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惊人:手太阳小肠经及穴位图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1:13:31
2.gif (97.33 K)
2010/6/10 12:42:05
小肠腑图
小肠奉二觔,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迴叠积,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穀于是分焉,大肠上口,小肠之下口也。
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谿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速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吕,取少泽,前谷,后谿,腕骨,阳谷,小海,与井荣俞原经合也。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大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脾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别者,别循颊上(出页),(出页音拙)抵鼻至目内眦也。
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丙火之,腑脉详左寸,是经之为病也。面白耳前热,苦寒,肩臂廉内外肿痛,沉诊为心,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浮取小肠,虚则脉虚,懊憹而唇青下白,颔肿不可转,清痰降火,腰折难动履,渗湿利热,倘小便数频,乌药益智丸,用酒煮山药,若精气不固,白茯猪苓和,须蜡化津液,小肠疝气,茴香薑浸入青盐,肾宫精冷,川栋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诸淋。
沉香温而能行诸气,反血煮苦萱菜根,血淋煎车前子叶,清泉旋汲饮髮灰,薄荷时煎调琥珀,热入小肠为赤带,茴香苦栋当归,邪归大腑变膏淋,滑石金砂甘草,尝考牡蛎石斛补,续随金砂泻,巴戟乌药回香温,黄芩通草花粉凉,羌活藁本引于上,黄柏二苓行于下。细阅本草之旨,略为理治之阶,毋执己见,妙在言传。  

TOP

 

发送短消息

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 UID:25476
  • 精华: 80
  • 威望:5712
  • 金钱:25146.45 元
  • 来自:
  • 注册: 2008-02-05

状态: 离线

    弱水青荇

    • 组别:版主
    • 性别: 保密
    • 生日:1900-1-1
    • 积分:11365
    • 帖子:5248
    • 威望:5712

    2010-07-15 21:35 | 只看楼主 树型| 收藏| 小 中 大 32#

    绕肩胛治肩背痛 泻心火疗项耳疾——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虽然属小肠腑络心脏,但是小肠腑的一些病变很少用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来治疗,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因此小肠腑的一些病变如泄泻、腹痛等多选用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来治疗,包括大肠腑的许多病变,也多选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来治疗。特定穴中有个叫“下合穴”的,主要用来治疗腑的病变,大肠腑与小肠腑的下合穴皆在足阳明胃经上,这也是为什么大肠腑、小肠腑的病变多以足阳经胃经上的穴位为主的原因。


    小肠经是心火的通路,常用来泻心经实火。另外,肩胛部为主要为小肠经所经过,所以肩胛部位不适主要由小肠经所主。
    1.经脉循行:
    2.jpg (40.61 K)
    2010/7/15 21:34:52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沿手背经阳谷、小海、肩贞至肩中俞,在肩胛部绕行后,交会于大椎穴,前行向下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横膈,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支脉1:从缺盆沿着颈部向上循行,过面颊,到达眼外角(瞳子髎)后,向耳朵方向循经,最后从听宫穴进入耳中。


    支脉2:从面颊部分支,至眼内角(睛明),接足太阳膀胱经。


    2.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及生理功能
    手太阳小肠经以小肠为中心,将心、胃、面颊、目、耳等脏腑组织以及经脉循经所经过的上肢外侧后缘部的筋肉,特别是肩胛部附近的筋肉组织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运行气血以营养上述组织。


    小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接受从胃传导而来食糜,将有有营养的部分和没有营养的部分分别开来。中医中称小肠为“受盛之官”主“泌别清浊”,“清”是指有营养的物质,“浊”是指没有营养的物质。所以小肠是食物再消化以及水和营养物质再吸收的场所。从小肠吸收而来的有营养的物质和水液混合成为液态物质,在脾的作用下,其中较为轻清的部分到达肺脏,在肺脏的作用下内至脏腑外治皮毛腠理,发挥滋润作用,作后到达肾脏,在肾脏的蒸腾气化下,最终渗入膀胱形成小便,其中还有一部分则在心脏的作用下,变为红色的血液。经过吸收剩下的没有营养的部分,也就是食物残渣和剩余的水分一起进入大肠。


    小肠腑与心脏是相表里的脏腑,是心经之火的通路,小肠分别清浊的功能也有赖于心火的支持。但如果心经火旺,则会下移小肠,导致小肠实热证,出现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小便黄、涩、疼痛甚至出现尿血等症。中医有个很有名的方子叫“导赤散”,由生地、甘草梢、木通、竹叶四位中药组成,就是用来治疗心经有热或者心经移热于小肠而出现的上述症状,如果心经实热重者还可加黄连以直泻心火。因此手太阳小肠经也有“导赤散”的作用,可以用来泻心火,火的特性是向上,所以身体的头面部最容易受到火邪的侵袭。手太阳小肠经循经过面颊、目、耳等,所以面颊部的疮疡、目赤肿痛、头痛、耳鸣、耳聋等属于实热者,以手太阳小肠经来治疗。


    1973年湖南省长沙东郊马王堆三号汉墓(墓藏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出土的帛书中有两种针灸经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通称为《帛书经脉》,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经脉著作,比中医最基础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还要早很多。在《帛书经脉》中,手太阳小肠经被称为“肩脉”,可能与小肠经在肩胛部绕行有关,因此肩胛部的许多经脉痹阻不通引起的疾病,手太阳小肠经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


    3.《黄帝内经》中小肠经异常时涉及到的疾病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咽喉痛,颔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的象牵引,上臂痛的象折断一样。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颔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现多用来主治头、项、耳、目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特别是肩胛部为的病证。


    如头项疼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颊肿、耳鸣、耳聋、肩臂痠痛无力、肩胛疼痛、肩背痛等


    上述症状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头痛、扁桃体炎、腮腺炎、耳鸣、耳聋、颈肩综合症、背脊筋膜炎、肩周炎、冈上肌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