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映玲年纪:哲学是提高人生境界之社会科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13:04

 

张世英 《 人民日报 》( 2008年12月23日   07 版)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抱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人生境界问题。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境界,他或他们就有什么样的哲学。那种只有个人功利境界、把一切(包括人在内)都看成为我所用的工具的人,他或他们的哲学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那种以仁爱之心待人待物的人,他或他们的哲学就是“民胞物与”的哲学。如此类推,在人类思想史上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哲学。

  当今世界,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变化。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这样的世界?我们将如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这些正是当今的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哲学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知识,需要掌握普遍的规律性、必然性,又要超越科学知识。超越不是抛弃,而是指抱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以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和普遍性、必然性。学习哲学、研究哲学的人应当广泛涉猎各种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越广越好。哲学问题是渗透到各种现象领域和各门学科之内的,所以今后应该讲各种现象领域的哲学:美的哲学、伦理道德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历史的哲学、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不同门类的哲学中都有针对该门类特殊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问题,所以,各门类的哲学既要包括该门类的知识体系,又要超越该门类的知识体系。例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就应当既包括经济学又超越经济学,既包括政治学又超越政治学。只有这样的哲学才既非脱离科学知识的空洞、玄虚之学,又非等同于科学之学。

  人生境界各异,不能强求一致,但出现一种能为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民族的人群所普遍认同的哲学,则是必然的。我们平常说某个民族的哲学、某个时代的哲学、某种阶层阶级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为大家所普遍认同的哲学。那么,当今的中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呢?什么样的哲学能引起当今中国人的共鸣呢?

  西方自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主体—客体”关系式的“主体哲学”的精神。当今的中国亟待发展科学、发扬人的主体性,西方哲学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对西方人的负面影响(如超感性概念的抽象性、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污染、物统治人以及极端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等所造成的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破坏)在当今的中国已有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张把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与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结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主体—客体”关系式吸取和充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中来,一方面避免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中那种不分你我、不分主体与客体之弊,另一方面避免西方近代把“主体—客体”关系式奉为哲学最高原则所造成的流弊。这种哲学,可以借用中国的哲学术语简称为“万物一体的哲学”,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万物一体”,而是一种超越了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这样的哲学乃是一种能以高远的精神追求指导人们发挥主体性、奋发前进、执著追求的哲学。我相信这样的哲学符合中国当今的需要,能引起当今中国人的共鸣。

  (选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新著《归途:我的哲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