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后台管理系统:文革前上将之子玩弄女性 引哈军工高干子弟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9:03
文革前上将之子玩弄女性引哈军工高干子弟调查

2011年04月07日 08:00
来源:南京报业网-周末报 作者:周末对话

字号:T|T
106人参与1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是一起案子,叫“陈东平案”。陈东平是某大军区上将司令员的儿子,花花恶少,据说高中时就在军区高干招待所单独住一间房子,专门玩弄女性。他1960年进入哈军工后,虽然收敛了一些,但成绩很差。他和毛泽东侄子毛远新同班,两人还是上下铺。

本文摘自《周末报》2010年10月28日第24版 作者:周末对话  原题为:哈军工的高干子弟们

滕叙衮,1963年考入哈军工,第11期电子工程系学员。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哈军工传》《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

滕叙衮:我和“红色贵族”同窗的日子

1953年8月26日,毛泽东为即将成立的哈军工题写了一篇《训词》。《训词》中说: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培育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

那所学校,凝聚了那个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

150多位将军、39位两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时代精英,都曾经在那片土地生活过,接受过洗礼……

更为传奇的,是这所学校与新中国高级干部结下的不解之缘——据哈军工校史统计,在“十大元帅”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中有6位大将子女,曾经就读于哈军工。

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张鼎臣、王若飞、叶挺、左权、滕代远、张爱萍、杨成武……他们的孩子也都曾求学哈军工。

在民间,哈军工被称为“红色子弟学校”。

两个黄金期

《周末》:在民间,哈军工有个标签——“红色子弟学校”……

滕叙衮:打断一下,讲个故事。2007年,哈军工北京校友有个聚会,还邀请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请他发言,说到一半也提到了这个“帽子”,结果老校长刘居英当场大怒,硬要我上台给对方讲讲哈军工的光荣历史,弄得导演非常尴尬,最后还是我解的围。

《周末》:……还好现在老校长不在。

滕叙衮:哈哈。其实,“红色子弟学校”“将门之后云集”等等说法,早已流行几十年了,这也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只是被以讹传讹,神秘化了。

《周末》:那哈军工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滕叙衮:建校最初的出发点,是为朝鲜战场服务,培养军事人才对付美国大兵。后来战争结束,就又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1952年3月26日由毛泽东批准建校,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为世人熟知。1953年迎来第一批学员,直到1970年,哈军工南迁,分拆为多所院校,哈军工就不复存在了。

《周末》:校长是陈赓大将?

滕叙衮:对。后来陈赓在1961年去世后,由副校长刘居英升任。就两任校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