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的厨房里面女的:新中国的六次战争---6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58:46
新中国的六次战争
告别政治挂帅: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与解放军转型
强大的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
看清楚了:这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
===========================
新中国的六次战争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了内战,美国当局也悍然介入朝鲜内战。金日成向毛泽东发来紧急求援电报。19 50年10月8日,毛泽东正式下达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进入朝鲜协同作战。10月19 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跨过鸭绿江,秘密开赴朝鲜前线。金日成在朝鲜北部山区大榆洞的一间民房里会见了彭德怀。 他们虽然首次见面,却似旧友重逢,一见如故。彭德怀开门见山问金日成:“人民军现状怎样?有多少兵力?”金日成摇头道 :“现在情况不好。实话说吧,现在我只有三个多师在手上,……其他隔在南方的部队正化整为零,分散后撤,准备集结在满 浦整编,要将这些部队整编好重新投入战斗,恐怕至少需要两个多月时间才行……”彭德怀分析了战局,认为李承晚的伪军战 斗力弱,应以其为突破口,这一方案,得到中朝将领的赞许。
    1950年圣诞节前夜,我军在三所里、龙源里围歼伪军主力。 初战告捷,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十分高兴。苏联驻朝鲜大使和金日成都建议志愿军一鼓作气,打到南朝鲜去。但是,身在前线 的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却显得格外的冷静。他们看到现在我们的运输线被敌人空军轰炸破坏得很厉害,入朝最初20天,就损 失汽车600多辆,整个志愿军只剩下260多辆汽车,由于冻饿而减员的士兵,每个军都在万人以上。面对种种困难情况, 部队打到三八线以后,彭德怀断然下令停止对敌人追击。
    在胜利声中,金日成和朝鲜外相朴宪永再度到彭德怀的指挥所,敦促志愿军继续南进。这时,彭德怀便直率地说:“据我看,敌人并未打算死守三八线,汉城也是自动放弃的,李奇微是在有计划 地后撤,企图引我们南进,待我们部队疲劳、给养缺乏的时候,再来一次登陆夹击……我们不要上他的当!”金日成听了以后 ,又搬出苏联大使来。他说:“ 史蒂科夫同志说,困难可以克服,不应过多强调困难。”彭德怀反问一句“他打过仗吗? ”
    金日成有自己的算盘。他想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打了胜仗,为自己增加了巨大的后备力,竭力想把自己的南进计划再 度付诸实施。于是,他专程赶到北京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当时没有更多考虑战场上的诸多困难,一再命令南进,一直 打到三六线。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彭德怀左思右想,觉得应该立即赶回北京,亲自向毛泽东汇报这里的真实情况。
    1951年 2月下旬的一天,彭德怀身穿一身棉军服,不顾卫兵的一再阻挡,直接闯进西山毛泽东的别墅,扰醒正在酣睡的毛泽东。彭德 怀向毛泽东陈述了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委婉地批评了毛泽东要他们“速胜”的战役部署。毛泽东听了彭德怀的话,一言不发 ,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接着彭德怀又向毛泽东报告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毛泽东听后长叹一声,吟起一首《柘树枯》:“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经过彭德怀的“闯宫”进谏,毛泽东根据朝鲜战场的形势, 作了关于坚持长期作战、轮番作战的新的部署。
    1953年7月27日,敌我双方终于达成停战协议。这场从三八线上爆发的战争,在经历了3年多之后,终于又在三八线附近结束。关于这场战争双方的损失,据彭德怀的报告,3年多的抗美援朝战争 ,共毙、伤、俘敌军109万人,其中美军39万。击落击伤敌机1200架,战车3000余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究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中国政府迄今未正式宣布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曾先后经历过六次对外战争,即:
  1、抗美援朝战争;
  2、中印边境反击战;
  3、抗美援越战争;
  4、中苏珍宝岛之战;
  5、中越(南越)西沙之战;
  6、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这六次对外战争中,中国的对手分别是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国、超级大国苏联、地区霸主印度和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然而,世界看到的不是加之于这些国家头上的“桂冠”,而是六次战争的胜负.
  
  这是一段多么不平常的历史!中国人值得自豪和骄傲!!  

(一)抗美援朝战争——狭路相逢勇者胜
  1. 1950年9月17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问候史密斯。那时的麦克阿瑟恐怕永远也想不到朝鲜战争会成为一生的耻辱。

2. 1950年9月15日,美国军队登陆仁川。

3. 1950年10月,美骑5团进入平壤。

4. 朝鲜战场上,被美空军摧毁的朝鲜T34坦克。

5. 1950年10月19日,首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6. 志愿军出师告捷。

7. 1951年1月14日,中朝部队解放汉城。图为中朝军队在南朝鲜“国会大厦”前

8. 向前线开进的中国志愿军部队

9. 坑道作战。看到这张照片,您是否想到了《上甘岭》。

10. 1950年11月——伤亡惨重而无神的美军

11. 1950年12月6日——逃脱志愿军追击的美军

12. 巡逻前的美军。他们在做什么?原来正在穿防弹衣。

13. 看过《奇袭白虎团》吗?这就是志愿军缴获的那个团的团旗。韩国自称为“青龙白虎”之邦,越南战场上,越共对美军并不畏惧,但惟独对韩国白马、青龙两师颇为忌惮,尽量避免正面对峙。

14. 1951年2月——败退的英军1

15. 1951年2月——败退的英军2

16. 血战天德山。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2团5连战士,在天德山战斗中,与敌血战4昼夜,歼敌800余人,荣获“天德山英雄连”称号。

17. 1951年10月22日,志愿军和人民军经过一个多月奋战,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图为在马良山战斗中被志愿军俘虏的英联邦军队的官兵。

18.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 签署停战协议的克拉克

19. 纵有百万敌手 我自挥手笑谈,这种自信和傲视一切的动作和走姿就连当今好莱坞的影帝也模仿不出来,他能走出那样的雄姿是因为他身后还有一个巨人和几十万可歌可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今世界谁还有这个资格和荣耀?? 看到这里我就感动,那也是一个时代人的感动。


========================================================================================================
中印之战
    中印之战是有其深刻的根源的。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在做印度“大国梦”,常常以“亚洲领袖”自居。正是他的这种地区扩张主义,酿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边界战争 。
    到1962年8月,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印度共集结了32000余人。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窝那作战行动” 开始,印军对准尺冬山下林间草场上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11人。接着又向河北岸的中国边防部队射击,打死打伤中方22人。克节朗河地区成为印军向中国大举进攻的战场。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和印度军方也加紧进行扩军备战,印度的总兵力,由1959年的41万增加到60万。军费开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反击 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边防部队组成东线指挥部,由张国华任东段指挥部司令;新疆边防军向喀喇昆仑 山地区集结,由南疆军区司令何家产任西段指挥部司令。10月20日前,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已准备就绪。
    196 2年10月20日清晨7时,印军达尔维准将下令向克节朗河谷中国边防哨所炮击。战斗开始,我西线边防部队集中了4个多团约9千人的优势兵力,向入侵印军发起全面反击。中国边防军反击攻势凌厉,到上午10点40分,战斗全部结束。印军2 70余人被击毙,42人被俘。
    中印边界西段,我边防部队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万河谷以及阿克赛饮地区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切断印军向河谷逃跑的退路。这时,在提斯浦尔的印度第四军参谋长辛格准将,不得不下达撤退的命令。
    在一个星期的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入侵印军3000余人,其中俘虏印军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长达尔维准将及7名校 官、9名尉官。11月14日上午10时,印军考尔中将又率部向中国的瓦弄地区开火。新的战斗开始以后,中国军队全面进行反击。11月23日,西藏边防部队已进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的附近地区,反击作战实际已经结束。在 历时一个多月前后两个阶段的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共清除印军据点90个,全歼印度各部队若干旅团。据印度国防部1965年公布的数字,印军共阵亡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军人1383人,另有26人在被俘期间重伤死亡;失踪169 6人;被俘约翰·达尔维准将以下军人3968人。中国边防军伤亡2000余人,无1人被俘。
(二)中印边境反击战——泱泱中华,岂容鼠辈小视
20.越过麦线入侵我控制区的印军

21. 我边防战士驱逐入侵印军

22. 向中印前线开进的印军第七旅

23. 我边防部队清除印军设在中国领土的据点

24. 瓦弄大捷後,中国军队乘胜追歼残敌。

25. 中印反击战中,印军第七旅被全歼并活捉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


======================================================================================================= 抗美援越
    1965年春,越 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秘密到达长沙。他到这里会见正在视察工作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毛泽东会见胡志明时开口便说: “胡主席,你来自越南,我来自湖南,咱们一家子嘛!有什么困难?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你说。”这时,胡志明从口袋里掏 出一张绘制着越南河内以北要抢修、抢建的十二条公路的示意图,正是这张示意图,使中国调动了8万大军赴越南。中国派出 8万优秀儿女赴越南,为越南修筑工程、公路、铁路。他们冒着敌机的轰炸和酷暑的煎熬,千辛万苦,奋战不已,援越二支队 仅一次就被炸死27人。他们掩埋好同志的尸体又继续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越南方面对中国援军的工程表示非常满意。
    自1965年8月1日至1968年3月,前后分5批入越轮战的中国高炮部队,连同配属援建工程的高炮部队总计15万余 人,3年中,共对敌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虏美军飞行员42名,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 民的抗美救国斗争。20多年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军事、经济和自由外汇的援助总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包括足够装备 陆海空军200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成百个生产企业和修配厂,2亿多米布匹,3万多辆汽车几百公里铁 路以及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500多万吨粮食,200多万吨汽油,3千公里以上的油管以及几亿美元的现汇等。中国对 越南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绝大部分是无偿,一小部分是无息贷款……(三)抗美援越战争—美国人最清楚,越南战争为何成为它的噩梦
26.毛主席接见越南方女英雄谢氏娇

27. 美军飞机被击落 驾驶员跳伞。

28. 一幅促使越战提早半年结束的照片——火从天降,被燃烧弹烧着的女孩惊恐万状地逃命,她的身边是一群无动于衷的美国大兵。

29. 这是在莱州的中国援越军人墓地之一,建于1968年6月。纪念碑上书: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同样的墓地在奠边府,沙巴等地也能看到。战争期间,中国先后派出8万优秀儿女赴越南。自1965年8月1日至1968年3月,前后分5批入越轮战的中国高炮部队,连同配属援建工程的高炮部队总计15万余人,3年中,共对敌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俘虏美军飞行员42名,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20多年间,中国向越南提供的军事、经济和自由外汇的援助总值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包括足够装备陆海空军200多万人的轻重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品,成百个生产企业和修配厂,2亿多米布匹,3万多辆汽车几百公里铁路以及全部铁轨、机车和车厢;500多万吨粮食,200多万吨汽油,3千公里以上的油管以及几亿美元的现汇等。中国对越南的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绝大部分是无偿,一小部分是无息贷款……
  如果说朝鲜战争让我们记住了38度线,那么这场战争,我们也记住了17度线。“美国军队不得越过17度线!”这是中国人对美国人的“命令”,美国人真的就执行了这一条“命令”。这是中国的自豪


=====================================================================================================
中苏珍宝岛之战
    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 国一侧,属黑龙江虎林县管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珍宝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四周丛林环绕,中部为沼泽地。据 有关资料记载,苏方自1969年冬季起,多次侵入珍宝岛及附近地区,打死打伤中国边防战士和边民。虽然中方一再劝告、 克制,但其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变本加厉,使一般枪击事件上升为炮击和有组织的入侵。
    1969年3月2日,中国边防站巡 逻队30人分成两组前往珍宝岛巡逻,苏军立即出动70余人,分乘2辆装甲车、一辆卡车和一辆指挥车,上岛后分成四路, 合击中国巡逻队,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苏军打死打伤中方6人;中方击毙苏军7人。3月15日,苏军增兵再次向珍宝岛发 起攻击,苏军30余人在6辆坦克、3辆装甲车掩护下向守岛中国部队攻击,中国边防军用75毫米大炮和各种轻武器进行反 击,经一个多小时战斗,击退苏军。中午,苏军又出动6辆坦克和5辆装甲车在3架飞机配合下,再次向守岛中国部队发起进 攻;下午15时又出动10辆坦克、14辆装甲车和近百名士兵发起新的进攻。17时被中国军队击退。
    3月17日,苏军再次出动5辆坦克和70余人,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珍宝岛发起进攻,经一个多小时战斗,我方击退敌军,击毙亲临前沿指挥 的苏军上校里昂诺夫。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我边防部队共歼灭苏军200余人,击毁击伤其坦克、装甲车17辆,击毁卡车、 指挥车各一辆,并缴获苏军F62坦克一辆,及各种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等。
四)下面大家看到的是中苏珍宝岛之战
30.箭头所指处为乌苏里江主航道,箭头下的三角所指处为珍宝岛南端,白色圆圈所指处为珍宝岛北端——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岛。

31. 江面上手持大棒的苏联边防军

32. 苏军坦克和装甲车入侵到珍宝岛西侧(中国一侧)江面

33. 珍宝岛战场被中国边防部队击毁的苏军T-62坦克

34.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战斗英雄于庆阳

35. 笑谈胜利篇


====================================================================================================== 西沙保卫战
    西沙群岛是南中国海的属于中国的领 土。据历史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南海诸岛已收入我国版图。但是,西沙群岛也一直是被“列强”和“列弱”觊觎的历史舞台 。
    1971年7月,菲律宾派兵侵占南沙群岛。在瓜分南海诸岛方面,南越尤为贪婪。1956年起南越几乎同时向我西沙、 南沙下手。越南统一前,南越总统阮文绍派兵占领西沙,越南统一后,越南政府继续坚持这个立场。他们竟把南沙群岛31个 岛中占领了20多个。
    1973年底,广东南海渔业公司的捕捞队前往西沙海域作业。领队是参加过八路军的转业军人张秉林 。他统领的97人的船队,设有电台还带有机关枪、自动步枪和手榴弹。他们到甘泉岛以后,升起五星红旗并竖立了一个大木 牌,用红漆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决不允许侵犯!”上岛两天之后,即1974年1月15日,南越军舰便对准岛 上的五星红旗发射了10枚炮弹,由此揭开了西沙之战的序幕。
中央军委为西沙之战建立了领导小组。由周恩来、叶剑英抓总 ,领导小组中有邓小平和当时窃居要位的王洪文、张春桥。1974年1月19日早上7时,南越军队在琛航岛登陆。23名 荷枪实弹的南越军直扑琛航岛,敌人偷袭登陆失败,南越总统阮文绍从西贡发出命令:“打!”上午10时,双方军舰交火。 敌我舰只是四对四。开战不久,我海军扭转被动局面。南越一艘被命名为“怒涛”的护卫舰,被我炮火击中,油库起火,弹药 库起火,终于支持不住,沉入大海的怒涛之中。海军决战之后,接着是登陆作战。1月20日晨,我军12艘舰艇,停泊在西 沙永乐岛海面,经过不多久的激战,我军全歼甘泉岛守敌。接着立即挥兵珊瑚岛,旋即,南越的国旗在珊瑚岛折下。两天战斗 结束,共计击沉敌舰一艘、重伤三艘,击毙敌舰长以下100多人,俘南越军少校以下48人,美国顾问1人。我方代价:牺牲舰政委以下18人。直到1988年3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才在情况复杂的南沙升起五星红旗。
(五)中越(南越)西沙之战——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36.南越海军制作的西沙海战示意图

37. 南越军队侵占中国西沙岛

38. 我们的战士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守卫国土


======================================================================================================= 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中国与苏联关系交恶之后,越南公开倒向苏联,以苏联作靠山推行他们的地区霸权主义;同时,越南在柬埔寨制造了一个“韩桑林政权”,以扩大越南对柬的“移民空间” 。并且在中越边界上不断挑起磨擦,对中国进行蚕食。1978年8月,越南出兵占 领了友谊关右前方的中国领土浦念岭。占领者高喊:不光这里是我们的,连广东广西也是我们的,凡是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我 们的。他们甚至公然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南沙群岛更名为黄河群岛。越南的扩张主义行径激怒了中国领导人。
    1979年2 月17日凌晨,中国火箭炮群的火光划破长空。前线总指挥许世友、杨得志如期下达攻击命令。万马千军杀向越南。其时,莫斯科发表声明说:苏联将履行根据苏联和越南友好合作条约所承担的义务。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在亚洲共产*****家之间的 斗争中,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国务卿万斯会见中国大使柴****,要求中国撤军。
    日本一位著名军事研究员记录了当时分析到 的情况,他写道:2月17日晨,集结在中越边境上的17个师,总计22万5千人的中国军队,以12个师的兵力,在国境 线全线上对越南六个省11个县开始进攻。其中高平正面投入的兵力是6个师,谅山方向3个师,老街正面3个师。2月18 日午后,中国军队在老街、高平、同登等地的进攻,受到越南军队的抗击而一度停止。19日至20日,谅山正面加强了一个 师及40辆坦克;高平正面加强了两个连40辆坦克,再度展开攻击。中国军队20日占领老街,包围同登。其后,中国军队 猛攻同登、高平,24日占领同登。27日占领高平。双方在谅山的战斗最为激烈。中国军队在陆续投入8个师的兵力之后, 于3月4日占领了谅山。打下谅山后,中国命令撤兵。据有关方面透露,同越南的16天战斗中,中国军队歼灭越南兵力一万 数千人,俘虏一千数百人。1984年,中国军队收复老山。1989年,越南宣布从柬埔寨全面撤军。(六)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39.被越南驱逐回国的华侨

40. 不施颜色,怎知汉家长剑之利

41.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

42. 这是一幅感动了全中国的图片。1984年4月28日, 老山主峰。对越反击战时期,经过3天的激战,终于拿下了这个山头。插旗的时候,战士已经牺牲。如果您看过美军在硫磺岛战役中插旗的照片,您会更加感受到中国军人的伟大。虽然一个鲜活的生命已经结束,但他那不屈的身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憾!更是一个民族永远不可战胜的意志!

43. 请记住这张照片:步兵第1师第1团第6连——硬骨头六连其中16勇士的留影。而这张照片却成为其中10人的绝唱,成为活着的人心中永远难以磨灭的痛楚。

44. 钢铁一般坚硬的意志,蔑视一切敌人的勇气!虽然是幅画,但是,请相信,共和国的军队中,不乏这样的英雄!

45. 美国人最害怕的巷战,我们中国人不怕。

46. 中国军队与法国人、美国人不同。

47. 这同样是一幅感人的老照片。战斗的间隙,我们的战士看着心爱的姑娘的照片,他的脸上带着深情的微笑。“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保卫咱妈妈谁来保卫她!

48. 在中国人心目中,她们是最美丽的女人

49. 1979年3月2日——被我军摧毁的越军t-34坦克。一幅珍贵难忘的照片

50. 被俘的越南士兵,可曾见往日的骄横?这就是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军队,不知他们的字典里可有“羞耻”二字

51. 多少战士的牺牲,多少国人的期盼,等待的就是这一刻——胜利的场面。

52. 祖国,我们回来了!付出的是牺牲,收获的是尊严



===================================================================================================== 告别政治挂帅: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与解放军转型  41:07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对越自卫还击战爆发30周年,这篇编译的文章可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了解这场战争对解放军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审视我军暨此进行的军事变革。

  1979年发生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对解放军在日后30年改革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这一点,美国陆军作战学院在新近出版的《以史为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历程》一书中有所体现,作者爱德华·C·奥多德(Edward C.ODowd)和小约翰·F·科尔贝特(John F.Corbett,JR)通过探讨解放军在这次向越南发起的突击行动中获取的经验,并试图为以下结论找到证据,即1979年中越之战的经验教训决定了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奥多德和科尔贝特不仅分析了解放军广州军区步兵学校1979年编撰的相关报告(即《中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干部工作资料汇编》)中总结的中越自卫还击战作战经验,还深刻探讨了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97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0年》一书中所总结的经验。上述两份资料充分证明,解放军一直都在认真分析研究这场短暂而血腥的军事行动,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对其正在实施的新军事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奥多德和科尔贝特特别指出,把握中国从中越战争汲取的经验教训的过程,对外界了解中国新军事变革的节奏与方向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本文并不代表译者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材料,仅供读者参考。

  中越战争经验教训

  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至少30个师的中国军队迅速越过中越边境,与躲藏在防御工事中、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展开激烈交战。中国是在越南刻意恶化双边关系、不断边境挑衅后发起进攻的。解放军的任务是通过教训越南,使其收敛扩张势头,客观上支援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中国的作战目标是攻占越南的三个省会:老街、高平和谅山。此外,解放军还对越南沿中越边境一线的大约25个较小市镇实施袭击或佯攻。解放军最终攻占上述三座城市,但越南5个师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也使解放军在人员和物资上付出一定代价。3月5日,中国在解放军攻占谅山后宣布从越南撤军,此后的作战行动又持续了10天,中国最终于3月16日完成了从越南撤军。

  中国从这次历时较短的残酷战争中汲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广州军区步兵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从独特视角出发,对1979年的中越战争进行了研究。根据广州军区司令部的命令,该校教员和学员被派至从广西方向对越南进攻的部队中。该校干部和学员随41和42军参与攻克高平的作战行动,并随43和55军参与进攻谅山的作战行动。当时分配至参战部队的该校人员在学校内都曾按照解放军的传统方式接受作战训练,并在这次战争中亲眼目睹了解放军的实际作战情况。因此,他们对作战行动观察的相关记录,在外界理解和掌握解放军对越作战经验教训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该校干部战士随上述4个军参战时所发现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问题。

  一、进攻越南的部队所采用的步兵基本战术非常单调。虽然步兵部队英勇作战并付出巨大牺牲,但解放军所偏好的大规模步兵进攻在作战中常陷于不利。一位姓韩的学员曾担任代理排长,率部攻击480高地(地点不详),他在遇到上述问题的情况下试图采用新战术予以解决。在攻击该高地的最初行动失利后,他将所指挥的排分成若干作战小组重新实施攻击。在进攻行动中,他命令其中1个作战小组向前推进,与此同时其他作战小组向敌军开火。他所指挥的部队在损失很小的情况下推进至距越军防御阵地很近的区域。在摧毁越军防御力量的时机成熟时,这支部队在适当的进攻位置已部署较多的攻击力量。由此在发动步兵进攻的关键时刻,通过将大规模冲锋转为小规模火力和机动攻击,有效地改变了作战力量对比的平衡。

  二、解放军炮兵力量未发挥有效作用。一些炮手未掌握测量射击距离和计算射击参数的方法,炮兵无法提供有效的间接射击火力。解放军炮兵只局限于对越军具有明显地形特征目标的攻击或实施大规模的掩护射击,或对较小目标只能实施不太准确的射击。解放军当时显然缺乏一套“呼叫火力支援”的程序。因此,解放军炮兵部队并不比拿破仑时代或美国内战时期的炮兵具有更高的攻击成效。这种状况使步兵学校的两位教员深感吃惊,他们此后为炮兵官兵讲授了射击课程,教他们如何提高火力攻击的精确性。

  三、解放军的野战工程技能较为落后。虽然越军在作战兵力的对比上处于很大的劣势,但他们至少在部分程度上通过构筑坚固掩体并在掩体周围布设地雷等手段,缓解了其在作战兵力上面临的不利形势。在这场战争中,步校学员们发现,解放军战士(至少是43军所属战士)很难探测和清除越军埋设的地雷。当43军所属部队试图夺取627高地(位于谅山以西约5千米)时,两名步校学员发现,与其随行的解放军战士不知道如何探测和清除通往越军阵地道路上的地雷。这两名学员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排除了23颗越军地雷后,解放军部队恢复进攻并成功夺取该高地。在其他一些地区的战场上,步校的教员和学员也帮助进攻部队紧急修筑桥梁以渡过江河。

 

  四、地面测向是解放军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据步校的报告称,该校1名教员发现,解放军某团因指挥员缺乏地形和识图常识而无法执行所赋予的作战任务。该报告没有明确指出这位教员是如何挽救这一糟糕局面的,即他是教这些指挥员如何识图还是亲自帮助进行测向?但是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很难让人理解的是,一支未掌握测向技能的部队是如何被上级视为已作好了相应的战斗准备?

  五、解放军后勤保障系统也缺乏成效。步校的教员和学员发现,这场战争的艰苦性包括了下述问题,即官兵们在10天左右就会磨穿一双军鞋和穿破一套军装。虽然对于绝大多数拥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们而言,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作战意志,但仍然引起了步校学员的思考。此外,步校起草该报告的人员没有记录一些参战部队缺少食物和饮水的情况,原因是要么步校学员自己忍受住了这种生活不便,要么是有意忽视了该问题。越军在防御解放军进攻行动时,在这方面得到了事先没有预计到的“帮助”。在战争爆发后不到一周同时也是战况最激烈的时刻,解放军部队开始向上级报告缺乏粮食和饮水的情况。隶属于55军的53514部队当时正在攻击谅山附近的一个重要高地,该部队报告称其上级部门已有数天没有提供食物了。另一支也隶属于55军的部队也报告说出现了缺粮缺水的情况。此时,解放军干部表现出了“英雄主义气概”,把剩余的最后一点食物和饮水留给了普通战士和伤员。解放军的后勤保障系统虽然将其保障线延伸至越南境内4~5千米,距离凭祥的列车编组站也仅有30千米,但后勤保障工作显然缺乏成效。虽然上述后勤保障问题发生在谅山战区,但在其他战区(如老街和高平)也存在同样情况。

  步校在其报告中列举了许多已“汲取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对解放军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捉供了建议。据这份报告称,解放军有必要实施切合作战实际和具有真实性的战术训练;应重视战术和军事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军事战术的基础所在;训练工作必须提高要求和严格实施,并与解放军在作战行动中将面对的地形条件相适合;有必要在训练中使用“实弹”等等。概言之,该校报告的内涵是建议让部队重新回到“以军事为根本”的道路,严格的训练和基本作战技能才是取胜的关键。

  该校提出的解放军在作战表现方面出现的问题,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指明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规模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及1981年邓小平重新主政后不断扩大。鉴于篇幅原因,本文未叙述解放军自1979年的中越战争以来所有方面的发展,而仅对步校上述报告中提出批评的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改进措施

  步校的报告认为,基本战术、炮兵攻击技能、野战工程(如扫雷和紧急架桥等)、地面测向、后勤保障以及实弹射击训练等方面都是解放军当时的薄弱环节。那么,解放军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改进呢?

  中越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改进了步兵战术训练,即高度重视“步兵技术训练”。解放军采用与外军相似的做法,在步兵训练中把主要的战斗任务进行分解,并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培训步兵的作战技能。为取得胜利,解放军步兵需在战场上完成五项任务,即具备射击、投弹、爆破、构筑工事和拼刺刀等作战能力。这五项任务中的每一项又被进一步分解。如为捉高射击准确性,步兵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轻武器、了解射击原理、能够判断战场、气象和地形条件对射击的影响,以及把握每天不同的时间对枪法的影响等。这些简单的基本作战技能是解放军向原来的步兵技术的一种“回归”,是对林彪主政时期以片面的“政治挂帅”衡量士兵模式的一种纠正,这种模式在“文化大革命”高潮时期尤为盛行,并阻碍解放军在中越战争中发挥战斗力。

  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放军仍未完全恢复其战术水平。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哈兰·简克斯曾在80年代初出版过研究解放军的专着《从步枪到导弹》,他在该书中批评解放军当时在与敌对抗时仍采用大规模的步兵近距攻击战术,并将这种战术形容为“紧靠”敌军防御阵地的战术。他之所以对解放军提出批评,是因为这种战术限制了解放军运用火炮和飞机,即采用现代化多军种联合攻击方式的能力。

  在步校报告的写作者看来,解放军炮兵的表现没有达到应有水准,该兵种没有给实施机动的部队提供灵活的“呼叫式”炮火支援。炮兵人员缺乏精确测量、计算射击诸元以及与机动部队保持通信联络的能力。解放军采取了与改进步兵战术相似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炮兵的作战任务分解为一些基本任务,并针对各项经过细分的任务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此外,解放军还力图在掌握火炮性能、射击程序、侦察、选择合适炮位以及改进通信联络等方面取得进展。如果解放军炮兵掌握了上述技能,那么其地面作战力量的作战成效将会产生巨大的进步。

 

  要想确定解放军当时在野战工程和地面测向水平方面的提高程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了“实弹射击”训练,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解放军步兵对地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炮兵则研究了侦察和测量问题。但他们是否已掌握了足以改进解放军战场表现的知识?当时召开的各种会议和大量报刊文章都包含有类似于以下文字的内容:“参加(广州政治工作)会议的同志认真研究了如何基于实战改进军事训练,以及如何最有效地提高战术水平等问题。大家都表示要与实战相对照……研究所有军事训练课目和有效地开展训练……”如果解放军确实按照诸如此类的会议上确定的目标提高其“战术技能”,它将会在建立一支有效的地面作战力量方面又一次取得大幅度进步。

  初看起来,解放军当时的后勤保障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解放军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部队共有30个师,每个师每日约需500吨各类补给品,日需补给的总量为15000吨。解放军需用卡车运送所有这些补给,而解放军当时拥有的最大型卡车(“吉尔”151、“吉尔”157和“解放”CA-30)的载重量仅为4.5吨。因此,解放军为保证其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正常实施一天,就需动用3030辆卡车运输补给。解放军师级部队都拥有卡车,但这些卡车主要用于运输弹药和其他重型武器装备,并不是专门用于运输补给的车辆。此外,执行战术任务的部队未编制运输团和运输营。如果部队动用卡车运输粮食、燃料、补给和弹药,就无法牵引火炮和运输野战工程物资或架桥装备。

  解放军后勤部门当时仅拥有少量的独立运输团(每个团拥有702辆卡车),农用车、驮马和民工填补了运输需求和实际能力之间的空缺,但同时控制这四种运输方式对于解放军后勤部门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因此,食物、饮水和弹药通常很难在适当的时间抵达适当的地点。这些管理上的问题是后勤系统失效的具体表现。令人奇怪的是,步校的教员和学员并未以一种更强烈的批评方式指出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仅是简单地提及了用于替换的衣物短缺的问题。

  解放军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实施的另一项改革(虽然显得不是那么引人注目)是对作战部队的运输力量进行了全面改造。绝大部分步兵部队目前都实现了“机械化”,这意味着这些部队都配属有足够的卡车用于自身的运输。绝大部分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运输部队(通常是团级部队)也都更换了性能更好的卡车并增加了车辆数量。

  上述变化使解放军最终组建了由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1985和1986年,解放军调整了“军”级部队的组织结构。如前所述,在老的军级部队编制下,其配属的后勤和运输力量极为薄弱或根本没有,因此不得不请求独立运输团、农用车、驮马和民工提供的支援。对于作战指挥员而言,管理这些支援力量是非常头痛的事,而新的集团军编制解决了此类问题,这些集团军是解放军第一批配属有后勤部队的作战力量。

  解放军史学家的评估分析

  近年来,解放军的分析人员和军史学家一直在思考中越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某些方面得出的结论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评估有所区别。1997年,为庆祝解放军建军70周年,中国军事科学院出版了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70年》的专着,该书用部分篇幅深入分析了解放军在中越战争中出现的问题。

  解放军军史学家将这场战争视为一次巨大的胜利,称指导这场战争的国家政策是“强有力”和正确的。解放军突入越南境内,成功地攻击和占领了越南四个省(莱州、谅山、高平和黄连山)的21个县(镇)。据军事科学院的军史学家称,所有作战行动都是按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实施的。接下来,军史学家们转而探讨解放军在此次战争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指出,解放军当时的参战部队中具有实战经验的士兵很少,因此部队的战役准备不够充分。此外,解放军实施的野战训练强度不足,因此规模较小的基层部队的指挥员缺乏足够的军事技能。概言之,土兵的军事素质非常低,战术又缺乏有效性,而且协同作战水平不足。

  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军事科学院的军史学家们指出,解放军的“编制不合理”,而且需要配备适应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虽然解放军在这次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装备基本与越军相同,但军事科学院的学者认为,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不配套”。他们还指出,解放军在使用民兵力量方面也应汲取经验教训。

  所有问题的根源是明确的,据军事科学院的军史学家们称,“文化大革命”以及林彪、“四人帮”等破坏了解放军的光荣作战传统,致使解放军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没有表现出一支有效作战力量应有的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与80年代相比,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战略和军事形势。苏联于上世纪90年代初解体,中国与越南之间的长期“冷战”也于1991年结束。中国意识到新的挑战,解放军也认识到从消耗战和运动战的作战模式转向“基于成效的作战”模式的重要性。1991年海湾战争后,战争的内在本质发生了变化,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在重新评估其军事优势和作战能力。

  美国兰德公司的政治学家詹姆斯·C·穆尔维隆在一项名为《解放军高级军官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和启示》的研究项目中,探讨了处于素质提升阶段的解放军军官队伍的情况。他通过详细研究400多名解放军高级军官的个人经历得出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露锋芒的一些解放军军官,比1979年中越战争时的前辈们具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具有更好的专业化水平,同时也更加年轻。穆尔维隆也发现,在这些解放军高级军官中,具有作战经历的人员很少。2002年中共十六大选举的中央军委委员级的高级军官一般都拥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历,次一级的高级军官大都在中越自卫还击战以及此后的中越边境冲突中具有参战经历。从解放军目前的情况看,拥有作战经历的军官人数越来越少。穆尔维隆指出,在他研究的解放军高级军官中,只有46%的人具有作战经历。然而有证据表明,目前的解放军军官至少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和训练等方面优于以前的军官。根据穆尔维隆的研究,到1994年,79%的解放军领导人都接受过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而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时的高级军官,大都于上世纪50和60年代入伍,他们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很少。

  与以前相比,上世纪90年代的解放军军官也具有了更强的专业性,年轻军官的专业化水平比年长军官更高。在实施不断改进的退休制度后,解放军每个层次军官的平均年龄都有所下降。穆尔维隆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中央军委成员的平均年龄下降了13岁。根据他的相关研究,到2004年,解放军高级军官的年龄至少比其所任职务的最高服役年限低6岁。

  军事科学院的分析人员认识到,解放军1979年对越作战的经验教训表明,训练工作是中国军队的薄弱环节之一。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训练改革一直都是解放军优先考虑的重点工作。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在进攻谅山、高平和老街的作战行动中也认识到了这些(因训练不足而产生)问题,因此随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训练课目。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些新训练课目不断增加。

  在上世纪80年代,外界关注的解放军单一军种的演习通常每两三年才举行一次。从1991年始,分析人土观察到解放军每年举行10-20次演习。与此同时,演习的复杂程度地在增加。解放军放弃了单一军种和相对静态的演习,代之以大规模的多军种和多兵种联合演习。为使这些演习训练工作更加具有实战性,解放军经常在战时可能会发生对抗的地域组织演习。演习的训练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解放军更新了战术、基层部队指挥和军事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内容。如果说解放军现在拥有了一支素质更好的军官队伍,那么经过改进的训练课目是提高这些军官指挥能力的最佳途径,并由此避免重演中越战争出现的作战失误。

  在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解放军尚未建立士官队伍,而公认的是,土官是发挥小规模部队战术作用的“催化剂”,当己方部队距敌军仅有几米时,士官在关键时刻更能激励和引导普通士兵。近年来,解放军的一些士兵在义务兵服役期满后转为土官,虽然外界并不了解这些土官的素质,或其能够发挥的作用,但确认他们的存在可能是解放军在战术领域的进步之一。

  中越战争在战术方面的基本教训是,解放军运用的战术更大程度上更类似于以前的大规模步兵攻击,而不是现代化陆军所采用的火力和机动战术。军事科学院的学者们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解放军是否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外界对于解放军上世纪90年代的战术所知甚少,一些学者试图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解放军的战术,但他们作出的解释通常仅限于一些描述解放军相关行动的最新词汇,并没有实质的解析。

  解放军的编制改革

  “编制不合理”虽然只是中国军事科学院学者的一句简短评论,但其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军事编制并不是为阅兵而制定,它必须在战场上能发挥作用。解放军之所以在中越战争中缺乏合理的编制,主要是因为在长期缺乏与外敌对抗的环境下,一直沿用老式的编制体制。

  中越战争后,解放军采取了几个步骤改进其编制体制。1985~1986年,解放军将其36个军整编为24个集团军。这一变革促使以前分散的机动作战、火力支援、战斗支援和战斗后勤支援力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集团军只有一名军长和一名参谋长,因此部队的训练和部署可协同一致地实施。集团军的组建是使解放军编制合理化的重要步骤,它解决了曾在中越战争中困扰解放军的一些问题。

 

  解放军在促进编制合理化的过程中采取的另一个步骤是,将数个陆军师整编为旅。虽然解放军将师级部队(通常约13000人)压缩为旅级部队(约5000人),显然在压缩部队维持费用方面取得成效,但实施这种部队规模的转变有着更为重要的战术原因,即旅级部队结构更加紧凑,且机动作战能力更强。而且由于是多兵种混编的部队,可迅速发挥各种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旅级编制结构也减少了部队指挥员及其参谋人员的控制范围,这种变革将转化为更高的工作效率。

  最后,解放军还通过组建新兵种的方式来为其传统兵种步兵、装甲兵和炮兵提供支援。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解放军开始编制直升机和实施特种作战的旅团级部队,并以此为集团军和旅级部队提供强有力的作战支援。这些新组建的部队为解放军提供了一些可集中使用的作战力量,它们可为常规作战部队提供支援。解放军在部署这些类型的部队后,已形成了可针对未来紧急情况做出反应的“模块”化作战力量。

  解放军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各个部队层次实施重大的后勤改革。1979年,在进攻越南的10个军级部队中,有5个军不隶属于与越南接壤的昆明和广州军区。由于解放军采用位置固定的仓储系统为其作战部队提供后勤支援,因此为远离原驻地参战的大规模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近期的改革与解放军在中越战争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直接相关,这些问题包括机动后勤保障、后勤补给程序的标准化、越级保障以及提高运输能力等。如果所有这些后勤改革能够坚定不移、充满创造性地加以实施,将大幅度改变解放军在“零售式后勤”(战场后勤补给系统)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1979年,解放军迫切需要一种机动后勤保障系统,为其远离驻地及常规保障系统1000多千米的大规模部队提供后勤支援。解放军在近年来的后勤改革中,尝试建立基于固定式仓库、“应急仓库”和“应急保障旅”的机动式后勤保障体系。这种新的后勤保障系统将使解放军具备在前沿阵地维修装备和满足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需求的能力。虽然这种新的后勤保障系统主要是为作为解放军“拳头”部队的快速反应部队所设计,但它也可用于解决解放军曾在中越战争中遇到的后勤保障问题。

  解放军对其装备零部件保障程序及调用系统也开始实施标准化管理。在中越战争中,解放军的装备及保障程序处于“大杂烩”状态,这主要因为,根据毛泽东的军事理论,每支部队和每个军区都要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小规模的区域性制造企业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装备。而这些区域性企业的标准、程序和装备零部件等都存在着差异。例如,武汉辖区部队装备的迫击炮三脚架不一定能与昆明辖区部队的迫击炮身管相吻合,而建立标准化系统将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

  除需要实施“机动或应急后勤保障计划”以及标准化管理外,中越战争时期的解放军还需要建立一种能以更快速度向作战部队提供补给的系统。为解决这一问题,解放军在部署快速反应部队的过程中,尝试“越级保障”和提高物资吞吐速度。“越级保障”可使军区的后勤管理部门与前线作战的基层部队保持直接联系。这意味着某支部队可不通过多个指挥层次而直接申请和接收补给。军区仓库可直接向提出补给申请的旅级部队发送迫击炮或无线电台电池。快速物资吞吐意味着解放军正在极力消除物资补给过程中的较长迟滞时间。

  任何后勤保障系统的关键因素是:它是否能够将适当的“原料”在适当的时间内输送给适当的作战力量。按照这条标准衡量,解放军在中越战争中的后勤保障系统存在缺陷。进入新世纪的解放军已试图纠正这些问题,这是因为那些“拳头”部队目前面临的后勤保障问题与参加中越战争的部队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只有时间才能证明这些改革的成功与否。

  中越战争的其他问题

  任何探讨解放军汲取中越战争经验教训的人士都应明确,解放军不会完全透露这场战争的所有真相。研究人员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是解放军在过去20年间试图加以改革的问题。然而,在探讨中越战争时还未涉及到其他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其中包括:

  一、解放军研究人员没有提及争夺制空权或近距空中支援的问题。即使越军实施了数十次空投补给行动,为其与解放军对抗的前线部队提供支援,解放军也没有探讨建立己方空中补给线或通过掌握制空权截击敌方空中补给线的相关问题。

  二、虽然解放军在越军隐蔽工事攻击下付出了沉重代价,但解放军从未提及他们自身缺乏类似作战能力的情况。如果解放军建立了类似越军“坑道司令部”(Binh ChUng DaC Cong)的机构,它是否能够在谅山切断越军退路并取得更好的战绩?

  三、1979年解放军尚未恢复军衔制,这导致战场上出现混乱。直到1988年,解放军才恢复了军衔制。

  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解放军已实施了很多变革,很难将特定的改革与特定的问题加以联系。不过,解放军改革的动力很多都来自于其在中越战争中的经历。但此后世界又发生了其他战争,中国对所有这些战争也进行了研究,包括英阿马岛战争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科索沃、波黑和伊拉克的战争。因此,很难区分解放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汲取了中越战争还是近期其他几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探讨了解放军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相应变革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解放军改革的许多动力直接来自于中越战争,而作为整体的改革,解放军则借鉴了很多国外战争的经验。

 

======================================================================================================强大的解放军  看历次“建国后”中国对外战争,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用宣传用语)领导人,
   
中国都是在民族之气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出手的,且这种“气”培养到一定程度,出手绝对准确,下手重,也手快,战果也相当辉煌,这说明中国文化独有的韧性与暴发力。
以62年中印战争为例中印领土争端,从59年中国反叛时,就种下了因,中国全面解决西藏中国占领了全面制高点后后,种下阿三只能当孙子的种子.所以阿三心里不服气,就幻想夺取一个制高点做立足点,因此从60年开始搞“摩擦”,而中国隐忍不发,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让张国华出手,一出手打得阿三非常重,那么这两年内中国的“忍辱负重”这搞什么呢?两个字,准备。培养“气”,蓄势。
     
当年我们的西部的交通,我不展开了,那地方,离我们中心远,后勤补济难,这两年主要是通过“牲口"搞准备,当时后勤是中国的劣势,(所以才有后来的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给硬是修出来了,现在青藏铁路也修好了,都是为了弥补后勤的不足)
     
两年后,当决定与三哥开战时,毛老人家还是不放心的,问张国华:听说印度军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我们有把握找赢吗,张说:绝对有把握,毛说:大不了打不赢,印度全面占领西藏,但我们用不了几年就再拿回来。这个策略,其实一半是给张减压,二是给张以信心,其实,毛主席自己在当年对62年那场战争是没底的,为什么,因为从55年开始,不结盟运动,印度可以说是“领导”,第三世界不会支持中国,同时美英苏都在武装阿三,第一第二世界也不站在中国一边,拖两年才干阿三,说明老人家并不是盲目的,并不冲动,老人家会分析局势,分清“敌我形势”且非常到位。同时老人家更会培养“气”,当年忍让中,增加了阿三的骄气,唳气,而增加了中国军人的骨气,这种气一旦暴发,能量可超过武器的代差。我听当年一个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老人讲过,当年都是憋了一肚子气,这种适当的愤怒与仇恨,是可增加战斗力的,所以,打穿插时,跑了三天,并没觉得有多累,这就是那股气支撑的。结果,那场战争,连毛老人家,都不想到会如此顺利,原来打算,僵持半年的。为什么撤退呢,原因就是后勤与国际形势,三个世界都不支持你,后勤补济也有困难,不撤要子网大问题,同时,如果不撤,第三世界分裂是肯定的,我是从那位老兵爷们说:到后来,每人一天只能有十发子弹得出当时后勤困难的,这个危险,太大了,不撤有许多风险,且很大。所以,见好就收,达到目的,这一战四十年太平是打下来了!
     
中共军队是善于总结的军队,中国从淮海战役中得到一个经验,到后来53年金城反击战(就是侦察排长“杨伟才”带领 12个人端掉白虎团那次战争)初步验证(CX战争初中国的炮火非常少),之后对这条经验更是有心得了,就是炮兵突袭步兵穿插,阿三们,绝对没想到,53年CX战争曾经用过这招,一天打了近2000T的炮弹,打得棒子的军队丢盔卸甲,抱头鼠窜,这是战术实施,这种步炮协同战术在62年,运用的淋漓尽致,而步兵的穿插的准确果断迅速到位,又是阿三所不曾经领受过,见识过的,所以,说中国的步兵“老子天下第一”并不是吹的结果,两天,阿三的一个旅,加上另一个旅的大部,被报销了,当时解放军一个连就敢朝1个团进攻,
     
吃亏后的三哥饥不择食,惊惶失措,结果,阿三的参谋长兼东部司令调动第四师急援,这又是战略上的大错,退出来的与向前的挤在一起,没法展开战斗状态,这就种下三哥大败的大因。
     
所以说,那场战争,胜在准备上,战术突袭上。战略正确上,决心果敢上!
     
而79年越南战争,又是大炮兵应用的翻版,据说,如果不是安南人山多,加上熟悉中共的战术,安南人会更惨,以致到84年炮兵运用到极限了,我的一位在粮食部门工作的朋友就是那场战争的参加者,当时属于北京军区,就是炮兵,炮兵打出极限了。
     
中国历次对外战争,如50年,59年,62年,67年(援越”69年,79年,但都是准备充分,选择非常好的时机,加上良好的谋略,赢得最后胜利。
    
目前,梁部长配合的打“气”,一会西北一会西南的,同时跨越2009的一天1000公里的机动,我希望,有关方面,对手,邻居等“相关”的能嗅出味来!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力介绍
核心提示

1962年,面对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的挑衅和运用蚕食政策强占中国领土,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发起了自卫反击战。装备落后的印军被解放军迅速分割围歼,中国军队取得了此次自卫反击战全面的军事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1962年解放军在武器占优的情况下,正确使用战术取得了对印作战的全面军事胜利。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最大的文明古国。中印两国从未在历史上发生过边界争端。但是近代以来,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则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为中印两国的边境冲突埋下了伏笔。英国将印度沦为殖民地后,积极在南亚地区扩张,19世纪就发起过对尼泊尔和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对富饶的中国西藏,英国自然也是虎视眈眈。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大致分为东、西、中三段。这三段边界的问题都是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导致的。在西段,19世纪俄国人在中国西北的蚕食令英国不安,有在中国新疆一带进行蚕食的企图。但是英国人却没有付诸大规模行动。俄国占领伊犁后,英国对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始终怀有觊觎之心。但是由于阿克赛钦地区一直在中国控制下,英国人只得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图线,并且标上了未定国界的标记,这一标记成为日后印度对西线中印边界提出主张的依据。在中段,由于英国侵略尼泊尔并割让了尼泊尔西部领土划归英属印度,导致中印两国在西藏出现了一段中部边界。而中印两国有了这一段中部边界后,英国就开始在这一带进行蚕食,逐渐占有了一些据点。在东段,则是英国利用中国发生辛亥革命,中央政权无暇顾及西藏边境的时机,策划了没有中国代表出席的“西姆拉会议”,英国的英属印度政府外交秘书麦克马洪按分水岭原则在地图上划出一道边界,并促使西藏地方政府在西拉姆协定上签字。这一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出现,标志着中印东段边界问题的产生。

中印边界的西段和中段示意图(点击可看大图)

中印边界的东段示意图(点击可看大图)

虽然英国人在地图上划了线,但是中国一直控制着西部的阿克赛钦和东部的藏南。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才在藏南地区开始渗透。1947年,印度独立。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英国留在印度的一切,包括那些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边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则抓住新中国忙于朝鲜战争、西藏尚未和平解放的时期,开始对藏南进行蚕食。1951年2月,印度军队占领达旺,到1953年,印度占领了整个藏南。在占领藏南后,印度强硬地宣称印度主张的边界就是中印不可更改的边界。

印军向中印边境开进

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由于西藏地方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不合作的态势,直到1954年中印第一次谈判的时候中国政府才开始面对中印在西藏地区的边境问题。而此时的印度,一面在藏南加紧修筑驻军驻点,一面向藏南大举移民。到1958年,印度在藏南成立的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整个西藏。在阿克赛钦地区,由于中国修建的新藏公路通过阿克赛钦地区,引起了印度的注意,于是印度要求中国军队撤出阿克赛钦,“归还”印度领土。

中印同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是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著名领导人,中印两国也一直用友好相称。但是到了边境问题上,印度则一改和平态度,面对中国方面的和平意图,印度却采取了强硬的态度。周恩来和尼赫鲁就藏南问题多次进行谈判,但是没有获得任何结果。印度一代总理尼赫鲁在边境问题上为了获取印度民众的支持,面对中国的各种建议和谈判,均采取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我坚持的死不改的方针。双方的谈判没有任何进展。随着1959年中国西藏叛乱的发生,达赖喇嘛逃到印度,中印关系更是进入了一个冰点。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50年代他通过倡导不结盟运动享有一定的国际威望。

1959年3月,西藏叛乱发生后,印度军队趁乱北进,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了线北的朗久、兼则马尼和塔马顿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收容西藏叛乱分子。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在朗久向前来追剿的解放军平叛部队开枪,导致了中印边境的第一次武装冲突。枪声在边境地区的出现,更使边境气氛变得更加紧张。

印军策划对解放军的作战

印度军队已经越过了“麦克马洪线”,更加速向北蚕食。1959年10月20日,印度向北派出的一支巡逻队的一个3人小组在空喀山口被中国边防军俘获扣押。为了加强这一带的戒备,解放军派出一支13人的巡逻分队加强空喀山口的巡逻,于21日在传统边界附近与印度一支60多人的巡逻队相遇。印度军队见解放军人少,遂分兵两路对13人的解放军巡逻队发起进攻。在战斗中,解放军巡逻队中的副班长武国清不幸牺牲,解放军却击毙印军9人,俘虏印军7人,印度巡逻队撤退。这一事件,则更使得中印两国关系达到最低点。

空喀山口冲突后,印度军队除兼则马尼外,全部撤回“麦克马洪线”以南。

中印两国士兵在边界上对峙

 

到1962年,印度已经在边境争议地区设立了大量哨所和据点。在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印军派出小分队在解放军哨所之间派驻据点,并和解放军发生摩擦。东线印军则继续加强对藏南的军事控制。

印度军队在当时是一支极度落后的军队,使用的武器均是英军老式装备,常备军数量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制订了“前进政策”,印度政府强制命令印度陆军在争议地区设立据点。而印度军方对这样的命令则认为是军事冒险,导致了印度对军方反战力量的清洗。而中国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印度则更肆无忌惮地进行蚕食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多次向印度表示强烈抗议并发出多份照会,没有任何效果。截止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印度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设立了43个哨所,将印军第七旅调到藏南地区常驻。

在印度继续蚕食东西两段争议地区的同时,印度国防部部长梅农和印军高级将领们制订了“里窝那”作战计划,他们认为中国军队在边境一直处于忍让状态,应该不会有大的举措,于是计划东部占领塔格拉山脊,西部占领整个阿克赛钦。印度陆军参谋局局长考尔中将负责整个东段的作战计划。

向中国军队射击的印军,使用的仍然是英国老式的恩菲尔德步枪和布伦式轻机枪

针对印度开始的蚕食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开始了反蚕食作战。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命令边防部队不得开第一枪,采用增设哨所据点的方式对入侵印军进行挤压。1962年7月,印军入侵阿克赛钦天文点防区,解放军则在该地区抢占两个5000米海拔的山头修筑哨所进行防御。面对解放军的挤压,印军开枪挑起了第三次中印边境武装冲突。9月17日,印度又制造了择绕桥事件,中印双方再次发生武装冲突。

印度在东段的攻势决定由全部越过“麦克马洪线”的第七旅完成。1962年10月5日,国庆节刚过,周恩来总理就接到总参谋部的报告,说印军有可能在近期发起攻势。10月9日,印军考尔中将亲自指挥少量部队越过克节朗河。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召集军委会议,做出了发起自卫反击战的决定。命令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指挥西藏军区现有部队,将入侵藏南的印军全部赶走;命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指挥新疆军区南疆一带部队,配合东线作战,在西线将入侵阿克赛钦的印军全部赶走。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分别成立了前指。新疆军区在西线集结了6000余人的反击兵力,准备进行拔点作战。在西藏,原本驻扎在四川的五十四军130师进入西藏,支援西藏军区地方部队。由于反击战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战场上进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作战行动将会受到大大的影响。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图左);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何家产少将(图右)

解放军主力部队向中印边境进发,当时的机动还是以徒步为主。

10月20日拂晓,解放军西藏军区154团、155团、157团、11师32团、炮兵308团、工程兵136团和山南军分区部队1万余人向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第七旅发起全面进攻。炮兵308团对印军阵地进行了全面的炮火覆盖,随后解放军步兵迅速冲上印军阵地。在炮兵火力的支持下,解放军对装备处于全面劣势的印军进行了风卷残云般的冲击。印军克节朗地区东西两翼的部队迅速被歼灭,印军全军动摇。解放军发挥穿插迂回包围的老战术,对印军第七旅进行了分割包围。到21日,“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印军据点被全部清除,印军第七旅被全歼。印军第七旅残余部队逃入克节朗地区的山林,遭到解放军部队的清剿。其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山林中被解放军俘虏。收复克节朗地区的山南部队,于22日越过“麦克马洪线”,于25日占领达旺。西藏军区部队首战告捷,整个东线边界上的部队大量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藏南。

 

左上、右上:第一阶段作战中被俘的印军;左下:达尔维准将被俘虏;右下:《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政府声明

解放军追击印军。解放军当时的步兵部队普遍装备了56式枪族,性能优于印军轻武器。

在新疆军区负责的阿克赛钦地区,入侵的主要是印军第四军第114旅。印军114旅将部队一线展开,每个据点守军不超过一个连,兵力大量分散。针对这一情况,新疆军区边防部队采取逐点争夺,以优势兵力攻击敌据点的方法执行拔点作战,于21日歼灭天文点防区印军,23日肃清河尾滩防区印军,24日消灭斑公湖地区印军,28日收复巴里加斯。新疆边防部队转战千余里地,拔出印军据点37个,收复了大部分阿克赛钦。至此,第一阶段作战结束。

东线第一阶段-克节朗(河谷)地区自卫反击作战经过要图(点击可看大图)

西线战第一阶段的进攻(点击可看大图)

 

第一次作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发出呼吁,号召印度政府坐到谈判桌前进行谈判。印度虽然遭遇惨败,但是印度却不甘心失败,继续向边境增兵。11月14日起,印军向解放军边防部队发起猛烈进攻,故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发起反击。

解放军快速追歼印军

解放军俘虏的印军

在东线,成立了以54军军长丁盛少将为首的指挥部,指挥西藏军区前指的八个步兵团和三个炮兵团向藏南地区其余印军发起攻击。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丁盛亲自指挥解放军130师执行迂回穿插作战,切断印军后撤的德让宗——邦迪拉公路,将印军第四军三个旅包围歼灭,击毙印度六十二旅旅长辛格准将,印度军队伤亡5000余人,取得瓦弄大捷。到11月21日,藏南印军被全部驱逐或歼灭,解放军基本恢复了传统习惯边界。

印度全民动员,妇女抗枪开始紧急训练

在西线,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彻底将阿克赛钦地区印军肃清干净。此后,新疆军区部队进入中印边境传统边界的伏特山,面对山下无险可依的一马平川,这等于打开了印度的北大门,距离印度北部重镇提斯浦尔只有30公里,解放军也可以直接毫无遮拦地进入新德里。印度朝野大乱,面对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中国军队,面对着不堪一击的印度军队,新德里发生了大批市民撤离新德里的情况。印度开始全民动员,连女人都编入民兵,准备上战场全民皆兵保卫新德里。至此,经过两个阶段的作战,解放军边防部队完成了预定的作战目标。

东线第二阶段-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自卫反击作战经过要图(点击可看大图)

西线战第二阶段的进攻:班公洛(斯潘古尔)地区作战经过要图(点击可看大图)

 

1962年11月21日,总参谋部发布命令,中国单方面停火,并在藏南后撤到战前实际控制线20公里处。

凯旋的解放军

解放军缴获的印军武器

此举一出,举世哗然。世界都猜不透中国要干什么。中国政府表示这是为了两国边境的和平和两国的友好,中国方面主动释放的诚意。印军战俘被全部释放,缴获的印军武器被擦拭干净送还印军。这在世界战争史上还是首次。

中国的举动赢得了世界舆论的支持。但是1963年后,印军开始在中国后撤的地区缓慢北进,再次重新占领了藏南地区。

而中国为什么突然单方面停火,其实是一种无奈。首先,军队的后勤补给无法跟上,对当时的解放军来说,藏南战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部队后勤运输能力的限制,对深入藏南并继续前进的部队进行后勤补给的困难很大。缺少空运和陆地机械化运输力量,靠人力和畜力进行保障,实在困难。另外,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国内环境不佳,战争不宜拖久。其次,在当时中苏恶交,中国战略重心位于三北中苏边界和东南台湾沿海,与印度的战争升级则会导致三线面临压力的危险。而最大的麻烦就是印度在藏南已经安置了数万移民,这些印度移民的清理和对该地区安排中国移民则更是棘手的问题,更何况西藏刚刚经历叛乱,还不稳定。这些问题摆在中国面前,使得中国不得不做出了单方面停火的决定。这真的是无奈的举措。

解放军在取得边境作战的胜利后主动后撤,背后也是有多种原因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中国军队给入侵的印度军队以彻底打击,捍卫了中国的尊严。而印度由于军事行动上的失败,尼赫鲁在不结盟运动中的声望一落千丈,印度的国际威望也大大降低。

中国在西线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完成了对阿克赛钦地区的绝对控制,直到今天,印度也无力夺回阿克赛钦,只是西方的地图上,阿克赛钦地区一直被注为“中国占领区”。而在东线的藏南,在1963年后又重新落入印度手中。1987年,印度宣布在该地区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加大这一地区的控制和占领。中国则一直坚持不承认这一地区为印度领土。

印军在边境地区部署的25毫米高炮。印度今年陆续增兵中印边境,兵力总计已达十万。

印度空军现役的苏-30MKI战机机群,印度近期开始在中印边境机场部署该战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 一个班大约由十名战士;一个排由三个班组成。
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副指导员、各排排长、司务长等干部,有的连还配有炊事班,人数大约在120人左右。
一个营配有四个连左右,人数大约在500人左右;
一个团配有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事1500人;
一个师包括五到六个团,再加上隶属于师后勤处的二线非战斗单位,比如养殖场等,隶属于师侦察处的特种侦察连、雷达站等,再加上师部以及其他单位,所以这样算来一个师是一万人左右,而一个标准师的兵力也就是一万人。
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个团左右,而一个标准师是10000人,所以旅人数大约在7000人左右。
每个军的兵力是不一样的,重点的快速反应部队,比如说三十八军曾辖三师二旅;而西部的一些军有的曾经只辖三个旅。现在我军在1985年裁军以后组建了合成化集团军,每个军大都包括坦克旅、高炮旅、陆航团(陆军航空兵部队)等合成化兵种。所以人数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我军现在也在实行师变旅,这也是在裁军后为了适应新的军事变革,比如***同志领导的白色起义的红军团,现驻辽东的原隶属于64军的191师,在裁军后就变成了191旅。但是有些兵种,比如说二炮就都是旅级建制。师和旅一般来说是一个级别的,但是现在有的旅是副师级。
以前的部队编制大都是三三制,我军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组建了合成化的集团军了,所以现在的部队已经不是三三制了,但是我还是给你介绍一下以前关于三三制,给你做一个参考。
三三制指每个上一级单位由三个下一级单位组成。
军队编制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中华民国时期,进一步改革军队组织编制,陆军实行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编制和三三制的编制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部队分散于各革命根据地,组织规模不同,编制装备不一,一般按军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的原则编制。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在部队编制上,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分别确定陆军、海军、空军以及第二炮兵的编制序列和各级建制单位的名称,几经改革,形成了利于作战、便于管理的比较科学的合成军队的编制。世界其他国家军队的编制也都经历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冷兵器时代,军队编成主要有车兵、步兵和骑兵,编制与通常的作战方式——密集方阵紧密相联。15世纪以后,随着火器的大量使用,在欧洲,步兵成为主要兵种,连、营、团、旅等成为正式的编制单位。1719世纪,许多国家军队分为正规陆军和海军。陆军中,炮兵和工程兵成为独立兵种,部队出现师、军等编制单位。20世纪初,飞机出现并用于军事,很快产生新的军种——空军。之后,新的军种、兵种不断出现,军队编制日趋复杂,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班,由若干名士兵编成的军队最基层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排。设班长,由军士担任。一般在排的编成内遂行任务。班的编制人数,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配备的武器装备和便于管理、指挥的原则确定。
排,由若干个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连。为战术小分队。设排长,由军官或士官充任。一般在连的编制内遂行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区分为步兵排(摩托化步兵排、装甲步兵排、步兵战斗车排)、坦克排、炮兵排、工兵排、侦察排、雷达排、通信排、修理排、汽车排、勤务排等。
连,由若干个排(或班)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为基本战术分队。一般在营的编成内遂行任务。直属团以上单位的连称独立连,多担负技术和勤务保障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分为步兵连(装甲步兵连、摩托化步兵连、机械化步兵连)、坦克连、炮兵连、导弹连、工兵连、通信连、防化连、侦察连、雷达连、电子对抗连、汽车连等。

营,由若干个连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团和旅。为高级战术分队。一般在团或旅编成内遂行战斗任务。直接隶属于师以上单位的营称独立营,多遂行战斗勤务、技术勤务和后勤保障任务。按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步兵营(摩托化步兵营、机械化步兵营)、坦克营、炮兵营、导弹营、空降兵营、电子对抗营、工兵营、通信营、雷达营、防化营、汽车营等。战斗营通常辖3-5个战斗连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设有营部,有的国家军队的营设司令部,编有参谋长和参谋。
团,由若干个营(或连)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或旅)。直属于军(集团军)以上单位的称独立团。为基本战术部队,是具有一定职能和权限的教育训练、行政管理单位。设有领导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由统帅部授予番号和军旗,有的还有自己的独特标志。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区分为步兵团(摩托化步兵团、机械化步兵团)、坦克团、炮兵团、航空兵团、空降兵团、导弹团、工兵团、通信团、防化团、雷达团、汽车团等。通常在师或旅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
旅,由若干个营(或团)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或集团军(军)。为战术兵团。设有领导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分队。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步兵旅、坦克旅(装甲旅)、炮兵旅、反坦克旅、高炮旅、防空旅(防空混成旅)、战术火箭旅(导弹旅)、空降旅(伞兵旅)、工兵旅、舟桥旅、海军陆战旅、航空兵旅、雷达旅等。
师,由若干个团(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分队。通常隶属于集团军或军。为基本战术兵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按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区分为步兵师(徒步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山地步兵师、重装步兵师、轻装步兵师)、坦克师(装甲师)、炮兵师、高射炮兵师、防空师、空降师(空降兵师)、航空兵师、空中突击师、海军陆战师(海军步兵师)等;按战备程度的不同,有满员师、简编师、架子师、动员师等。师是构成战略战役军团的基础,也是计算战略战役力量对比的基本单位,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军队作战实力的主要标志。
军,由若干个师(或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方面军。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战斗、勤务保障部队、分队。为战役战术兵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作战任务,亦可独立作战。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分为陆军军(步兵军)、坦克军、空军军、空降军等。
集团军,由若干个军(或师)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军区或方面军、集团军群。设有领导指挥机关,并直辖一定数量的战斗、勤务保障旅(团)、营。为基本战役军团。一般在上级编成内遂行战役作战任务,亦可独立担负作战任务。依任务、装备和编成,可区分为诸兵种合成军团(有的称野战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防空集团军、战略火箭集团军等。集团军通常在战时编设。一个国家的军队平时是否编设集团军,主要取决于军队规模、领导指挥体制、作战方式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平时编设集团军的国家,集团军一般为部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战时则可为方面军(集团军群)编成的基础。集团军通常编制不固定,规模有大有小,一般依据集团军的性质、战役使命、所担负的任务、战区的地理环境和敌方军队的编制等条件而定。
方面军,由若干个集团军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隶属于统帅部或战区。设有领导指挥机关。为诸军种、兵种合成的战略战役军团。通常在战时组建,其编成主要视作战方向的战略地位、战场容量、敌方可能投入的兵力和己方兵力情况及作战企图等因素而定。一般能独立地进行一个战役方向的作战,还可与其他方面军共同进行数个战役方向或一个战略性战役方向的作战。有的国家的方面军还可用于完成陆战区一个战略方向或数个战略性战役方向任务。建立方面军的目的在于对重要方向上作战的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使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作战任务。有些国家将与方面军性质、任务、编成相类似的军队组织称集团军群  =====================================================================================================看清楚了:这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实力!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为适应新的国际安全形势,果断将部队分为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部队,82年又将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重新编制,建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自此以后,中国军队就细分为武警和解放军两只不同任务的部队,前者主要任务是反恐、平乱和应急救灾,后者主要是国防和大兵团对外作战,一般不参与国内剿匪、平暴等任务。
  但是随着进入21世纪后,国际环境和战争形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迫切需要人民军队进行调整和改革,尤其是人民解放军。
  我先提出我的中心思想吧,就是解放军以前的四种编制不再适应新世纪战争的需要了,我意为:解放军应该分为两大战略类型,六大军种编制。其两大战略类型分别为硬实力作战类型和软实力作战类型,六大军种编制分为二炮、海军、空军、陆军、太空军、网络军、经技军,前四军种编制属于硬实力作战类型,后三军种属于软实力作战类型。  当前人民解放军从建国初的600万雄狮缩减到目前的230万,70年代以前总共有70个军,但是缩编以后部队统一用数字编号,因此我就不清楚内部到底还剩多少个军,不过从四大军种编制的数量比例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实力配比:A、当前包括陆战队在内人民海军大概在35万到38万之间,其中北海舰队可能数量和装备要比其他两个舰队优一点。B、包括防空部队在内的人民空军大概在42万至45之间。C、二炮部队总计12万左右。D、剩下陆军在130万的上线。加上人民武警部队130万,可以投入作战的中国军队总计360多万。
  新的世纪需要新型军队,就像我前面提出的军种编制思想,解放军需要由目前的四大编制扩建为6大编制和软硬两大作战类型,那么如何扩编、其分配比应该如何建制啦?他们各自担负的作战任务和所起的功效作用又是什么样的啦?第一:扩编。人民军队总数不变,武警部队应该下调30万,解放军则相反上调30万。因为当前国内法制法规相对健全,除了边疆个别少数民族地区有分裂分子的恐怖暴动,武警部队担负的主要常规任务是应急救灾,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雪灾、泥石流、洪水等等自然灾害,武警部队都充当了救国救民的主力军,但是如果常年保持130万的武警力量,显然有些小题大做,应急救灾怎么也要不了几十万的部队吧!因此为了节省效能,武警必须裁减。
  解放军则不仅需要增加总量,还需要在个别军种上调整数量,一个拥有上百万常规军队和近5000万预备役、民兵的国家,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哪怕是再不要脸的国家也没有那胆量侵入我国的领土吧
  而新世纪里的大国常规战争我认为更有可能表现为海战、海军陆战(登陆战)和空战、空军陆战(空降军),以损害相关小国利益而最终结束战争;非常规战争则表现为心理战、外交战、网络战、经技战、太空战、核混战等等,其中在和平年代则多有心理战、外交战等。因此在归属于解放军的几大军种编制里,陆军的地位显然正在逐步下降,海军和空军,还有二炮则相应得到党和国家更多的重视,再加上我在上面提出的军种编制改革思想,最后我们在军种数量的调整上就有个清晰的方向了

  第二,建制以及作战任务。
  硬实力作战类型:
  1、陆军。她应该在原有的130万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缩编, 直至最后90万精兵左右足以,其中成都、兰州、沈阳三大军区
  可以保持在原有数量基础之上:
  成都军区:三个军13万人建制,主要协防的国家是印度,多以高科技条件下的山地作战为主要训练科目。
  兰州军区:三个军13万人建制,主要预防西方国家(美英等联盟军)战时在新疆对解放军的牵制性作战,以及协助巴基斯坦对印度的西线作战,还有就是达到对俄罗斯的一定威慑作用。多以高技术条件下的机械化协同作战为主要训练科目。
  沈阳军区:三个军12万人建制,朝鲜问题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地区性大问题,这个地方就像是个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因此她的主任务就是保卫兄弟国家的安全,以及对俄罗斯远东舰队的监视
  剩下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四大军区则应该把主要的协防任务交给人民海军以及二炮、空军,四大军区的陆军应该将传统上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在新的战争背景下,争取打赢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也就一定要强调作战的科技含量,而不是传统意义里的数量。
  2、空军。她的存在,解决了战争胜负的时间问题,被誉为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美国打伊拉克几轮空军轰炸后,就已经决定了伊拉克被屠杀的命运。如果说古代战争实力的表现主要是是看其军队数量、近代战争的实力主要是看其海军力量的话,那么现代战争的实力则表现为空军的力量。

  因此,解放军应该更多的倾注精力去发展和完备自己的空军,不仅要研制与美国F-22猛禽战机相匹敌的四代歼击机(西方称5代),更应该注重发展歼-轰多用途战斗机,这样即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攻防兼备,完成多样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