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the legacy下载:自然与社会的共性-理性的彼岸-搜狐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51:29

自然与社会的共性

 

    今日看《人物》杂志中介绍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系列文章,产生许多遐想,现记录下来,以后慢慢咀嚼。

    质子和中子结合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结合组成原子,原子与原子结合组成分子,分子与分子结合组成各色各样的物质。是什么样的东西使得较小的粒子能够结合起来,组成更大的粒子或物质?又是什么东西能使得较大的粒子分裂成较小的粒子?从目前已知来说,使得粒子能够结合或者分裂的原因是能量、力和运动。粒子的自旋产生了具有方向性的力场(如磁力场)和力,不同能量状态粒子(当然,同样的粒子也可以具备不同的能量状态)之间力的相互作用使之产生了相对运动,相对运动可以调整粒子之间的相对方向。当粒子的力场方向一致时它们相互结合更紧密,于是较小粒子组成了较大粒子;当粒子的力场方向相反时它们相互排斥,在能量或运动速度足够的情况下大粒子可能分裂成为小粒子。质子和中子因具备比电子更高的质量和能量,故其自旋产生的力场强度更大,所以它们结合成的原子核更紧密,分裂它们所需要的力量也要更大(这就是核裂变较难的原因);较小的电子其自旋产生的力场强度较小,它们容易被原子核俘获,也容易受到原子外界力场的作用而从原子边界逃逸出去。

    电子、质子、中子等微粒子为什么能够自旋呢?自旋可能是由能量分布结构的非平衡状态而导致的,就像水涡、气旋、鞭炮旋转的产生原理一样。电子等是否由更小的微粒子组成的呢?或许那些基本微粒子、介子、电子、质子、中子等就是由单纯的能量组成的能量球呢?这样或许就能解释物质可以释放能量,而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我一直迷惑不解的是,光线难道仅仅是光合作用的催化剂吗?那些进入植物细胞的光线最终到哪里去了呢?它们是否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物质了?或者仅仅是提供了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这应该可以通过严谨的植物生长实验得出是或否的结论。

    在一片混乱的“熵”环境下,力的核心力量可以使小粒子结合成相对稳态的大粒子,更有意思的是,分子如何可以组成稳定的细胞?细胞如何可以组成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怎么可以从小到大生长然后再衰落?一个个生命又如何可以组成复杂纷乱或尽然有序的社会?是否可以找到像微观世界的力一样,驱动生命、社会形成、生长与衰落的核心力量?如果能够找到,微观粒子世界、生命、社会便一脉相承、一通百通了。

    茫茫宇宙之中,无处不存在、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粒子与粒子、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的组合与分裂活动,组合活动形成相对稳态的结构,分裂活动使得稳态结构在一定外力作用下又分解为游离的单体。当分子与分子在偶然的情况下组合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如果这种特殊的结构能俘获该结构所需要的其它分子,并且这种特殊结构不断俘获的分子能够聚集形成与之相同的结构,那么,这种多分子结构的复制能力就具备了,生命就诞生了。这种特殊结构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

    在大千世界中,分子与分子组合成具备复制能力的DNA双螺旋结构纯属偶然,但也绝非绝无仅有,应该还在无时无刻产生这种新的偶然,这就是为什么新的物种不断地诞生的原因,也就是在环境污染和恶化条件下产生新的对人类因短期无法适应而致命的病毒和细菌的原因。传闻中的太岁在现实中居然真的,还有在受到污染的水体中类似生命体生长能力的聚合物(好像湖南金鹰频道报道过江苏还是安徽的鱼塘就有过),它们可能具备类似DNA具备复制能力而又不十分稳定的结构,这里面可能潜藏着某种生命形成的秘密。

    一个生命单单具备复制能力的DNA双螺旋结构可能是不够的,它也许只能成为不具备抵抗其它分子干扰能力的短命单细胞生物,要成为能够适当抵御外力或其它分子干扰而又能不断生长的生命体,还需要构建更复杂的、具有自我修复或防御能力的一个大系统。能够成功生存的单细胞生物体不仅仅要具备DNA双螺旋结构复制能力,其DNA双螺旋结构还必须具备抵抗外力或其它分子干扰的能力,即通过生产和分泌相关物质进行自我免疫和修复;更高级的生命体必须建立由不同的DNA双螺旋结构组成的功能分工协调的大系统,并且其起遗传作用的DNA双螺旋结构应该携带尽量多的能复制其它非遗传作用DNA双螺旋结构的遗传信息。

    从生命的形成来看是偶然的,但生命的生存、延续、进化则有着共同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就是“趋利避害”。“趋利”就是寻找适合生命体生存的环境,尽量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质;“避害”就是主动排泄自身生命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选择性生成或强化能够抵御外力或其它物质伤害的免疫修复系统。

    “趋利避害”的驱动力在由多个生命体的社会中也同样起着核心作用。在由多个生命体的社会中,每个生命个体的“趋利避害”动力使得社会熵值最大化,这种熵值最大化反过来又侵害了个体的利益。经过无数次尝试和体验,多数个体体会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它们开始尝试社会的有组织、相互协调的结构,通过维持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保证个体适当的利益,这就是社会整体的“趋利避害”行为。从小到蚂蚁、蜻蜓,中到老鼠,大到狮子、大象、人类,经过无数次试错,它们都逐渐建立了较为有序的社会结构。当然,就像原子核都可以被分裂一样,外力、环境恶化、社会内部过分强大的个体或过分脆弱的多数个体都有可能摧毁生物社会的暂稳态结构,所以,对于智慧生物来讲,社会结构的改革、改进、优化以及个体的均衡发展是它们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于宇宙和自然而言,通过个体自身和个体间的能量、力和运动达成暂稳态结构;对于生物社会而言,通过个体自身利益和个体间利益的“趋利避害”平衡达成一种暂稳态结构。在自然和生物社会之间,它们本质上都是通过个体间力与力的平衡达成了类似的暂稳态结构,所以,非生命的自然和有生命的社会具有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力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