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手游体验服客户端:不孝有三 读博为大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永久性脑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01:59

不孝有三 读博为大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永久性脑残)?

文章分类:IT生活编者按:博士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学术研究人才,博士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创新的动力。记得古人称大学是: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现在的博士也许就是如此。既然博士肩负着这么重要的使命,是不是他们的生活应该有更加多一些的保障?如果读博士意味着负担加重、感情无靠、未来不定、生活凄惨,谁来读博士?
   以下文章转自某重点大学的BBS:
   2009年金秋九月,我穿越过四分之一生还希望的入学考试“独木桥”,到达“彼岸”——加入了博士候选人的行列开始读博。如今回首,蓦然发现,我其实并没有“上岸”,而是继续生活在“水”中,甚至是“水深火热”之中。“围城”内外,惟余“莽莽”,“围城人”语于斯,且看当下博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   

对亲人与朋友之“罪”

近日偶尔翻看一位在读女博士的QQ日志,赫然发现此女写就了一句“名言”——“不孝有三,读博为大”。虽乍看此句有转换孟老夫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将读博等同无后之嫌,但却一语中的,读博以当前每月的补助连自己尚且难以养活,“经济基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遑论结婚生子,又何来子嗣?于我,此八字读来字字如金,不禁感慨,后遂奉为经典,终日念叨不休。

读博,实乃不孝之举。我常自叹:读博是非常自私的“个人行为”,因为它对于父母是异常“残忍的”和“不孝的”。除却不能结婚生子以满足父母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外,反而使父母承受着双重劳累:一则物质负担重,大多在读博士的父母已年过半百,甚或已逾60大寿,因为子女读博士,还在辛苦操劳,到了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也不休息;二则精神压力大,读博,工作和婚姻大多没有着落,这永远都是父母的牵挂。

读博虽带给了父母光鲜的面子,但是你可曾知道,平日里父母忍耐着怎样的煎熬?不仅父母为你继续操劳,其他的亲人,诸如兄弟姐妹等,也为你担着几分心。倒转逻辑,假设你不是读博而是工作,多少也能改变家人的状况,至少不用他们为了你而担心,而牵挂。但是,如今,你只能“望书兴叹”了。久而久之,你心底逐渐浮起和堆积的对家人的愧疚感便上升为一种难以名状的“罪感”——对家人之“罪”。

博士者,饱学之士矣。子几乎读尽天下书,但是,面对朋友的困难你却是手无缚鸡之力,情何以堪?举目四望,剩下论文几篇,书本几箱,换不来任何实际的“生产力”。那一刻,心里横生愧疚,慢慢也汇聚成了对朋友之“罪”。

关于爱情与婚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地之理。未婚的在读博士肯定已年过婚龄,婚恋之事也是非同小可。女博士过来风光,获得另外一个头衔——“第三性”,恍惚早已超脱凡界,似乎也不食人间烟火,被女性排斥,也被男性拒斥。

男博士的光景也不会好过几分。未找到女朋友者,寻觅大多困难重重,苦于爱情没有着落。男博士终日对着书本和电脑,抑或实验器材和物品,包括小白鼠之流,虽然不是尘垢生其面,但也会是两眼浑浊,皱纹初现,断然不会四目放光,眉清目秀。加之平素匆忙,断然难以注重形象,而且年岁已长,断然不会帅气逼人,年华似水,不见当年,鲜有一见钟情之功效。寻寻觅觅,左右采之,除非此女慕博士之名,否则,你等的人她始终没有出现。有女朋友或准备结婚或已婚,伊人定是贤惠忠良之辈,方能同此糟糠。

举一月之博士补助,尚不能资付一套化妆品,“云想衣裳花想容”,此时伊人仍忠贞伴君左右,你的心里自然生出愧疚和“罪感”。对于爱情,你无疑欠债太多。于是乎,找女朋友难,处女朋友更难,没女朋友最难。对于爱情与婚恋,你需要,也许你得不到,更多的,也许是你不敢得到。读博三年,你收获了哥们儿兄弟之谊,未尝不是人生幸事,但是,当你一个人孤单影只地看到校园里的成双成对时,秋风未起,倒是平生三分寒意,也许在心底开始怀恋某个地方、某段时光、某个人。

总之,读博的生活中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负债感和“罪感”,对家人,对朋友,也有对恋人的。此种“罪感”在身,轻则眉头紧锁,重则辗转反侧。最终,准博士总是在一种“补过”和修修补补的心理状态中度过读博生活。

读博,是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一要义是耐得住寂寞。读博以来,我常常念想: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最终我们需要面对的还是自我,我们完胜的时刻是战胜自己,而不是打败敌人和别人的眼神。一切都将归于真诚与真实。走上了读博这条路,注定艰辛,注定寂寞,注定孤独…







评论1 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
  前几天看到一个在读博士的观点,“不孝有三,读博为大”。我的评价有两点:夸大其辞,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1.读博要慎重,特别是穷人家的孩子。
  大多数博士没有经济基础,对不富裕家庭的父母来说是很“残忍”的,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永远是越早越好;也看到不少男博士因为缺钱引起家庭矛盾的例子,这里倒不是说钱如何如何,不过缺了钱还真是个问题。
  
2.缺钱不要怕,读博要自主创收。
  还记得上本科时,同学都去做家教,就我不去,而且我家里条件很差,现在想想很惭愧。为什么没去呢?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没想起来。直到大四下,想换手机,不能再跟家里张口了,于是先在一家创业公司全职五个月,又到同学工作的一家公司兼职四个月,换了手机,给家里买了空调,换了电视,等等等等。我想说的是,挣钱不只是能力,首要的是解放思想,其次是不能懒,我一同学两口子从04年开始到今年博士毕业,靠自己兼职在北京买了两套房,代价是没有周六日,没有寒暑假,科研也没落下,靠的就是努力奋斗。
  前段时间北邮有个自杀的博士,遗书中这么一段,“自从离开老家以来,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让您也能来北京吃一次烤鸭,看看天-安门和故宫,住上楼房,坐上小车,不用再为了我去捡垃圾、拾破烂,不用再去给人家工地上做饭赚钱瞧人家白眼……”。太TMD可悲了,说刻薄点儿,无能,废物。这个博士用“不孝有三,读博为大”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又不想办法挣钱,还非得读博士?那……我忍。
 

3.天朝有妖魔化某个群体的优良传统。
  河南人,女博士,凤凰女,这三个词不用讲,大家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我是河南人,从不避讳这一点。以前有个硕士同学在QQ空间里写,耻为河南人,悲怆曰,为什么把我生为河南人?价值观怎么能畸形至此?是不是他到了国外,要“耻为中国人”?我觉的他应该漂白一下皮肤,免得出国旅游的时候被人认出来是有色人种。
  其实群体歧视这个问题很简单,不管哪个群体,都有好人,都有人渣。做好自己就行了,走的正,行的直,自卑从何而来?对于歧视别人的人的心理,我是不大理解的,也许通过歧视别人来显示为数不多的优越感是动机之一吧。

4.我们都只是社会变革大潮中的一叶扁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大规模下岗,国企私有化,教育改革,医疗改革,大学扩招,房价高企,社会变革正在进行,博士能超然置身其外么?
  看过一篇文章,论述学历贬值的问题。。。学历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是不完整的,真正的标准是位于整个人群的前百分之几。
  毫不夸张的说,近年来就业形势恶化和所谓的“学历贬值”是高校扩招的直接结果。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人多!80后恰好赶在生育高峰上,这就是潮流,是潮流就顺应吧。

  声明:作者为在读博士,认为科研是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于是读博。很简单的动机





评论2 读博有风险,入读需谨慎!--转自武汉大学东湖论坛



读博的生活中有一种深深的愧疚感、负债感和“罪感”,——对家人,对朋友,也有对恋人的。此种“罪感”在身,轻则眉头紧锁,重则辗转反侧。最终,准博士总是在一种“补过”和修修补补的心理状态中度过读博生活。在其感染下,你最担怕大后方不稳,最担怕后院起火,于是乎,“罪感”也可以发酵,使你以其为起点寻找动力和激情,更加发愤图强。



负毕业与事业之“累”

旧中国的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当下博士的状况比彼时好转,只压着两座大山:毕业和就业。但是,每座大山都是高耸入云的山,都是能够压弯脊梁的山,都是能够使人难以入眠的山。

在某种意义上,读博意味着一场“赌-博”:和时间的“赌-博”——不能“赢”,那样要推迟毕业,不能“亏”,那样完不成科研任务和毕业论文。时间一天一天变换,但是,引起的时间成本却不是简单的加法,甚至会有鸿沟之别,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变迁。因此,按时顺利毕业就成了读博的头等大事。

如今读博的阵势,“宽进严出”已成事实,很庆幸博士毕业论文的质量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不过,毕业论文似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自入学的那一天就悬在广大在读博士们的头上:10万字、盲审、答辩,任何一个环节都让人喘不过气来。别看这是10万字,比硕士毕业论文的字数只是多了3倍多,但是,所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却是3的平方还要多,否则就不叫博士论文了,写博士毕业论文就是一种疯癫的状态,半痴半醒,吃不好,睡不好,有时候深夜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都要起床写下来,有时甚至乘兴一下子写到了天亮。由此可以想见博士毕业论文写作的难度,也可以想见论文写作者的压力和劳累了。写作博士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智识的挑战,还是对身体的挑战。由于大多博士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写作论文,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尤甚,结果拖坏了身体。有一位师姐甚至因为写作博士毕业论文硬是“写”出了腰椎病,令人心痛。难怪一位西方经济学的博士建议,写作博士毕业论文时一定要买一把舒适的椅子坐,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把椅子的收益率最高,而且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除了毕业论文的大块压力外,读博还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资格论文”方可毕业,一般是>=2篇。它们要么是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么是权威期刊,要么是外文期刊等,其难度一点也不可小觑。此外,虽然读博需要修的课程一般不多,但是,学业却很重,需要阅读的文献非常多。我还常常暗想,好歹是一个博士,肯定要有真才实学。博士不只是一顶“博士帽”,而是“博学之士”。我现在经常诚恐诚慌,担怕别人说一句,“还是博士呢,连这个都不知道。”情何以堪!

除了毕业的压力,在读博士还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并饱受其累。当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博士,早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博士的就业市场起了很多变化。有人概括道,博士毕业后,要么走“红道”入仕,要么走“黑道”经商,要么走“白道”当高校教师,要么走“灰道”进公司企业等。虽然“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道道”逼人,没有哪一条道百分之百保险,没有哪一条不需要你“撞破脑袋挤破头”。

毕业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与劳累往往相互掺和,产生“叠加效应”,萦绕于读博的日常生活。这双重“累”,还是心累,挥之不去,难以排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在读博士容易“陷进”这种“累”的状态中,积重难返。这种状态使得读博有点“前怕虎后怕狼”的意味,前有毕业的“拦路虎”,后有找工作的“中山狼”,双重之“累”的威力自然不小,个中滋味,只有夜深人静面对自己时方能体味。

我曾列出长长一串读博需要的素质:需要勇气、需要胸怀、需要定力、需要毅力、需要执行力……这个单子还可以开列下去。准博士都是在考场上身经百战,打退无数敌人,也“干掉”无数战友而活下来的幸运儿。读博,同样需要这种“战斗精神”方能应对双重之“累”。博士,首先应该是一个“战士”。博士,博也,博学之谓;士,战士也,终日战斗之谓。在这个意义上,读博是一场“个人战争”——与时间战斗、与论文战斗、与找工作战斗,这场“战争”在知识的战壕里展开,我们都是知识的亲密战友。

读博,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更是一个历练和淬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砺寂寞与责任之“淬”,完成向有机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的转变。读博,我选择,我便负责。本来就不“柳暗”,自然会有“花明”。人生豪迈,对酒当歌,读博,我们注定在路上,注定风雨兼程,注定勇往直前。

看后深有感触,拿博士学位从深层次挖掘,有些人是为了圆儿时一个小小的虚无缥缈的梦,有些是为了做中国版的居里夫人,也有些是家里很富足(不愁钱和工作)完全是一种消遣,更多的则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读博有风险,入读需谨慎!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



PhD原意是指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博士,实际泛指任何学科的博士

PHD的另类定义:


1.Permanent Head Damage(永久性脑残)
2.Pig Has Dream(猪也有梦想)
3.Public Hated Degree(公众讨厌的学位)
4.Patiently Hoping for Degree(耐心等待学位)
5.Pathetic Homeless Dreamer(无家可归的悲惨梦想者)
6.Proudly half Dead(自豪地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7.Probably Headed for Divorce(可能即将离婚)
8.Parents have Debts(父母身负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