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花与警犬上谁有qq号:首都机场裸女壁画风波 [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53:03
   首都机场裸女壁画风波     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嘉德拍卖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中袁运生为首都机场创作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线描稿) 以2128万元成交,成为全场的亮点,这幅作品也是袁运生本人的个人拍卖的最高价。这幅壁画的背后,还蕴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袁运生,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7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同年创作北京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80年在中央美院壁画系任教。1983年为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创作壁画《红+蓝+黄=白(中国的两个神化故事)》。1984年至1994年举办了系列画展,并为哈佛大学创作壁画。1996年回国任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

        这幅名叫《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壁画,在高三米四、长二十七米的墙上,描绘了傣族人过泼水节的情形。壁画由两大部分组成,在正面的墙上,展现傣家人担水、泼水及舞蹈的情形;东侧面积较小的墙壁上描绘的是沐浴和谈情说爱。

        完成后,由于有沐浴的画面,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围观,社会上也引发了关于在国际机场应不应该画女人体的争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泼水节》壁画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那时分管机场建设的领导建议:暂时用布遮住壁画,等邓小平同志看了再说。之后,邓小平、王震亲自到机场观看了壁画,邓小平说了一句话:我看没什么问题。当时,面对社会舆论给袁运生带来的巨大压力,他没有答应“给人体穿衣服”的提法,从而让作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后来在壁画前砌了一道墙,直到1990年才被推倒,但作品的色泽依然没变,也留下了一段说不完的画外话。这幅画的意义也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象征。

首都机场裸女壁画风波:思想解放不容易

 


  然而,思想解放的前进,性意识的解放,也并非一帆风顺。“接吻照风波”的当年,即1979年10月,由张仃、袁运甫、袁运生等艺术家创作的大型壁画群,在首都机场创作完成。其中,袁运生的作品《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画面中出现了三位裸体沐浴的傣族少女,因此尤为令人关注。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然而,这幅壁画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摆在人来人往的首都机场,有“伤风化”之嫌。即便邓小平参观壁画后作出了 “这是艺术表现很正常”的表态,这幅裸女壁画也未能保持原状地持续展出——三个月后,三个裸女的身前“被穿上”一层薄纱衣,第二年,有关方面还为裸女加上了纱帘。   袁运生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 

“走艺术中国之路”——读《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
  

袁运生先生在为自己的一次画展的序言中写道,展出的“线描作品作于创作((生命的赞歌——欢乐的泼水节》前后,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思路,这些写生画是作为一个学油画的人力求走艺术中国之路所作的努力”。

作为一个学油画的人,对西画中的造型能力训练有素,但却对“艺术中国”的“用线条织就的诗”,即对线的艺术着了迷。袁先生写道:直到1978年去了西双版纳,那里的植物世界竟是用线条织就的诗,着了迷一般画了大约数十幅以严谨的线组织的画,这是从未有过的经验,也算是长时间来对线迷恋的一次满足。又说:“1979年在北京机场画《泼水节》这幅壁画的时候,我用了更为流畅的线条,多点生机,觉得还不够,便画了那几个裸体……”

从《泼水节》中,我们触摸到袁运生先生生命的跃动,这里展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对线的生命韵律的迷恋,更展现了作者对“人体艺术”的禁区,作了勇敢的突破。

画面上写了两躯长发及地的傣家女人体,在象脚鼓的节奏中欢乐泼水,干净、清纯,这是没有肉欲的美的升华,这是在人类学的本原上歌颂生命。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礼赞。这在今日已变成亿万中国普通人的常识的观念,在30年前却仍是一个路有蒺藜的禁区。我们今天不能不为三十年来中国的开放和进步感到欣慰。但在当年,画家却因此历经风波,去国远游。 

《泼水节》壁画体现的艺术功力,同时也传达出画家袁运生师承的影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受自董希文先生造形功力和绚烂而又和谐的色彩效果。另外,从l978年张仃先生领导首都机场壁画创作一事,推想还可能受自于张仃先生的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装饰趣味的影响。我们还记得,张仃先生和张光宇、张正宇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影响,而他们都曾是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著名漫画家。当时上海的这几位画家,又曾受到壁画及装饰性绘画发展很盛的墨西哥绘画影响。我在少年时有机缘读过上世纪30年代上海出版的《时代漫画》、《漫画生活》,并读过香港人间画会的黄茅先生在四、五十年代写作的《中国漫画史》和《读画随笔》,因而对张光宇、张正宇先生、张仃先生的墨西哥风格早有所闻。今日得读《泼水节》壁画,看到那些肤色黝黑,动势很大地奔跑着、站立着的人物,看到那些正在击鼓的男子群像,确实已经体味到现代性艺术的张力和特色。墨西哥的现代壁画和漫画都很发达,张仃先生在主持北京机场壁画工作时又提倡过学习墨西哥画派,未知张仃先生这一思想对《泼水节))创作有无影响?

总之,我想说的是,这幅画兼有写实性与装饰性、兼有民族民间性与现代性,作者力图用“更为流畅的线条”,来表现生命和青春绽放的一片“生机”。

作者的这个尝试是十分成功的。http://www.360doc.com/myfiles.aspx 
  
 
(2011/04/05/雨霖转载/编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