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答1988在线播放:逆反心理 一个不正确的歧视性语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4:38
-
家长不认可孩子的行为,一般会采用呵斥、强行制止的方法,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长此以往,把弹簧压得特别实,积蓄很多的能量,关键时刻一压,孩子就会给你致命一击,史上最顽劣的孩子就炼成了。因此,对孩子身上平日看来是错误的行为,不要一味制止,只要不是危险的行为,允许孩子尝试,让他自讨苦吃后再做分析和疏导。
孩子正常的逆反是成长的标志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让父母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会导致交流无法进行,施教无法展开。带过孩子的妈妈一般都知道,孩子从一岁多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有逆反心理。最普遍的比如说喂饭,你越着急哄他吃,他偏不吃,甚至你知道其实这时候该是他吃饭的时间了,他的肚子也该饿了。还有时候你喂他吃,他不吃,偏要自己拿勺子吃。再比如说你带他出门时,顺手关上门,他不满意,非要把门打开,他自己再关一遍。或者你打开一个包装盒给他取糖果吃,他却大吵大闹,因为他想自己打开包装盒。总之,你越想让他干什么事或者帮着他干什么事,他明白你的意图后就偏不干,跟你反着来,这是幼儿的一种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加强,到了有一定行动能力的时候,或者背着父母干一些父母不同意的事,或者特别刁蛮顽劣,什么捣蛋的事都干。而且孩子对家长的呵斥已经麻木了,特别不听话,到处惹麻烦,让父母来擦屁股。
我见过一位气急败坏的父亲受不了孩子的捣蛋,把孩子扔进池塘里。这个极端的例子肯定让许多深受其苦的父母深有同感,因为有时候让孩子搞得特别头疼的父母,还真想把孩子扔到池塘里,只不过是在意念中想这么干,还没有付诸行动。
到了青春期,孩子会把逆反心理付诸更多的实践,甚至讨厌父母,觉得父母思想落后,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在行动上,用早恋、逃课、上网、出走等方式来对抗,这不仅涉及到逆反心理,而且涉及到青春期的诸多问题。
如何让你的孩子不成为逆子,规避以上所列举的极端现象呢?既然想对付逆反心理,我们就必须理解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第一个基本观点一定要记住,逆反心理属于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不必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也就是说,成长中适当的逆反心理并不是问题,如果孩子对你百依百顺,而没有自己的质疑和判断,反倒有问题。实际上,只有逆反心理超过一定限度,造成严重的后果,你才需要去矫正。
第二点,要理解逆反心理的本质。
就拿吃饭来说,你越逼孩子吃,他越不想吃,你越坚持,他越躲避。种种行为的根子,都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作怪。不到两周岁的孩子,就有自我意识了,不想被你摆布,你越是兴师动众要他干什么,他越是反感。他还不会说话,但是他的行为在告诉你:“别以为你们想让我干嘛就干嘛,我自己也能独当一面。”许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非要自己关门,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打开包装盒(打不开的时候就会递给你,让你打开,倘若你不经他同意就打开,那就犯了他的大忌了)。在大人看来,这时候的孩子有点自以为是,这表明他的自我意识在觉醒,如果你不承认和解放他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就会长期与你斗争下去。
再说吃饭的事。父母不要过分强调,可以漫不经心,父母自己吃,先不给他喂饭,让他饿一会儿,引导他来模仿父母吃饭,让他感觉到吃饭并非是强迫行为,而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吃饭时你追着孩子喂,越追孩子跑得越欢实,吃顿饭跑个几公里。这种行为日积月累,就会加深他的逆反,使正常的逆反心理发展到病态的逆反心理。当然,在吃饭问题上,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相当困难,但父母如果明白了孩子的心理后,自己心里有数,根据实际情况慢慢调整,是可以减轻或者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的。
孩子过度逆反是父母压制的结果
一般说来,中国的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自我意识,往往什么事都大包大揽,用自己的意识覆盖孩子的意识,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现象比较严重。西方的父母有放羊式教育的传统,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较宽松,因此两代人的交流会更默契。
逆反心理就像弹簧,你越压制,它的力量就越大。孩子顽劣,跟你反着来,就是长期以来不重视疏导逆反心理导致的。父母不认可孩子的行为,一般会采用呵斥、强行制止的方法,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长此以往,把弹簧压得特别实,积蓄很多的能量,关键时刻一压,孩子就会给你致命一击,史上最顽劣的孩子就炼成了。因此,对孩子身上平日看来是错误的行为,不要一味制止,只要不是危险的举动,允许孩子尝试,让他自讨苦吃后再帮他分析,他会更明白道理。
西方教育中,一岁多的孩子把树叶放进嘴里吃,父母不会制止,反正不会出什么危险,孩子尝了以后,觉得这玩意儿不能吃,不好吃,自己就会吐出来,以后会形成自动辨别的能力。中国的家长,这种情况下一般会惊叫着抢走树叶,这样将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孩子不会自己去辨别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失去了学习和尝试的机会。第二,孩子对树叶等东西会更加好奇,还会保持婴儿时期摸到什么都放进嘴里的习惯。
孩子的很多行为并非都需要制止,其实很多是在学习。要让孩子尝试,即使太危险不能尝试的情况下,家长也要用分析疏导的态度来对待。一方面可以避免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跟一味呵斥制止的效果有天壤之别。
跟孩子做朋友才能避免青春期的逆反
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出现又有不同的原因。这时候孩子喜欢追求时髦,会买一些奇装异服,热衷于明星做广告的那些品牌。一些父母看不惯,总是唠叨、反对、不接受,说这种衣服像什么样,又贵又难看,还不如那些普通的样式。越这样唠叨,孩子就越有逆反心理,不但在穿着打扮上一点改变都没有,以后凡是父母提倡的,他都反对,与父母形成很深的隔阂,甚至水火不容。一般人将这个看成代沟,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两代人之间一定会有代沟吗?代沟一定导致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我看未必。所谓代沟,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绝对可以消除,绝对可以父子成朋友,母女成闺蜜,其乐融融。以上例子中,父母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你不尊重年轻人的审美观,你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在孩子身上,你的唠叨和反对不但无用,还成为孩子逆反心理的根源,导致他认为你太保守、太传统,无法跟你交流,你的一切观念他只有反着来才是正确的。
正确的做法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穿奇装异服或者剪个特殊发型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孩子的审美观不同。父母可以不认同这种审美,但要尊重,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嘿,小子,你今天穿这样的衣服到底酷在哪里呀,这是赶哪个潮流呀,老子看了怎么就觉得有点另类呀?
这样很轻松地向孩子求教,孩子会把你当成朋友,也许还能给你讲出头头道道来。即便你有不同的意见,也只能摆出来给他参考,抱着理解他的态度。也许在这种轻松的交流中,他还是会接受你的一些建议,可以避免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产生,也避免你在孩子心中成为土老冒。
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父母能够触类旁通,避免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大有可能。另一个现象是,父母对孩子在青春期结交的朋友基本上都会介入,特别是结交了社会上的朋友,父母怕孩子近墨者黑,往往干涉很大。这里面的矛盾是,在孩子看来可交的朋友,家长觉得这种朋友会把孩子带坏,因此禁止孩子交往。孩子可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朋友很有魅力,父母禁止跟他交往就是在有意刁难,跟自己对着干。
父母这种武断的方式当然不对。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交友呢?这里面每个人面对的情况不同,不能一刀切。但是有一定的处理原则,那就是跟孩子一起去了解这个朋友,去辨识这个朋友。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交往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这时候父母必须跟孩子交流,你今天交往的这个朋友是做什么工作的,素质如何,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往,他身上有哪些优点。朋友的哪种行为我们不能参与,哪种活动一定不要参加,哪种朋友淡交即可,不然会惹麻烦,等等。
通过分析之后,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孩子有了判断之后,父母再亮出自己的观点,给孩子参考,跟孩子一步步达成共识,这是最好的选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这也是一种学习,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千万不要下武断的结论,把别人都视为坏人,认为绝对不可交往。如果父母出现这种态度,孩子的交往行为就会越来越隐蔽,并排斥父母,有可能真的变成近墨者黑。
总而言之,父母必须意识到逆反心理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自主行为受到干涉、阻挠后的一种反应。尊重孩子,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与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自我意识具体是指什么,孩子哪一些方面的自我意识受到侵犯,这一点需要父母仔细揣度,认真交流并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