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弟弟作文500字:潘采夫:有人强拆我们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7:08

一直以为周海婴的身体很好,每次有鲁迅先生的纪念日,都会有人请周海婴出来说几句,有他在,好像就可以睹人思人,寄托一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没想到人说没就没了,一看新闻,周先生也活到了81岁,算高寿了。

  很多年前,做过一次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刊,还写了一篇文章,是和鲁迅先生的虚拟对话,借鲁迅先生的口,谈当下的祭孔、传统文化热等现象。记得当时就采访了周海婴,还有周令飞。也许真是隔辈像?相比其父,周令飞先生和鲁迅要像多了,尤其那一抹胡子,让人一看就怵然一惊。

  我寄身的这家报纸,几年前做过一些有意思的个人史,如名人之后,当时采访了周海婴、舒乙等很多已故名人的后代,如今这些“二代”们也开始鱼贯而“走”。与之类似的还有“翻译家系列”,以及“诗人系列”,过一段时间,个人史记者就会神色黯然地讲,某某老先生、某某老太太走了。这对记者的心理是一个摧残,那些老人一个个地悄然隐去,她去做采访仿佛同时又是为了告别。

  看到周海婴去世的消息,又想起那些老人们,那些我甚至以为永远不会老的老头,比如丁聪,九十来岁微笑还像个乐呵呵的孩童,得到他去世的消息时,我竟然完全不相信。总感觉他们像一盏烛火,虽然飘摇,火苗衰弱但不灭,顽强地守望着我们的文化烛火,让我们一想起来心里会有一点温暖。现在烛火次第熄灭,我们甚至来不及用手遮挡一下,心情的失落与怅惘,不知向谁可以言说。

  不仅仅这些文化人,央视曲向东主持的《大家》栏目,是我一直都喜欢看的,看那些自然科学家、文化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虽轻描淡写,也惊心动魄,凝聚了老人对百年中国的观感和情怀。但这个栏目里的大家,离我们远去的速度甚至更快,快到让我们根本来不及道别。

  做这些工作的媒体人,都有一种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既然挽留不住时间,只好留下他们的声音和影响,也算是一种纪念,为后代保存一点历史。崔永元就是干这事的人,他做了两件好事。第一个是做《电影传奇》,抢救性保存下一大批电影老人的资料,把他们的音容笑貌镌刻进了电影史,这是个功德无量的工作。如果让崔永元去盘点他送别了多少位老人,恐怕他得数上很久。

  崔永元另一件,就是做《我的抗战》,对抗日老兵的采访,这里面更多的是普通人,是随时都要离开人世的英雄,带着他们的遗憾,带着不被正史承认的怅惘。崔永元和凤凰卫视对抗日战士的发掘,让这些老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我等后生看清了一些历史。让我们知道,原来历史还有一种写法。这又是一件泽被苍生的好事。所以,我对有些轴又有些抑郁的小崔,一直满怀敬意。

  有人收藏记忆,有人强拆记忆,这个世界总是荒诞得可笑又可叹,最近看到的“强拆”消息是,北京的梁启超的一个故居要被拆掉了。陶然亭附近的一片青砖灰瓦的院落,有30余家已有百年历史的各地会馆,其中就包括梁启超曾居住的饮冰室。拆掉的理由是,“够不上文物级别”。

  好吧,一百年的东西,够不上文物级别,谁让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呢,远古的房子都没存下来,近代的房子够不上级别,在这样的吊诡借口之下,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院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些大悲无言的建筑,在尘土飞扬之中,浮现出一个个苍老的面孔,他们都被这个时代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