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混服开区时间: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6:54:06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四禅八定”属于释家禅宗大乘功法。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因此,下面以指明要领为侧重点,来简要地阐述一下两大阶段——小乘和中乘。

小乘阶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个步骤训练: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细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根本禅”分四步功夫,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和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五枝。

1、小乘阶段

第一步:粗定

也叫粗住,指练功时专心一意,不分心,不乱想。坐、站、卧均可,专心一意地把意识粗略地定下来。

第二步:细住

即要求练功的人把思想进一步往深层里定,好象是定在这个地方不能走了一样,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于思想高度集中,认真地静下来,所以就不会动了,这叫稳住,又叫细住,安稳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识往下定,把气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

在练功的意识定下来之后,下意识会出现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兴的事,或脑子里突然出现图象、声音等等。所谓“欲界定”,是指有了某种想法和念头之后,马上就定住了,不能让它继续往前发展下去。例如,你想着到某地或月亮里去,突然脑子里出现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杂乱想法定下来,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树上,或者某条河边等等都可以,就是说,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刚好到那个边界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欲界定。

这个时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里特别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闭上眼睛练,这样就会有图象出现,但舌头翘一下,出现的图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从什么地方来了个师傅,你跟着师傅出去了,但是不要走到那个地方——欲界定。如刚好到了海边,你不要下海;到了悬崖,你在意识上不要跳崖;到了井边,你不能下去,就是说只能定在那里观看观看。

由粗住到细住,静坐到一定时候,就可能出现欲界定,就是下意识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个地方。如前面是个大海,你就定在海边观海,而不要到海里面去,到里面去就要出麻烦。这是练功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

也叫未来禅,就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础上,下意识进一步在那个地方观望,时间要长一点,然后慢慢定下来,随之再把这个意识往回收、收、收,收拢回来,整个下意识又回到了你练功的地方。回来后,再把意念放松,放松到了下意识觉得周围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已的身心也没有了,这就到了“心身境虚”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

“粗定”、“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这四个步骤是“四禅八定”的小乘阶段,如果你经历了这几个过程,就完成了小乘阶段。

2、中乘阶段

中乘阶段是“根本禅”。如前所述,练功练到觉得周围什么都没有了,连自已也不复存在了,这叫“未到地定”。再进一步练,就进入“根本禅”了。根本禅又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4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触十功德以及五枝。

(1)初禅包括八触十功德。八触,即八种练功感触,计有:动、痒、轻、重、凉、热、涩、滑;十功德,即练功的10个步骤,计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1)八触在初禅阶段,练功会出现八种感触或反应。

①动

静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动起来,这没有关系。动起来以后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随它自然地动。但不要有意顺着去动,去加力,它能动什么地方,就动什么地方。

②痒

动以后就是痒,常常是心头发痒,身上发痒。这时心头特别难受,再难受也不要哭闹,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发痒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万不要脱衣服挠,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动活动,不然可就糟了。因为那样做,等于馒头没蒸熟,便把锅盖揭开了。这时一动,不但心头仍然痒得难受,而且身体也很不舒服,再练功,老是静不下来,不少人吃了这个亏。所以,出现痒的感觉绝不要管它。

③轻

再进一步练,全身会出现轻的感觉,甚至有人慢慢地腾空起来,这很不容易做到,因为这需要大脑高度的入静。练轻功的就重点训练这一步,练到轻这一步就不再往下训练了,常年不断地练这一步,练、练,后来就真的能腾起来。瑜伽功法中不是有个瑜伽飞行式吗?身轻了不要害怕,要始终保持不紧张,也不兴奋。

④重

轻过后就进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来了,腰向下缩,这就是重。有某种特异功能的人,可能由于自身磁场的加强和地磁场相互作用,使体重增加8倍以上。出现重的感觉时,千万别紧张,不要加某种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则可能重得起不来,就定在那里了。你要把重的感觉当成练功的正常过程,出现感觉后,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

⑤凉

重过后就出现凉,好象缺氧、缺血一样。在发凉时,血压要下降,甚至会出现休克状态,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运的气有意识地内收,一开始就要有个信念,想着很快会热的。

⑥热

凉过后就是暖,由发暖到发热,以至烧得不得了。练功练到发凉这一步,须先有思想准备,接下来练很快会发热,像在太阳下面晒,甚至象在火炉边烤一样。无论烧得多么厉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烧得身上沸腾起来,也不要害怕,一般说,三昧真火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个过程相当好,如果到了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异功能就可能出来。

发烧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头部。若能把这个火引到肾脏和会阴穴,那就比较好了。如果头部发烧,可往小腹引,想着“丹田火炽”;如果有高血压,则应想着脚心,把火往涌泉穴引,往外面发,不要让它烧得太猛。

凉过后发烧,这叫练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烧得太凶也不好,缓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识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涌泉穴,以及腰后面的两个肾脏。不过,烧得再凶也没有关系,这是龙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紧张,依然放松练功,就能控制得住,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

⑦涩

在第六步发烧慢慢平息下来以后,会出现全身发涩的感触。这时用手去抚摸皮肉,会感到身上像捆着似的,很紧。全身到处象盐巴,眼睛也不舒服,涩巴巴的,舌头也是干涩的,很不滑溜。出现这种反应也是正常的现象,坚持慢慢的练功,缓慢的深长呼吸,就会由涩到滑,由不能动到动。

⑧滑

到这一阶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里一样,或像滑雪滑冰时处于很滑溜的状态。这时,你觉得很舒服,觉得什么地方都能摸,什么地方都能通过。因为这时身体内气血的循环加强了。这样坚持下去,时间一长,就属于童子功的一个方面,全身皮肤很柔润,像幼儿皮肤一样。这是中乘初禅第一阶段的“八触”。

2)十功德

八触过后,就到了中乘初禅的第二阶段——“十功德”反应。

①空

如果接着滑触继续练功,就会出现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虚空”。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后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虚”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讲的是“虚”,现在是“空”。全身经过滑的过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内脏都抛开了一样。这种感觉,常常是突然出现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来。突然出现异于常态的感觉,往往容易动,但这时一定要坚持不动,一点也不能兴奋。

②明

再进一步练功就会出现“明”。身上、脑内一空,大脑中就要显现明亮的图像,内脏图像可以显示出来,外面的图像也会显示出来。内景明了,外景也明了,内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较远,遥视功能可能在此时出现。这叫“内外景象明净美好”。这时要把图像定下来,不可慌张。

③定

十功德的前三个步骤是:空、明、定,就是说,内外图像显示出来以后,就需要“一心安稳”。不管看到内脏,还是看到血管,就总是看那一个地方,看到外面一个人骑车,就老是看那个人。只看一个目标,不要看第二个,这叫“一心安稳”。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来,定得越稳越好。

④智

当定在一个地方看时,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发困,不能睡觉,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这时大脑要非常清醒,智慧在这时就容易开发出来。比如,你看到一个骑车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来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连把他口袋里装了几元钱也看清楚了。这个时候要动脑筋。当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时,意念可调到后面看。当骑自行车的人骑得很快,你应想办法让他停下来。这时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对所看到的内外景象,要看得越来越清楚。

⑤善心

当把内、外景看清楚以后,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走来,切不可老追着看。若别人有危险,你要注意发善心,就是说,不能欣赏所看到的内外景象,更不能试施搬运术,要用忏悔的方式对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现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内脏,就想“唉呀,我怎么没学医呢,人的内脏原来是这个样子!”。如果你看到远处一个人走路很艰难,就想着做好事,对自已做过的错事,要痛加忏悔,这样,善心就出来了。

⑥柔软

善心出来之后,就进入柔软状态,叫“心性雅萌”。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文雅,应该讲文明。你的想法、行为,包括你的“图像”出去,总觉得不应该再干什么不文雅的事了,出现了高雅的心情。练功练到一定阶段,人的禀性也会改变。到了“柔软”这一步,说话、动作都显得优美,因此说“雅心自生”。

⑦欢喜

在“心性雅萌”之后再接着练功,会出现“庆喜前悟”的心情。练功练到这一步,内心特别高兴,好象对以前的事都明白了,这样就会出现喜心,会想到今后如何做个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这一步,还应该坚持练功,千万不要以为已经明白而就中断了。

⑧乐

喜悦之后,继续练功,会出现欢乐的心情,真正进入快乐的状态。“妙悟”,就是从这个阶段练功时自生出来的。

⑨解脱

练功练到这一阶段时,会把很多以前的贪婪、自负、悲观、骄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脱出来,把它们全部放出去。进入“解脱”阶段,就决心再也不干什么假、丑、恶的事了。因此,会“神往安然”。一旦出现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别好,因而达到一个练功的特殊境界。

⑩境界相当

即一心住在那很清净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应不乱”、“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种状态下保持住了。这一阶段,一些特异功能会出现。比如,“念应不乱”是你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就会兑现。

这是中乘初禅第二阶段的“十功德”。

以上是初禅“八触十功德”的练功过程。

(2)二禅

初禅过程练过以后,再继续练功,就会陆续达到二禅、三禅、四禅。其内容包括五枝,即“觉枝”、“观枝”、“喜枝”、“乐枝”、“一心枝”。这些都是气功中的练功的传统术语。二禅阶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觉枝、观枝。

第一枝:觉枝指的是自觉初触。这时练功者的身体会自然感觉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断得也比较准确,因为你练功练到这个阶段,敏感性增强了。

第二枝:观枝到这一阶段会出现“析别触得”的功能,即不仅感觉,还能分析你的感应,就好象看到了一样。

二禅的这两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现得十分明显、准确。方法是加强练功。

(3)三禅

指的是“五枝”阶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悦”。进入喜枝阶段,自已对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内脏看得都比较清楚,这时,就会自然出现“定象而悦”的喜悦心情。

(4)四禅是指五枝中的后两枝,即“乐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动定”阶段。

第四枝:乐枝从喜枝进入乐枝练功阶段后,你会对周围的事情都比较清楚,心神安稳,愉悦。这个时候练功,就会不怕别人干扰了。

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个意念全部定住在一个非常清静的境界。可以长时间练功,而且对周围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飞过一个蚊虫,你也知道,不烦也不乱。这是第五枝。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传统功法要领。可以根据这个要领来练: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坚持练就可能出现一些功能。这是释家禅的功法

 

一、      四 禅 八 定   证   相

欲界定:

粗住相——心渐虚凝,不复缘虑。

细住相——其心泯泯转细,身心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觉心自然明净,定法任运不动。

未到地定:

      身心泯然虚豁,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

      此定中或有邪伪:入定时见外境界青黄赤白,或日月星辰宫殿,或一日或七日不出禅定,见一切事如得神通;或入定暗忽无所知觉,如眠熟。

初禅:

身心虚寂不见内外。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发八触(或称十八触),此是色界定法住在欲界身中,色界定法与欲界报身相触,故有十八触生。

初禅有觉观心,可发神通。

有人得初禅时,于定中即发无思无漏,达到涅磐。

中间禅:

   初禅觉观既灭,其心蔑蔑屑屑然,亦曰转寂心。以定以六行观为体。

二禅未到地:

其心淡然澄净,无有分散。此是二禅方便定发。

二禅喜乐定:

一心澄净,大喜美妙,内心有觉观。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乐,喜勇大悦。行者受于喜中之乐,恬然悦怡,绵绵美快。既不缘定内喜乐,复不缘外念思想,一心不动。摄心在定,定内见身如泡。

三禅未到地:

其心湛然安静。尔时乐定未发,而不加功力心自澄净。

三禅:

此后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心乐美妙不可为喻,但无动勇之喜。乐定初生,未即遍身。行者善修,乐法增长,遍满全身,即第六默然定。此定发时,定内见身如云。

四禅种不动定:

行者于三禅边地当修六行,之后六行亦应除谴。此时三禅既谢,四禅未发,中间有定发,与观相应。

四禅未到地定:

此定到时,心无动散,其心豁然开发,出入息断,无苦无乐,空明寂静。

四禅世间真实禅定:

心如明镜不动,亦如静水无波,绝诸乱态。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种种色相。定中对因缘时发种种色。一切变化、一切色法于定中自然得现,而于定法无所减损。此是真色定,亦名不动定,亦名不动智慧。定中见身如影。行者于此禅中可转学一切事、一切神通变化,沾雨说法亦从此定出。

菩萨修行禅定,系心缘中,离五欲,除五盖,入喜初禅;灭觉观,摄心深入内清净,得微妙喜入第二禅;离一切喜,得遍满乐入第三禅;离一切苦乐、一切忧喜及出入息自断,以清净微妙舍而自庄严,入第四禅。

一禅修慈,二禅修悲,三禅修喜,四禅修舍。

菩萨得四禅后,需修四无量心。

    二、        四     禅     发    相

慈定发相:

    此定发时,于定中见所爱亲人受于快乐愉悦之相,颜色和适;次见中人乃至怨人亦复如此。于定中见一人、次见多人、千万人乃至十方四界众生得乐。定中内心无有动转。

悲定发相:

    于定中见亲人受苦之相,其心悲悯,欲加救护;次见中人、怨人如是,乃至十方五道众生受苦之相,内心不动。

喜定发相:

于定中,任运见所爱亲人离苦得乐,欢喜之相了了分明,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内心不动。

舍定发相:

于定中不加功力,任运见所爱亲人受于不苦不乐之相。见众生无憎无爱,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

从慈定起入三禅易;从悲定起向虚空定易;从喜定起入识处易;舍定起入无所有处易。

三、        四 禅 果   报

一禅慈定:

慈心福德极遍净。三界中遍净天最为乐。

二禅悲定:

有身即有苦,无身乃无苦。虚空能破色,是故福德极处虚空处。

三禅喜定:

心识乐者心得离身。虚空处心虽能离身,犹系身虚空处。一切法中皆有心识,识得自在无边。喜福极在极识处。

四禅舍定:

舍众生中苦乐故得真法,是故舍心福极无所有处。

无想定:

外道深厌有为心识生灭,欲证涅磐,不知破色,心无忆想。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犹是色界。

四、       三 界 二 十 八 天

1、欲界(欲界众生有男女之欲):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2、色界(虽有身行器色,只以禅悦滋养身心,无男女性别、饮食之欲):

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辅天。

  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净天。

  三禅——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

四禅——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

善现天、色究竟天。

       3、无色界(无形器如虚空,只有定果色):

                      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