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承旭姐姐照片:寒食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17:47

寒食节

百科名片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目录

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节日习俗 

主要特点 

节日价值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相关诗歌 

民间传说 

割股奉君

其它说法

相关典故 

节日简介

节日起源

节日习俗 

主要特点 

节日价值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相关诗歌 

民间传说 

割股奉君

其它说法

相关典故 

展开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寒食节图画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寒食节饮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没有介子推,更无可能!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故事到了这里也就结束了,想起小时候吹毛求疵的去看这个故事,我不禁的笑笑,故事永远只是故事,历史才是历史,而文化,则是大浪淘沙之后沉淀下的那部分,有金子,当然,也有石子。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寒食节活动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主要习俗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节郊游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9、春天净肠:一般来说,野外的狗熊在冬眠结束后,春天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点青草吃。因为青草富含纤维素,吃了以后容易腹泻。狗熊清理下自己肠胃中积攒了一个冬天的废物,接下来才好吃东西。据动物学家说,狗熊在春季腹泻前,往往都蔫头蔫脑的,但一旦调理顺了,接下来就欢实了。这寒食节的食品结构安排,是不是和狗熊的腹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比如说凉皮吧,好多醋,加上好多豆芽菜黄瓜丝之类的,富含纤维素,用来清理肠胃最合适不过了。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看,春节期间吃了不少大鱼大肉,等到了天开始暖和的时候,确实也应该像狗熊一样清理一下肠胃。不仅可以健体,还能让头脑清醒清醒,解决下春乏的问题。

  寒食节去野外采集野菜,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也满足了人体所必须,一举两得。所以,寒食节是很有道理的,这也是它一度被官方禁止,但生命力的确顽强,虽然现在改叫清明了,但影子还在。最后,还要说说春季养生中的精神调节问题。前面说过,女子伤春,在寒食节期间出来散散心,勾搭勾搭小伙,能够预防精神上的疾病。男子虽然不伤春,但在春季肝气过盛,容易精神失常的时候。缅怀下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悲克怒的作用。对肝的调理是相当有好处的。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编辑本段节日价值

历史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文化价值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艺术的重要史料。

艺术价值

  寒食节,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禄”,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历史名著反复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启蒙读本《古文观止》,《中国散文鉴赏》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禄”,成为中国古文的经典作品之一。在历代诗词作品中,题咏寒食节的诗词从战国屈原、西晋孙楚到现代从未间断,仅全唐诗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诗词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张说等历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成为研究中国诗词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编辑本段相关诗歌 

  1、《寒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

  ①寒食,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不得封赏,负母逃进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竟被烧死。为纪念他,就规定这一天不得升火煮饭,只能吃冷的食物,故称之为寒食节。②撰碑钱,为别人写碑文、墓志铭的稿费。

  简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唐朝诗人韩翃写的京城寒食节的美好景象的名句。唐宋两朝,清明、寒食期间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故有“人间佳节唯寒食”这样的诗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也是汴京清明、寒食期间的盛况,这便是明证。

  首联写自己被贬官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作者这几句诗就是最妙的解说词。今昔的强烈对比,怎不惹起诗人无限的惆怅呢?

  颔联的句法是套用杜甫《江村》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句式;颈联写的是“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两种境界。中间两联对仗是山里寒食风光的具体描绘,写得很有特色,笔法也很老到。尤其是颈联,比起“草树沐新雨”和“依依墟里烟”这两句更有韵味,更富诗家语。诗人偏偏不说“草树”,而说“绿”;不说“墟里烟”,而说“乍禁烟”,既含蓄,又使形象显得更为突出。用这样的语言去写才叫做写诗,懂得这样去鉴赏才算是会读诗。

  尾联是反语,是牢骚语,虽然嘴里说“莫惆怅”,心里早已是“因思世事悲心事,更听风声杂雨声”。靠替人写碑文,写墓志铭得来的钱买酒喝,要不然“酒债寻常行处有”,这过的是什么日子!“犹有”,看似旷达,实为愤激,里面藏有多少潜台词呵。

  2、《和子由寒食》 苏轼

  寒食今年二月晦,树林深翠已生烟。

  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尽便。

  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忽闻啼贝惊羁旅,江上何人治废田。

  3、《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4、《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词释义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赐给。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5、《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6、《寒食上冢》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7、《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8、《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伍唐珪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割股奉君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在外避难时历经艰苦饥饿难忍受尽歧视,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的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这才问从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得泪如雨下。

  

寒食诗

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晋文公,也是姬重耳(晋国是姬姓,和周天子是一个姓,关于这部分内容,非常的复杂,光是姓和氏就能说上一天,这里略过)。传说晋文公被他老爸和后妈迫害,被迫出国逃亡,中间还产生了一个成语,难兄难弟。流亡期间他没饭吃了,饿了好几天,带来很多仆从都大眼瞪小眼。后来他的手下,一个叫介子谁的(有的叫介子推),拿了一碗肉汤过来,重耳想也没想就吃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介子推是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本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由于晋国大体在今天山西,绵山就是在山西省境内,旁边还有一个介休市,和介子推有点渊源,所以山西人民对寒食节的热情格外高涨。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指头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隐藏

2011年节日汇总

首字母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1月

1日 元旦

11日 腊八节

14日 日记情人节

26日 祭灶节

27日 扫尘日

28日 接玉皇

2月

1日 小除夕

2日 大年三十

2日 圣烛节

3日 春节

9日 人日

10日 谷日

10日 顺星

14日 情人节

17日 元宵节

18日 总统节

27日 填仓节

3月

6日 春龙节

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12日 植树节

14日 白色情人节

4月

1日 愚人节

4日 寒食节

5日 清明节

14日 黑色情人节

17日 姐妹节

24日 复活节

5月

1日 五一国际劳动节

4日 五四青年节

14日 玫瑰情人节

20日 网络情人节

6月

1日 国际儿童节

6日 端午节

14日 亲亲情人节

25日-27日 龙船节

7月

1日 建党节

1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

14日 银色情人节

15日 关门节

24日 火把节

8月

1日 八一建军节

3日 男人节

6日 七夕节

13日 摸奶节

14日 中元节

14日 绿色情人节

18日 八卦节

9月

10日 教师节

12日 中秋节

12日 示爱节

14日 相片情人节

23日 穷人节

10月

1日 国庆节

5日 重阳节

14日 葡萄酒情人节

15日 开门节

27日 祭祖节

31日 万圣节

11月

10日 下元节

11日 光棍节

14日 电影情人节

24日 感恩节

12月

5日 雪泪节

14日 拥抱情人节

20日 澳门回归日

24日 平安夜

25日 圣诞节

26日 节礼日

29日 驱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