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3如何精炼佩章:电子商务是风险投资的一面镜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0:13

电子商务是风险投资的一面镜子

2011-04-08 11:16:56

归档在 IT的屁股 | 浏览 407 次 | 评论 0 条

 

本文为《环球时报》4月6日特约时评
刊发标题为《中国电子商务泡沫迟早破灭》,有删节

 

当当网在美成功上市并且股价上扬,已经引起了中国风险投资界对电子商务的热烈追逐;而日前京东商城宣布达成超过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更是让风险投资界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状态。要知道,电子商务领域此前三年的融资总金额也不过如此。

然而电子商务如此“迅猛”的势头,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风险投资在“输血”,其本身的盈利能力非常低下。一些电子商务企业年销售额上百亿,却几乎不赚钱。巨量的销售额换回的却是极低的毛利,在考虑推广开销之后甚至是负利润,媒体戏称这种发展模式为“盈亏的马拉松”。认真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美国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崩盘之前,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美国互联网与当前中国电子商务的表现极为相似,甚至可以说如出一辙。这些电子商务的创业公司和投资人都以上市为成功标志,而美国当时完成了IPO的电子商务企业超百家,十年后剩下的却屈指可数。我们有理由担心,中国正在经历同样的一个历程,只不过现在还处在泡沫的膨胀期。

国内诸多以这种模式运行的电子商务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风险投资的追捧,使其“价值”呈指数性的或者跳跃性的增长。这不是电子商务的盈利性使然,而只是泡沫时代的厚礼。那些还没有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的,或者刚刚创立电子商务公司亟待风险投资来拯救的,大概会说,投身并且享受这样的泡沫,何乐而不为?

一方面,风险投资象蝗虫一样追逐电子商务项目;另一方面,却又纷纷抱怨电子商务企业的估价被大大地高估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被认为是“哄抬”企业估价的代表,对他我曾有过接触,他的理念实际上代表了中国风投相当典型的心态:尚未成熟的行业不投。但所谓的“成熟”恰恰就是指被验证的、非初创的商业模式,这个“成熟”所必然伴生的就是被追捧和过高的企业估值;换个说法就是“泡沫”。象团购这样的互联网细分行业,其本质就不是电子商务,而只是一种创新的广告手段,应当归于新媒体范畴。投资界用团购行业的估值方法来评价电子商务企业,其结果无疑是南桔北枳。

京东的刘强东接受媒体专访说“我们没有想什么时候赚钱,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实现:成为中国B2C行业的第一名”。在我看来,这样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讲没有长远的未来。可以设想一个比较极端的状况,如果电子商务销售的商品价格趋于零(即全不要钱、白拿),全部依靠烧钱来维持,那根本不用5年,不到一个月就有可能实现这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夺到这个虚无的“第一名”。实际上,互联网世界的免费产品很多,Google就是免费策略的典型代表,电子商务敢这么做吗?相信绝不敢,因为电子商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买卖商品的“实物”行业,与搜索引擎这种“虚拟产品”的纯粹互联网企业截然不同。

根据摩根士丹利新近发表的报告,“亚马逊未来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机会,2015年收入估计能达到1000亿美元”。虽然到目前为止亚马逊已经维持了十年的高增长,但中国古诗讲“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除了亚马逊曾在那场美国互联网泡沫中一枝独秀之外,有多少怀揣同样梦想的互联网企业灰飞烟灭?这难道不值得风险投资人警醒么。确实,中国的确有非常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所以投资界常常用传统零售业作为信心的参照。但是,即使是在传统的家电零售业,偌大的中国市场也只能容纳国美、苏宁等少数巨头,电子商务也是一样,不需要十家、二十家的亚马逊。况且,中国已经存在着被亚马逊的子公司卓越网(2004年被亚马逊并购),和刚刚以“中国的亚马逊”名义包装上市的当当网。同京东的高调融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与此同时,百度关闭了旗下名为“有啊”的电子商务业务。作为国内占据绝对优势的互联网企业,百度此举体现着烧钱者和赚钱者战略思想的根本不同。

在销售链条上缺乏盈利能力,仅仅依靠风险投资拼命烧钱的电子商务,一方面是在用投资人的钱去填补经营的亏损,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抬高电子商务行业的准入门槛和行业成本,降低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正是资本的两大特性:短视和逐利,造就了这种局面;越是泡沫翻飞的地方,他们越是趋之若鹜。这种不考虑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仅仅依靠夸大成长空间、通过企业上市或者股权转售来谋取资本退出的模式,其根本思路就是博傻。风险投资领域与传统的股票投资市场有一个相通之处,就是除了当前的热点,其实还有太多的“题材”可以去挖掘。如今追捧电子商务的风险投资商恰似一帮“涨停板敢死队”,越涨越买。热点自然可能继续高速增长,但随着价格的不断飞涨,泡沫破灭和跌透跌惨的风险也是成比例放大的。就象私募资本在股票投资当中的“潜伏”战术一样,明智的风险投资策略应该是去发现那些尚未被热炒的创新领域和创新企业,尽力去挖掘那些“黎明之前”的产业,挖掘那些与一年前的团购和几年前的社交网络具有类似创新份量和潜在增长空间的产业,也许它们现在正举步维艰,也许它们刚刚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