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肉多小说现代都市:要仰望星空,不要埋在深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1:30:18
《十万个为什么》50年一枝独秀,勾勒出中国科普读物“病相报告”——

要仰望星空,不要埋在深沟


日期:2011-04-01 作者:陈熙涵 来源:文汇报                      
    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为什么人会做梦?为什么鲸不是鱼?……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许多个“为什么”现在仍清晰可辨。“我们都在深沟中,其中只有一些人在仰望星空。”不久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孙云晓以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话,揭示出中国科普写作与出版正面临的窘境。
    
    昨天,有“感动共和国的丛书”之称的大型少儿科普类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迎来出版50周年。同时,少年儿童出版社宣布,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正式启动。吴启迪、尹文英、李载平、沈允钢、郭景坤、孟执中、项海帆、汪品先、沈学础、洪国藩、朱能鸿、杨雄里、何积丰、王恩多、杨秉辉、叶永烈、江晓原、卞毓麟等30余位为我国科普创作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及科普作家齐聚一堂。一众皓首白发的院士背影,将科普作家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事实映照得异常残酷。
    
仅有一颗启明星究竟是为什么
    
    今天,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能为孩子买些什么科普读物?日前,在上海季风书园,读者向东苦苦寻觅,想为儿子选一套书做生日礼物。20多年前,向东的父亲把《十万个为什么》买给了他;20多年后,做了爸爸的他给儿子买的,依旧是这套丛书。
    
    先后出了5个版本,销售1000多万套,1亿多册,这套如启明星般照耀一代代孩子童年的科普读物,50年来它一版再版。而其他原创科普读物的命运却是萎缩在书店书架边缘积灰尘。这正好勾勒出一份科普读物在中国的“病相报告”——科普读物繁多的时代,仅有一颗启明星究竟是为什么?也许,这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
    
高深莫测把孩子们埋在“沟”里
    
    去年,某全国性书市举办的全民读书调查活动共向读者推荐15种科普读物。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其中竟包括了《人民币知识问答》以及《农村金融知识丛书》。在推荐给小学生看的25种科普图书中,多数是老一辈科学家的著作,如谈家桢的《生命的密码》、张香桐的《灵性的王国》、贾兰坡的《悠长的岁月》和苏步青《神奇的符号》等。也就是说,哺育过我们父辈的科普读物,仍是下一代的主要科普食粮。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背景下,这样的经典科普读物不管是与现在孩子的知识架构对接上,还是在满足他们的渴求上,都有着无法想象的差距。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3年前的今天,达娃·索贝尔——这位大多数中国读者都很陌生的美国科普作家来上海时,曾出现过季风书园咖啡厅被书迷挤得水泄不通的“火爆”场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少儿百科图书《可怕的科学》全套57本在中国出齐时,两位作者尼克·阿诺德、托尼·德·索雷斯在上海书城也引发数百位读者的轮番提问。
    
    “现在我们的科普作者断层厉害。一方面,人们对优秀科普书籍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写的科普作品往往高深莫测、又不熟悉流行的表达方式,因而导致将它的阅读人群——孩子们埋在了深沟里。”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告诉记者,就使得原创科普无书可读。
    
一位网友告别童年时刻的发问
    
    其实,《十万个为什么》只有1000个为什么。叶永烈告诉记者,《十万个为什么》初创时,作为北大化学系学生的他就写了其中的300个为什么。“当时很多年轻科学家凑在一道,编《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不仅有科学专业的背景,文学功底也很好,大家想尽办法让文字显得生动活泼、符合孩童的阅读趣味。
    
    尽管,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了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科普读物受到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分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科普并不是“没用”的。在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的几天内,我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卞毓麟接到很多相关领域的询问。“瘦肉精、三聚氰胺、核辐射、抢盐……这些都与科学普及相关,都很‘有用’。”卞毓麟告诉记者。
    
    “夜空,是如此让人敬畏,又蕴含着那么多难以言传、让人落泪的秘密。然而,我不知道在科普阵地日益萎缩的今天,谁来引领我们仰望星空?”这是豆瓣网“十万个为什么”小组一个网友写下的留言。这种含着忧伤和惆怅的发问,停留在了一个人告别童年的时刻。
    
    本报首席记者  陈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