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公式大全:与股票结缘的母女:投资就是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5:23
    高中时,蔺瑶凭借写《妈妈》一文获得了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文中的主角就是蔺瑶与股票结缘的妈妈;一年前,一直怀揣文学梦想的蔺瑶放弃了出版社编辑的工作,和母亲褚美芬一道与股票结下不解之缘。    从大户室倒水开始学起   蔺妈褚美芬出身于富裕家庭,小学四年级时,遭遇“文革”,因为父亲是资本家,她的家被抄了三次,她一下子成了“黑五类子女”;小三线建设返城政策使她进入上海染化七厂,上世纪90年代,正巧赶上下岗大潮,褚美芬自愿下岗,并在市场摆摊卖打火机。    “为了多卖一个打火机,饭也不吃,厕所都不上。”褚美芬回忆卖打火机的情景。   “我挺好强的,心里想着一定要自己要去找一条路,我要经济上独立,精神上也独立。”褚美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   卖打火机的钱让褚美芬在上世纪90年代买了块1200元的OMEGA手表,不过这块手表也成了那段经历的纪念品,不久之后,褚美芬选择了更有效的致富手段。   1992年,褚美芬借了6000元钱和两个朋友合伙,下狠心买了200张认购证,但很多人因购买认购证发迹的故事并没有降临在褚美芬身上,因为她提前把认购证全部转让了,错过了唾手可得的第一桶金。   褚美芬在股市中真正挖掘到的第一桶金是“老八股”。1994年她买了生平第一只股票——200股电真空,3000元在短时间内变成了1万元,让她激动万分。   通过朋友关系,1995年褚美芬进了万国证券兰溪路营业部的大户室。当时因资金量不够,褚美芬还没有资格在大户室下单炒股。“于是我义务给大户室扫地倒水,想学点真本事。”褚美芬告诉记者。  不过,“没有人把真本事传授给我。”褚美芬说。之后褚美芬自己组织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的个人投资者到营业部传授经验。活跃的天性让她交到很多朋友,其中有两个人让她终身难忘,一个是当时营业部里的年轻“红马甲”;还有一个是当时经常出现在媒体中的“瀚民”(真名郭永斌)。  “我当时觉得翰民讲得非常好,于是经常请他来营业部上课。这两个老师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股票绝对不能‘炒’,首先要对上市公司有了解。在你买入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价格。”褚美芬告诉记者。  褚美芬并不像许多个人投资者能够总结出一套套的技术走势,不过当记者指着一张股票K线图时,褚美芬马上兴奋起来:“这几只股票我天天看,它哪天要涨我都能预感到。”   褚美芬目前手中只有2只股票,一般在手中拿2年左右,仓位常保持在六七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在这个市场里你要做到赢,首先要少犯错。如果做十个股票,犯错的几率肯定比做一个股票犯错的几率高。如果你几年只做一只股票,那它下一步往哪里走,你几乎能感觉出来。”这种直觉被一位朋友理解成渔夫并不懂气象预报,却只凭感觉就能预测第二天的天气。  “你首先要确定做什么样的投资人,你看到一个涨停板会很开心,但是反过来想想投资目标仅仅是10%吗?如果给自己设置的投资目标是100%、200%,就不会沉浸在短暂的兴奋中,这让你改变行为模式。”褚美芬告诉记者。  从亏损到盈利  2007年的行情褚美芬至今念念不忘,这一年让褚美芬资产增值三四倍。“我选中万科地产,最初在11元左右买入,通过分红和不断来回做差价,把成本价降到了9元左右。到2008年1月,万科涨到了30多元,我果断出货,将牛市成果落袋为安。”由于及时退出,2008年褚美芬并没有遭受大亏损。   这番坚毅的决策,是褚美芬2000年的两次沉痛失败教训换来的。   2000年,褚美芬前往世纪证券威海路营业部新开户,此时,有2只股票让她记忆犹新。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一度贪婪,使到手的盈利变为了亏损。    当时,褚美芬在19元左右买的广电信息(600637),股价1个月内涨到了28元,但她没有卖出,直到跌到15元时,才反应过来大事不妙,“割肉”走人。   还有一只是ST天龙(600234),重仓买进后股价是涨了,从4元、5元涨到了9元、10元,她还是没走,直到股价又跌破成本价,最低时甚至只有2元左右,才无奈“割肉”。这只股票褚美芬一帮股友还专门去调研过。  “他们去了以后当时跟我说外面停了26辆车子在讨债,我一开始觉得不对了,但还是鬼使神差没有卖出。”褚美芬告诉记者。   这两笔交易让她亏了30多万元!从此,她恪守着绝不满仓的铁律,并且绝不碰ST股。   女儿转型   记者见到蔺母女俩是在上海某券商营业部,一间20平方米的大户室是母女俩每天“办公”的地方,大户室的墙上挂着蔺瑶和一些作家的照片。褚美芬专门把见面时间安排在收盘后。“我买卖股票不是为了消遣,而是慎重对待,交易时间一定是全神贯注的。”褚美芬对记者说。   六点起床,七点出门,八点半左右到这里,开始整理一天的消息,交易时间一定全神贯注,午饭很准时,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回家——这种生活节奏,褚美芬坚持了12年。   “我不跳舞,不打麻将,回家就散步,做家务,晚上还会继续看股市相关的东西。”褚美芬告诉记者。   女儿蔺瑶在母亲的影响下,2009年从一个文学编辑转型,进入了证券行业,从未学习过金融的她还在今年通过了证券投资分析考试。“我以前完全是做编辑的,整天和作者、译者、美术打交道。开始我不理解股票,也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当我接触到投资的真谛时,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人性的东西,之前是用小说虚拟的方式,而资本市场就像一面镜子,直接照出人性的每一面。”蔺瑶告诉记者。   现在,蔺瑶每天回到家中,还要研究各个行业的状况,分析每家上市公司的特点。“我生活得很充实,自己找出的股票如果真的表现不错会让我非常兴奋。相比之下,我很多同龄人生活状态很迷茫,上升的通道很小很狭窄,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事情,这样的生活不是我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