。退出冲突现场,这样就会有更开阔的眼界,并能使自己平静下来。不要自责,也不要责备他人。如果折磨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感受,而非事物本身,那么依此类推,责备他人就是愚蠢的。因此,当我们遭遇挫折、受到烦扰或感到悲痛时,决不要怨天尤人,而应检视我们自己的态度。心胸狭窄的人习惯于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一般人则是自己责备自己。那些致力于智慧人生的人知道,责备任何人与事的冲动都是愚蠢的;无论责备他人还是自己,都将一无所获。

不要关注与你无关之事。精神上的进步要求我们关注重要的事情,忽视其他一切不值得关注的琐碎之事。而且,在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上被认为愚蠢、幼稚,实际上是件好事。不要在乎别人对你的印象如何。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和蒙蔽。要坚持你的目标。光是这一点就可以坚定你的意志,并使你的人生连贯一致。

不要试图去赢取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你应该站得更高。充分利用降临到你头上的一切。人生中遇到的一切困难,都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使我们诉诸内心,并唤醒沉睡的内在资质。我们承受的磨难能够也应该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力量之源。让你的行动与生活之道和谐一致。不要试图建立你自己的规则。在所有事情上,无论是大事和公事,还是小事和家事,都要按自然法则行事。你的最高理想应是,使你的意愿和自然和谐一致。

要学习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是谁,并且要只为自己寻求智慧。果实就是这样成熟的:首先,种子要深埋在土地里,不为人所知地缓慢生长,这样才能够最终成熟。如果它在长出节茎之前就先抽穗了,那么它一定不是成熟的、完美的。好的生活是内心平静的生活。高层次生活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平静。道德的进步使我们从内心的纷乱中解脱出来。你不会因这事那事而烦恼。

将人生视如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当菜肴递到你面前时,可伸手取一份,但分量要合适;如果菜肴只是从你眼前经过,就享用你盘中已有的食物;如果菜肴还未传到你这里,就应该耐心等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永恒的道是无名的,我不知其名,故称其为道。”就是“对不认知的认知”,是我们在认知领域的最高境界。这个原理,我们在后来的苏格拉底身上也曾以类似的形式遇到。它当然只能给我们留下一种淡而无味的印象。因为,既然我们知道,对道无从了解,而且永远无法理解—— 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子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去感悟道。方法就是,我们要从使我们离开道的一切中解放出来。我们更应该站在这个世界当中发挥作用,但要像我们并不在这个世界那样。我们应该说话、行动、赚钱以及做爱,但却不想占有这些东西和人,同时也不被它们所占有。也就是说,对世界不是思考而是感悟,不是用一切手段去控制,而是温柔地让它们摆动到我们的心里。这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阳刚,而是阴柔。但老子却觉得这没有问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

老子先是告诉我们,存在一个渊源,那就是道。然后又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理解甚至无法谈论这个道。这样一来,他当然就堵住了批评者的口,因为任何批评只能通过语言来实现。今天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尽力去感受道,但最终却什么都没有感受到。老子会怎么回答呢?他会告诉我们:道不能在尽力中得到,只能在不尽力中得到。你们要学会无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它。我们应在谦恭中低下头,努力用脑筋去想,如何才能学会无为。这就是老子。这里没有“原来如此”的醒悟,而只有精神上的硬核桃。西方知识界对它的冲锋,就像是乒乓球碰到了中国世界冠军的球拍上。可这也正是其中的奥妙之处。

老子的理论陶醉了我们,事物的本质主要不是通过理性的认知,而是通过感悟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得到的。

 

千万不要太执着!---- 释迦牟尼

 

有人问他,如何才能通过放弃欲望而得到解脱,佛陀回答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执着。”这是佛学的一个核心理念。因为在仔细观察事物时,就会不断发现,它们既无价值又无存在,所以也无法使人满足。因而对其执着,对其追求或者对其—— 作为消极欲望的表现—— 仇恨,都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说,这些情感还会使我们成为事和人的奴隶了。因此,佛陀给我们被欲望和仇恨俘虏的灵魂所开的方剂,就是泰然处之。但“泰然”并不意味着“无所谓”,而是同等对待的意思。据此,一切事和人并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有价值,只不过和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并无高低之分。

佛学界介乎于宗教和哲学之间,有其特殊的魅力。它和其他世界性宗教不同,没有强加给我们惩罚和宽恕的神灵,因而我们也不必为这些神灵去进行战争。它和哲学也不同,没有用繁琐的体系折磨我们,没有用演说的逻辑力量说服我们,而是说很少的话,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后来出现的禅宗,甚至完全放弃了语言,以克服对概念的执着。对于我们今天整日受到各种花言巧语折磨的人来说,这是一剂真正的良药。

佛教已经没有了原始的政治发源地,而是散布于世界各个角落。在我们的周围也有不少人成了佛的信徒,他们偏爱可以使人精神放松的坐禅,也笃信佛学的不执着理念。对一个行动的成功和失败考虑得越少,其成功的希望反而越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情做下去。或者换一种说法:谁能够保持平静和轻松,他就能够收获丰厚的利益。我们只是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一切皆流(Panta rhei)。他宣布:“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在第二次,已经有新的水流了进来,而且我们也不再是第一次的我们。存在的东西,是不会留下的。一切皆变,其中也包括人。如果赫拉克利特对事物的描写就此结束,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的哲人。因此,他估计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还有一个本原,那就是火。火的燃烧和熄灭,产生了矛盾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所理解的火,是一种“本原”的象征。他的原理是:从这原始能源而产生的多样化的世界,就是矛盾和斗争。在思想和思想、人和人、健康和疾病、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斗争中,形成了整体的世界。也就是说,战争是“万物之父”,每一个事物都需要其对立面的存在:只有在生病时才能感到健康,善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恶,我们的生只有在对立中感到我们的死。所以,赫拉克利特认为,寻求永恒的和平,是没有意义的。否则就将意味着一切创造性努力的终结,现存世界的终结。赫拉克利特以这样一种理念,对许诺永远和平伊甸园的宗教以鲜明的拒绝,并把它说成是违反自然的谬论,只能意味着生存的衰落。后来,赫拉克利特被尼采重提,并称为“上帝之死”的先知,是毫不奇怪的。

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研究了我自己。”他的认知是一个把目光对准自己内心的人的事业。由于他成功地排除了其他人的外部干扰,把自己封闭起来,他才有可能潜入到灵魂的深处。那里的个性的区别已不存在,人与人越来越相似。那是一种人的本性真正存在的地方。因而,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可以感觉到-- 尽管他很阴暗和晦涩-- 一种深刻的灵魂亲近感。他的,我们只能赞同,并不是因为它引导我们去进行什么思考,而是因为这句话对我们是如此的亲切。而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个观点2000年之后仍然给我们影响的,正是这种亲切感。

 通过赫拉克利特我们更能感觉到,一切都是会流逝的,我们思考事物的对立面。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感到最健康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患重病康复以后,这是因为所经历的世界矛盾进入了我们的意识。赫拉克利特确实还在使我们继续认识我们的日常世界----“一切皆流,我在其中。”

 

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自己定位为帮助别人生产思想的助产婆。为此,他在大街上总是向行人提出听起来无用的问题,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德行吗?”如果那个人轻率地说知道,那他就会把那个人卷入一场哲学大辩论当中,直到原来的自信荡然无存。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句真话,那就是:“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但苏格拉底却不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投降,而是当作一种挑战,继续追问下去,不断寻求其中的真理。

苏格拉底的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摧毁对方虚伪自信和讽刺对方进行概念争斗的能力。有人批评他只相信魔鬼而不相信神灵时,他回答说:“谁是魔鬼?那都是神灵的误入歧途的儿子们!如果你敢断言,说我不相信神灵。而只相信神灵的儿子们,那就好像你在说,我只相信马驹而不相信马一样。”局外人当然会为之一笑,但他的谈话对象却不会像苏格拉底所期望得那样,开始怀疑自己,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感觉受到了愚弄。正是这种感觉,才使雅典人判处了他死刑。

苏格拉底生活在贫困和简朴之中,却死得正直,至死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当有人想帮助他从死牢里逃跑的时候,他却坚持要去赴刑:“我走向死,而你们走向生。到底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灵知道。”人们就是根据这样一些材料,把他塑造成为英雄和烈士,但在人们的心中,他却是个普通的人。

另外,苏格拉底显示自己的方式,并不是鲜明的立场,而是他提出的问题。而问题是无法进行批判的,因为人人都可以提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苏格拉底没有被后世的哲学界分割得乱七八糟。

苏格拉底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自信是多么虚弱,我们的思想和言论,其实都是一股热气。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也到大街上去与人对话,却不再能够取得成就。

 

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漫长的死亡”---- 德谟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留基伯是原子学的发明人。根据这个学说,世界是由无数细小而不可分割的颗粒组成。这些所谓的原子自从恒远的时代就运动在浩荡的空间,并一再结合在一起,组成各种物质和生物。但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的灭亡,因为原子不仅不断结合,而且还相互排斥。换句话说:每一种事物,也包括人和他的灵魂,都是原子结合的产物。但这又决定了它们的最后灭亡,因为这些原子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分化。我们只是不知道,由谁来决定,这一切都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发生。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决不是造物之神,否则人们就必须要问,是谁造就了他。偶然性也不能考虑,因为德谟克利特认为,这只是“一种企图掩盖我们认知的臆造”。原子颗粒的运动遵循一种内在的秩序,正因为他是内在的,也是永恒的,所以大多情况下不被观察者所看见。

德谟克利特的特色就在于,他为最古老的人类问题做出了有根据的物质的答案。世界为什么如此多样化?因为它由无数按照不同秩序结合起来的原子组成。为什么一切都注定要灭亡?因为原子不仅相互结合,而且相互排斥。那为什么最终不是所有的一切全部灭亡呢?因为消失的不是原子本身,而是它们的组合。我们的世界以后还会有另外一个世界,然后再由另外一个所取代,以此类推。从原则上讲,现在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也有可能重新复活。这对不相信上帝和灵魂不朽的唯物主义者显然是个安慰。

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仍在起作用,没有他就没有现代自然科学。他仍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提供帮助。谁要是想给他的好奇的孩子解释,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是这样,它们是如何产生和消亡的,用德谟克利特有关原子的结合和排斥的学说更能说服孩子,而不是用宗教的有关躯体将逝去,灵魂将永存以及上帝是万能的教义。因为原子是可以解释的,例如拿一只苹果不断切下去。可是,如果您想给一个六岁的孩子讲解灵魂的不灭和不可见试一试 ……

 

一个洞穴里隐藏着多少真理?---- 柏拉图

 

柏拉图不重视文字。他的学说的本质,他也认为是不可传授的,“对此,我没有写出文字,也永远不会写出来,因为它不像其他理论是可以学会的,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均是在各种不同场合辩论的结果。柏拉图的核心思想,无疑是他的理念论,就像他在著名的《洞穴比较》中所表达的那样。根据这个理论,可见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被阳光抛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像,而我们这些洞穴的居民却把它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我们没有见到过其他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在洞穴之外,在有太阳的地方。那就是位于一座金字塔上的各种理念,金字塔顶端的理念具有最高的存在要求,而最底层的则是存在要求最小的理念。顶端的理念:善的理念。再下面是一些道德价值如正义和德性,再下面是数学,最下面则是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理念,如狗的本身,太阳的本身等等。柏拉图明确地知道,谁应该从事什么样的理念:像他那样的哲学家当然是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上工作,而自然科学家只能去研究最基本的东西。他就是这样向生物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思想家展示了天空到底是在哪里。

柏拉图的基本观点是:现实的世界是一个影像世界,是真正理念世界的临摹,而理念是等级分明的,从最高层的善的理念到最下层的欲望世界的理念。柏拉图不允许世界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赋予它结构和等级,不管它是否愿意。这样的理论受到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青睐,因为他们在这个世界里无法定位,因而--极想去代表真正的精英-- 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是柏拉图的一步高明的棋招。因为,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永远存在,因此他的理论也就是永恒的。

美学精英、哲学教授、德语教员、文学大师以及其他一些所谓的文化载体,始终为柏拉图的作品所陶醉,认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果。因为柏拉图是一个不懂得生活的理论家,写的东西也是给他的同类的。正常的人在他们的洞穴世界里即使没有柏拉图也会生活得很幸福:宁肯作一个影像男人去和一个影像女人跳舞,也不愿意跑到洞穴外面在炽热的阳光下思考而烧坏自己的大脑。

 

实现自我就是一切!----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除了哲学著作外,还写了很多自然科学作品,其中的观点今天看当然已经过时。例如说山鸡是通过人和老鼠的呼吸,通过舔舐沙土而受孕。具有长期价值的无疑是亚里士多德的圆满实现哲学。根据这个理论,一切存在之物均追求其本原可能的发展,世界同样在追求实现自我和完善。对人来讲:他同样应该实现自我,也就是成为他本质早已注定的状态。问题只是,这一本质是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那就是逻格斯,即理性和认知。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人存在的意义不是控制世界,而是认识世界。这也应该决定他的每日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只有不受盲目的激情左右,而受可见的逻格斯引导时,才是在道德上纯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不会自我毁灭。

最大的特色,就是亚里士多德很有说服力。也就是说,有关实现自我的论述,在今天这个“自我体验旅游”盛行和“我是一座燃烧的丛林”研讨会泛滥的时代里,甚至比古希腊更具有现实意义。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中,人从根本上是善良的,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让其继续发展。这样的观点人们当然很愿意听。否则谁又自愿掏腰包,支付3000欧元去前往托斯卡纳参加“自我体验旅游”,如果他知道自己在这次旅行中将被看成是怪物或者一个无聊的泛泛之辈呢?

这位古希腊的思想家,对西方人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影响,整个中世纪都置于他的阴影之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把追求完美最终看成和追求神圣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后半句划掉,那它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用。因为,要想生活幸福和充实,那就必须把我们所具有的可能性调动出来,并努力去加以转化。能不能取得成功,并不太重要。即使是对实现完美进行了认真的尝试,就已经在完美中前进了一步。如果在您的头脑里又出现了“反正我是做不到的”时候,请您不妨想一想这句话。

 

怡然自得的人生!----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和德谟克里特一样,认为世界是无神的,只能用完全由自然结合而成的物质才能解释。伊壁鸠鲁虽然并不否定神灵本身,但认为,世界的一切均由神灵作为独立的存在所创造,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人不应该去理会神灵,而更应该用全部的享受关注自己的凡间生活。鼓励去享受和享乐主义。然而,伊壁鸠鲁派也并不主张放荡无度,因为那样只能带来烦恼,会使人变成一个被恐惧、乏味和欲望所控制的奴隶:“宁肯睡在安稳的树叶垫上,也不睡在不安稳的黄金床上。”伊壁鸠鲁派所主张的,是有节制地享受世间的欢乐,其社会目的是,所有的人都应有同等的享受权利。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伊壁鸠鲁的理论中第一次找到了他的共产主义信条。

伊壁鸠鲁谈论快感和享受,他以此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人们喜欢的东西上。它所以受人欢迎,还因为伊壁鸠鲁派并不是放荡无羁者,而是要求有节制地满足各种欢乐。当然他们并没有说明,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现代实验表明,如果让老鼠在食品和快感高潮之间进行选择,几乎每次都选择性欲的满足,甚至宁肯饿死。

伊壁鸠鲁教导我们:“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因为即使是有教养的高级动物,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终于有哲人说了句大实话。也就是说,一切精神的、道德的和文化的腾飞,都取决于我们的肚子,即取决于我们身体需要的满足。如果肚子是空的,就不会产生什么精神和道德的东西来,因为饥肠辘辘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如果它是饱满的,精神和道德的东西同样产生不出来,因为这时决定我们思维的是懒惰和欲望。所以,在所有的肚子都能装满之前,我们就不必妄谈我们时代价值观念的衰败,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伊壁鸠鲁懂得这个道理,可惜我们把它给忘记了。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谁要是像那样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他就会有一天产生怀疑,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否都是现实的,或者只是一场完美的梦幻,是虚假的现实。因为我们也经常有过这样的经历,大汗淋漓地从梦中醒来,它是如此的真实--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场编排巧妙的梦幻呢?这种可能性的另一个佐证就是,我们经常在自己的感官印象中走入歧途,总是靠我们的主观设想行事:我们可以让十个人描写一座塔,到了最后,我们就会得到十种不同的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同样是值得怀疑的。但笛卡尔安慰我们说,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怀疑本身,以及“我在怀疑”这一事实。由于怀疑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因此最终就可以说:“我思故我在”。这真是一个令人心安的结论,但对笛卡尔来说,却远不够。他还想继续寻找和“我思故我在”同样确定的东西。他的寻找有了结果。他找到了:上帝。“在我的内心有着上帝的思想,上帝是无限的、万能的和无所不知的。”这就是笛卡尔的解释。“这个思想不可能来自外界的感受,因为它只向我显示出有限的实体。但我却不能自己去造就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是一个有限的和不完善的生灵,怎么能够造就一个无限的和完善的生灵的思想呢?”

 笛卡尔最大的天才游戏就在于,首先是怀疑一切,然后再把人的思维成果确认为实体。他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是如此鲜明和明确,甚至连最低级的学者都能够理解。这是一句需要依靠本能思考才可以理解的话。而且,它实际上也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真实。因为谁能说,我心里产生了某种思想,就是我的存在呢?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所以出现,是因为它有这个愿望,不出现,则是没有这个愿望。“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只能证明思想的存在,并不能证明这个思想的主体就是我。

 笛卡尔当然不满足只把我们的思维定位为最后的安全堡垒。他还想让我们能够运用它。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火、空气、星辰、天空以及一切我们身边的实体的力量和作用,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自然力量用于各种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使我们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原来,这就是笛卡尔的意图:借助一种有效运作的理智,获得对自然的统治,即不是平等的伙伴,而是服务的终端,供人们去利用和控制-- 而且为了自己的需要不必有任何顾虑。我们时代巨大的环境灾难,肯定和人类这种对自然的统治欲望有直接关系。这确实是笛卡尔先生的令人怀疑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