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61541部队:拾荒老汉流浪十年不知“我是谁” 一夜暴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0:42:42
 


拾荒老汉流浪十年不知“我是谁” 一夜暴富
 爱书斋 收录于2011-04-03            一夜间“捡回”了自己和十多万 ! D4 c& r2 y9 V- z
4 Z  w% r# U# z3 C) h
  七旬老汉流浪十余年不知“我是谁”,好心民警帮助他找回自己,原来是上海圆珠笔芯厂退休工人 

     8月27日前,年逾七旬的他是一个拾荒者,十多年来一直靠捡拾空饮料瓶卖钱度日,“捡到哪里,睡到哪里”;忍受着病痛和饥饿双重折磨的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真实姓名。8月27日这一天,因为一个好心民警的执着,他终于弄清了自己是谁,最终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变成了一个退休后拥有十多万元存款的老人。 ! u6 A) L5 Q" v* p

; F1 P" f/ F" @" N! {( A. |
  有些人注定要铭记一生,即便你会忘却自己的姓名,也不会抹去对他们的记忆——这不是歌词,也不是矫情的小说。纵使这个74岁的拾荒老者忘记了自己的姓名,但他却依然记得上海圆珠笔芯厂那个发他工资、一直很照顾他的“小年轻”。正是凭借他记忆中的这个“小年轻”,民警帮他找回了自己。 , k, I( l8 v3 [7 v. ^' Z
  尽管他的记忆中依然有很多“搞不清”的空白,但当识字不多的他歪歪扭扭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个个与他有关的地点或者人名时,他终于找回了那些本该属于他的点滴记忆。 ; ~8 M! \: t0 L* F; c8 ^8 z
  昨晚6时许,在豫园派出所内,74岁的楼和志望着电脑中自己拾荒时衣衫褴褛的照片,缓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一辈子”。 $ R1 b  n) y* d- V+ J
  民警帮忙,失忆拾荒者找回“自己” 1 @  @8 G# ~$ a8 G# b& _% y
  十多年前来沪发现工厂搬了,返甬住房又拆迁了,自己的名字也渐渐忘了 4 c0 f: H) z; F+ t
  □晨报记者 倪 冬 ) ^- J5 u, B( v: H2 `
  昨晚6时许,豫园派出所内,一名74岁的老者望着电脑中自己前一天的照片,两眼湿润,沉默良久。就在前天,他还是一个靠拾荒为生的流浪汉,整整3年零6个月没有洗过一次澡,长达10多年的拾荒经历甚至令他忘却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一天后,因为一个好心民警的帮忙,他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拾荒者,变成了一名退休工人,甚至还拥有了10多万元存款。
 经历了一整夜的思索,先前已然忘却自己姓名的他,慢慢打开了尘封的记忆,尽管思绪中的生活轨迹依然有很多“搞不清”的空白,但他终究弄清了自己是谁。当识字不多的他歪歪扭扭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一个个与他有关的地点或者人名时,他终于找回了那些本该属于他的点滴记忆。 + Q1 X8 G) E! P6 C
  两条信息找到老人名字 & |4 x$ V. p' [/ N( V
  8月27日早晨8时40分许,豫园西北角的古城公园内,一个蓬头垢面、年逾7旬的拾荒老者吸引了豫园派出所民警王建敏的注意。出于职业本能,他询问老者家住哪里,是否需要帮忙。令人奇怪的是,这个拾荒老者非但记不清户籍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清了,只是反复念叨着“我就叫老头子”。
 因为这位老者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件,回到派出所后,王建敏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慢慢回忆。端着水杯,老人记忆的大门渐渐打开。他说自己孤身一人,无妻无子,来沪拾荒已有10多年,只记得自己叫“老头子”,真实姓名反倒有些记不清了。“那你有没有比较熟的人?”在民警的启发下,他想到了一个叫杨薇的名字,因为一直是“她给我发工资”,单位则是上海圆珠笔芯厂。 " A% T6 c' h% c6 F8 n6 b1 {
  这2条关键信息令民警眼前一亮,最终通过常住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到了杨薇家里的电话。王建敏笑着说明来意后,50多岁的杨薇猛地想到一个失去多年联系的同事——宁波的楼和志。老者听闻这个名字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单位送上十多万退休工资 + q1 h6 y: `6 d
  听说找到楼和志的消息后,杨薇也很激动,因为他已经10多年没来领过工资了。工厂的退管会曾多次试图找到他,但一直没有音信。1985年,正是杨薇帮50岁的楼和志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后,单身的楼和志回到了老家宁波,他拒绝了以邮政汇款的方式邮寄工资的建议,提出自己来厂里领,因为他害怕“汇款单丢了或被人偷了”。 # f, Q: r; K1 d
  自此之后,时年30岁出头的杨薇几乎每一年都能见到这个“话不多”的老同事。“杨薇,侬爷叔来看侬了。”杨薇回忆说,楼和志来领工资时,经常跟她开玩笑。“与他一辈的同事大都退休了,他与我们小辈又不太熟。”杨薇至今还记得,他每次领了“从保险箱内取出的工资”后,在工厂吃顿饭就离开了。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楼和志再也没来领过工资。此后,上海圆珠笔芯厂数次搬厂易址,杨薇直到50多岁退休也没再见到这位宁波“爷叔”。 # `/ u' H/ p9 K8 `9 c, w: n
  8月27日,如今已更名为上海英雄(集团)有限公司圆珠笔芯厂劳资科获悉此事后,当即派出2名工作人员赶往豫园派出所。此时,74岁的楼和志上身穿一件军绿色T恤,下身穿一条牛仔裤,浑身散发出一股浓重的酸腐味,手中紧攥着2个捡来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空饮料瓶——捡拾空塑料瓶卖钱,是他维持生计的唯一手段。 + j' h$ `# f* \' I& a4 F0 E
  当同事要他换上新买的衣服时,他迟疑了,因为身上的衣服都是他好不容易捡来的。“你现在不要拾荒了,你还有10多万的退休工资一直没领呢!”王建敏说,楼和志确认这个消息后激动地像个孩子,并终于愿意扔掉那2个塑料袋了。 4 h. i) H. t$ [; E) X2 J( a: m# g
  ■老人回忆 ' G, N) N2 T7 ]5 Z+ N; b
  到上海公司搬了 回宁波房子拆了
 当晚,74岁的楼和志被同事安排住进一家小旅馆,3年零6个月以来第一次痛痛快快地洗了一次热水澡。昨天下午,坐在记者面前的楼和志打理得干干净净,穿着一件碎花衬衫,只是在说话时依然显得有些紧张。从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猝然变成一个拥有10多万元的富有老人,楼和志“一时还缓不过来”,一整夜“都在想自己这一辈子”。
 在楼和志的记忆中,他于1935年出生在宁波一个叫 “冰厂根”的地方,后来住在和丰纱厂附近。母亲过世后,失业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宁波一家孤儿院。在他10岁那年,宁波一个姓“楼”的大户人家,在100多名孤儿中选中了他做养子。1945年,他被送到上海做学徒,师从一名叫“俞成谓”的人学做毛笔。在他的印象中,师傅俞成谓比他年长20来岁,解放前曾办过一家文具五金厂。
  加入圆珠笔芯厂后,楼和志起先做毛笔,后来开始做钢笔的笔尖。“那种插在口袋里拿出来可以直接写字的钢笔、圆珠笔就是我们厂生产的。”说起自己的老本行,他很自豪。年轻时,他听从了晚婚的建议,等到后来想找个伴时,却发现“没人看上自己”,便单身至今。
 1985年退休后,楼和志也曾过了一段舒适的退休生活:“每天跳跳舞、钓钓鱼、搓搓麻将、兜兜马路。”对于如何走上拾荒这条道路,楼和志出现了一段记忆空白。他只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当他再次来到圆珠笔芯厂时,发觉厂房已租给别的公司当商务楼,由此便和公司失去了联系;在上海居住一段时间后等他回到宁波时,又发觉自己原本居住的地方已经拆迁,此后他数次往返上海与宁波之间,为糊口只得以拾荒为生。
 生活的艰辛自然不必多讲,有时为了捡一个空饮料瓶,要和几个人争抢,每天捡到的塑料瓶卖给“摇铃的”勉强能够买馒头糊口,实在不够吃只能去垃圾桶内捡别人吃剩的。每次捡到哪里,就睡到哪里,最怕的就是下雨。最难熬的是生病,有两次他的背上生了很大的疮,没钱看病的他只能硬撑着。
 说到抽烟,楼和志开始比划起来。长时间捡烟头的经历,他学会了把烟头中的烟丝剥出来,放在一起,然后找一张纸卷成“喇叭头”香烟。说到这里,手中夹着一根红双喜香烟的他眼中湿润了。 - C0 ?3 I: N% I/ S5 N4 x
  昨天,通过全国公安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豫园派出所民警发现楼和志的户籍落在浙江宁波海曙区尹江二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他在户籍地还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呢?这些都待进一步核查。把楼和志暂时安顿在旅馆以后,圆珠笔芯厂劳资科的同事已开始商量如何安顿好老人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