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马洋酒3斤价格:惟楚有才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52:57

日志

上一篇:席慕容写给12星座...

下一篇:医院和医生都不愿...

|返回日志列表

惟楚有才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佛陀的泪珠 2010年09月04日 18:28 阅读(0) 评论(0) 分类:天下为公 权限: 公开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历史之谜:一代名臣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恩怨怨

2010-09-03 15:15:22  http://www.iyaxin.com  来源: 中华网论坛   网友评论 0 条 >>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在骆秉章那儿几年“代省长”的出色工作,此时已名满天下。自古英雄惺惺相惜,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于咸丰九年遭人陷害后虽然大难不死,但是深感官场险恶,忧心忡忡便决定暂且引退。

很久以来,曾左交恶就成了晚清的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

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在骆秉章那儿几年“代省长”的出色工作,此时已名满天下。自古英雄惺惺相惜,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于咸丰九年遭人陷害后虽然大难不死,但是深感官场险恶,忧心忡忡便决定暂且引退。于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60年1月12日)离开湖南巡抚衙门,结束了他长达八年的幕府生涯。第二年闰三月二十七日(5月17日)由英山抵达宿松。

这时,胡林翼进驻英山,曾国藩扎营宿松,正准备全面进攻太平军在安徽太湖、潜山的据点。接下来的事情就很自然了。左宗棠拜见了曾国藩,便留其幕中。不久,曾国藩奉到咸丰帝的寄谕,特询:“左宗棠熟习湖南形势,战胜攻取,调度有方……应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襄办团练事,抑或调赴该侍郎军营,俾得尽其所长,以收得人之效。”曾国藩与左宗棠虽然性情、脾气并不相投,但交情颇重,对左宗棠身被诬陷十分同情,只因他贯于明哲保身,为人小心谨慎,一直未出面说情。这时,见“天心大转”,便立即回奏: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无论何项差使,惟求明降谕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

大佬就是大佬,面子那是相当地大。很快,朝廷即发下谕旨,授予左宗棠四品卿衔,帮助曾国藩办理军务。这算是左宗棠正式入仕,开始他的事业,虽然发达较晚,但是左宗棠总算是跟对了人。曾国藩这个人,过于小心谨慎,因此雪中送炭不敢,但是他却非常乐意于锦上添花,帮助其幕僚成功。如果说当左宗棠被人陷害时曾国藩不敢援救有私心,那么当左宗棠投靠曾国藩后,曾国藩却是竭尽全力为其创造机会助其成功,可见此时对左宗棠已是毫无私心。当时清政府有意调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如果去四川,只能是寄人篱下,和他当时在湖南没什么区别,于是曾国藩婉言谢绝了清廷的谕旨。而攻克安庆以后,湘军完成了对南京的包围,终于腾出手来解决浙江问题了。而派谁去呢?这是一个问题。曾国藩再一次想到了左宗棠。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平时用兵取势甚远,审机甚微,可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埋没人才。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从此,左宗棠终于自立门户,拥有了进一步发挥自己才干的天地,踏入“封疆大吏”的行列。读者可以想象,如果曾国藩真是伪君子,真有私心,他大可以把左宗棠留在幕府中“雪藏”起来,让其有苦难言。

然而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人表面和善私下充满了矛盾的暗礁。曾国藩讲究个人修养,是个理学家,平时不用说,处处显得很“面”。而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左喜欢快刀斩乱麻,曾喜欢慢工出细活,因此两人经常锣不对鼓,板不合腔。左宗棠多次进京赶考却未及第,因此始终特别敏感,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甚至狠毒。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曾国藩曾作一语调侃左宗棠:“季子敢鸣高,与予意见大相左。”将左宗棠的姓(左)和字(季高)都嵌入进去,寓庄于谐,既切事,又达意,略无雕琢,浑然天成。左宗棠却受不了这一“恶补”,甚至有点恼羞成怒,便决意在气势上凌轹对方,因而打出一记刚猛的重拳:“藩臣徒误国,问他经济有何曾?”也将曾国藩的姓(曾)和名(国藩)嵌入首尾。二语合璧,恰成一副绝对。虽然对得工整,但是言语却显恶毒。天长日久,嫌隙渐生。

如果说这些都是日常的小矛盾的话,那么天京城被攻克后,两人就洪秀全的继承者幼主洪天贵福是否已死的问题,向朝廷打起的笔墨官司,就是二人从此产生了天大矛盾的根源。

天京攻陷后,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江南匪焰将熄,于是向朝廷奏报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

不想左宗棠也密上一折,称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报后,对曾国藩大为不满。曾国藩平生自认为以诚信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则无异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国藩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可能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等。言外之意,左宗棠虚张声势,有邀功请赏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辩,洋洋数千言,辞气激愤,指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这下事情可就闹大了,于是两人一时之间你来我往,大打口水战。至此曾左二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十几年的交情付诸东流。

但同为一代名臣,始终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当时,有人从西北考察归来,与曾国藩谈及左宗棠治军施政,事事处处雷厉风行,卓见成效。曾国藩由衷佩服,击案说:“当今西陲的重任,倘若左君一旦卸脱,不仅我难以为继,就算是起胡文忠(胡林翼)于九原,恐怕也接不起这副担子,你说是朝端无两,我认为是天下第一!”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清廷拟封左宗棠一等公爵。

然而慈禧太后大耍手腕,说曾国藩克复金陵,仅获封侯,而左在新疆建立功业所依靠的将领刘松山和湘军又是曾国藩所派遣的,于是只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以示稍亚于曾国藩。此举不异于在两人脆弱的关系上再砍上一刀。所以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经常是喋喋不休。然而名臣毕竟是名臣,当曾国藩离世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可能不会致祭,然而左宗棠却送来了他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这是左宗棠对曾国藩和他们两个关系由衷的评价。左宗棠的挽联使我们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满,或者,他和曾国藩交恶是两个人共同演出的一段双簧,目的就是让清政府放心,如果真是这样,那真不知道该谁悲哀了。

 亚心网iyaxin.com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与新疆境内分离分子相勾结,悍然率军侵略新疆,给全疆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光绪二年(1876年),清庭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

    左宗棠率清军出关击败了阿古柏,收复新疆,又向清政府奏请在新疆建省,新疆收复,人民生活安定,各族人民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引出了名人喜说左宗棠.

    毛泽东谈左宗棠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入疆前,毛泽东对王震将军说:新疆比你过去经营的南泥湾要大一万倍……当年左宗棠留下诗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过左文襄公,把新疆建设成美丽富饶的乐园.

    从引文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对左宗棠称:左文襄公”还是推崇的.对左氏的诗“:引得春风渡玉关”还是乐道的。

    彭德怀和张治中谈左宗棠

    1949年11月26日由兰州飞往迪化途中,有评论左宗棠的一段佳话。

    彭德怀坦然而言:“左宗棠入疆是1880年,距今近70年了。”

    张治中微微一笑说:“左宗棠进疆时已年近古稀,他‘舆梓’出关,决心很大。他表示必死的决心收复伊犁,平定南疆,以此论之,左宗棠是爱国的。

    “左宗棠有功于国家,可是他也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彭德怀分析着说。

    张很赞同的说:“是的。左宗棠平回,是进了民族镇压,不过……他和曾国藩,彭玉麒,胡林翼不同,曾,彭,胡只有反动的一面,而无爱国的一面。但是,左宗棠为保全新疆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立过功。

    彭德怀平静的点点头说:“你说的有理。”

    从上述谈话可以得出,对左宗棠功过是非说的明道的清。保卫祖国的领土,国家太平,人民安乐的汗马功劳都是认可的。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史学界对这位文人出生的军事家左宗棠也作出公正的评价:马克思主义者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必须采取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态度:“他抗击外国侵略者,收复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天山南北诸地,以及沙俄强占的伊犁。他力排众议,正式在新疆建省,改西域为新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对中华民族建功甚伟。”于是历史有了定论。

    王震谈左宗棠

    王震接见左公的曾孙左景伊先生时,即席吟咏清杨昌浚将军在新疆时,恭颂左公西行甘棠工作:“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下。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抒发王老对左公爱国主义精神的赞誉心情。

    王老在湖南省修复左公墓,即由长沙市政府拨给经费,交长沙县有关部门,历时三个月,湘军子弟和左氏后裔前往谒拜时,莫不欣然感叹。

左宗棠:一句粗口成就英雄大帅 http://www.iyaxin.com   2010-03-07 23:18:35    来源: 中华网社区    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大清栋梁,一代理学大师曾国藩对家人子弟留下遗言,总结自己一生经验,竟是:“不信书,信运气”。其实,这六个字放在他的老乡兼老友左宗棠身上更合适。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死后谥文襄,世称左文襄公。

嘉庆十七年(1812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个普通士人家庭。嘉庆年间,经历了所谓康乾盛世的清朝已经开始中衰,社会动乱,危机四伏。在一干昏昏沉沉的士大夫中,以陶澎、贺长龄、魏源为首的湖湘学者敏锐的发现了乱象,他们以功业自许,以实务为先,写诗作文主张介入生活,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清谈空论,形成了理学支流中著名的经世派。稍后的湘军集团的骨干人物,大都出自经世派。左宗棠受到这些同乡前辈的影响,自幼沉迷于经世学问,一直潜心研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弊书》等军事地理著作,结果沉迷于舆地、兵法等“诡道”中不能自拔,对于“正道”的八股文功夫自然松懈,二十岁了连秀才都没有中得一个。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道光十二年(1832),为了三年一度的湖南乡试,左宗棠特意花钱捐了个监生以便有资格参考。谁知主考官不喜欢他的文字,一下就把他刷了。无巧不成书,这次考试是为了道光皇帝五十大寿而特开的“恩科”,为了显示皇恩浩荡,道光皇帝特意下旨:为了多给考生一个机会,主考官要重新披阅落选的“遗卷”,以免人才遗漏。湖南巡抚吴荣光便从五千份已被淘汰的考卷中重选了六份合意的,这六个扩招生里就有左宗棠。他当时还没中秀才,却幸运的捡到了举人的功名。

三年之后左宗棠北上京师参加会试,本已金榜题名,可到最后时刻,主考官们却发现湖南录取的举人多了一人,为了考虑各省平衡,就刷去了湖南一个名额,这个人便是印堂黑得发亮的左宗棠。他自然不甘心,三年后又考了一次,仍然是不中,经历了两次失败,左宗棠心灰意冷,绝了进士及第的念头,开始了在湖南渌江书院的教书生涯。举人的功名成为左宗棠一生在科举上的最好成绩,非进士出身也就此成为他耿耿于怀的心病。

左宗棠虽然在科举上不得意,在湖南籍的文士中却是大名鼎鼎。当时人称湖南三亮,分别是年长的诸葛亮,即“老亮”罗泽南;年少的诸葛亮,即“小亮”刘蓉;还有不老也不小的中年,今天的诸葛亮“今亮”左宗棠。左宗棠中举之前,已与贺长龄、贺熙龄结交,贺氏兄弟将藏书全部借给左宗棠,又与其讨论读书心得,对左宗棠大加赞许。左宗棠还以一个布衣的身份与经世派首领、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结成了儿女亲家。陶澎颇有识人之明,他的女婿就是晚清奇才胡林翼。胡林翼时为翰林,他也认为左宗棠器宇宏远,志毅坚定,于是不遗余力的向权贵重臣作书推荐,称“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左宗棠大名因此冲出湖南,闻名于京师的公卿贵族间。可惜他没有进士功名,直至四十余岁,还是个平头百姓,只能失望地对亲友说:“非梦卜夐求,殆无幸矣!”意即若非商王武丁做梦而重用奴隶傅说,周文王占卜而得钓叟姜太公那种奇遇,这辈子都别想做官了。虽然言下怏怏,以傅说姜太公自比却也表明了左宗棠的远大志向。

金子总有发亮的一天。咸丰元年(1851),举世震惊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已在鸦片战争中焦头烂额的清政府终于开始不拘一格的提拔人才,已经赋闲的老臣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起复,兼程赶往广西奉命弹压。林则徐路过湖南时,特请左宗棠到船上相会,通宵达旦畅谈古今后,林则徐认为左宗棠是“不凡之才”,视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将自己多年治兵理政心得乃至新疆地区的图册都托付于左宗棠。林左新老两代国家栋梁这番舟中彻谈,被后人传为佳话,至今湘江边仍立有左宗棠、林则徐舟中夜话铜像。

林则徐在途中去世,太平军突破清军的围剿冲出广西进入湖南。原林则徐幕僚,新任湖南巡抚张亮基从云南入湘,派人往请左宗棠出山相助。张亮基是个有才干的人,林则徐以为其同胡林翼不相上下。左宗棠倒是不反感张亮基,只是他为人自负,一生崇拜诸葛亮,对“三顾茅庐”的故事烂熟于胸,自然把姿态摆的十足,连番推辞。此时正谋划组建湘军的诸位湖南大佬心中雪亮,堪称湘军祖师的江忠源亲赴左宗棠居住的白水洞相劝,胡林翼、郭嵩焘、曾国藩等人纷纷写信催促,摆够了架子的左宗棠方才出山赶往长沙,一到任即被张亮基委以军务重任。

太平天国因西王萧朝贵战死,全军发誓报仇,近十万人的队伍把长沙城包围的水泄不通,更是使出了穴地攻城的杀手锏。太平军出身矿工的土营士兵昼夜不休,在城下开挖隧道十数条,长沙城墙危在旦夕,城破指日可待。清军诸多将领束手无策,而左宗棠早年潜心研究的风水堪舆、阴阳地理等古怪学问,此时派上了大用场:他建议火速召集城中的盲人,再命令士兵在城内按五行方位挖掘洞穴,之后埋置瓦缸,令盲人伏于缸中倾听,借助盲人超常的听力判定太平军穴地方向,然后将其隧道挖通,倾入秽物、废水、炸药,破坏地道,淹死太平军工兵,太平天国起兵以来攻城屡试不爽的绝招就这样被左宗棠巧妙破解。太平军无力攻克长沙,遂在围城三月后撤退,左宗棠初出茅庐就立了大功。

左宗棠为张亮基幕僚,只是个“以备咨询”的参谋闲职,仍然是个白丁身份。张亮基署湖广总督赶赴湖北,洪秀全的花县老乡骆秉章官复原职,重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前代守长沙时破绽百出,若非萧朝贵被流弹炸死太平军群龙无首,在骆主持下的长沙几乎失陷,被名将江忠源怒骂为糊涂蛋不知兵。左宗棠也看不起骆,告辞回家种田去了。骆秉章屡请不至,干脆捏造罪名抓了左宗棠的女婿,即陶澍的儿子,逼其岳父出来打官司。左宗棠无可奈何,只得半推半就地从了骆秉章,做了编制外的师爷。

骆秉章虽然才干平平,但知人善任,具容人雅量,史称其“休休有容,取人为善”。他自知远不及左宗棠,索性让其放手大干,自己拱手听成而已。据时人徐宗干记载:“左文襄公以举人居骆文忠公(骆秉章谥号文忠)幕府,事无大小,专决不顾。文忠日与诸姬宴饮为乐,文襄当面嘲之曰:‘公犹傀儡,无物以牵之,何能动耶’,文忠干笑而已。尝夜半创一奏章,叩文忠内室大呼。文忠起读叫绝,更令酒对饮而去。监司以下白事,辄报请左三先生(左宗棠行三)可否”。薛福成也有类似记载:”骆公每公暇过幕府,左公与幕宾三人慷慨论事,证据古今,谈辩风生,骆公不置可否,静听而已。世传骆公一日闻辕门举炮,顾问何事?左右对曰:‘左师爷发军报折也’骆公颔之,徐曰:‘取折稿来一阅’。” 左宗棠曾老实不客气的当众对骆秉章说道:“公可亦可,公否亦否”。诸如此类种种行为不胜枚举,以至于时人把骆秉章在湖南的功绩都算在左宗棠头上。后人编左宗棠的文集,竟把骆秉章在湖南时的奏折全部收录进去。因为骆秉章巡抚湖南期间,所有的奏折都是左宗棠写的。

左宗棠恃才傲物,一般上司都容不下他;遇到对其言听计从的骆秉章,却是成全了他。宛如诸葛亮遇刘备,王猛遇苻坚一般,金牌师爷左宗棠拳脚大张,一展平生之志。咸丰九年(1859),在规模空前的宝庆会战中大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令这位曾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的名将一蹶不振,彻底沦为流寇走向灭亡的清军主帅,便是老书生左宗棠!当时左宗棠那句 “但借勇五千,书生何惧长毛十万!”可谓脍炙人口。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本就心高气傲的左宗棠自此更是目中无人、不可一世,结果其火爆脾气终于捅了马蜂窝。

湖北人樊燮担任湖南永州镇总兵,因为大肆贪污军饷被匿名信告发。左宗棠看信后大怒,立马差人下乡调查,得知情况属实之后,便怂恿巡抚骆秉章参劾樊燮,骆秉章自然是照办。因为证据确凿,樊燮得知后不敢怠慢,马上赶到省会长沙接受“双规”兼打点门路,骆秉章却不见他,告诉他直接去左师爷那里认错。樊燮马不停蹄到了左公馆,见了左宗棠,作了个长揖还没开口说话,眼见得对方怒喝道:“湖南武官见我,无论大小都要磕头请安,你怎么敢不请安!”

话说人家樊夑也是有背景的,他是骆秉章的顶头上司、时任湖广总督官文的心腹!官文是满洲正白旗人,当时朝中权力最大的重臣肃顺就是官文的座师。官文作为根红苗正的八旗子弟接替张亮基,担任清廷在长江上游战区的最高长官,就是咸丰皇帝特派来两湖监视湘军系统这些汉官的。因其不通军事又贪财如命,湘军系统向来不买官文的帐;此番左骆二人修理樊夑,就存了敲打官文的意思,倒也未必想把事情搞大玩绝。哪料樊燮丘八出身,自以为给够了面子,眼见左宗棠气焰嚣张,牛脾气上来也不含糊:“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我好歹也是朝廷的二品总兵,居然要给你这种不属正式编制的人下跪?这算哪门子道理!”

樊总兵这话不但在理,结结实实打在左师爷的软肋上,更是揭了左师爷的伤疤。左宗棠无法反驳,怒不可遏下更是忘了原来只想杀杀樊夑的锐气而已,抬腿去踹樊燮,之后还不忘用官腔骂道:“王八蛋,滚出去!”

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樊夑吃了这么个大亏,怎肯善罢甘休,滚出去后就愤愤的去武昌找后台官大人。官文此人,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就是个“城府甚深,面子极推让,然占其地步处必力争”的主。官文却也知道八旗绿营无用,在军事上围剿太平天国必须仰仗湘军,因此对湘军集团的几番挑衅表面上都忍气吞声,但背地里拆台挖角的小动作不断;何况这次左宗棠做的确实过火,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兼且根据《大清律》,左宗棠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实属僭越乱纪,此大杀湘军集团威风的良机岂可错过?当下添油加酱,参劾左宗棠这个“著名劣幕”的奏折直接送向了紫禁城。

咸丰皇帝不是不知道左宗棠的才干,但此君注意的是权柄不可下移,更不可移于汉人之手。览奏后龙颜大怒:堂堂军国大计,倘若操纵在这种白丁手里,长此以往那还了得!立即派遣钦差查办,并亲笔批示:如果参奏属实,可将左某“就地正法”!几乎判了左宗棠的死刑。

为了一句粗口,左宗棠性命堪忧,好在他也不是孤身作战。骆秉章很讲义气,写奏章分担责任又为左宗棠辩诬;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知道此事后,一边安抚上峰官文,一边找时在肃顺幕府中当红的湖南大才子王闿运疏通,王闿运向肃顺说情之余又去联络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郭嵩焘。郭嵩焘思前想后,想到了自己的上司、江苏吴县人、出身宰相世家的军机大臣潘祖荫。于是潘祖荫瞧准时机,上奏折力保左宗棠,其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正是人多力量大,经过诸多朋友的一番运作,本已走投无路的左宗棠转危为安,最终更是因祸得福,因为他遇到了生命中的大贵人肃顺。肃顺本是个思想开明的人,口头禅就是:“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只笔厉害得很!”肃顺情知国家此刻迫切需要湘军集团的人才,藉由潘祖荫上书的良机,他劝说咸丰收回成命,还写信训斥了官文,下令“左宗棠著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已近天命之年的左宗棠终于扬眉吐气,苦尽甘来成为大清朝的正式官员。平反之后的他投笔从戎,带领罗泽南、王錱二人去世后遗留的“老湘营”,招募了一部分新兵,号称“楚军”,东征太平天国控制下的浙江,开始了后半生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这位从未中过进士的老童生,从政府编外人员升任位极人臣的督抚乃至封侯,仅用了三年时间,升迁之速,举世无双。日后左宗棠更是带领楚军进军大西北,平定回乱,收复新疆,击破了沙俄分裂我国的阴谋,成为当时清廷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后世中国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

至于那位樊夑,则被革职遣回湖北原籍。他虽然贪污不法,倒也是个硬汉子。回乡之后,他建了一座书楼,宴请乡邻并举杯发誓:“左宗棠不过是一个举子,竟敢这么欺负人!夺我的官还骂我的娘,举人就了不起吗?从今天起,我请名师来教育儿子,要考不中进士,点不上翰林,就不配做我樊家的子孙!”樊夑从此在祖宗神龛下侧加放一块牌位,上写“王八蛋滚出去“六个大字。每月逢初一、十五,樊夑就带着两个儿子对着牌位跪拜,并发誓说:“我儿子不中举人以上的功名,家中永不去此牌!”同时不给两个儿子出门,也不让穿男生的衣服,只给他俩穿女装。规定中了秀才,允许脱去女式外套;中了举人,才能换掉女式内衣。在这样的魔鬼填鸭生涯的摧残下,长子樊增祹撑不住英年早逝。他的弟弟樊增祥却熬出了头,七年后中举人,十年后中进士,后来更做到两江总督的高位,总算把那个晦气牌位给砸了。这位小樊写得一手好诗,是清末民初晚唐体的大家。只不过由于年幼时的经历,言谈举止甚有女性化倾向,性取向更是暧昧难言,人送外号樊美人。

一句粗口,成就了一位英雄左大帅,造就了一位诗仙樊美人,还为后人保留了西域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江山。不信书,信运气。诚哉斯言!

曾国藩为何让屡战屡败被人嘲笑的李鸿章救上海 http://www.iyaxin.com   2010-02-02 17:16:01    来源: 凤凰网专稿    点击查看网友评论>>

核心提示: 李鸿章败军之将啊,得上去卖好啊,就奉承人家,说什么呢?军威大振,当以军门为最,就是说给人拍马屁,可是没想到这和春呐,说话真不给他面子,说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这李鸿章,那这个畏葸溃逃的李鸿章,他怎么就能够后来统帅淮军,越战越勇,甚而至于以后成了晚清的铁大腕呢?

凤凰卫视2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862年的年初,上海人在战争的恐惧中,迎来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就连黄埔江居然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这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实属罕见,不过,对上海人来说,比严寒更可怕的是太平军就要攻打上海了。

自从太平军发动大规模的东征战役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势如破竹,横扫江浙,东线的清军节节溃败。1861年11月,太平军在连克宁波、杭州之后,忠王李秀成统率12万大军,呈三面七路之势,兵临城下,剑锋所向直指上海。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中,刚刚通过政变夺取清廷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也同样忧心忡忡,密切关注,要求确保上海。从某种角度说,上海的争夺实际上成了1862年的焦点,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一次举足轻重的角逐。

窦文涛: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大视野》,从今天开始一连两周,咱们播出一部算得上是大制作的纪录片,这纪录片呢,是从中国近代史上一支有名的军队聊起,这军队跟晚清重臣李鸿章那关系太深了,没错,正是淮军。这故事啊,得从148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说起,1862年的清明节这一天,话说那天,几艘挂着英国旗的火轮船靠近上海码头,上海人码头上还迎接呢,这个船是运兵的船,里头的兵呢,他算是兵吗?他不算国家的正规部队,而是刚刚组建起来的乡勇,这算地方团练嘛,没错,这正是淮军。

上海人这个深受重围啊,当然对这个救兵很高地期待,但是啊,船靠了岸,这淮军大兵一个个走出来的时候,上海人有点瞧不明白,说这帮人哪儿来的呀,首先说这个枪,是七短八长,穿这衣服是七长八短,叫号褂,这号褂胸前是一个淮字,背后是一个勇字,淮军的乡勇嘛。

然后这帮兵下了船之后,那是满嘴的土话、脏话,上海人还听不懂,安徽话,而且呢,身上这个味,因为在船舱里还闷了几天几夜,这个味道非常地可人,所以这个上海人捂着鼻子,犯嘀咕,因为上海人心里有比较啊,那当时在上海驻的有这个清军啊,还有这个洋人的军队,跟他们那鲜亮打扮比起来,咱这淮军这乡勇,就这么说吧,叫花子部队。所以这帮迎接的上海官绅一边表面上迎接,心里头可打小鼓啊,说这个就是咱们千辛万苦花了巨款请来的救兵吗?靠他们能保卫上海吗?

解说:面对李秀成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清官兵望风披靡,上海官绅惊恐万状,而洋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在极力阻止太平军进入上海。

华强(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那么上海当时防守力量非常薄弱,比较有战斗力的就是华尔这支洋枪队,而“华尔洋枪队”的人数有多少呢?少的时候,它只有一两百人,多的时候到一两千人。

解说:与太平军的12万大军相比,这点有限的兵力实在是杯水车薪,让官绅们庆幸的是,年初的这场暴风雪延缓了太平军的攻势,使得上海的清军和洋人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而就在这时,来自安庆的“叫花子兵”悄悄地开进了上海,谁能想到,正是这支军队改变了苏南的战局,“挽救”了1862年的上海,谁能想到这批“叫花子兵”竟成了黄埔滩上的幸运儿,角逐上海的大赢家。

19世纪中叶以来的大清帝国,处在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这个气数将尽的王朝。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洪秀全在天京建立了一个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权,祸不单行,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不得不再次接受屈辱的城下之盟。

汤奇学(安徽大学教授):这样,英法态度就发生变化了,从观望走向支持清王朝,这个就是以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解说:外患总算在割地赔款的妥协中平息了下去,中外似乎可以“相安”了,可“长毛”们却不吃这一套,太平军和北方的捻军一起,愈演愈烈,愈战愈勇,全国14个省先后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波及,那么大清的国家经制军,那曾经令人为之骄傲,横扫关内外的八旗铁骑和几十万的绿营军此时在哪儿呢?难道他们仅仅就是个摆设吗?

董丛林(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当时,清朝国家经制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来说,是不太中用的,你像那也是湘军的一个重要将领胡林翼说过,他说,官军就是清朝的国家经制军,“即令是千人为营,而十贼可破”。

张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那么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当时清朝采取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它在十年当中,大概是派了三批的团练大臣。

方堃(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国藩受命在籍兴办团练开始,他就想通过兴办团练来训练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一种受自己调度的新型武装力量。

解说:湘军的迅速崛起,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清军主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相继崩溃后,湘军便理所当然、当仁不让地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太平军作战的主要军力。就在太平军东征将士所向披靡之时,西线部队却遭受了重大挫折。

1861年9月,曾国藩的湘军在夺取九江之后,又攻克了太平军固守九年之久的安庆,安庆易手,这是湘军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它使太平天国的皇城,天京失去了长江上游的最后屏障,而数十万精锐丧失殆尽,也使太平军在整个西线陷入了无可挽回的颓势之中。湘军的节节胜利,使曾国藩威名大震,咸丰十年(1860年)之后,曾国藩先后被委以钦差大臣总督两江,并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此时的曾国藩和湘军,已然成了支撑危局的砥柱动量。于是,当上海危在旦夕之时,上海的官绅们很自然地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安庆,投向了曾国藩。

窦文涛:这太平军猛攻上海,那是危在旦夕。上海这地方官绅啊,他们派代表跑到安庆的湘军大本营,哭着求救兵,要说中国这老夫子们,连哭都有典故的,说他们是仿效春秋时候申包胥哭秦庭的故事,那时候吴国打楚国,楚国人申包胥啊跑到秦国去求救,结果呢,秦王不救,这申包胥愣能在秦国哭了七天,哭动了秦王去救楚,所以这申包胥算是古今坐地炮第一。上海官绅也有这风采,在湘军大本营冲着曾大帅,就是曾国藩呐,那真叫磕头如捣蒜,泪如雨下,情词哀切,连久经战阵的曾国藩都不免动容。

但这年头光感动能搬得来救兵吗?其实曾国藩心里头还有别的考虑,他想,如果援沪可以开辟东方战线,因为当时啊,太平军的主力驻在苏南,而湘军的主力在长江上游,如果让这个太平军长期地占领着以苏州为中心的这个苏南,那么曾国藩想东西夹击南京的这个战略意图,就很难实现。

而且,曾大帅还有一个考虑,是那就是钱的问题,他这个湘军一直就有饷绌的这个困难,就是相形见绌的绌,就是没军饷,军队没钱那怎么打仗呢?哎,如果去救援上海,好家伙,这通商之后,上海可是个了不得的财源呐,每个月光是什么厘饷这些个收入,就能有60万两啊,那如果去援沪,起码军队的日常这个财政,日常供应那可以得到很大支持啊。所以种种考虑之下,援沪的政策定下来,接下来的就是看谁能担此大任。

解说:据说,最先提出要援沪的是湘军将领吴坤修,但此议一出,立即就被否定。上海这块大肥肉怎能扔给无名末将,近水楼台先得月,好处当然先尽自己人,曾国藩心里其实早有安排,让九弟曾国荃率湘军老勇一万援沪。

范书义(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问题在于他弟弟(曾国荃)不愿意去,他弟弟愿意率领湘军从上游来进攻天京,夺取天京,争取夺取天京首功。

解说:曾国荃拒不应命,曾国藩只好临时换将了,当时,湘军中能够担此重任的将领,还有左宗棠和鲍超,可前者要顾及浙江,后者是策应金陵之战的劲旅,均无法抽身。曾大帅手中的几张牌排来排去,最后排到了陈士杰,这是一位以稳健著称的湘军老将,可没想到的是,陈士杰也以“母老为辞”。

机遇终于眷顾另外一个人了,他注定要走进历史的舞台,照片上的他并无特别光彩照人之处,但趋炎附势者却谀其有“仙鹤之相”,将来必定入阁拜相,大富大贵。他就是后来“独主国事数十年,至今让国人为其是非功过而争论不休的李鸿章。

合肥城往东北约30华里,便到了磨店乡,这里看上去与中国的其他乡村并无二致,最惹眼的莫过于这口历经数百载,至今村民们仍用来挑水做饭的熊砖井了。那斑驳陆离、犬牙交错的井栏,仿佛让人又回到了远去的岁月。

一百多年前,磨店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当地谁人不知这是当朝“中堂大人”李傅相的老家。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15日,这一天也正是民间传统“迎财神”的日子,李家二小子的降生给这个寻常的耕读务农世家多少带了一些喜气。

少年的李鸿章,天资聪颖,他16岁以县学第一名中秀才当众倒诵《春秋》,让老学究们为之绝倒,他的才气和豪气远过于其父。20岁的他赋就“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大言,进京求取功名。在京城,李鸿章遇到了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令他终生都崇拜如神的恩师,曾国藩。

范书义:曾国藩接受他,比较了解他,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李鸿章的父亲跟曾国藩是进士同年,就是同一年考上进士,在这个意义上说,李鸿章就比曾国藩要小一辈了,叫做“年家子”。

解说: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丁未科试中,24岁的李鸿章考中二甲第13名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授编修,清王朝的汉族名臣重相大都出身于此。1852年,他在翰林院大考中,成绩名列第二,按照惯例,他从此便可以高枕无忧地迈入官场,并伺机逐步得以高升。然而,此刻在中国的南方,农民们正扯旗造反,31岁的李鸿章一时仕途受阻,面对中看不中用的清朝正规军,咸丰皇帝龙颜大怒,一口气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李鸿章就追随了其中的一位,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大清国需要他这个小小的文官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回老家拉队伍去和“长毛”们作战。

戴健(合肥市文史学者):太平军从武汉顺江而下,占领了安庆以后,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鼓动他的同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劝他上书来解决这个安徽问题,而且他自己是连夜操刀,代吕贤基写了这样一篇奏折。

解说:李搜肠刮肚,一个通宵草就疏稿,这篇奇文把咸丰皇帝感动得龙颜落泪,吕贤基一家却因此而合门痛哭。

戴健:这样呢,清廷就决定派吕贤基,就是你回乡去办团练,吕贤基觉得自己是自讨苦吃,这等于是上前线啊,所以他就跟李鸿章说,“君祸我,我亦祸君”,就是你使的主意让我上前线,我也要把你绑上,咱们一同回家乡。

解说:李鸿章的平静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被卷尽了战争漩涡,从此开始了“翰林变绿林”,“婉转随人盖九年”的坎坷岁月。

窦文涛:有句话叫秀才遇着兵啊,有理说不清啊,你李鸿章这一介文人搞武装,那是闹着玩的吗?所以在最初他搞团练的那五年多时间里,这李鸿章可以说是奔波,这个甘苦备尝,太惨了。而且他组织这团练打仗什么水平,跟太平军的偏师对阵上可言个勇字,那要是碰着什么太平天国这陈玉成、李秀成这些主力部队,那根本就不是个。

这个1862年以前,太平天国那个忠王李秀成说起李鸿章来,瞧都不愿意多瞧他一眼,你手下败将,何足挂齿啊,根本就打不过。而且民间都是这个有流传,他给那个土匪追得落荒而逃的故事,笔记里都留下这样的记载,说当时这李鸿章这个所谓淮军专以浪战为能,就是说不会打仗,打仗太浪,太轻率,李鸿章当年狼狈成什么样?说有一回领着散兵游勇就是个逃啊,逃啊逃啊逃,一路蹿到一个农村,好家伙跑到一户人家,一脚踹开门,他一脚蹬在锅台上,看锅,先看锅,一看锅里头还有饭拿一个碗,哗哗使劲刮锅底,然后跟这个手下说啊,赶快扫,快扫,扫完了好跑。扫啊是合肥土话,就是吃的意思,这赶快吃,吃完了再跑。

当时你说这颓成这个样,他曾经有过被这个太平军一连攻破十几座营垒的这个记录,那真是个兵败如山倒啊,幸亏清军的统帅和春救援及时,才算解他的危局啊。那见到这个和春了,见到和大帅了,您李鸿章败军之将啊,得上去卖好啊,就奉承人家,说什么呢?军威大振,当以军门为最,就是说给人拍马屁,可是没想到这和春呐,说话真不给他面子,说畏葸溃逃,当以阁下为先。这李鸿章,那这个畏葸溃逃的李鸿章,他怎么就能够后来统帅淮军,越战越勇,甚而至于以后成了晚清的铁大腕呢?

解说: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十五日,太平军二克庐州,正在家中为一年前病故的父亲守孝的李鸿章,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情急之下,他给正在皖、赣边境指挥湘军作战的恩师曾国藩写信,表达了投效之意。

翁飞(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这封信表现了正在困境当中的李鸿章,对于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将帅的无限仰慕之情,并委婉地表示了自己想来投奔的愿望,曾国藩接到这封信以后,立即让他当时的幕僚,也就是李鸿章的大哥,正在南昌办粮台的李瀚章,向李鸿章发出邀请,命其“命驾迅速来助为盼”。

解说:就在李鸿章像叫花子一样走投无路时,曾国藩主动邀他入幕,此后的四年里,李受益匪浅,从政事处理到立身处世,从部队训练到作战指挥,无不全面接触。

汤奇学:曾国藩也看准这个人是个好苗子,认为他的特点是“才大心细”“文武兼资”,认为他能文能武,另外就是在决策方面曾国藩特别欣赏,曾国藩讲,他有的时候遇到一些重大事件,犹豫不决的时候,跟李鸿章商量一下以后“数语立決”。

解说:如此师生,真可谓惺惺惜惺惺了。在分兵援沪一事上,湘军诸将领各怀鬼胎,推三阻四。这让前来安庆请兵的户部主事钱鼎铭心焦如焚,他只好转而求助于李鸿章了。

戴健:李鸿章觉得机会来了,而机遇有可能转瞬即逝,第二天,他就向曾国藩主动请缨,说是不是由我返乡来招募一支军队。

翁飞:曾国藩转念一想,这个提法也对,因为湘军自从出省作战以后连年征战,三湘的兵员枯竭,另外将士都比较疲怠,利用两淮的子弟建立一支新的部队,在某些方面辅佐或者代替湘军的某些作战功能,是他早已考虑的。

解说:1861年底,淮军的组建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到了次年3月,新建淮军已初具规模,达到13营,6500余人。1862年3月4日,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来到安庆北门外的军营,检阅部队,这标志着淮军正式成军。

菱湖公园,位于安庆老城的北门外,这里就是淮军当年成军的地方。淮军成军后,上海方面随即冒险开来洋人公司的七艘火轮船,官绅们这时早就等不及了,他们恨不得安庆援兵能插翅飞到上海。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不怕花钱,他们有的是钱。

姜鸣(近代史学家):上海的官绅和英国驻上海的那些领事官员商量以后,决定租用麦李洋行的轮船,用这样一种方式,用外国火轮船的方式把安庆的淮军运到上海来。当时,他们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大致上就是上海方面准备出资18万两,作为运输的费用。

解说:从1862年4月5日到5月29日,新组建的13营淮军先后分乘七批,陆续从安庆运往上海。13营全副武装的部队未发一枪一弹。在“长毛”们的眼皮底下,成功地进行了千里大穿越。据说,除了闷死一人之外,整个行程有惊无险,这的确是大清王朝历史上一次“胆大妄为,出其不意”的行动,在那个战乱年代堪称奇迹。现在等待李鸿章和他们的“叫花子兵”的,便是真刀实枪的实战了。

上海,1862年春寒料峭,继湘军之后,中国近代历史上又一支著名的武装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它将近40年引人注目、风雨兴衰的里程。

鲜为人知的“湘军”大佬:比曾国藩还厉害的牛人

2010-08-05 10:54:01  http://www.iyaxin.com  来源: 中华网论坛   网友评论 0 条 >> 点击查看

核心提示:在湘军集团中,胡林翼绝对是个无可替代的人物。他既是湘军大佬,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能文善武,懂经济,擅理政,与曾国藩、左宗棠被史学家称为大清“中兴三名臣”。

胡林翼,1812年-1861年,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人。

在晚清,时人都认为胡林翼的治行才望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曾任御史的晚清名士慈铭说胡林翼“老谋深识,烛照不遗,固中兴第一流人”,曾撰著《湘军志》的晚清大学者王闿运说“中兴之业,实基自胡”,而沈卓然认为胡林翼应位列同治中兴功首,《清史稿》评价他:长于综核,干济冠时。

曾国藩自己也曾在奏议中称赞“润芝(胡林翼)才力过国藩十倍”。曾国藩还说胡林翼之功在于“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李鸿章晚年,与人谈旧事,常挂在口边的是“先师曾文正公”与“前辈胡文忠公”(胡林翼谥文忠)。清人唐文治在《胡文忠公语录序》中对胡林翼有两句恰如其分的赞语:“此其量,江海之量;此其心,江海之心也。”《清史稿》对胡林翼识才、爱才和用才方面的过人之处也评价甚高,说他“驭将以诚,因材而造就之,多以功名显……”

胡林翼在后世之所以鲜为人知,主要是因为他壮年早逝,才华未能充分地施展开来。“中兴三名臣”之中,曾国藩享寿61岁,左宗棠更是以73岁高龄西归,而胡林翼却仅仅只活了49岁,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设若胡林翼不死,成就当不在曾国藩之下。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的字是润之(芝)。但鲜为人知的是,毛泽东的字“润芝”来自于胡林翼(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毛泽东1945年重庆谈判时,曾与当时任《新民报》副刊编辑的作家张恨水谈起:“我以前常用的'润芝'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即梁启超)。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仰慕清朝的湘抚胡林冀,觉得胡林冀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芝',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芝'。”

胡林翼出身于颇有家资的书香门第,年轻时放荡不羁,经常寻花问柳,目空一切。其父胡达源深以为忧,逼他刻苦攻读圣贤之书,老父常为此掀髯动怒。无奈,胡达源只好将孽子送至好朋友、两江总督陶澍的幕府,让他去好好领教领教“军管”的滋味。哪曾想到,胡林翼到了江宁(南京),半点也不收敛,依然我行我素,风流依旧。两江总督陶澍严禁僚属酒色荒嬉,却独独对胡林翼网开一面,还将爱女毅然决然地许配给他,陶夫人再怎么反对也无济于事。其时,胡林翼在南京纵情山水,并流连忘返于秦淮河畔、钓鱼巷中时,有人密告陶澍,不料陶澍却说:“润之(芝)之才,他日勤劳将十倍于我,后此将无暇行乐,此时姑纵之。”(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页)

更有趣的是,新婚之夕,大家四处都找不到新郎倌胡林翼的影子,原来他独自跑到外面喝酒去了,而且喝得烂醉如泥。这一回,陶夫人更加火冒三丈,埋怨陶澍看人走眼,选择了这么个混帐女婿,误了女儿终身,陶澍回答说:“此子是瑚琏之器,将来必成大事,年少纵情,不足深责。他现在不玩,国家用材之时,他就没有时间玩了。”

有次他老丈人两江总督陶澍请当地名流吃饭,他在席间滔滔而谈,不管谁和他辩论都要被他一顿奚落,甚至讥讽。结果被岳父骂作“浮萍耳”。此后,他便浪子回头,发奋读书,后来中进士,胡林翼就开始铆足了劲儿念书,第二年乡试高中,第三年又连捷中进士点翰林,时年仅25岁。

成为翰林后,胡林翼仍流连于勾栏瓦肆。《花随人圣庵摭忆》里讲了这样一件趣事:胡林翼点翰林后,常与同乡善化人周寿昌出入花街柳巷间。一夕,方与周寿昌同就某娼家,坊卒掩至,周寿昌机警,避入厨房,易服而立,得免被执,而胡林翼等人被抓回去问讯,因为不敢吐露身份,所以颇受辱。及释归,就与周绝交,谓其临难相弃,不够朋友。其后,胡林翼治军招勇,就不喜用善化籍人。

真正使胡林翼大彻大悟、痛改前非的是四年后的江南乡试案。那一年,文庆任主考,他任副主考,一同主持江南乡试。不料,他们违规携带别人入闱阅试卷之事被告发。结果,文庆谪戍新疆,胡林翼降一级左迁内阁中书。此事对胡林翼的父亲胡达源打击很大,第二年便因郁病去世。胡林翼为此深自悔恨。父亲的去世,也使他顿觉家族的重任将压在他一人的身上。丁忧期间,他痛定思痛,反躬自省,下决心再不像过去那样荒废年月了。

胡林翼一出手就显示了其不同凡响的见识。他深知如果靠一步一步升迁那是希望渺茫,于是他就从亲友那借了一万五千两银子捐了个知府衔,很快就被分到贵州安顺县。当时安顺土匪猖獗,一般人都视之为畏途,不愿前往,而胡林翼因为捐的钱较多,本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地方任职的,但是他毅然前往。

贵州是胡林翼事业开始的地方。《清实录》说“贵州所属各地方往往聚有匪徒”,“数百为群,聚散无定,抢劫拒捕”。胡林翼年轻时究心兵略,对军事素有研究,此时刚好派上用场。他深入民间,延访士绅;短衣草鞋,探访匪穴;训练民兵,遂以知兵名天下。他在贵州和土匪打了六七年的交道,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镇压过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沅发起义,后总结战争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胡氏兵法》不只谈兵,更多是谈怎样培养人的精神品格,怎样进行道德修养,怎样对待民众,培本养民。胡林翼在贵州任知府的前三年内,因为剿匪安民有功连升三级,官至贵东道。

时值太平军势如破竹,进军湖南、湖北,清廷上下震动。于是,御史王发桂上疏推荐胡林翼,说他“捕盗锄奸,有胆有识,平日训练壮勇,仿戚继光成法而变通之。勇不满三百,锐健果敢,一可当十。搜剿匪徒于深山密箐中,与士卒同甘苦。所著《保甲团练条约》及《团练必要》诸篇,行之均有成效,历任督抚深为倚重。倘蒙圣恩逾格畀以重任,留于湖北带兵剿贼,可期得力”。

后经允准,胡林翼遂提兵进入两湖战场,开始其“中兴名臣”的戎马生涯。后来与太平军作战中,多次运用“围城打援”的战术,打败石达开和陈玉成,最大的胜利莫如收复武昌。后来的安庆之战也是因为采纳他的策略而取得成功的。

太平军来势汹汹,于1853年1月攻克武昌,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清廷惊慌不已。1854年4月,清王朝就把胡林翼调至湖北任巡抚,他带领湘军连续作战,连连获胜,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他的名声,在江南大震。湘军在胡林翼的手上发展迅猛。在他担任湖北巡抚以前,湘军只有不到两万人。而自从他在湖北开始编练部队以后,四年时间里,湘军部队的总数增加到了七万多人,远远超过了过去曾国藩所统帅的部队规模。胡林翼与曾国藩的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国藩的复出,为其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1857年,曾国藩被剥夺了兵权,困守湖南老家。如果不是胡林翼极力向朝廷争取重新起用曾国藩,也许这位湘军的领袖就在湖南那个偏僻的乡村里慢慢度过自己的余生。

胡林翼比曾国藩小一岁,成名却早于曾国藩,世人并称“曾胡”。他先于曾国藩成为封疆大吏,并且曾国藩后来所任的两江总督一职本来咸丰帝是准备授给胡林翼的,然肃顺提议说:“胡林翼在湖北措注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咸丰帝称善,遂如其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一)。二人相比,论学问,胡不如曾,论处世,曾不如胡。

胡林翼驰骋官场很有过人之处。任湖北巡抚期间,令他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当时大多数地方的督、抚都是互不买账,明争暗斗,互使绊子,不是你参我,就是我整你,大大影响办事效率,这是清代地方政府的痼疾。胡林翼以大局为重,主动与官文修和。

官文是满洲正白旗人,出身军人世家。此人骄悍昏庸,名为总督,实则是朝廷派到湖广监视汉官的耳目。不久,官文极为宠爱的六姨太要过生日,总督府向武昌官场大发请柬,要为姨太太热闹一番。可按汉人规矩,同僚属官们给总督太太拜寿,没的话说;为总督小妾庆祝生日,则是有失体面,再说湖北司道府县大部分官员平日对官文都无好感,所以,许多官员都托辞不来,或观望犹豫。生日这天,日上三竿了,总督府还冷冷清清。官文急得团团转,六姨太也寻死觅活的。这时候,胡林翼来了,不仅仪仗整齐,他还带来了老母亲和夫人,以太太之礼,给官文姨太太送了一份厚礼。他这一带头,那些观望的和不准备来的官员也都纷纷跟着来捧场,这位六姨太心下自然十分感激胡林翼的侠义救场。宴席上,胡老太太及胡夫人尽挑些好听的话恭维六姨太,把个六姨太喜得合不上嘴。六姨太出身贫贱,自幼丧母,见胡老太太这样喜欢她,便认胡老太太为母。老太太欣然应允,又叫她拜见了兄长胡林翼。事后官文十分感谢。从那以后,六姨太常常在枕边吹风,说胡家母子的千好万好,并说,现在两家认了亲,就是一家人了,就不要再为难义兄胡林翼了。官文对这个娇媚聪慧的六姨太向来是百依百顺,果然从此再不给胡林翼使绊子了。

不仅如此,胡林翼每次起草请功奏折时,总把总督的名字写在第一位。把这官文弄得乐滋滋的。这样,官文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军政大事,全付与胡林翼去办理,他只在公文上画诺而已。胡林翼则放开手脚大干起来,积极整顿吏治,增加税收,革除田赋积弊,剿灭盗贼,募勇练兵。湖北当时督抚关系之和睦,为全国之首。当时,由于与官文的关系好,湖北的军政实权都在胡林翼的手里。

胡林翼很善于理财。当他初任湖北巡抚时,湖北大半沦没于太平军,可谓库储一空,百物荡然,然而胡林翼通过改漕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在当时东南诸省中仅次于江苏和浙江。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为此,曾国藩赞誉胡林翼说:“以湖北瘠区养兵六万,月费至四十万之多,而商民不敝,吏治日懋,皆其精心默运之所致也。”(《清史列传》,第3352页)在他苦心经营下,“糜烂众弃之鄂”变为了“富强可宗之鄂”(《曾国藩全集·书信三》。

胡林翼重用从京师下放湖北的户部小官阎敬铭,协助他整顿湖北财务。阎敬铭这个人,号称“晚清第一理财能手”。此人后来得到慈禧太后的特别赏识,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财权。当时,阎敬铭竭尽全力辅佐胡林翼整顿吏治,严杜贪污中饱,查禁走私,广开厘捐,使出浑身解数,终于为湖北藩库积攒了一大笔银钱。

除养兵外,这些钱有的用来“分援邻省,规画江淮”,有的则“为养士及假归来依之营官、哨官起见”。胡林翼这种具饷必丰、养人以宽的笼络手段,不仅使部下死心塌地供他驱遣,而且也使很多客将愿意归附他。因此,曾国藩说:“近世将才,湖北最多”,其中的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都兴阿、多隆阿、李续宜、杨载福、彭玉麟、鲍超等都是当时名将,威震天下。

胡林翼在晚清还以善于发现和擢拔人才出名。其中尤以七次荐举左宗棠传为政坛佳话。左宗棠尚为“湘上农人”时,胡林翼身为黔中僻地小小的知府,人微言轻,便向自己的顶头上司、云贵总督林则徐荐举左宗棠为幕宾(左未成行);后又多次致书湖广总督程矞采,称誉左宗棠“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如便中访问,必有裨高谅”,此事终因左宗棠不愿出山而告寝;胡林翼并未就放弃,后来又致函湖南巡抚张亮基,褒美左宗棠“廉介方刚,秉性良实,忠肝义胆,与时俗迥异,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他以其诚意感动了孤傲的左宗棠,左宗棠终于出山了,开始了其风起云涌的报国生涯。

难能可贵的是,胡林翼还很善于调和将领间的矛盾。当年,湘军水师的两位大统领杨岳斌和彭玉麟,都是身经百战的虎将,分掌长江内湖水师,因事失和,闹到彼此反目的地步。同袍内讧,这是兵家之大忌。胡林翼很清楚,这个心结一日不解,则一日隐伏后患,于是,他分别写信邀请杨岳斌和彭玉麟前来商量军情。杨捷足先至,宾主握手言欢,彭后到,杨便起身要走,胡林翼强行将他摁在座位上,彭一见这情形,即打算掉臂而去,胡林翼又强行将他摁在座位上,只差没用两口大钉子将他们钉牢在原处了。彭、杨二人相对无语,很是尴尬。胡林翼于是令手下设席开宴,“酌酒三斗,自捧一斗,跪而进曰:'现在天下糜烂到这等地步了,确实仰赖您二人和衷共济,支撑危局;您二人如今先闹别扭了,又如何佐助中兴大业?!'说完,泣下沾襟。”(方宗诚《柏堂师友言行记》)彭玉麟和杨岳斌都是性情中人,见胡林翼出此至诚,当即大为感愧,赶紧扶起胡老板,谢了罪,道了歉,彭、杨二人也非鸡肠小肚之徒,遂捐弃前嫌,从此和衷共济,共赴国难。

1861年9月30日,胡林翼因病呕血死于安徽军中。谥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他死后,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的《日记》中感叹道:“赤心以忧国家,小心以事友生,苦心以调护诸将,天下宁复有斯人哉!”曾国藩还赞胡林翼“忧国之诚,进德之猛,好贤之笃,驭将之厚,吏治之精,无善不备,无日不新,同时辈流,固无其匹,即求之古人中,亦不可多得”,其评价之高,在曾国藩论人之语中,是绝无仅有的。

胡林翼生前倾其所有,在益阳石笋瑶华山,修建了箴言书院“以公邑人”,培育人才,造福桑梓。其所著《读史兵略》46卷,奏议、书牍10卷等,辑有《胡文忠公遗集》。他还曾绘制《大清一统舆图》,为我国早期较完整的全国地图。

“护国军神”蔡锷特别欣赏胡林翼的军事才能和用兵思想,就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治兵语录》,用于指导和武装他的部队。1924年蒋介石将此书作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辑《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出版。1943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曾出版《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1945年八路军山东军区重印出版。

  • 字体:大
  • 更多
    • 设置置顶
    • 权限设置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 删除
  • 编辑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签名档

修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取消

上一篇:席慕容写给12星座...

下一篇:医院和医生都不愿...

|返回日志列表

评论

隐藏评论签名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来坐第一个沙发

提示腾讯公司温馨提示:当前已出现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途径假冒中奖网站、“400”“0898”开头电话、宣称低价购物、购房退税等手段诈骗,请您提高警惕,慎防遭骗。识别更多网络骗术,请点击:腾讯反骗术帮助中心。

    发表评论

    系统正在进行升级维护中,暂不支持日志评论,敬请谅解!

     

    表情礼物 | 更多功能高级评论编辑器暂时无法加载

    附加功能展开收起  

    设置

    马上开通空间,体验权限日志、记事本等全新日志体验!取消  (可按Ctrl+Enter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