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照怎么笑才好看:洛阳牡丹冠群芳 唐宋时期最辉煌--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3:17
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洛阳牡丹文化节(上)
洛阳牡丹冠群芳 唐宋时期最辉煌
□记者 张亚武

“武皇”赏牡丹。 (资料图片)
编者按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正在举办,为配合牡丹文化节的举办,本报“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本期及下期将刊登两篇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稿件,追溯洛阳牡丹历史、讲述牡丹文化节渊源、介绍牡丹文化节盛况等,敬请读者关注。
在常人看来,但凡称得上“遗产”的,都是有点年头的。
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现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与唐三彩烧制技艺、真不同水席制作技艺、关公信俗一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时,记者不得其解:后三者分别有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称其为“遗产”名副其实;洛阳牡丹文化节肇始于1982年,至今也不过29个年头,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比显得太“年轻”了,怎能成为“遗产”?
这几天,记者细读史料,拜访专家,才知道这是一种误解。牡丹文化节虽然仅仅举办了29届,但洛阳牡丹的“根”深着呢,可以追溯到唐宋。
它不仅有看头、有说头,更有年头。
1  牡丹初名木芍药
牡丹原生于山野,幽芳自赏,并不为人们所知。宋代史学家郑樵说:“牡丹初无名,以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
如果此说准确的话,《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句中的“芍药”,说不定还真是牡丹呢!
因为这首诗说的是农历三月三上巳节的习俗,芍药农历四月才开放,而早开牡丹农历三月初就可能绽露芳容。更何况这首诗所描绘的事件的发生地点与盛产牡丹的洛阳相距不远。
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的记载。
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观赏价值。中唐文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北齐杨子华画牡丹极分明。”说明到南北朝时期,牡丹已逐渐成为一种观赏花卉,成为画家描绘的对象。
2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
专家考证,洛阳是中国牡丹的重要产地之一。古代洛阳四周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嵩山等地,野生牡丹广泛分布。
但史书上关于洛阳牡丹的记载始于隋唐。
南宋王应麟编撰的大型类书《玉海》说:“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色、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等名。”
西苑是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所辟的御园。专家推测,这或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种牡丹、赏牡丹渐成一种社会习俗。“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白居易的诗反映了这一盛况。当时,人们买牡丹、赏牡丹已经到了“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
唐代关于洛阳牡丹的故事、诗词、史料记载明显增多。在诸多传说中,人们最为熟知的是“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其实,武则天对洛阳喜爱有加,她一生活了82岁,其中在洛阳生活的时间长达30年。她改洛阳为“神都”,把洛阳的地位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将长安的牡丹引种到洛阳,是合乎常理的事。“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其实是对女性当皇帝不满的后来人的穿凿附会。
唐代还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诗人柳宗元记载,当时,有个叫宋单父的洛阳人,擅长种植牡丹,他种植的牡丹能够变异千种,甚至培育出了红白相间的牡丹。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将他召到骊山,种植牡丹上万株,颜色各不相同。
唐代花工牡丹种植技艺之高,由此可窥一斑。
3  洛阳牡丹甲天下于宋
从夏至隋唐,洛阳曾经做过13个朝代的都城或陪都,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到了北宋,洛阳虽为“西京”,但已是夕阳西下。
可就在此时,洛阳牡丹却进入了名副其实的“盛花期”,真正实现了“甲天下”,为日渐衰落的洛阳城涂上了一抹亮色。
宋代,我国牡丹的栽培中心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对牡丹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各种专著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可谓扛鼎之作,它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述洛阳牡丹的专著。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的这句话,奠定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基调。
任何一种习俗的形成,都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北宋时,洛阳人爱牡丹成癖、赏花成瘾,这在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也有反映:“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邀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幕,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及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真可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4  洛阳牡丹何以甲天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欧阳修赞颂洛阳牡丹的名句。
有这种感受的不止欧阳修一个人。过去,洛阳花工在培植牡丹的过程中,都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洛阳种植的牡丹,花开得又大又艳,可一旦运到外地种植,往往不如在洛阳生长得好。
直到2004年,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才为这一奇特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经过对洛阳土壤的调查,调查人员发现伊河、洛河带来的火山岩微量元素成就了洛阳牡丹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洛阳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特别适合农作物和花卉的种植。
洛阳牡丹甲天下,一靠地脉,二靠人脉。
历史上,洛阳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辐射周边,影响深远,成为中国的根文化。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得到了多个封建王朝的喜爱,在都城洛阳广为种植。
到了北宋,洛阳虽然失去都城地位,但仍是解职官僚和文人名士的荟萃之地,北宋的重臣范仲淹、欧阳修、富弼、司马光、吕蒙正、文彦博、邵雍、程颐、程颢、苏辙等,都曾居住在洛阳。他们在洛阳建设园林、广植牡丹,进而把牡丹种植和观赏推至顶峰。
元明清时,随着洛阳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花事活动渐趋衰弱,但经过隋唐至北宋数百年的熏陶,洛阳牡丹已经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在百姓心中形成了浓厚的“牡丹情结”。
这就像冬天里的牡丹,虽然褪去铅华,但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正在积蓄力量,一旦到了来年春天,便会发芽、抽枝、展叶、现蕾、绽放……以更加蓬勃的气势、更加俏丽的姿容去迎接世人、傲视群芳。
洛阳牡丹能否浴火重生、再续辉煌?请看下周五本文下篇报道。
洛阳牡丹冠群芳 唐宋时期最辉煌--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洛阳牡丹,国色!--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春来谁作韶华主 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吕洞宾戏牡丹--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牡丹文化节--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今年,咱办的是“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民谣曲,思乡情:《洛阳牡丹》唱响网络--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牡丹逢盛世 再谱“洛阳春”--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李德裕和洛阳牡丹--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冯玉祥攻占洛阳--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冯玉祥驻军洛阳--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洛阳城头拉锯战--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打造文化圣城 还原辉煌历史--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汉服佳人”陶醉于牡丹花丛--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一个小贩的牡丹情缘--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品味“牡丹”,领略别样风情--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白居易与牡丹(上)--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来,瞧瞧这些新鉴定的牡丹品种--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白居易与牡丹(下)--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刘禹锡的牡丹诗--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唐代后妃与牡丹--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李商隐的牡丹诗--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中唐诗人元稹与牡丹--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 便民电话本--洛阳晚报--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