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鸮的图片:中国语言和希伯来语有浓厚的血脉联系吗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9:09:31

日志

上一篇:解放以前中国的饥...

下一篇:中国文化从通俗到...

|返回日志列表

中国语言和希伯来语有浓厚的血脉联系吗 [图片]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佛陀的泪珠 2010年09月11日 13:15 阅读(0) 评论(0) 分类:学亦乐乎 权限: 公开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中国语言和希伯来语有浓厚的血脉联系吗 2010年09月11日 11:53 中国社会科学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章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9日 作者:艾童

目前全世界拥有6000多种语言,如此众多的语言何时起源、如何起源,语言的历史沿革,语言是否同源等问题,一直在学界众说纷纭。而这些谜团的解答又直接涉及另一富于争议的话题——文明起源。

日前,一条消息称,美籍华裔学者、希伯来语研究专家赵璧础通过20年研究发现,中国古老的语言和希伯来语之间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记者了解到,为探索语言同源的可能性,赵璧础将古希伯来语与藏语、汉语方言的同义词声母对照比较。经过近3年的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赵璧础共收集了汉语方言的1000个同义词,编表后与同义的希伯来语作了声母比较。赵璧础认为,汉语方言及藏语和古希伯来语之间存在着同义词声母相同的现象,这预示着古老的语言之间有着浓厚的血脉联系。

然而,就像许多学科都无法证明人类同源一样,直至今日,语言同源研究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性证明也一直是个假说。

汉语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属汉藏语系。希伯来语则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属于亚非语系,目前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人口500多万。

希伯来语这一古老的语言与汉语是否真的有联系?如果有联系,那么是否意味着两种语言同源?要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的论证。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告诉记者,如果两种语言具有同源性,那么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必须在语音系统上有严格系统的对应关系。例如,一种语言中以“f”开头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全部变为“p”。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时,才有可能判断二者同源,某些偶然的对应是不能作出结论的。与满足语音对应关系相比,找到语法对应关系也是语言同源研究的一项基本工作,但目前要找到语法对应关系更是困难重重。

沈家煊认为,目前,学界对印欧语有共同祖先已达成共识,但其他语言同源研究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研究语言同源,不仅要研究语言学,还要综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各个学科的检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宏开表示,“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能‘说话’。”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及徐教授曾经尝试过汉语与印欧语系的比较研究。他认为,语言比较研究首先要将两种共时语言相比较,如古代汉语应与古希伯来语相比较,而不能将现代汉语与古希伯来语相比较。他将这种方法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语言就像一棵大树,如果将一棵树的树干与另一棵树的叶子相比,得出的结果一定南辕北辙。

更加重要的是,语言是文化的基因,对语言的研究须臾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很早之前就有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认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传说、汉语、文字与《圣经》中的描述、希伯来语有关联,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习俗与西方的基督教传统有密切关系。早期的传教士对此也做过研究,臆测东西方文化本出同源且殊途同归。但这些‘成果’现在看来,还无一能经得起现代学术界科学方法的推敲。”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圣经和古希伯来语研究专家、希伯来与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陈贻绎告诉记者,“学术研究需要高度尊重和严格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

陈贻绎介绍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过去200多年对古代近东和北非文明的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文字和考古资料。基于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学者也提出许多大胆假设,并随着对古代近东和北非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心求证。目前,把中华文明和古代近东文明联系起来的证据还很零星,并无系统说服力。而在古代近东研究领域,希伯来文明是一个后起的、相对年轻的、在当时影响范围比较小的文明,把中华文明和希伯来文明进行起源上的研究,根据目前学术界掌握的数据和信息,恐怕比较牵强,至少为时过早。

据记者了解,早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某些语言学家就提出假设,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那么人类的语言或许原本只有一个,即“万语同源说”。接踵而来的是诸多质疑,其中最致命的质疑是语言演化的机制是什么。文字出现之前语言是很难被记录或者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的缺失致使语言学界一直无法科学地论证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无法回应这个质疑,这个假设也还只能是个假设。

语言同源问题在上世纪的西方一度成为显学,一些学者主要通过例举法研究语言同源问题,但始终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不过,语言同源研究并没有销声匿迹,此起彼伏的争论之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人类语言之谜以及文明起源之谜的研究,还将在争论中漫长地开展下去。

痴迷于玄修的“中材之主”:为何终身事鬼不事人 2010年09月11日 11:50 时代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章摘自《时代周报》2010年9月2日 作者:樊树志

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文字:“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直觉反应那肯定是道士的名号。有所不知的是,拥有这个头衔的并非一般道士,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明史》对他的评语还算比较客气,称他为“中材之主”。孟森《明史讲义》对他的评价是:“终身事鬼而不事人”。在这点上简直无人能及,岂是“中材”而已。

读者诸君可能会说,按照宗教信仰自由的观点,皇帝崇信道教似乎不必非议。其实史家非议的并不是宗教信仰,例如谷应泰对于“世宗崇道教”有这样的说法:“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及其末年,犹饵丹药,盖游仙之志久而弥笃。”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痴迷于道教斋醮,一味向玉皇大帝献“青词”(写在青藤纸上的颂词),不但自己痴迷于此,还鼓动大臣专心致志撰写“青词”,培养了一批精于此道的“青词宰相”(如夏言、顾鼎臣、严嵩、袁炜、李春芳等)。二是在道士邵元节、陶仲文之流的指导下,为了自己的“养生”,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热衷于“采阴补阳”(即与童贞处女相交的“房中术”)。

道家“养生”理论在明中叶的上流社会风靡一时,《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不过和朱厚熜相比稍显逊色。为了延年益寿,他把豆蔻年华的宫女作为“采阴补阳”的工具。日复一日的“采阴补阳”,必须不断服食道士们为他炼制的“房中药”(春药)。这种药称为“红铅”,它的奥秘正如《万历野获编》所说:“用红铅取童女初行月事,炼之如辰砂”。无怪乎历年陆续进宫的少女数以千计,原来她们既是“采阴补阳”的工具,又是“供炼丹药”的原料,最终都成了朱厚熜的“药渣”。

受到朱厚熜双重蹂躏的宫女忍无可忍,终于导致震惊朝野的“谋逆”事件。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日,朱厚熜夜宿端妃曹氏宫中,宫女杨金英等人,乘朱厚熜熟睡之机,用绳索套上他的头颈,想把他勒死。或许过于紧张,或许操作不当,打了一个死结,并未致命。参与此事的宫女张金莲知道事情不妙,溜出来报告皇后。皇后火速赶到,解开绳索,朱厚熜得以苏醒。皇后立即命令太监张佐等人逮捕宫女,严刑逼供幕后主使人。其实那是宫女们的自发行动,并无主使人,皇后却假公济私,以“首谋”罪牵连宁嫔王氏,以“预知”罪牵连端妃曹氏,把端妃、宁嫔以及杨金英等,不分首犯从犯,一律凌迟处死,枭首示众,她们的家属,十人斩首,其余的发配功臣家为奴。

朱厚熜大难不死,说起了风凉话:“朕非赖天地鸿恩,遏除宫变,焉有今兹!”嘴上讲着“天地鸿恩”,内心深处却惊悸得很,朱厚熜匆匆忙忙搬出了大内,移居西苑。此后更加潜心玄修,一直到死都执迷不悟地和道士们混在一起。

最早获宠的是龙虎山上清宫道士邵元节。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在乾清宫便殿接见他,一见如故,命他专门负责斋醮的祈祷、祭祀,封他为“真人”、道教总管,官居二品。嘉靖十五年(1536),皇子诞生,朱厚熜以为是邵元节“祷祀”有功,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享受一品俸禄。道士出任尚书,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咄咄怪事。三年后,邵元节病死,朱厚熜派太监为之护丧,按照伯爵规格抚恤。

嘉靖十九年(1540),道士段朝用打造银器送给皇帝,说:用来盛饮食或上供,“神仙可致”;但必须深居简出,不和外人接触,才可以炼成“不死药”。朱厚熜大喜过望,当即向大臣们宣布:朕休假一两年,由太子监国(代理皇帝职权)。

为了“不死药”,皇帝居然要休假一两年,满朝大臣惊愕得不知所措,却没有人敢于阻拦。在此紧要关头,太仆寺卿杨最挺身而出表示反对,他说:听到皇上这一谕旨,“始则惊而骇,继则感而悲”,尧舜汤武这些圣贤以为“修养成仙”之事不易得,因为不易得,所以不学。希望皇上“不迩声色,保复元阳,不期仙而自仙,不期寿而自寿。黄白之术,金丹之药,皆足以伤元气,不可信也”。说得入情入理,朱厚熜听了竟然暴跳如雷,把他关入锦衣卫镇抚司诏狱严刑拷讯,致使杨最瘐死狱中。

迫于舆论压力,朱厚熜不得不放弃休假一两年的想法,却耿耿于怀。不久监察御史杨爵支持杨最,批评皇帝“经年不视朝,日事斋醮,工作烦兴,严嵩等务为谄谀”。朱厚熜压抑的怒气顿时爆发,命锦衣卫镇抚司严刑搒掠,打得他血肉狼藉,几次濒临死亡。户部主事周天佐、陕西巡按浦铉为杨爵申辩,也先后被他的御用特务机构活活折磨而死。

标签 情感 希伯来语 中国语言 血脉 采阴补阳 | 编辑标签

取消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签名档

修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取消

上一篇:解放以前中国的饥...

下一篇:中国文化从通俗到...

|返回日志列表

评论

隐藏评论签名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表情礼物 | 更多功能高级评论编辑器暂时无法加载

    附加功能展开收起  

    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