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阀用途:中考古文知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8:14

2009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

   2、字形、字音(读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让背篇目)(准确熟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多字、草字)

   4、实词翻译(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思想,作者感情、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自己的感受)

   一、岳阳楼记

   一、生字

   谪(zhé)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 心旷神怡() 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7、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8、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9、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0、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1、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12、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13、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14、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15、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6、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7、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0、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1、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

   22、“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

   23、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二、醉翁亭记

   一、生字

   环滁(chù) 林壑()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野蔌(

   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 颓然(tuí) 阴翳(

   二、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临于泉上者:靠近。

   三、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4、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5、“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6、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8、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0、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1、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

   13、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5、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6、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7:体现全文核心命意是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三、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2、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3、顺序:时间先后

   4、虚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5、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

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6、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7、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8、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9、一字多义:志:(1)处之志之;(2)标记,寻向所志。

   10、重点句子:(1)欲穷其林:想要走完这片桃花林。穷:穷尽。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

   (3)问所从来,具答之: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具:详尽。

   (4)桃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5)悉如外人:完全和(陶花源)外面的人一样。悉,全部、完全。

   (6) 咸来问讯:都来打听消息。咸,都。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并:都。

   11、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12、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

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9)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小石潭记》柳宗元

   一、生字

   1、洌liè 2、坻chí 3、佁yǐ 4、俶chǜ 5、翕xī

   6、犬牙差互 cī 、悄怆幽邃suì

   二、重点解词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三、重点句子翻译

   1、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凭借也没有。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3、斗折蛇行:(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四、复习题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永州人记》中的一篇。

   2、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

   3、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

   4、段落归纳

   (一)发现小石潭

   (二)描写潭水和游鱼

   (三)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四)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5、作者描写潭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重点句翻译。(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然不动;

   (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五、《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

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

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六、《论语十则》

   一、《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的言行的。

《〈论语〉十则》中都是与学习有关,其中有的谈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原句)。有的谈 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原句)(答

案见课前预习及注(1))。

   二、给加点的字词注音、释义,并译画横线的句子

   论语 是知也 ;通“智”,智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诲女如之乎(教导你,你懂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是以 学而不厌,(满足)诲(教导)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不耻下问 ;认为……可耻。 默而识之(记) 

   孔文子何以谓之""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吾尝终日不食,经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不如学习的效

果好啊。

   三、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

   四、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学则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五、积累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至少两条)

   六、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

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七、出师表

   1、 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重点实词。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

   倾覆:兵败。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赏:罚。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6、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良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驽(劣马)钝(刀锋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是诸葛亮自谦的话。

   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

存亡的关头。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

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

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广开言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

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

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

允等人的语句是 。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八、《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生字

   箪(dān) 蹴()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5、箪:竹筐 6、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可译作“碗”

   7、蹴:用脚践踏 8、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9、乡:通“向”,从前 10、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11、辩:通“辨”,辨别。 12、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13、何加,好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情况下,应舍生取义。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9、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九、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

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 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 ……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 

拂:违背,逆,不顺。乱:干扰,错乱。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

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 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

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i,辅佐。 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

敌国外患。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

例谈谈。

   (9)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十 .《陋室铭》练习题          

.,是指                                          ,后来成为                     ,它的特点是                。

.本文作者是            ,字         ,      朝著名的       、            家。

   本文选自                     

.生字

   铭      斯     馨      苔     鸿      儒      调      牍     庐     蜀         

.重点实词.

   名      斯     惟        吾        馨                               鸿    

   鸿儒                                白丁                                  

   调          素                金经          丝竹                         

   乱           案牍               劳               形             云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回答问题.

   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

   2.全文的主旨句是                                                        。

   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本文与《爱莲说》有哪些相似点?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2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2分)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 

答:                                                                          

                                                                                  十一《与朱元思书》练习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2) 凄神寒骨

(3)窥谷忘反

4)鸢飞戾天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两段文字语言简练极有表现力,请你找出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欣赏的理由。

请同学们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1(3)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3(4)水的特点:[]清澈(或:清); []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十二.《桃花源记》课课练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

huò(    )然  yǎn(    )然  qiān(    )mò(    )  yì(   )太守 

bīn(   )纷   垂tiáo(    )    wǎn(     )     刘子jì(   ) 

语(   )云   便要(   )还家

2、对照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为业:                         夹岸:

杂:                           异:

穷: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邑人:

不复出焉:                     间隔:

皆:                           语云:

不足:                         既:

诣:                遣:                欣然:

3、古今词义辨析

鲜美:古义(                  )今义(                   )

交通:古义(                  )今义(                   )

妻子:古义(                  )今义(                   )

绝境:古义(                  )今义(                   )

无论:古义(                  )今义(                   )

如此:古义(                  )今义(                   )

缘:  古义(                  )今义(                   )

延:  古义(                  )今义(                   )

津:  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辨析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向:寻向所志(        )耽耽相向(         )

5、了解作者

6、朗读课文,翻译下列句子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⑦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⑩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本文渔人的行踪。

2)默写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3)默写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4)默写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5)默写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6)默写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三、默读课文,探索未知。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2)为什么渔人离开时,桃源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

四、迁移延伸

1)               成语故事就出自本文,本文原是            

的序文,是一个       的故事。

2)从本文中选写五个成语。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

4)“黄发垂髫”一句用了        的修辞。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举例。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一、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hu 然开朗(  ) 然(  ) 垂ti o(  ) 叹w n(  ) 太守(  )

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

A.欲穷其林(完了,尽)  悉如外人(全、都)

B.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语言)

C.诣太守(往见)  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D.处处志之(作标记)  咸来问讯(全、都)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为具言所闻

B. 闻之,欣然规往  渔人甚异之

C. 寻向所志  寻病终

D.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果,寻/病终

B.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6.用原文回答。

①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

②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

③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④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

⑤作者怎样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

7.下面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就顺道旧路回去,处处做下记号。

B.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译文:黄色的头发垂在脑门前,并且非常快乐。

C. 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问从哪里来,渔人具体回答了他们。

D. 未果,寻病终。

译文:没有结果,最终寻找生了病。

8.简答:

①《桃花源记》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②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拼音(8)

万仞(    )  无穷匮(   ) 张袂成阴(   ) 酒酣(   ) 谪守(   ) 浩浩汤汤(   )烨然(   )  孀妻(   ) 始chèn(   )  比肩继zhǒng(   )  hàn勇(   )  直duò(   )其(   )(   )下  人争(   )之  愚(   )

二、 课文内容填空(19)

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吾与汝毕力平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________________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阴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6、至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26)1惩山北之塞        2、投诸渤海之尾        3、固不可彻       5、一厝朔东    6延晏子        15谪守巴陵郡         16、予观夫巴陵胜状           17横无际涯        18、日星隐耀         19薄暮冥冥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1或异二者之为        22、不以物喜      23然则何时而乐耶     使子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学而时习之       今方来

   方七百里    坐盗     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