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万剑一和幽姬:苏轼的生活经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06:32
关于[苏轼的生活经历]的字幕:
  • 先简单地回顾一下苏轼的年谱,也就是苏轼的生活经历。
  • 他的出生的时间有点特殊,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实际上那一年,那时候没有公历,只有农历。农历的话,应该换算起来是一零三六年,就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一零三六年。但是那一年,他是因为年末,是腊月十九日生的。所以已经到了公历,现在我们换算起来,已经到了公历的一零三七年的一月八号了。所以他的生日,跟我的有点儿相似,都是成了公历的时候就是下一年的年初了。但是农历就是第一年的年尾。
  • 四川人。他是22岁中的进士,这是大家都熟知的 。他和弟弟苏辙一起中了欧阳修主考,嘉佑二年,欧阳修主考那一年,录取了一大批人才,像曾巩、苏辙、苏轼、吕余简等等。我们不一一地说了。他的母亲就去世,他回家丁忧。所以这中间有了几年,他并没有做官。
  • 26岁的时候,他又参加了一个更加专门的考试,叫做制科考试。这个制科考试,你看他的成绩是中第三,列三等,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成绩了。在苏轼之前,宋代只有一个人得过这个成绩,也就是说这是最好的成绩,而且这种最好的成绩到苏轼的时候,只有他前面一个人和他,两个人得了这样的成绩,非常高的成绩。
  • 提升他为大理寺评事凤翔府的签判。这个是个实际的官,他在凤翔的三年的任期届满了,他就调到了京城。在史馆里值班。
  • 他三十六岁那一年,这中间又隔了好几年你看,三十岁到三十六岁,为什么?因为他父亲又去世了,他又回家又丁忧,一丁忧就得两年多,到第三年才能回来。这个时候他就回来正式做官了。
  • 正式做官的时候,就赶上王安石变法了。王安石变法,苏轼这个人他喜欢批评,他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他喜欢批评王安石,所以王安石就给了他 一个很重的差事,就是到开封府,开封府就是京城,当时的京城,去做官,做推官。那个工作量比较大,任务比较重。
  • 但就是这样,苏轼还是忍不住,他还是要言论,写上疏,用各种方式来批评王安石。结果跟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就得罪了执政者,因为当时王安石是执政者。
  • 他就自己请求通判杭州,请求到杭州去。结果执政者就批准他到杭州任通判。注意通判不是太守,是太守的助理。所以他,苏轼一生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二次是太守,就是杭州市长。第一次不是的,是通判,我们大概理解成就是 市长的助理吧。
  • 七月出京,到了十一月的时候,他到达杭州的任上,就开始三年的杭州的任职。
  • 三年以后,他就改知密州。这个时候你们看一看,知密州就是知府,这就官职就提升了。但是实际上没有怎么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杭州是一个大地方,而密州当时是一个小地方。他到了密州市,但是到密州市当正职了,就是到那个地方去他说了算了。杭州的,三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又是三年,密州又过去了。一任,你们记得有这个概念,一任就是三年。
  • 四十二岁的时候,又调到徐州。徐州自古是军事要地。苏轼一到了徐州,可有了工作的机会了。徐州刚赶上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他就领导着徐州军民抗洪一个多月,终于没有让洪水进城。这一个多月苏轼没有回过家,累了就在城墙上休息一下。这是知徐州,两年多。
  • 这徐州的任满了以后,他就调任湖州,苏轼的好日子这里就到头了。 湖州是一个小州,比杭州小得多。
  • 所以他任的这几个密州、徐州、湖州,虽然是知府,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小地方的官员。
  • 四月到了湖州任,八月他就被逮捕入狱了。为什么呢?因为御史台,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检察院,或者叫做纪委,就开始利用了好长时间,整理苏轼反政府的言论。苏轼反对改革,那就是反政府。因为宋神宗和王安石君臣合作,进行改革,苏轼一直是反对的。而且苏轼他这个人肚子里藏不住话,一点儿城府都没有。 他是走到哪就批评到哪,那个嘴太得罪人。他还不断的写东西,写诗,写散文,攻击、挖苦人家改革。他说你看改革,把老百姓给弄得多么艰苦,就好像为民请命什么的。
  • 他的这些个言论,都被御史台收集起来。御史台派了三个官员组成了一个苏轼的专案组。把他的那个材料都给收集起来以后,后来编到一起,等到事情过了以后,历史上把编辑到一起那个材料 ,叫做“乌台诗”。
  • 乌台就是御史台,乌就是乌鸦的乌,黑色的。因为那个审判的桌子是黑的,所以那个叫乌台,乌台诗案。
  • 把他的东西整理好了以后,就报告给朝廷,说可以定罪了。这个时候朝廷就派捕快,捕快就是公安局的办案的人,快马加鞭,昼夜兼程的从开封赶往湖州去逮捕苏轼。然后苏辙在京城做官,知道这个消息,他也派人以更快的方式 去告诉苏轼做好准备,当然不是逃跑了,就只是处理一下,安顿一下家事而已。苏辙派的人大概比那个朝廷派的人早到了半个时辰,就是早到了一个小时。苏轼就知道了,于是赶紧就处理,安排一下家事,等到朝廷的捕快来了以后,拉上他马上就要走的,不许他再说话了,于是家人就哭着给他送行。苏轼还开玩笑,告诉家人不要悲伤。
  • 审理了一百天,去了以后就把他放到御史台的监狱里边了,御史台的监狱里。你注意这个御史台,又俗称“乌台”,乌就是乌鸦的乌,黑色的,所以后来苏轼的诗集里边有“乌台诗集”,乌台诗专门编在一起。这个案子也叫做“乌台诗案”。
  • 审理了一百天,苏轼那是 差点没把他判了死刑,很多人营救他。包括王安石,当时已经在南京闲居了。王安石也快马加鞭地派人送信给皇帝,说怎么能,圣明的时代,怎么能杀士大夫呢?王安石这句话 就是宋朝的皇帝的祖训。赵匡胤死的时候,他在宗庙的后面的碑上 刻了三条祖训,其中有一条就是 不许杀士大夫,还有一条是不许杀进言者,进言者就是说话的人。苏轼这两条都符合。每个皇帝上任的时候,他自己悄悄地到墓碑的后边,那个碑牌位的后边去看一看。所以只有皇帝知道这三条祖训,后人怎么知道的呢? 后人是1127年北宋灭亡,开封城陷落了,人都跑了,后来宗庙等到金人进来的时候,那不是到处都要 搜一搜,看看有什么好东西嘛。把宗庙的锁给它打落,然后进去以后, 看看没什么东西就走了。等到人们散步的时候 去看看新鲜,趁着乱就看看皇宫内院,平时不是不能进来嘛,这个时候进来了。才有有文化的人看到了,哦,这个祖宗的那个供奉的牌位的后面,背面,写着三条祖训,是什么内容。后来这件事被陆游记载到他的《避暑漫录》里边去了。
  • 那么王安石其实,他就是说到了点子上,说岂有盛世而杀士大夫者乎?不能杀,神宗皇帝也不想杀他。神宗皇帝知道苏轼是人才,所以御史台报上来的 第一个提案,就是说要判死刑,那皇帝当然不同意,然后各方面大臣营救,也都没有,那么就好了。这个案子结束了,
  • 一百天,刚好一百天。则授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团练副使,是一个有罪的官职的名称。在唐代犯罪的官员,如果不给他彻底开除,还要给他一口饭吃的话,那就是司马,你们还记得唐宪宗的时候 ,有“二王八司马事件”吗?柳宗元、刘禹锡他们不都是发配到最边远的小地方去,最穷困的地方去。然后一过柳宗元一过就是十年啊,司马的生活在宋代,他们犯了罪以后,往往叫做团练副使这么一个。不是让你去工作的。
  • 到了黄州那个地方,就是让你闭门思过。但是团练副使有什么意义呢?就是给一点点生活费,皇帝还发给他一点生活费,让他们一家人可以过着一种很节俭、很贫困的生活,但是不至于饿死,所以这个有这个意义。
  • 在黄州他一呆就是五年半,四十五岁这一年的二月到了黄州,正是春天的时候,他写了好多作品,一会儿我们要读。到了黄州开始是住在定慧院,就是一个寺院里边先借住。然后太守就把 黄州东面的一个山坡就送给他,说你就到那里去住吧,郊区一个山坡上。于是他管那个地方就叫做“东坡”。
  • 然后又过了一年,他在那里盖了几间房子,后来又盖了个亭子叫“雪堂”。他把他住的地方都叫做 “东坡雪堂”,他还写了诗,写的挺漂亮的。他就是这个时候,他自己给自己起了一个称号,叫做“东坡居士”。 这个居士跟佛教的居士不一样,这是文人们,他们认为自己 应该为国家做点事情,可是现在因为犯罪了,所以就在家里闲居了,所以是“闲居之士”。 这个“士”是中心词, “士”在古代就是有文化 有治国的能力的人,叫做士。我们说文人,文士呀。那么是文人,是文士,他却不做官了,他在家里闲居,所以叫“居士”。这是宋代的居士的一个普遍的含义,当然宋代的居士 也有另一种含义 就是佛教的居士。 佛门称居士的时候,是施主,称呼那个施主,是对对方的尊称。而文人居士都是自称,这个要请大家注意。像稼轩居士辛弃疾。易安居士李清照,六一居士欧阳修,他们都是自称,而且都跟佛教没什么关系。这是自称居士,是这一年。后来的人们,人们就管苏轼简称为 东坡先生,东坡居士,都是他是这个时候,
  • 四十七岁的时候才自称居士的。写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这个后人简称为“二赋一词”。
  • 现在到了湖北的黄冈市,黄冈市那个赤壁上面有一个赤壁公园,那个公园里边,有大石头刻着前面刻着《前赤壁赋》,后面刻着《后赤壁赋》,旁边还专门有一块碑立着,刻着那个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词。那首词据说是,据说苏东坡的亲笔的笔迹,你们要去过那个地方,你们留心一下。现在全中国卖的东坡手迹,就是《念奴娇》大江东去,那个拓片啊,拓片他们装裱起来以后,就是一幅挂在那里的字,都说是东坡居士自己亲手写的。“二赋堂”里边,就是前后《赤壁赋》刻在那里,旁边就是碑亭,亭子里边就是那个,《念奴娇》大江东去这首词。
  • 到了四十四岁到四十九岁,五年的时间,他的生平的第一次贬谪的生涯就将要结束了。为什么呢?因为宋神宗,年轻的宋神宗死了,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哲宗即位由太后执政,太后是不赞成改革的,就是和司马光,和苏轼他们是,政治上是见解一样的。那么也就意味着太后执政,就要重用反对改革的这些人我们简单的说叫做保守派,当然这个是为了我们历史学家,为了简单的说话,叫保守派,要重用他们了。
  • 这个时候, 苏轼就开始被起(用), 让他离开黄州了,说你先到汝州去,就是离开封近一点儿。这时候他就人比较悠闲了,他路过南京的金陵的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了。一年以后王安石就死了。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六十五岁,已经改革失败了,很失意,心情很不好。然后退休在钟山里面 ,骑个小毛驴写诗,每天。苏轼就去看望他。看望他的时候,两个人非常友好,互相赞美,赞美得都有点儿吹捧的意味了。这是让我们觉得,忘年之交啊,两代天才,他们化解了恩怨以后,然后惺惺相惜。
  • 在那住了几天以后,苏轼甚至感慨,说:“从公已觉十年迟”啊,说我愿意陪着你住。但是真是应该早十年就来跟您在一起居住,都是客套话了。
  •  
  •   苏轼暂时在常州那里等待。等待到五十岁这一年,刚好是五十而知天命。实际上是周岁四十九岁,虚岁就五十岁了。五十岁这一年,他就开始(被)任命他为登州太守,到任才五天,就被朝廷又给继续提升,让他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就是跟皇帝经常在一起参与决策了。当然当时主要是太后了。      然后接着,因为又没过几个月,又擢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大学士这个身份很高的,宋代的宰相,就是总理大臣,有一大半是翰林学士出身的。也就是说翰林学士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知制诰,这就更加是参与了核心的政治决策。知制诰,这个“知”也就是管这个事,就管理,我们把它翻译成管理可能差不多,就是管这件事情。管什么事情呢?制诰,“诰”就是诰命,就是诏书,皇帝要向天下发一个什么文件,由谁来起草呢?就是由这个人,这个“制”叫做起草,制作嘛,制作嘛。“知”就是负责,负责管理这件事情。知制诰这个职务啊,它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它是参与决策,商量,然后当场写出来。所以这个职务,谁当了这个官,那简直就是,就是有点儿,起码是个副总理吧,那样的地位,很高的。       这就是这一年,就是这一年,失败的王安石去世了,六十六岁。司马光终于吐了一口气,为什么呢?他被起用出来当总理了。太后就启用了,为什么苏轼,苏轼因为比司马光的年辈要低,司马光来执政。       但是司马光执政很短的时间,年老的司马光也去世了。敌对的双方的领袖,同时去世了。       这个时候苏轼在朝廷,就参与了核心的决策。这是五十岁。       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那是苏轼一生中最风光的四年,天下人都以能当苏轼的学生,或者是苏轼的朋友为光荣。是他最辉煌的四年。       但是苏轼这个人不会做官的,不是说不会做,他不会玩弄权术,因为他没有城府。他那个做官的人不是有的时候,很多话不能说嘛,苏轼是什么都乱说的,他是这样一个性格。所以他不太赞成保守派上来把改革派的政策全都给推翻了。司马光上来以后是尽废新法,苏轼就不同意。苏轼说他改革那些法律也有的也不错的啊,而且经过了这么些年,证明也是有效果的。苏轼就又不完全,又不赞成人家那个尽废新法。这样一来就是改革派当年整了苏轼,现在的保守派上台了,也慢慢的不太喜欢他了,说这个家伙净给我们唱反调。所以苏轼不自安于朝,“不自安”就是觉得我和你们合不来,那我就请,我就到外面去吧,我不跟你们在一起了。就不在朝堂,免得你们看见我心烦,我也不愿意跟你们合作了。       于是宋朝有个习惯叫做“自请”,就是每个人都很自觉,自己上疏请求外任。到外面去做地方官,那么他就被批准了。这个时候他就第二次到杭州,但是这次到杭州,他就是第一把手,知杭州。        过了两年多,他又被召回京城了,继续当翰林学士,继续知制诰,而且还兼太子侍读。这个兼皇帝的侍读,这个工作太不好做。因为皇帝年龄还没成年,十六七岁,正是青春逆反期。老师就要以儒家之道教他,其实这个皇帝后来我们知道了,太后一死,他一开始正式执政他就又把太后用的那些人,全都给处罚了,包括苏轼。也就是说老师教他,实际上这是个很危险的职务。你教他你就得管着他,是不是?而他恰好逆反。他不仅仅是青春期的逆反,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一定的政治见解了。在他的一帮支持者,也是一帮大臣的整天在他耳边就说先皇,先皇就是宋神宗的改革是对的,说太后把先皇的那个政策给改了是不对的,整天在他耳边给他灌输这个。所以当他还没执政的时候,他就忍着,所以苏轼教他的时候,实际上那才叫伴君如伴虎呢,对不对?       后来苏轼又去知颍州。才一年,又回来了,这个苏轼,你看这个人,皇帝就是太后总想任用他,他总要求出去。又回来又做兵部尚书。又迁了,这个迁也是升迁的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个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就跟我们现在的部长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比我们现在部长的地位要高。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部长不是有几十个嘛,那个时候不一共才几个,六个嘛,明朝只有六部尚书嘛。所以尚书这个官职很大的,仅次于执政的总理。       五十八岁这一年初知定州。我们这样算吧,从五十岁到五十八岁,这八年是苏轼一生中最风光的八年。全国的文士们,都以能和苏轼做朋友,晚辈就做他的学生为光荣,所以当时就出现了 “苏门四学士”、“六君子”等等那些人。还围绕着苏轼,还有一大批文人,叫做一个,苏轼就是文人的领袖。他们一到假期的时候,有的时候不到假期就忍不住了,就是晚上下了班以后,就开始忍不住了。就到王室的花园里边,一个大贵族,花园里边去喝酒,娱乐。都是,谁要能参加了苏轼到场的这个聚会,那都是一个荣耀啊。这八年的生活,就这样度过了。        这个时候,太后死了,那个皇帝执政了,皇帝执政了,苏轼就一开始        第一步是初知定州,定州就是现在我们的河北,执政平原的一个小县城,知定州。知定州的任上,然后皇帝用的新人,就开始对保守派的政治领袖们,一个一个地给他清算。清算到苏轼的时候,他们的罪名都是一样的。都是什么呢?都叫做“讽斥先朝”。讽就是讽刺,挖苦,斥就是批评先朝是指谁呢?就是指宋神宗。讽斥先朝,先朝就是反对以宋神宗为首的改革。那么这些人全都要被处罚。        苏轼就以这样的罪名贬谪到英州,而且告诉他马上就出发。苏轼说我从定州往南走的时候,我路过开封,进城见一见君王,当面谢一下,谢罪,可不可以呢?就是想来一个告别一下吧,皇帝下令不许,让他从城外绕着走。可见对他是很生气的,是不是。于是他就老老实实的就赶紧走吧,离开了,然后到,走在路上,他还没有到英州,就是我们广东的英德。        还没有到呢,继续贬谪的罪名,命令又下来了,说是以这个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身份到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不许参与任何公事了。苏轼在农历的十月二日,到达了贬所惠州。惠州人对他挺好,太守对他也好。       苏轼怎么去的呢?我考察过苏轼去的路线,我开着车带着我的研究生们,让他们做苏轼在岭南贬谪路线的考察的论文。从梅岭南雄关,从那里下来,有水的时候,苏轼就开始把东西又装到船里边,就顺流而下,顺着北江,然后到了珠江。顺着珠江然后就开始顺着水路往那个走,他还路过了黄埔,现在的黄埔。黄埔有一个浴日亭,那里还有一块石碑,刻着苏轼的一首诗,一首七律。写的非常的苍凉的一首,反正古时候的人,他走路是这样的。因为交通不便嘛,都要靠马车或者水路,所以朝廷对一个人到哪里去,并没有时间限制,就是他可以稍微的自由一点。一路上到哪里呢?著名的地方的人都要接待一下这个大名士,要写写诗,而且他写了诗,人家还要给他刻在石头上。像英德那个地方,就有好多石头刻着苏轼的字,就有那些。那么他就一路顺着水,然后往东江那边走,然后就到了惠州。       到了惠州以后,惠州人对他很好。一会儿我们要读他在惠州的诗。六十二岁那一年,朝廷的人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服了,也怪他自己写了诗。他说惠州人待我太好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嘛。然后他还说他睡觉的时候,连那个道人,连敲钟都轻轻地敲,怕把他惊醒了。说惠州人待我真好。        结果执政的宰相张惇就知道了,听说了。因为苏轼写的每一点儿文字,哪怕是一首七绝,一首五绝,二十个字。地方官必须派人,专门就送这个,说苏轼又写了一首诗。专门就为这件事情,就要从岭南派马,通过驿道送到,每天都要检查苏轼又写什么东西了,给他送去。苏轼这首诗被写过去了,然后人家一看,宰相说,苏轼在惠州生活的还挺舒服啊,说继续,再让他往南走一走。       于是就让他过海,过海就到海南岛了。所以苏轼就被贬谪到了“天涯海角”,海南的儋州。六月份他渡海那个时候,他已经渡海就要死了,谁也没敢带,就带他小儿子。带走的时候说,你跟着我去,我死了你好把我的骨头带回来。       就去了,去了以后结果没想到,海南岛的太守待他非常好,大名士来了,那谁敢待他不好呀。再说他是文化人呀,他给海南带来了文化。到现在,海南的方言中,还有四川话的味道。这一个大文化人到那一个地方,他对一个地方的影响大的不得了。就像韩愈在潮州,只有8个月,于是潮州的山水都姓韩了。到现在韩愈的那个,到现在潮州还是一个,叫做什么很出人才的地方,是不是,人文荟萃啊。所以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影响真是大。       苏轼到了那里,然后潮州人吴子野也渡海跟着他,跑到那去跟他学习。然后儋州人姜唐佐也跟着他学习,他带了好多的学生。而且他在海南带的学生,还有的人考中进士,那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呀。所以他的影响很大,他在那里生活的很好,他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他写诗说:“海南万里是吾乡”。而且他前面说:“九死南荒吾不恨”,他说我就算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的了。这里人待我这么好,而且这里的椰子也很好吃。然后那个,他说这有什么,挺好的嘛,他这个人,他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是善于苦中作乐的人。       于是他就在那里呆了几年,你看从六十三岁到六十五岁。朝廷又变化了。这个宋哲宗又死了。年轻的宋哲宗死了,然后宋徽宗,就是那个大艺术家,会书法、会画画、会音乐那个大艺术家宋徽宗执政了。人们呢,朝廷呢,那些政治家们就开始判断,这风向将要往哪边呢?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说先把苏轼,先给他从岭南给他转移回来吧,先转移回来观察一下再说。        于是,他就可以回去了,于是就开始渡海,他还写了渡海的诗,然后他就往北走。往北走,他还是沿着水路走,到了惠州把家眷都接上,举家就迁走啊。他们是全家人一个不留,坐船走的,所以现在那个,我们广州的那个车陂,就是广州城里边不有个车陂村嘛,车陂村的人都姓苏。他们说他们是苏轼的后裔,那个四川大学的曾枣庄先生就说那不是,那是假的。他们这个苏,我去考察过,他们把家谱也拿出来给我看了。他是那个叫做苏绍箕,在南宋的时候当过一个将军。但是苏轼的孙子叫苏箕,没有“绍”字,实际上他们一家人从惠州,是举家北迁,也还是从水路走的。而且还是从原路走的,就是走到了水不能开船的时候,再雇人雇车雇人,把东西背过南雄关,再下去,下去以后不是又有水了嘛,有水路再装上船,再继续往北走。       苏轼走到了常州,这个时候朝廷的政治倾向渐渐地明朗了。就是宋徽宗,他重用谁呢?他重用蔡京,蔡京和张惇。就是把苏轼贬谪到岭南那个张惇。蔡京当宰相,张惇当副宰相。这两个人都是赞成王安石的新法的人。也就是说对苏轼都不利。       苏轼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他在路上就犹犹豫豫的,刚好他就生病了。一路上暑热,刚好是五、六月份,慢慢悠悠走,他的身体也不好,就中暑了。中暑了以后,他就在常州,就不走了,不走了以后,一方面观察朝廷的动向,一方面养病。实际上他没有,他的病在这里没有养好,一个多月以后他就去世了,七月二十八日,他就死了。死的时候,很平静,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也无愧无悔了。而且宋代的其他的几位大文豪,他的老师欧阳修,他的前辈王安石,都是六十六岁死的。苏轼他觉得我也六十六岁,也到了寿终。       然后死了以后葬在哪呢?就葬在了河南的汝州的郏县,钓鱼台的上端里。为什么要葬在这里呢?后来苏辙也在那里。因为那里有一个小峨嵋山,那个山叫小峨嵋山。我不知道是不是跟他的家乡峨嵋山有关系。那么为什么不送回峨嵋山去呢?这个事情也奇怪。可能是他们的苏家的人在这一带生活,已经定居了好久了而且他们在颍州,就是安徽的阜阳还买了地,苏辙还在那里居住等等。       总之他,苏轼他自从最后他爸爸去世,他回去安葬了他父亲以后,他再出来,那时候他三十岁嘛,三十而立,他就再也没回去过。后半生再也没回过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