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磨机切割片型号: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怎样过日子:拿了工资先算好生活账--文史--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4:25

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怎样过日子:拿了工资先算好生活账

2011年03月17日17:43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一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展示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的状态,年长的看了都说日子就应该这样过。不管日子怎么过,片中倡导的勤俭持家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必须传承和发扬的。

 

  

《他们怎样过日子》剧照(资料图)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长辈一直教导小辈要算计着过日子。今天的年轻人过日子的方式总让长辈觉得太过浪费。那么日子该怎么过?一部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展示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生活的状态,年长的看了都说日子就应该这样过。不管日子怎么过,片中倡导的勤俭持家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时代必须传承和发扬的。

  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电影短片,叫《他们怎样过日子》,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持家过日子的生活情景。

  曹杨新村是上海解放后最早建造起来的工人新村,那里至今住着许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居民。重温电影中的生活场景,让这些老居民仿佛回到了从前,十分亲切。

  拿了工资先要算好生活账

  这部老电影说的是曹杨新村同一幢楼里住着的两兄弟的不同生活观念,演变出了不同的过日子的方式。

  影片中的大哥家有四口人———老大、大嫂和两个孩子,小弟家有三口人———小弟、弟媳和一个孩子。兄弟俩不仅同住一栋楼,还同在一家工厂上班。

  每天,当兄弟俩出门上班时,妯娌俩就留在家里,管孩子做家务。当然,这是1957年。从1958年起,这种男上班女在家的格局就有了改变,家庭妇女将被动员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们一样,成为有工作的劳动者。

  兄弟俩每月的工资:大哥是80多元,小弟是70多元。有七八十元人民币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在那个年代的工薪阶层里面,收入可算是中上等水平了。

  当时人民币的最大面值为10元钱,发工资时面值大小会按比例分好,所以七八十元拿到手就有厚厚的一叠。

  影片中领了工资回家的大哥,首先就和大嫂开起了“家庭财务会议”,一起计划下个月的开支。

    [影片对白]

  大嫂:“今天休息,你也不带孩子出去玩玩?”

  大哥:“等一会去。”大嫂:“那咱们把这个月的钱算算。”

  大哥:“好啊。”大嫂:“你这个月要多少钱?”大哥:“我还是照旧吧,工会会费、中午的伙食费,再加上抽点烟什么的,8块钱够了。”

  大嫂:“这个月家里也没什么特别的开销,去掉油盐柴米零零碎碎的,一共是在8块钱就够了。这些钱除了这个礼拜要用的,其余的把它存活期有奖储蓄吧,随时用随时拿。”

  大哥:“对。”大嫂:“哎,对了,咱们这300块定期存款10号就到期了,买不买缝纫机啊?”大哥:“到时候再说吧。”老居民们说,像影片里这样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上海家庭,在当时是很多的。当年他们发了工资也是先算账,而且都不隔夜的,因为心中有数了过日子才安心。

  那是计划经济的年代,家庭生活自然也要精确计划、巧妙安排,看来上海人的这份精明就是从算生活账起养成的。一直以来,量入为出成为了很多上海人恪守的一种生活准则。

    勤俭持家省下钱来存银行

  这一天,大嫂怀揣着这个月节省下来的8元钱到银行去储蓄。大嫂去存钱的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已不办理存款业务了。可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很多年里,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是经营人民币的唯一银行,直到1979年,国家才开始规划专业化银行,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1984年,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就把全部信贷储蓄业务划入了工商银行。那时候没有股票基金,有钱存银行便成了很多上海人的乐事。银行里可选择有奖储蓄和4元钱一张的贴花。大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只要有余钱,就会把它存进银行,因为觉得这样过日子心里才踏实,也才有满足感。“积少成多”,一直是上海人的生活哲学。

 

【1】 【2】