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丸子真实身份:孔子鸣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2:20

提起孔子,世界级的大思想家,中国人引以为豪。但有谁知道他老人家冤屈了二千多年呢?如果读史的人,一定会看到《左传》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周景王三年)有这样的记载:“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说这句话的起因是:郑国有一个叫“然明”的大臣,他看到有些人在乡校(按管仲时代的基层政权是: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这里“乡校”是地方贵族子弟学校)里闲谈,评论国家施政得失,认为应该取消乡校。子产听了然明的这句话,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村民朝夕在乡校操场上闲聊,议论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好?如果他们说的是好事,我们就采纳;如果他们说政府有错,我们就改正。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呵……”

从鲁襄公三十一年鲁国《春秋》中所记载的这一史料来看(这一史料是孔子本人所写,所以权威性比司马迁的《史记》强),我们现在公认的孔子说是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看来应该是一个错误。为何笔者这样说呢?因为鲁襄公三十一年是公元前542年,如果用551年减去542年,孔子这时只有九岁。试想:一个穷困人家只有九岁的孩子,他的言论如何能被鲁国的典籍记载呢?而且所说的话,是对郑国的宰相子产的评论,其语气既像是子产的朋友,又是有着阅历的政治家口吻。如果孔子是神童,《左传》会记上一笔。

子产是什么人呢?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公元前554年任郑国的宰辅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鼎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录用官员,采取“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

以上就是子产的个人信息,至于其中有多少可信度,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论语.里仁》里,笔者找到了这样一条:“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从“子谓子产”四个字来看,是孔子评论子产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说子产行为庄重,事奉君主恭敬,让百姓在他制定的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教化民众也明白了大义。这就是孔子对子产的评价。说明孔子对子产了解的程度很深。
在本文开头,笔者就引用了《左传》中:“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从这一史料来看,孔子应该与子产的年龄相仿。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呢?原来子产是一个敢做敢当、很容易得罪人的人。下面的故事就可以让我们窥测其一斑。
 

鲁襄公在三十一农历6月28日去世,《左传》记载说:“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从这一史料来看,鲁襄公死的当月,子产就与郑简公出使晋国,晋平公因鲁国襄公刚死,就没有接见郑简公和子产。我们从原文“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这句话中,就能看出这话话的内容收缩性很大。第一,它让我们怀疑子产是鲁国人,因为鲁襄公刚死,晋国人怕粘上晦气,所以没有接待郑简公和子产。许雨浓说这句话,也是有证据。在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孔子的第六代孙子孔斌在魏国担任丞相时说:“子产到郑国做宰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为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这就是笔者对子产现有的个人信息有所怀疑的证据之一。其二、为何晋平公姬彪以鲁襄公死的原故,不肯接待郑简公,难道说仅仅是鲁国有国丧,没有跟郑国一起派人来的原因吗?这于礼是说不通的。只有子产是鲁国人,晋平公怕粘晦气不接待是有理由的。为此,子产一气之下,派手下的人把晋国招待所的围墙拆毁,让郑国的车马进了客栈。

晋国当时还算是诸侯霸主,郑国作为盟会成员国前来进贡,子产竟敢如此无礼,引起了晋国大臣文伯的指责。子产反讥说:“我同简公前来朝拜贵国,把上等的贡品带来了。这些贡品在车上没有贵国的通知,我们又不能擅自放入贵国的国库,不能放入国库又怕日晒雨淋;如果放坏了,贵国到时就会说我国的贡品不好,责怪我国的国君。我听说以前晋文公称霸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低矮,又没有可供游乐的亭榭,却把招待诸侯的客馆修得富丽堂皇。”

晋国的大夫文伯听了子产合情入理的发泄,觉得理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晋国权臣(上卿)赵子文。赵子文听了,点头说:“我们没有及时接待郑简公就错了,现在子产说的很有道理,我国确实没有修德行,把像奴隶住的房屋去接待诸侯是我们的错呵!”并让文伯向郑国君臣赔礼道歉。

这一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子产智勇双全的一面,也正如孔子所说的:“别人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一样,表明子产敢作敢当,仁义二全。这时孔子在《左传》里是第一次出现,而子产已经频繁出现多次(子产死后,孔子的名气才大了起来),由此可见,子产与孔子的出生时间应该相差不了多少。而决不是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如果按照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对比《左传》的说法,这时孔子只有九岁;如果说孔子这时已经是鲁国的大夫,笔者认为孔子这时起码有二十八岁左右。为了寻找答案,笔者在《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找到了这样的记载:

 

孔子生鲁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来看,孔子的出生时间定位错在司马迁。司马迁说孔子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出生的,而且家里很穷。既然孔子是私生子,家里又穷,一定经历了好多人生的沧桑,这些沧桑是要时间沉淀而让孔子成熟的。后世史学家也不去考证,三人成虎,众口一词,犯下不应该犯的“错误”。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这一年是鲁哀公十六年,周敬王四十一年。如果大家认可孔子在襄公三十一年应该有二十八左右的话,就应该承认孔子活了九十岁左右,而决不可能是现在我们公认的七十二岁。

尊敬的孔夫子呵,你在天国里听到我为你鸣冤吗?如果听到,请您回答!

另外,孔子还请我客观地评介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我也乐得做一个顺水人情。在周景王元年(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姬札到鲁国访问,这位吴国公子哥是一位有先见之明的风流才子,他看到鲁国的上卿大夫叔孙穆子很顺眼,对他发自内心地说:“阁下虽然长得一表人才,可仁爱有余,刚劲不足。刚劲不足是懦弱谦让的表现,政治家可不是慈善家,用人不当,必然遭殃,所以我认为你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叔孙穆子最后没有善终)。”姬札的话,说出了叔孙穆子的心病,他对姬札尊重有嘉,于是请姬札赏乐。

叔孙穆子让乐工演奏《周南》、《召南》。姬札听完之后,拍手叫好说:“唱得好哇!这两首诗奠定了我大周王朝诗歌流派的基础,只可惜百姓勤劳,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面貌还没有表现出来。”

叔孙穆子见姬札是一位知音大师,又让乐工演奏了《邶风》、《鄘风》、《卫风》。在那如诉如泣,委婉而悠扬的乐声中,姬札说:“太深厚了!虽忧思而无困窘。我听说卫康公、郑武公的德行就是这样。”

接下来鲁国人把《王风》、《齐风》、《豳风》、《秦风》、《魏风》、《唐风》、《陈风》和《小雅》、《大雅》、《颂》都一一地搬了出来,姬札一一地作了很有见解的点评。

姬札接着到了齐国,对齐国宰相晏子说:“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晏子听了他的话,把自已的职权和封邑缴还给了陈桓子,避免了栾氏、高氏家族之乱。

姬札到郑国见到子产,像遇到了老朋友一般,又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卫国的蘧()瑷,晋国的赵文子都一一地受到他的点拨。如此高人,好像比他日后的孔子要高明得多,可惜他没有《论语》问世。如果有,孔子也许就是他的学生,《诗经》文化也有可能改写(这一时期是中国诗歌应用的高潮,古代叫“称诗”。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学诗,无以言”,就是针对当时士大夫出国访问都要以诗来说明文化和自身修养的原故)。

历史是不能改写的,改写就是谬误。我国诗文化起源史错了近二千年,孔子也无能为力。在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陕西渭南;在那“路曼曼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湖南汩罗江边;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岸边;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湖北黄冈文赤壁;在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都在诠释诗人和诗史,诠释孔子的诗心……

鉴于这一客观的历史文献,我还能为孔子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