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工程师:108首精品佛教音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6:38
 
  

108首精品佛教音画

           佛伟大的一生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小和尚如是说         茶禅一味                     心经               禅语               荷池七月闻墨香       秋水悠悠      心似菩提 身似琉璃         花间梦事              禅语墨荷2             画意拍荷                  醒世诗                    醒世诗                   见与不见         佛曲MTV点播          观音手
            《莲》                  中国字画             静听佛音 2           落花菩提                        情缘          静听佛音 2010            峨眉山朝圣游         秋水悠悠         仙乐飘飘 2010       生活禅曲                          乱红           前世葬你的人             禅语                      清音莲心             秋水悠悠     舒缓心灵的天籁之音             心灯                    天地之合
           天籁佛音30首      佛乐荟萃台5        佛乐荟萃台4     南无观世音菩萨       透过鲜花的月亮         六月莲花            我心似莲心             寒山僧踪               秋水悠悠           笑傲江湖                       一方莲池               野渡?空
            青莲                  天籁佛音               生命反思                 稽首天中天              印象荷叶          玉树-不要悲伤            阿凡达仙境          佛乐荟萃台3   云上金顶 天下峨嵋     敦煌飞天                    上善若水                     朝佛            金刚萨埵心咒         落花空门              云冈石窟              高山流水                   天籁如梦        洞箫—红楼梦            聆听佛音                       禅                    寻。轮回       生命是一场聚散         心是莲花开     又到六月赏荷时            百善孝为先                  荷韵                   花落空门         难忘的收音机                  四大皆空                 荷韵            踏春-静心音乐            炉香赞                佛光普照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禅意花园                    春歌
                     禅              佛乐荟萃点播台2      荷塘月色            心是莲花开                   菩提花落             写给海洋            古筝礼如来一叶       退让 回归           梵音大悲咒                佛缘                    阿弥陀佛             新年祈愿文
           品云水禅心         佛顶尊胜陀罗尼             踏古        德化当代陶瓷精品             红尘摆渡         莲花沾清泉
           

清明上河图                      禅韵                       心经                        归                   点亮心烛                 炉香赞

 


             

兵法和佛学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

    大禅师摩怒罗尊者有偈语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这句偈语说的是禅宗的秘密,我在这里引用它,因为它正好也道中了兵法的奥旨。不习禅宗的人们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很费解。

    在阐释兵法的时候,“境”指的是对手的各种举动;你的心紧紧随着对手的每一个动作而改变。比如,对手举剑向你的时候,你的心转向剑;如果他向右侧急速移动,你的心也转向右侧;同样,如果他移向左侧,你的心也向左转。这就叫“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这是兵法的要旨所在。在任何场合,你都要全神贯注于对手当前的一举一动,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置于脑后,任它们如船尾的水纹那样自行消失,不要再在心中有任何挂牵,这就可视为“转处实能幽”。

    “幽”就是幽微神妙、难以觉察;它指的是心不凝滞于任何一点。在与敌交手的时候,如果你的心在某个点上停留,你就一定会被击败;如果你的心在应该动的时候有丝毫迟延,你就会被杀死。

    心无形无状,所以它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它注意于一点,耽延不前,这时的心就能够看见。不妨举素丝为例:用红色染素丝,它就变成红色;用紫色染,它就变成紫色。人心如果受到外物的吸引而凝滞,就好像素丝染上了颜色,变得能够看见了。譬如,如果你是个对男孩非常有吸引力的女子,时间一长人们自然会慢慢注意到。

    在和敌人交手的时候,你必须紧紧地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的心稍有迁延,你就要败北。我在上文引用那句偈语,要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那句偈语下面还有两行,但我这里没有引用(下两句为: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编注),修习禅宗的人需要知道整首偈语,而我们这里谈的是兵法,知道前面两句就足够了。

    兵法和佛学

    兵法与佛学,尤其禅宗,有许多共通的道理,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任何事物上都破除执著之念、避免凝滞之心。这一点至为关键。无论修习佛法还是兵法,破除执念都是根本要义。

    有一位歌伎,为了回应西行和尚的偈语,而写了下面这首诗:

    君今既离家,

    欲问意如何。

    但去莫复问,

    心无恋旧居。

    修习兵法的人应当深刻体会最后两句,看看我们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在和敌人交手之际,无论你内心有怎样微妙的变化,无论你采取了什么动作,如果你的心停留在自己的动作上面,那你就一定要输了。你一定要培养不系念于任何事物的态度,无论那是敌人的举动、你自己的武艺,还是劈砍的招式。

    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

    龙清大师曾经对一群信众说:“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是非意已去了,是非里存取。”是一位老师告诉我的这段话,我由此想到了它和兵法是相通的,所以在这里引用它。

    是柱非柱和见柱非柱,指的是对是非、好坏的判断,肯定和否定就像挺立的柱子,在心中屹立不倒。只要判断某事为“是”的念头在心中盘踞,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判断某事为“非”,则这个负担就更为沉重。因此,格言教导我们不要去看“柱”,它的意思是你不要系念于肯定和否定、是和非的判断。

    对好坏的判断都是心的病障。如果不排除这些病障,你什么都不可能做好。所以格言教导我们要在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后,获得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它的意思是,当你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后,再把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化入内心,在肯定和否定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即使你对佛学有很好的理解,不系念于肯定和否定的判断,仍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这句话中,“法”指的是真实正法。一旦你悟到了正法,就不应再让它在心中停留——这就是“法尚应舍”这句话的意思。

    悟到正法以后,如果你让它在心中停留,它就会污染心灵;正法尚且如此,如果让虚妄的念头盘踞心中,那它对心灵的污染会多么严重!即使正法,也需要破除,更毋论那些妄念了,你的心里不应该有任何念头存留。这就是开头那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切“法”尽皆抛去,不要在心中存一丝痕迹。将它们一扫而空,让心灵保持空明开阔,以平常、恬淡的心态做事。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就不能称为兵法大师。

    因为我生于军事世家,所以我的讨论侧重于兵法,但上文所说的原则并不仅仅适用于兵法;所有的艺术和科学,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应该这样要求。研习兵法的时候,如果你一心想着兵法,就是“病”。射箭的时候,如果你一心想着射箭,就是射艺不精。

    如果怀着平常心去射箭,你就会觉得弓箭得心应手;如果怀着平常心决斗,你就能自如地挥剑。如果有不受任何外物干扰的平常心,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好;反之,就要出问题。比如你要开口讲话,不论说什么,声音就会发颤;你要在别人面前动笔写字,手就会颤抖。

    平常心就是心中空无一物,轻轻拭去一切过去的痕迹,这样,心灵就能保持虚空明净,这也就是平常心。读儒家典籍的人只关心“敬”,所以很难理解“让心灵虚空”这样的道理。“敬”不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它只是第一步的训练而已。 大机大用

    一切事物都有“体”和“用”。比如,弓箭自身是“体”,当它张开、瞄准、射中靶心,这就是它的“用”;灯是“体”,光则是它的“用”;水是“体”,湿是“用”;杏树是“体”,色与香是“用”;刀剑是“体”,劈砍是“用”。

    “机”就是“体”,它所蕴涵的各种能力,表现在外,就是“用”。杏树因为有“体”,它可以开出花朵,散发出色与香。同样,“用”内含于“机”,而表现于外。比如,劈势砍势、表象意图、攻势守势等等,表现的都是外部的活动,而内部有一个“机”存在;它们都是“用”。

    “大”是一种美称。譬如,我们说“大神”、“大化”、“大贤”,这都是美称。大用源出于大机。禅师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受外界的控制,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合于大道,这就称作“大神力”,或“大机大用”。

    “神力”、“奇迹”不是外界鬼怪精灵造出的异象,它指的是无论做什么,都从心所欲,不受羁绊。当你在所学的之外,实现了自己的独立之后,那么,各种剑位、虚招、骗招,各种兵器、上跳、下跃、夺刀、踢腿,各式各样的动作,都称作“大用”。不过,只有你自身有“机”,才会有这样的“大用”。在家里,要注意头顶、还有左右,看看是否会有东西落下。坐在门窗边上,也要注意它是否会掉下来。如果恰巧做了达官贵人的随从,要时刻提防意外之事的发生。即使只是进门或者出门,也要留意其他进出的人,时刻警惕。

    这些都是“机”的实例。由于“机”已经为你所有,水到渠成的时候奇迹就会出现,这就称作“大用”。

    如果“机”还不到火候,“用”就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能做到全神贯注,并不断地练习,“机”就会慢慢长成,“用”也会自然显现。“机”凝固、硬化、失去弹性的时候,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它一旦成熟,就会扩展到整个身体,而“大用”也会通过你的四肢、耳目表现出来。

    如果你遭遇到这样有“大机大用”的对手,你平时所学的武术就全然无用了。遇到他,你甚至手都不能抬起来。有大机的人,只要他的眼睛一注视你,你就会被他完全迷住,只是毫无作为地站在那里,甚至刀都忘了拔出来。

    如果你稍有耽搁,哪怕是眨眼的功夫,你就已经输了。猫的眼睛一瞪,老鼠就会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它是被猫眼睛里的神情迷住,于是记不得要逃跑,就掉下来了。遭遇有“大机”的人,一如老鼠遇到了猫。

    禅宗里有一句话:“大用无方”。它说的是,有“大机大用”的人,是不会受任何现成的学问、规则约束的。学问、规则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只有大师才能超越这些学问、规则,他们可以从心所欲,不受羁绊。打破一切规则,从心所欲地去做,就是实现了“大机大用”。

    “机”,意味着思考一切问题都要专注。所以,这种有明确思考方向的“机”一旦僵化、凝固,你就会为“机”所困,失去自由。这是因为“机”还没有长成的缘故。如果你能够进行有效的练习,“机”就会继续生长,直到遍布全身,可以收发自如、从心所欲去行动。这就称作“大用”。

    “机”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视环境的不同,而可将精神称为“机”。心是内质,精神是入口。心是全身的主宰,所以它是居于内的;精神是门,是在外面为主人——心服务的。

    心有善恶之分,这种区分正来自于“机”,因为它无论成善成恶,都是来源于“机”的不同状态。在入口处作为警卫的精神称作“机”;人们打开房门,走到户外的时候,无论他们行善行恶,抑或是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开门之前心里有的思想。

    所以,这种“机”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它正常存在,就会显露于外,“大用”也会因之表现出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懂得这就是精神,你就永远不会落在人后。至于它被称作什么,则要视环境而定。

    我们谈到了内质和入口,但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什么是内质、什么是入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用“内质”“入口”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比喻。譬如,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发言的开头称为“入口”,而结尾称作“内质”;就词语本身而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可以称为“入口”和“内质”的。 真心和妄心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彼亦曰心,

    虽名为心,

    蔽惑此心。

    莫弃此心,

    以此之心,

    去彼之心。

    这里,第一行的心是妄心,它既是虚妄,迷乱真心,所以不好。第二行的心是妄心。第三行指的是表示本心,它被妄心迷乱。第四行的心是指本心,第五行的心也是指本心,第六行的心是指妄心。

    这首诗要说的,就是真与妄的不同。心有真妄之分,如果你能发现本心,依此而行,一切都正大光明。如果本心因为受妄心的遮蔽而扭曲、玷污,一切行为也就扭曲、玷污了。

    本心和妄心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本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在父母生我们之前就存在了。它是无形无迹,无生无灭的。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但是,因为心是无形无质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父母所生。与生俱来的不过是我们的身体罢了。

    禅的教诲,就是让人和心沟通。但是也有许多伪经的存在。很多人,说的话虽然相近,但路却不正。所以那些自认为是禅宗的人并不是一类。

    当我们谈到妄心时,其实指的是血气,它是从个人角度和主观方面来说的。血气就是血的流动,当血流上涌时,人们的脸色就会改变,并开始动怒。

    同样,当人们看不起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变得恼怒和愤恨。但是,当别人和我们一样痛恨我们所不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很高兴地赞同他们的意见,并且以错为对。

    当人们接受了贵重的馈赠时,总是心花怒放,眉开眼笑,血流上涌,使他们的脸上光彩焕发。这时候,他们就会指鹿为马,认非为是。

    上面所说的,就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形的时候,由地受肉体中血气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心灵状态,它们被称为“妄心”。

    妄心起则本心隐,一旦生有妄心,就会起种种恶事。有智慧的人们得到褒誉,就是因为他们能用本心去除妄心。在没有智慧的人们那里,本心是被隐藏起来的,而妄心的力量却很强大;所以他们总是做错事,玷污自己的名誉。

    虽然上文引用的诗句很平常,它却很好地说明了真和假的区别。如果凭妄心而动,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比如,若受妄心支配,你在决斗时一定会失败,你的弓箭和枪不能命中目标,甚至你连马也不能骑;如果你演戏或跳舞,就会又难看又难听;无论你说什么,肯定都会说错。什么事情都不对劲。相反地,如果你听从本心,那么你做什么都会很好。

    人们在头脑中编织谎言,却声称它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妄心的活动,它的虚假变得明显而容易发现了。如果说话的人心中有的是真实,听的人最的总是能意识到它,并不需要解释和推理。本心是不需要推是和理由的。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破除心病。却除了病,心就会健康起来;健康的心就被称为本心。如果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地掌握兵法的奥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例外地和一切事物相通。 论“全部去除”、“空”、“见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彻底去除所有“病”。这里的“病”,指的是“心病”。关键是在“心病”袭来的一瞬间将其去除干净。

    在本书的其余地方,谈到了和种各样的“病”。“病”的一般含义就是指心之滞留一处。佛学中称为“执”,这是它最反对的东西。如果心执著一处,滞留不去,应该看到的,你也看不到了,你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失败。

    “全部去除”,这个说法表示的意思就是要在病念袭来的一刹那间将之全部去除。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去除各种迷念,不要失去对“惟一者”的感知。

    “惟一者”指的是空;空是一个隐语,不能用公开的方式传授。它指的是敌人的心。心无形无质,所以称为“空”。看见“空,惟一者”,就是指看到敌人的心。

    佛教的要旨,就是要意识到心之为空。尽管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话,但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至于说到“见心”,是指对手的心可以通过他握剑的手表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手还没有移动之前对他发起攻击。

    “彻底却除”的目的是为了看到将发未发的瞬间。关键在于要立刻摈弃一切“病”,不要错过“空”。

    对手的心就在他的手上,它会通过手的动作表现出来。乘它们还处于静止之时攻击它们,这就叫“击空”。空不会移动,它没有形状,不会运动。“击空”就是要在其移动之前迅速出击。

    空是佛家之要眼。虚空、实空是不同的:虚空是指无物留存,实空才是真正的空,是心之“空”。虽然说,尽管心无形无状,这有点像空的“空间”,但心却是身体的主宰,所以,一切举动都是心之行为。

    心之动、心之劳,都是心之所为。心无所动,就是“空”;空有所动,就是心。空转为“行”,化为“心”,劳于手足。你要在对手行动之前,就迅速攻击他握剑的手,这就是说你应该“击空”。

    虽然我们说“见心”,但心是不能为眼睛所见的。心不可见,所以称为“空”,心无所动也称为“空”。虽然心可以通过握剑之手表现出来,但却不能为眼睛所见。关键就是,在心已经形诸于手、但还没有有所动时就进行攻击。

    如果因为心不可见,你就把心—空想作是无;但是,一旦心—空有所动,它就能无所不为。那时,手抓、脚踏,直至所有的奇迹,都是此空、此心的行动产物。

    我们很难通过阅读书籍来理解这种“心”,它是一种“道”,仅仅靠聆听别人的教诲是很难领悟的。写书、传道的人,都是根据以往的宗教作品、文献来写、来说的,而真正能体认自心的人,是非常少的。

    即然人类一切行迹,一切奇迹,都是心之所为,心也就在宇宙之中;我们称之为宇宙之心。宇宙之心一旦运动,就会电闪雷鸣,风疾雨骤,它难造出千奇百怪的云朵,还会带来仲夏的冰雹,给人类平添灾害。

    从宇宙来看,空是宇宙之主宰。舞蹈时,它是舞蹈之主宰;表演时,它又是戏剧之主宰;射击时,它是弓箭之主宰;驰骋时,它是马之主宰。如果主宰发生了丝毫偏差,那么,一个人就既不能骑马,也不能射箭或打枪。

    当心在体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待在它该在的地方,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轻而易举。重要的是发现此心,理解此心。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体认自心,有效地役使自心,但真正说来,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发现了此心。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身上总会流露出未能真正悟道的迹象;任何有洞察力的人都会看见。当人们开悟的时候,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一切行动,都是直截了当的。如果他们没有合乎正道,就不能称为了悟之人。直心就称为本心,或都有是道心。而扭曲、污染的心,就被称为妄心、欲心。

    能认识到本心、依本心行事的人,是十分让人羡慕的。我并不是从自己的理解说这些话。尽管我这么说,我自己还很难做到有直率之心,并且依直心行事;我这么写的原因是因为它就是道。

    即便如此,在兵法中,如果没有率直之心,你的身体、手足不能据此而动,技术就无法臻于化境。尽管我们日常的行为并不都是依道而行,但在兵法之中,悟道是必不可少的。 聆听风声和水声

    如何让敌人先采取主动来获胜,如何以战术策略的运用做基础,发挥各种基本招式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战略的转换,这都是兵法所要讲述的东西。

    交战之前,你必须假设敌人采取了攻势,要积极防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之心。重要的是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把敌人视为处于进攻状态来防守,那么,一旦决斗开始,在受到敌人猛烈攻击的瞬间,你平时所学的一切,都不能对你有什么帮助。

    一旦格斗开始,重要的是你必须让你的思想、身体和脚都处于进攻状态,而让你的手处于防守状态。你要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变化,也就是要做到“巨细无遗”。如果你不能冷静地观察周围形势,你所学的剑术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至于说“聆听水声和风声”,是指把进攻之心,掩藏在平静的外表下。风本身并没有声音,只有在撞到了东西的时候,它才会发出声音。风无声无息地从上空掠过,当它受到了某些东西的阻挡时,比如树林、竹林,就会发出可怕的咆哮。

    水本身也同样是没有声音的,但当它飞泻而下,撞击岩石,就会轰然作响。

    我们用风和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关键之点在于外表保持镇定平静,内心却取进攻之意。表面冷静沉着,内心却高度戒备。

    如果身体、手、脚都处于仓促忙乱之中,是不可取的。“攻”、“守”应成对出现,一在内,一在外,而不能只取一种模式,这正如阴阳之交替。动即阳,静即阴。内为动时,外则取阴;内为阴时,外则为动。

    兵法中也是如此。在内心中,要充分调动精神,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外表却依然镇定沉着。内阳外阴,内动外静,这是依照大自然的模式而定的。

    进一步来说,在激烈争斗的外部环境中,如果你在积极进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镇静沉着,你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受外在行动的影响,这样,你的行动就不会过于狂乱,失去控制。而如果内心和外在都同时忙碌的话,你就会变得狂躁不安,举止失措。攻和守,动和静,内外必须分择其一。

    内心要保持警觉,就像鸭子浮在水中,表面不动,底下却在划水。一旦这种行为成为自觉,就能做到内外交融,合而为一,了然无碍。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极意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