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局长王少军近照:吴建民揭秘中美撞机、911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18:41

吴建民揭秘中美撞机、911内幕

  李小萌:欢迎来到《新闻会客厅》。今天的节目我们来分享一本去年年底刚刚出版的新书,就是我手中的这本《外交案例》,它的作者在书的封面上也写了,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先生,在这本书的作者自序当中有一段是被媒体摘抄的机率是最高的,大概是这样说的,“长期的外交生涯使我深切地感到,一方面中国的外交在大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外交官,而另一方面,我们培养外交官的方式还是相当陈旧的,基本上是手工作坊式,有点像师傅带徒弟。 ”为什么作者有这样的感触,今天我们就请到了吴建民先生,吴先生您好。


  吴建民:您好。


  李小萌:先跟我们解释一下,您的自序当中这一段话的用意是在哪里?


  吴建民:因为是从我的经历来的,我是1961年就开始投身外交工作,到2003年7月结束外交生涯,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观察,年轻人到了外交系统,总想很快进步,过程当中没有人给你讲案例,这个事儿做得好,什么原因,有的领导跟你讲两句,有的领导就让你自己去领悟,没有人讲,所以等于说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系统的,人家给你讲,有多少外交,有多少种案例,碰到各种不同的案例,处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这样我想对学生一定很有好处。我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而我自己感觉,要想培养年轻人,案例至关重要,我自己也试验过,我在日内瓦当大使的时候,就提出来你们总结案例,有几件事情总结,我发现那些年轻人一经过总结案例之后,他的认识提高了,这样对他来讲就非常有好处。


  李小萌:我知道其实从2003年您开始担任外交学院院长就开了类似外交案例这样的课程。


  吴建民:作为案例来讲,它有一定的普遍价值,商业上的案例很多,其它行业的人读了案例有没有启示?很多外交也好,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商业也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不大一样,所以我想不同的案例大家看一看,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启示。我这个案例主要目的是要教学生,钱副总理跟我讲了一句话,讲得非常深刻,他说你不教案例,年轻人到了外交部,开始阶段不得其门而入,在外面转,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也是这样,在外面转,不大懂,我们家乡有一句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所以年轻人到外交部,开始阶段是看热闹。怎么叫看门道?如果脑子里面有一些案例,他慢慢就会进入门道,这个路程就会缩短,进门就要快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到外交学院就提出来,我是先请示了钱副总理,他非常支持,他举了一些美国外交官成长的过程,他说非常支持,有他的支持,我就开始在外交学院讲案例,这19个案例我对学生都讲过,讲过之后发现学生兴趣很大。


  李小萌:既然说到案例,如果我们不举出几个例子也算是失职,所以今天我们要说几个案例,在这本书当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发生在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我们一起看一下。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EP-3型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歼-8战斗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


  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籍突然违规飞行,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碰,致使中方飞行员王伟驾驶的飞机坠毁,王伟跳伞后失踪;


  9时33分,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降落在海南岛机场。


  李小萌:我们也准备了几个数字,请吴先生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撞机事件发生之后,中方面临的选择,选择是这本书当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关键词,这里我们列出了三种选择,当时是人机都不放,人机同时放,先放人后放机,最后选择了三,这个选择的过程对于中方来讲是很复杂的吗?  (为什么选择先放人后放机的做法?)


  吴建民:那当然,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时中美关系的总体情况。二,要考虑到撞机事件发生之后,在两国造成的影响,民众的情绪。第三要考虑到中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这些东西都要统一来考虑,这样采取了第三种先放人后放机,这个做法是比较好的。


  李小萌:这从中国的立场上来考虑,有利于什么呢?


  吴建民:4月1号发生的这个撞机事件之后,双方国内都很激动,美国人也很激动,中国人也很激动,双方一激动起来,情绪就走向一种对立,这是一个我们看到的基本情况。第二,撞机事件发生的时候是小布什上台两个多月吧,他是2001年1月20号上台的,马上碰到这样一个情况,而在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中美关系当时定位为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小布什在大选的过程当中就提出了异议,中国不是伙伴,也谈不上战略,中国是竞争对手。而且他刚上台的时候,美国新总统上台,他总是在外交上有一段犹豫的过程,美国人的文化,谁是敌人,看看俄罗斯是不是有点像。2001年初,当时美俄互相驱赶外交官,闹得很热闹,美国驱赶了一大批俄罗斯外交官,俄罗斯也采取报复行动,中国是不是?正在这个犹豫的时候,从中美关系来讲,历届总统上台之后都有一个犹豫的过程,这个犹豫的过程越长,对两国关系影响越大,如果这个犹豫的过程越短,对两国关系越好,他犹豫了之后,最后还是回归到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个时候他正在犹豫,新总统上台,所以这个情况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双方这个情绪都慢慢在上升,什么办法使得能够情绪一下子慢慢就有所缓解下来,因为政治家也是要考虑到民众的情绪,如果民众的情绪太强烈,那显然不利,所以先放人,先放人一下子把危机紧张程度就下降多了。


  李小萌:先放人,当时是考虑到一个是缓解美国人民的情绪,第二也是说马上复活节到了,是他们重要的节日,让他们能跟家人团聚。我在网上也看到网友有这样的评论,可能是年轻的网友,他们说毕竟我们当时是机毁人亡的惨剧,而在这个时候还那么多地考虑对方的情绪。


  吴建民:当然,我们做外交的人要考虑国家,本国老百姓的情绪,也考虑对方的情绪,在考虑双方的东西之后,要脑子里十分清楚,中国的大利益是什么?我们老祖宗讲过,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点我觉得中国人非常清楚。当然网民有些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来看,中国人的大利益,中国所处的阶段,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那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需要脑子认真考虑的,不能够完全感情用事,我们大家都懂,搞外交的人就是一种明智的决定,他是要经过历史考验的,明智的决定,有些人可能一时不是很理解,但从长远来看,这个决定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选择道歉用词非常谨慎)


  李小萌:在当时提出了道歉、放人这样的一个步骤,当时对于道歉的表述也是几经变化,我们也来看一下几个关键词。apologize、sorry、very-very-sorry,最后体现出来应该是第三行,是吗?而我们应该说开始时候的诉求应该说是apologize,这里面其实是我们做了妥协,可以这样说吗?


  吴建民:是。因为这个字程度是不一样的,从中文不大反映出来,都是道歉,就是程度有些不一样,开始在这个问题双方谈判陷入了僵局,僵持,道歉、放人,陷入僵局之后,外交官就要想办法,所以我们外交部的一个高级外交官,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他能把很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道理讲清楚,外交上的智慧就在这里,他不是很深奥,很复杂,僵在那儿,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僵下去,对双方的关系会损害,僵下去会损害中国人民乃至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在一个字上面,apologize,我们要用这个字,对方不用,僵在那儿,能不能换一个办法,我们外交官的智慧我觉得很了不起,跟美国大使一起喝咖啡,就举了个例子,美国的车祸经常发生,一个车毁人亡,一个车毁了,车撞坏了,但是人安然无恙,这个时候我们的外交官就说,你这个时候见了对方的家属讲一句Iamsorry,不行吗?这个太平常的道理不过了,一下美国大使给打动了,说这个字可以用,他觉得有道理,能够用,大使在前线就向国内报告这个事情,可以用,因为这个事情僵在那儿的时候,拖下去对大家都不利,找一个双方可以接受的办法。我觉得外交官的智慧找到了这个东西,后来我们用词很谨慎的,就用这个sorry的时候,据我了解,我们的领导同志专门找了英语专家,查了字典,sorry什么意思?包含道歉的意思,所以美国为了加强语气,在信里面就是veryverysorry。


  李小萌:这里边其实是有坚持,有妥协,作为年轻人想理解这个案子,怎么样的东西是必须坚持的,什么又是可以让步和妥协的呢?  吴建民:我想什么样是比较坚持的,就要以中国的根本利益,这件事情你要道歉,这是中国,你不道歉就放人中国老百姓不会同意,所以江主席指示非常明确,道歉、放人四个字。现在这个词里面既然包含道歉的意思,就是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他不是说道歉不道歉之分,是一个词的含义,而这个词的含义,英文的一个词意思比较广一点,一个词意义程度上有些不同,找到一个词双方可以接受的,这当然是可以接受的。


  (中美撞机事件对以后的外交交往的启示是在出现僵局的时候,要谋求双方能接受的妥协方案)


  李小萌:就拿中美撞机事件来说,对于今后外交交往当中的一些选择,一些原则,启示在哪儿?


  吴建民:我觉得最重要的启示,在出现僵局的时候,你要谋求一个双方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外交是妥协的艺术。我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网民来问我,外交如何做到不妥协,我说不行,夫妻两个不妥协就离婚,能不妥协吗?凡是结过婚的人总是有点妥协的,你跟你父母在一起也有妥协的时候,人和人交往不妥协?如果说一个人什么都不妥协,那肯定他没有朋友,最后会孤苦伶仃,这个对他自己没有好处。


  (为什么把9.11事件这个案例放在《外交案例》中)


  李小萌:2001年可以算是一个多事之秋,4月份是中美撞机事件,到了9月份就是美国的9.11事件,而这个事件当中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外交智慧的是一通电话。


  吴建民:对。9.11之后,事件发生五个小时,江泽民主席就跟布什总统通电话,这个电话打得非常及时,为什么?美国总统上台还在犹豫过程当中,突然爆发这个事情,而且这个时候是美国人最难过的时候,那个时候纽约的那种情况,这就是一个判断,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五小时之后,中国领导人就要打电话致意,这对于稳定后来的中美关系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北京时间2001年9月11日晚上,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及其他一些城市相继遭受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仅5个小时,江泽民主席就主动与布什总统通电话。


  吴建民:当时我在国外,我看到这个电话打得非常好,外交上非常漂亮的行动,我说这个电话有的时候胜过雄兵百万,因为中美两个大国关系太重要了,对抗是一种办法,有的说是找到共同利益化解是更重要的办法,我当时就觉得很了不起。后来有机会跟江主席当面谈的时候,我就问江主席,我说你怎么想到打电话的?他说当时发生这个事情他就在看电视,他是很早知道的,他马上就想到这个问题,然后就开会,他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两国人民要友好,而这个过程当中死掉的都是无辜者,表示同情,谴责恐怖主义,谴责恐怖主义第一是中国一贯的立场,从中美两国人民友好,老百姓死掉了,无辜的,当然表示同情。所以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广阔的胸怀,他的关心,我们非常广阔的胸怀,不狭隘,这个我觉得非常好,没有广阔的胸怀做不出这个决定来。


  (9.11事件的启示是要抓住时机决断)


  李小萌:接下来我们再说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吧?


  吴建民:这个启示我觉得关键要抓时机,时机、决断,这种决断能力,五个小时之后打电话是一种效果,过三天之后,不打电话是一个效果,过三天之后再打电话又是另外一个效果,这个时候抓住了时机,在最佳时间打这个电话,产生了最好的效果。 李小萌:前面我们说的都是一些事件,其实作为作者本人,吴建民先生亲身经历了一些事儿也是值得跟大家分享的,我们想选取就是当时上海申办世博会


  自1999年底中国正式宣布申办世博会以来,驻法大使馆一直担负着申博的调研、协调、沟通和前线指挥的工作。


  申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有五个之多,史无前例,而且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竞争相当激烈。


  驻法大使馆时刻密切跟踪形势,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及时做出判断,并据此提出工作建议,对国内的意见、建议作些修正,为成功申办世博会作出了贡献。


  (为什么把上海申办世博会这个案例放在《外交案例》中)


  李小萌:您当时在法国的时候做的一些事情,有人说其实作为驻外的大使来说,国内的要求把它照办和执行了就算完成职责所在,但您好像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吴建民:对。因为驻外使节,具体到申博的问题来看,国际展览局,这一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总部在巴黎,三分之二的国展局的代表在巴黎,它等于说是一个最前线,它这里了解的情况国内不完全掌握,当然我们及时把情况向国内报告,可是国内有些情况,因为人看问题总是有自己的角度,比如我在这里看你,你背后我就看不见,就是这个道理,看得见前面就看不到你的背后,这种时候往往在认识上会有差异,这个应当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接到国内指示,照理讲外交官应当严格执行,但是外交也允许你在前线提出建议,根据现实情况,最后由国内决定,国内决定说,接受你的意见,按修改的意见去做;如果国内说坚持,那你就按照他坚持的意见去做。


  李小萌:在您提的建议当中比较关键性的是哪一条?


  吴建民:关键性意见有好几条,比如讲,国展局的成员国89个会员国,去掉中国还有88个,当时上海有些领导同志就提出来,我搞人盯人,盯着这个代表做工作,这个愿望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搞外交的人一看,这个很难执行,你是国展局代表,突然一个陌生人来找你,天天找着你,你烦不烦?这能达到做工作的效果吗?不行,而且实在气愤,你来一个人,你是谁呀?人家并不认得你,你天天要跟着他,人盯人行吗?不可能。这就是他们从一个角度来看,觉得是可行的,我从外交的角度来看觉得不可行,当时我就跟国内提出来,我把驻法使馆最精锐的力量投进去,你想人盯人,我把最精锐的力量分片包干,每个代表去做工作,这样就把责任揽过来了。


  李小萌:对,如果申办不成的话。


  (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启示是不能换得患失)


  吴建民:但是我相信,总得要讲道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做法是有效的,当时上海也有一位同志也在驻法使馆,他是住在那儿,我也商量过,觉得那个办法不行,我跟上海的领导同志讲了这个意见,然后也跟国内讲了这样的意见,后来证明我们这个做法是有效的。


  李小萌:当时确实是申办成功了,那一切的选择都是正确的,万一如果失利的话。


  吴建民:这就是做外交官追求什么,不能患得患失,你追求的是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吴某人有多少利益呀?没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不能相比的,所以当时我就想,要把什么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说我自己保险一点第一位,这就会决定你采取不同的行动,我想一个忠于祖国的外交官应当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患得患失。


  李小萌:您刚才讲的最后这一句话是不是这个事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呢?


  吴建民:我想应当是这样,祖国高于一切,使命重于泰山,要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才对。


  李小萌:在您的自序当中我还看到有一句话说,一直以来我们都不宣传个人,有一个误区,不应该宣传个人,但是事情是人做的,一件事情张三做成了,李四做砸了,这里边就有学问,可是对于外交来讲好像特别强调集体的智慧。


  吴建民:是,但是外交官现场的智慧很重要,你想想看,我就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光讲集体、过程,但是当时这个点子谁出的?当时出了这个点子,成了,很有说服力;当时出了一个歪点子,砸了,砸了谁负责?外交官得承担责任,成了就是集体的荣誉,一种误区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做事情是人做的,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大家都同意这一点,如果这个东西大家都不能去探讨,那就是懵懵懂懂的,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怎么培养出优秀的外交官来?你一定要告诉他,这个关键时刻,这个外交官是怎么处理的,他怎么处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点子,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深入进去了,就懂得外交不仅是要执行政府的指示,需要创造性地执行,外交指示光是一个目的,或者给你提出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基本手段是什么,在具体过程当中,外交官有很多的创造余地,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举这些例子的目的,这个前言的目的,外交官有很多威武雄壮的事情,要让世人知道,让年轻人知道,外交很有意思,这才能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全世界搞外交的都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在中国讲来,外交的事情进入黄金时期,那需要优秀的外交官,我的目的也想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报考外交部。  (通过《外交案例能看到百分之多少的外交内幕和真相》)


  李小萌:提到外交,我们以前都会用外交内幕、外交真相,确实充满了神秘感,如果说这个真相是百分之一百,通过您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几十?


  吴建民:我想把一个事情百分之百地了解,一般比较困难,但是你说我讲这些案例,基本事实有了,如果没有基本事实,你说基本事实60%、70%,这个基本事实就能够对它做出一定的判断,你看我的体例,第一讲背景,第二讲中国面临的几种选择,第三讲操作过程,第四讲启示。背景要把我们所面临的情况讲清楚,面临这种情况,我有几种选择。第三种操作过程,中国实际上怎么做的,我觉得最有味道的是启示,我觉得这个时候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参加讨论,你说说有什么启示,在第二部分也能讨论,有三种选择,四种选择,你选哪种,为什么?这样他就投入了。还有一个就是针对我们现在教学的方法,灌输式太多,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把他的潜力调动出来,因为最后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通过案例教学、启发,把学生的潜能调动出来,他的创造性,一种潜在的智慧把发挥出来,是这样一个目的。


  李小萌:在外交过程当中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公之于众,特别要考虑一个时机的问题,您刚才说了60%、70%接近事实真相,我觉得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了,那20%、30%,如果还不适于让公众了解,主要考虑除了时机之外还包括什么因素呢?


  (在外交过程中,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公之于众)


  吴建民:如果把这个事情一点不落地全部讲出来,第一,过程会很长,学生觉得看了非常冗长,他容易走神,读者看这个东西,有些细节问题他不一定去了解,可读性下降了。另外一方面,当然可能有些事情涉及到保密的问题,可是就像钱副总理讲的,世界上任何秘密保密都有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它原来是秘密,过了这个期限就不是秘密了,更多的事,把这些情况展现出来,主要考虑就是让读者、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基本情况,提供思考的基本材料,然后他进行思考,然后就把我们实际上怎么做的过程提供给他,给他将来遇到类似的事情,或者相近的事情,脑子里硬盘的存储有新的东西,他就能出来,这个事情不一样的,中国人非常讲见识,中国人这个话很有道理,见过,经历过,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我听人家说过,也不一样,搞外交最怕什么?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内心里面有一点没底,但是中国见过,类似的事情了解过,那就不一样,整个心态就不一样。


  李小萌: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19年的巴黎和会到2003年的非典,但是却挑选了19个案例,并不是很多,这个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外交案例》在1919年到2003年的时间跨度里为什么挑选了19个案例?选取的标准是什么?)


  吴建民:这个就是跟我本人的经历有关系,比如前面几件,我觉得顾维钧这个事情很了不起,他的做法违背了外交官的一般做法,他拒签对德合约,政府没有指示,北洋政府是很软弱的政府,但是他能看到历史的潮流,拒签,了不起。我觉得对于外交官来讲,这是一个最高境界。到那个时候,他敢说敢为,代表中华民族这儿讲了几句话,那是站得住脚的,外交官的行动,特别在重要时刻的行动要经过历史的考验,我觉得这个值得中国人很记取这个事情,而且这段历史对中国太重要了,因为中国走上革命的道路跟凡尔赛和会有关系。另外讲到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总理是中国现代化之父,万隆会议吵得一塌糊涂,他去一篇讲话,柳暗花明,指出了方向,关键就四个字,求同存异,了不起。我们现在很多外交上的方针,跟这个引出来的,合而不同,求同存异,很多思想从这个地方来的,大家意见很分歧,但能找出共同点,在共同点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向前进。第三个就是韩旭,韩旭在1989年7月在中旅论坛的一篇讲话,很了不起,这是自己经历的事情当中对我影响很大的,其它一些什么事情呢?很多是我经历的,很多是我直接参与的,这样有点亲身体会,因为《外交案例》是第一次,第一次怎么讲,必须要跟自己比较近的,或者感受比较深的。


  李小萌:另外您还有一个观点说,外交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对于公众来讲显得那么神秘,应该让大家都去了解它,为什么?


  吴建民:因为现在中外大交流,这个规模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所没有的,1949年到1978年29年,加在一起中国出国人数多少?28万,每年不到一万人。2007年多少?旅游局长邵其伟告诉我,2007年中国公民出国大概有四千万人次,不成比例,改革开放前一年才不到一万,去年几千万人,这样一个大交流的过程当中,对外交的需求上升了,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外交能够为中国老百姓做的事情就多起来了,所以钱副总理讲外交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因为时代变了,从一个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不要小看这几个字的变化,战争与革命,革命,枪杆子里出政权,最后要看武力来解决问题,战争更是这样,现在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怎么寻求和平?怎么谋求发展?这个是外交的作用上升,所以钱副总理讲外交迎来一个黄金时期,讲得很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百姓不了解,外交太神秘,老百姓敬而远之,中国在对外交往的过程当中,中国对外合作的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太神秘,他很多资源不会利用了,我们本来可以走得更快一点,可能速度就不会走得快,能以那样一个速度发展,所以我特别主张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面的神秘面纱,这样对中国有好处,对世界有好处,对中国广大老百姓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